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飞跃,涉及到高校各个部门。具体到图书馆,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图书馆阶段,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可以说网络化已经成为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标志之一。面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图书馆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馆藏方面,还包括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上。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已经从对馆藏文献的管理转向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是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信息化程度十分高,对信息的要求也更高,这就使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和服务模式,寻找出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主要趋势是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1],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本文以作者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研究结果,就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做一研究,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的进行信息化进程,更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做出贡献,现报告如下:
1图书馆中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合称,这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感测技术是指获得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是指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控制技术是指如何从大范围信息中找到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技术。我们应该已经意识到,静悄悄的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整齐有序的藏书已经被数字时代的洪流冲击得支离破碎,现在全球范围内,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着,其产生、传播与利用都是在空中完成的,高通量的数据流已经取代了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图书,数字图书馆也成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获取、处理、储存、传递、检索和利用的数字化技术,现在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经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其技术发展也逐渐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来。
2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晌
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三步。首先,初级阶段是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标志性事件是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使用,这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位置或了解其借阅情况,这大大解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这一过程在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图书馆中都已完成[2]。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网络资料的进入改变了图书馆从前馆藏的结构,让图书馆从过去的以实体藏书为主,转向了实体藏书、电子藏书和虚拟藏书相结合的模式,这极大的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量,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在此阶段,计算机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由不同的计算机组成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知识平台,向读者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功能。具体到借还书功能上,开始出现网上预约、到期提醒、采购推荐等,另外,快速的馆际互动,也极大的扩充了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中均已展开,并且初具成效[3]。第三阶段就是实现前文所述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即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现在尚处于研究阶段。
3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检索服务和读者培训四部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技术推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为电子资源和虚拟馆藏,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物理介质馆藏为主的特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量,也成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每天都有许多期刊发表,甚至一些期刊的电子版会首先公布在网络上,之后才会有纸质期刊出版。传统的科研模式在文献检索方面耗时极大,检索纸质期刊效率极低,与学科的发展速度不符,极大的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在信息化图书馆中,我们将不同介质的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分类,或将国际上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整合,提供给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减轻了检索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网络等媒介中的科研信息可以说是现今更新最为及时的,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到本领域本学科内的科研动态和发展方向,对相关项目的申请、审批和进行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图书馆读者的用户体验,相比于繁琐的检索号,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网络检索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医生的时间需求,只需要一台终端计算机,临床医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而产生的时间需求,也可以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便捷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信息功能检索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并对读者检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自动化图书馆中,可以使用OPAC系统对包括网络和虚拟资源在内的馆藏资源进行检索,极大的方便了文献检索,同时,在读者进行检索的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读者的检索关键词找出读者可能感兴趣与或检索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这极大的减轻了读者检索的工作量,并使其检索结果更为全面在读者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医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对科研和新知识的要求高,掌握有效的文献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开展线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和面向本科生的文献检索选修课,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对读者进行培训。我们针对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录制了远程协助录像,放在网上供读者下载,读者可以在首次使用时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们依托校园网开通了图书馆在线讨论区,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上获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这些问题也会留在网上,供之后遇到同样问题的同学查阅和参考。有一点在我们的工作中十分重要,就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新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但限于资金和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全部订阅,现大部分新出现的数据库都有试用功能,我们可以邀请科研工作者对新的数据库进行试用,然后视情况进行订阅,这样对于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也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
4医学院校图书馆新技术引进与新服务的开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已逐渐从对硬件的需求过渡到软件上,包括基于Web2.0技术下的扩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进行包括参考咨询、书目导读、信息推送、专业导航和用户教育在内的多种功能,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SS、SNS、Tag和Blog等。现以RSS技术为例,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信息服务进程。RSS技术主要用于信息推送和资源整合,能够自动帮助读者获取其需要的内容,在本图书馆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关键词或期刊为分类依据,选择合适的RSS服务,当本领域有重要论文或较新的科研突破时,RSS系统会根据读者的订阅情况给读者发
去资讯,使读者可以更快捷及时的得到这些进展,这在诸如基因学研究等发展速度快,课题组重叠率高的研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使用了Mylibrary系统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自定义自动服务,使读者得到了极为便捷和具有实效的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也随之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藏经阁转向了以文献信息为主,兼顾信息管理、检索和利用,并结合了读者培训,信息整合在内的科研文化综合体,对面信息化技术在传统领域的不断深入和读者对于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接收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抓住图书馆信息化进程这一历史性潮流,建设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卫,赵悦.图书馆信息化标准工作评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3337.
[2]张玉凤,梁晓天,王凤翠等.图书馆在科技信息化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1113.
[3]李慧.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6):7374.
[关键词]分层教学 因材施 重树自信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然而,由于大众观念的滞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已经到了没有选择的地步。学生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学习能力、学习目的也有较大的差别。如何将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用人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将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必将出现有些人吃不饱,而有些人吃不了的尴尬情况。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即教师按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成为目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下面,笔者就“慢班”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具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首先,教师要具有爱心。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和热情关注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对于进入慢班的学生,不但学习基础较差,同时,常常伴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被当作差生来看待,长期被歧视或者被忽略,感受不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产生了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和学习,对自己一点也不自信。因此,课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课任教师能从心底热爱这些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心地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掌握至少一种某生的本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一旦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期待,就会有意识地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学会自尊自爱,有一个好的开端。笔者曾多次听到学生说:“教师,您放心,我会好好地学习,不会给您丢脸的。”
其次,教师还得有信心。慢班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常常位于班级的末端,考试成绩一直是十几、二十分,甚至是个位数,对学习失去信心,自卑心非常重。若教师也将他们视为“扶不起的阿斗”,必然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没有尽心尽力。因此,教师必需树立信心,坚信这些学生只是学习上慢半拍,只是以前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导致学习不用心,成绩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有信心,而且要将这种信心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中,感染学生,鼓励学生一起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为搞好好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教师必需具有耐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许多反复。刚刚做过保证,转身就忘;一有风吹草动,纪律就形同虚设等等。要允许学生有反复,在同一个地方可以摔倒两次、三次,只要他意识到要自己爬起来,总有一天,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的期待、耐心帮助下,学生将重新自我评估,找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鼓起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慢班的学生往往比较好动,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建立学习的信心。结合学科特点,我们首先增加课堂的演示实验,有将近一半的课时都有演示实验,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等实验现象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既增强了学生的感观认识,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部分简单的学生实验带到课堂做,如化学平衡的实验、盐类水解的实验、缓冲溶液的实验等,边做实验边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理论学习那么枯燥无味,而且会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从“做”到“学”,操作上的成功,使学生有了学好知识的信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穿插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并用所学的的知识进行分析,会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在讲缓冲溶液,说明我们每天都摄入不少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为什么不会引进酸中毒或碱中毒;在讲化学平衡时,讨论高考时有不少学生进行高压氧舱的治疗,效果是否显著?讲核酸时,介绍人体“天书”――人类基因组的破译;讲淀粉性质时,回忆地下工作者的“无字密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满堂灌,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问题要由浅到深,最好是小班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始时,这些学生不敢主动发言,即使教师点名要他们回答,往往也是只有一句“我不懂。”因此,教师提的问题的难度要小,循序渐进;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能顺利得出答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对于每一个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给予理解,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引导学生重返正确的思维上来。经过不断的反复,使学生意识到其实“我能行。”从而更积极地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灵活的考试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
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要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除了创造师主感情交融的心理环境,还要破除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神秘感,并重视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每接一个班,我总要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数学并不难学”这个观点,指出学好数学,也就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每次数学考试都得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就都是“成功”。打破“成功”神秘感的关键,是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及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了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一次“成功”。
从宏观上看,目前初中阶段要学的数学内容并不多,难度也适中。但是,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数学课,则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是极为重要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使之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多、宜慢不宜快”的原则来安排教学计划。同时,在教法上抓住每节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问题当堂解决。除了做课堂练习的当堂辅导外,我还根据我和绝大多数学生住校的特点,晚自习也经常到班上转转,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起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目的是扩大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得了”,而且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告别了“不及格时代”,尝到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不大清楚,对它的学习兴趣一般,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一般,上课时听的目标基本明确,但在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偏离,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基本上能占到六成。这是教师预先设计教学的主体对象。有些特殊学生,他们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很大,注意力集中程度高并能自动取消对外部无关影响的注意。他们在教学中能自动理解教师的目的,并完成教学目标,但在年级中所占比例很少,平均每个班有一二个,教师假如在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并完成练习展示,很容易用他代表全班,进而教师可能自然而然地以为全班的教学结果很好,造成对教师的误导。比较让教师关注的学生是有各方面缺点的学生,上网成瘾并在学校显示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在程序设计,而在上网。在家受到过分宠爱,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或有多动症的学生,他们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够,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总体上来说,学校“一曝”,家中“十寒”,成效很小,从而打击了教师的信心,使学校中的培养过程也向“十寒”发展。
每个年级还有些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因为接受信息的途径广,但没有加以区分地获取信息,发育快,比其他学生多了些学习外的想法,表现出一些浑浑噩噩状态来,相对来说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整个过程中很少有他们感兴趣的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教学对象进行分化。教师如果将每个学生都进行考虑,那么,“因材施教”会造成教师在设计时的茫然,无措其手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分成了几大类,根据分类的不同进行过程、内容的不同的安排。针对记忆,教师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动作和形象的记忆,抽象记忆较少而基础,在学习生活中,还有情绪记忆,要学生记得好,就要将多种记忆类型结合在一起。最基础的知识在要求学生记忆时,时间的安排不好掌握,时间短学生不能记住,时间长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现在常有的现象是教师注重了教学的生态,学生的主动,学生的动手、思考,在学生的动手中加强记忆,在基础知识的记忆要求上降低了要求,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巩固导致学生的思考、动手都不能正常进行,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在一个单元的开始,基础知识的记忆是相对重要的,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又不能简单,一成不变,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大约六成的时间用来背诵,三成用来练习,一成用来应用,有了变化才好。
在教学中,倒摄抑制的影响并不是很多,教师很容易将其忽略,造成影响后没有注意到学生方面出了什么原因,从而只能归因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从学生方面来看,识记分几个类型,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识记的有意或无意;学生的兴趣、注意的目标决定了识记的机械与否。其中教师的教学安排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安排的知识学习尽量有吸引之处,加强学生的注意,联系要突出,加深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反之,不根据学生的现状考虑设计,想当然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造成学生注意而没有反馈结果来激励;举例不联系实际生活,都能减少学生的兴趣,累累积因,反而培养了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在学习顺序结构时,用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学习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的基本知识。知识量大,并且它们是以后的知识的学习基础,需要学生进行识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学生没有学过,成了学生不是难点的难点,学生的兴趣就很少;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子,学生数学课上已经学会的,学生的注意、兴趣则稍微多些,并能知道解方程的过程,注意力集中,在常量、变量、表达式的学习时会自动集中注意力,即使多动的学生也会不自主地留意着。常量、变量的举例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油桶、等来解说,学生更能理解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识记时期。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3、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4、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