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优秀课题的效果
优秀的课题作业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如金子般珍贵,即使在数年之后,学生仍然会讨论,教师仍然会借鉴。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能去粗取精、优中选优,它们既让人胆怯又诱人挑战,甚至让人彻夜难眠,却又欲罢不能。有的课题只是一次性的,有的则经年使用。课题的丰富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需求。成功的课题一方面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莫大挑战,使学生在寻求理想方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巧和智慧。有时候,一个别具特色的课题甚至能引发学生的风格或技巧的巨大变化。优秀的课题作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首先,能让学生面对挑战。课题必须具有足够的变量和偶然性,能检验学生的技能和天分,而且到最后阶段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惊喜。其次,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课题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因为学生在做新鲜的事情时能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能使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最后,课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成功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失败的意义也不可小视,因为从失败中学生往往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也只有从失败中才能汲取教训。有时,即使学生在课题作业中无法创作出有个性、有想法的作品,课题也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挑战、学习与提高是良好教育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综合目标,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更需要积极好学的学生。所以,优秀的课题设计能够体现教育的真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题具有更深远的影响:风格独特、引人入胜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能被学生津津乐道,在师生之间流传,成为教师名副其实的标签。正是因为课题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可以带给学生独特、深刻的启迪与感悟,这些著名的课题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许多由著名教师设计好的课题已经具备这样的声望,此类课题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它们像重要的知识和经验一样,激发了师生双方的期待,完成这一特殊的作业甚至会改变学生的职业进程,使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并不是只有著名的课题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有时候最普通的课题设计也能影响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与欣赏,这些课题同样重要。
二、优秀课题的特征
良好的课题如同燃料,能够给创新的“发动机”增强动力。良好的课题是体验的开始,而非结束。课题必须超越某一班级的限制,引发更多的成果,必须为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准服务。优秀课题的基本特征:其一,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要完成课题,需要了解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从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以视觉手段创作、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那些让自己成为解决设计难题能手的课题。一些好的课题要求设计具有创造性。其二,能引发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关键回应会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课题,如何与课题共同进步。评价是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得益于教师的经验与知识,当学生努力达成目标时,其水平将获得提高。那些希望作品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学生尤为青睐一对一的评价。而且在课题后期,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完善创意。其三,能促进个人成长。好的课题会促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个人风格。极富创意的挑战既能激励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学生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学生用设计作品影响人、打动人,课题则为学生将来的作品提供素材,能让学生明白设计对目标受众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要提供给目标受众的不仅是形式,还有内容。其四,好课题还能提供框架,让学生不偏离轨道,这才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它也鼓励学生磨砺各种技巧,以备将来之需。课题设计通常已有定论,但优秀的课题则要求有个性化的诠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课题确实弥足珍贵。判定一个课题是否富有成效,要看这个课题能否造就团队设计经验。理想地说,课题所提供给学生的设计经验应符合以下公式:技能或天分+概念敏锐度=增长的能力水平。绝妙的定制课题不仅包含以上要素,而且能给人以启发。如果精心策划,课题能激发互动,增强合作,使学生不仅从课题的要求或教师的指导中学到东西,还能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定下规范,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希望学到知识、智慧、经验,并最终获取理想的工作,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设计方面更上一层楼,优秀的课题设计作业可以兼顾这两方面。
作者:练正平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激发;兴趣;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78-01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一万多名学生中喜欢数学的占总数的32.5%,位居第一位,在喜欢数学这一科的原因中,其中认为是老师讲的好的占34.4%,同样位居各种原因的榜首。这项调查表明: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
一、增加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教师要有一种民主精神,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和学生平等交流。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学生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错了,能改正错误,这就是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少一点“责备”,多一点“关怀”,时刻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转化为喜欢“学习数学”。
二、精心设计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铃声一响,我手拿着一个包装得很精致的小礼品盒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礼品盒,有个同学大声问:“老师,您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我笑着说:“这是个小礼品盒,里面装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同学们猜一猜我为什么带这份礼物来?”我接着说:“今天神秘礼物的得主是通过三个游戏产生的。第一个游戏:前后桌四名同学是一组,以玩“手心手背“的游戏决出胜者;第二个游戏:老师准备了四道题(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旧知识),请第一个游戏胜出的同学进行抢答,按成绩取前三名。第三个游戏:请第二个游戏胜出的三名同学到前面来,面朝大家,老师发给每人一枚一角硬币,每人连续掷三次,三次都是正面的为胜,最后得胜者就是今天的幸运同学。”设置这三个游戏环节我想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公平性,渗透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条件,体会随机思想。以比赛的形式复习已有的概率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章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第三个游戏为问题背景,引入新课。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将一枚一角硬币连续掷三次的游戏。游戏结束,我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否从刚才的游戏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我想知道一枚硬币连续掷三次正面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大?”我马上予以肯定:“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实践,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课下有几个同学还追着我问:“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两个同学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中,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换成三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八分之一,如果换成四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十六分之一,假设咱们班的32名同学都来参与,那么一起出手背的概率应该是2的32次方分之一,对不对?”我高兴的回答:“对!你们真是又聪明又肯动脑,真是了不起!”
新课的引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新课导入得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情景,设计好的引入环节,争取利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认知冲突和问题链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贵有疑”。“疑”既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同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没有问题,探究难以进行,更难以深入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讲授新课时,要把学生视为探索者,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灵活多变的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疑惑,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产生积极的探究倾向。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机电专业课;整合;必要性;途径
一、引言
本文对仪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 “我院”)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调查发现,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数学在机电专I教学中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不能适应机电专业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必要性
1.学生现状
进入我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部分学生在初中可能就有厌学思想,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人都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是学技能的,只要学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或技能就足够了,学不学数学无所谓,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非常看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课的学习。
2.教师现状
目前我院的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普遍不了解机电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讲解,未能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甚至有时为了降低知识难度,对教材中的一些数学内容随意增减,一些专业课中需要用到的数学内容学生可能从未学过,给专业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途径
1.根据专业课内容合理安排数学课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学生用的数学教材都是各专业通用的,着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因此数学老师在授课之前,需要系统地了解机电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根据机电专业课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次序及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2.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数学课教师的交流合作
从目前我院的教师现状来看,几乎所有数学课老师对机电专业内容都不太了解,而专业课老师也不太熟悉学生数学课的学习情况,甚至有数学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要想将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较好地整合在一起,加强数学课教师和机电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由数学课、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沟通课程内容,讨论教学方法,合作备课,互相听课,通过讨论建构教学教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地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教学,而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穿插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3.数学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目前我院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基础知识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学生的专业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数学老师要大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数学教师要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参考专业课教材备课,课题的导入及例题的选择尽量和专业课知识有关,加强数学在机电专业中的应用。
4.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学案例
为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可尝试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这需要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具体可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调整教学次序,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将专业课的知识点渗透、融入数学课教学中。
总之,数学课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要想数学更好地为机电专业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好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的融通与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技能突出、素质全面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九年级总复习新授课相辅相成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在新授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题组教学法。
“题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单个数学问题外,通常还要连续解决几个前后有联系的问题,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掌握解题规律、巩固知识技能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等。
一、诊断题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构成和重新组织。也就是说,旧知识是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的出现则是旧知识的发展以及重新组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必须要确认学生对于旧知识是否还有记忆。诊断题组并不单单是几道题那么简单,它要求我们教师要花心思把这一题组进行难易组合,从而确切地诊断出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诊断题组的题目不仅要有概括性,而且还要与新知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时,我课前给学生出了这样几道题要求用配方法解答,而得到的根就是公式法的公式。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诊断题组,在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下作业、课前练习以及小测验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诊断和巩固。诊断题组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能够使得新旧知识取得一定的联系,并且扫清了在新知识传授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并且为新知识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可以此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从而因材施教。
二、目标题组
目标题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于教材的一种再创造。首先,教师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分解,一直分解到学生掌握的旧知识为止。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旧知识,将之转化为新知识,在最后的时候进行层层推进,进一步的深化新知识。目标题组的选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旧知的基础上,把新知一层一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在每节新授课前,我们教师的选题、组题都很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且是面向不同学习成绩层次的学生。
目标题组功能是:让学习者了解其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形成题组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主要的是起点了把章节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实现厚薄间的转化.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很重要,同时巩固的过程更重要。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形成题组主要具备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序,也就是对于新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综合性评价。二是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训练。
在选择题目的问题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盲目、重复。在训练场上,要让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性。
在反比例函数讲授结束后,有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我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典题释解。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反比例函数y= 和正比例函数y=kx交于A(1,4),求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此题可以先求两个函数解析式,再求两个解析式组方程组的解。还可以数形结合,利用图形的对称性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手段和方法,并且在一些涉及到实际生活的题型中对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它们是否合乎题意,方可确定问题的答案,这点应提醒学生注意。
对于典型题目的知识梳理,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解题方面的速度性和准确程度。
四、矫正题组
矫正题组是与各类题材组相关联的题组。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再次学习以及联系的机会,以此来达到对于题组的一个整体掌握和提高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与“个别化的矫正帮助”原则在题组教学法中的体现。我采取的是分级练习,分为a组、b组和c组,由浅入深,让学生尝试探究、体验成功为视角。
五、巩固题组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就是知识的巩固。巩固题组主要解决“熟记与遗忘”“活用与死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因而,在这组题中,其迁移性、巩固性以及灵活性是其主要特点。
这四类题组是构成题组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每一类题组的形成并不是一些题目的随意组合,也更不是一堆题目的胡乱堆砌,而是一条线。这条线贯穿其始终,将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知识联系融为一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效益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主动地接受,并非是对于知识的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对这里面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再探索,在这里面所提到的题组教学法中的课堂结构就是对于四个题组的一个灵活使用。
总而言之,在新授课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雄,李得虎.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也越来越普及,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提升教育的C合效率。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科技化信息化的必然结果。现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完全可以说是新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普及的主要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中小校园更是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所占领,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还是评价及课堂模式都在进行着跳跃式的进步。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内部整合就成为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们所面对的课题,这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什么?它在整个课堂中又是怎样的地位和角色?教师如何能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能的意义将会非常重大。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所谓的课程整合指的是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定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的日常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具体内容才是主体,信息技术的展示和使用只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总之,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学与教学的发展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根本原则就是在现阶段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为核心的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创设教学环境、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工具,通过资源的重组、建构、融合等手段,进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变革还是很明显的。首先,学科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展示教学内容的途径无非有两种:照本宣科和整合板书。其劣势是教师省时省力,学生毫无兴趣,因为听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己看书的差别似乎不大。除非该学科教师口才特别好,学科素养比较高,方能吸引学生。传统课堂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课堂则不同,它可有效加入各种数码信息,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从不同的层面更新学生的信息,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在大部分时间段内精神抖擞,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信息素养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信息以秒为单位呈爆炸式状态出现。过去式的四书五经为主体的,以背诵理解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从人的脑容量还是从知识的使用来说,对于信息的记忆已经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了,我们更应该把目光集中到学习的方式上,即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以及利用。学生通过把握全面有效的信息,并在大量的信息出现的同时,学会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另外,网络信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我们还得掌握这样虚拟的环境中把握自身道德伦理底线的能力和法律意识。
3.培养利用、借助信息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实现从被动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转变。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就要求我们学习者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中的各类必须软件,并会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等平台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总之,信息时代应该检验的是学习者(包括师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综合能力
在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频率加快,学科间的渗透深度加大,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尤其是在这种科学技术、学术环境、国际经济发展速度发生巨变的时代,在同等条件下,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力更多不在于其自身的学历或者文化程度,而在于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而信息技术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学习能力的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营造“知识在随时变化和更新”的意识,让学生随时提高警惕,明白当下掌握的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二、同时,想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还要掌握以下原则
1.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和学的层面上,有很多种具体的理论,我们要仔细甄别具体哪种理论是适合解决问题的。因为没有普适性的理论。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就主要针对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的测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具体问题运用具体的教育教学理论,显然更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内容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结构和框架模式,因此,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也是各有不同。如,语文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准确、流利的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并做好和对话者的交流沟通。而数学相对而言,它的逻辑性较强,教学重点也就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和认知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根据学科内容整合课程
没有一种学习方法是一劳永逸,众人皆宜的。因为学习方法和思维类型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有些学科内容就要求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有些则要求在独处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甚至有些学科内容就要求气氛比较凝重的场合,如历史学科中的《》一课的教学内容就决定了课堂气氛不能过于轻松或者活泼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过程中的具体把握。尤其是在用词、音乐、图片、动画等辅助资料的选用上,尤其是要注意这些所占的比重部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亟待解决的不仅仅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从目前趋势来看,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课程发展的大方向,且离不开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参与、配合和努力,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探索,认真钻研,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献计献策,勇于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思铭、刘长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2期.
[2]徐章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缘起、演化、结构模型及其教育意蕴》,《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0期.
[3]谈大福.小学科学学科网络教研实践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