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1.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而相应的进行修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修订过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比如,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掌握且毕业后不太实用的课程,用当前比较流行、适用面广且毕业后需求量大的课程替换;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证明,这些小的修改,仍然无法让毕业生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对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确定指导思想,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实施以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2)确定基本原则,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3)确定培养模式,即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无缝对接。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是关系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方案的改革,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积极听取其他高校的意见,同时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听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先后多次去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去进行调研,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保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听取他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下一步制定专业方向课积累数据。

(2)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企业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也先后3次去北邮3G人才外包培训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同企业的老总、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领导进行会谈,获取他们从IT技术发展、IT就业市场等方面带来的信息,了解他们对未来IT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预测。

经过信息汇总,我们认为基于Android的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比较好。同时,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了支持该专业方向的课程。

(3)对已毕业且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访。动员辅导员和教师与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情况,目前已联系到计应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计科B0901班郑丹、孙婷等18名同学。在这些同学中,有10名同学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学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万元;有2名同学从事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工作,月工资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学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资在3、4千左右。通过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系统管理比嵌入式知识简单些,更容易学懂。

(4)组织即将毕业且已经找的工作的大四学生座谈。

5月中旬,我院将在校做毕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组织在一起,先针对我们已经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心目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设置那些课程及方向”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为,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基本上已经够用。我们将拟定好的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开发、网络系统管理这三个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排序,学生讨论的最终顺序为第一: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网络系统管理,第三:嵌入式开发。

(5)网上资料搜集。

我们在网上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及就业情况进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创新处

本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开始调研收集数据,到最后的定稿,历经7、8个月,相比较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不少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教学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1年的企业项目集中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减少了大量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硬件方面的理论课,转而增加了当前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大的软件方面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毕业后顺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础。

(3)提高了实践学时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为40%以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课时去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4)确定了两个当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将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5.总结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面向几十万的在校生,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战略,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并建议分别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4 个方向培养。作为《规范》实施的一个建议,2007 年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将 7 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

1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项目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8 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基于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题空

间、不同的根本问题的实际,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明确指出相应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包含的关键思想和方法、讲授方法、实践活动设计等,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

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探索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更加有效地瞄准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另外,8 门课程虽然都是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但他们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有的是技术基础的、有的是系统基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参考范例,以此来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2.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 4 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 学时以下。所以按照 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 500 学时以内。

3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 个知识单元,共 342 个核心学时。

4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模式

2009年8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战略定位,瓯江学院信息系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满足地方以及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应用能力、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5]。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应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1实践教学概况

1.1信息系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信息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和提高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如下:(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信息系专业建设要求,已经开展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实纲以及实践教学文档等工作;(2)初步具备了实践教学的课内外环境和条件: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建立了近10个专业实习基地;(3)依据教师科研并结合导师制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科竞赛小组;(4)微软IT学院和淘宝班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已经凸显,并正在成为专业应用、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的重要支撑点;(5)正在筹建的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成为集教学(培训)、科研和测评认证于一体的温州地区独一无二的信息安全政府派出机构,必将为信息安全技能教育提供一流的实践平台;(6)计算机与科学专业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必将促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1.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6-7]。通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讨论和分析,我们一致认为该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2)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3)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4)缺乏与企业需求结合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和实践教学模式。

1.3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信息系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下:(1)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3)实践教学是瓯江学院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升瓯江学院实践教学水平,提搞教学质量;(4)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加强我院的实践教学建设;(5)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符合瓯江学院的办学特色。

2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可行性

2.1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并得到充分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教育思想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它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行”的局面,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应用能力差、毕业后就业困难,而许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例如,浙江九州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中国电光集团等温州本地企业,每年需要许多计算机和电子类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很难找到需要的人才,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更没有将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同时,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这种奇怪现象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和反思,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并取得不少教学成果,这些举措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也得到重视,在人才培养中收到了成效;但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探讨[8-9]。

国外实践教学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总体来说,我国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瓯江学院信息系是一个刚成立的系,前几年由于师资不足以及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重点是理论教学。随着师资队伍的加强,特别是市场对人才需求以及办学定位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已经成为瓯江学院信息系办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信息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和研究,就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2.2实践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强烈的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瓯江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十分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在内容、师资、支撑平台、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建设;瓯江学院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保障;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列入温州市重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本专业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该专业的办学特色;瓯江学院信息系具有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和完备的师资队伍。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施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的[10]。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由依赖母体而变成可以独立发展,在某些方面她已经超过了母体相关专业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瓯江学院信息系已经拥有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筹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方向,因此,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继续发展和提升已经具备的特色,改进和纠正不足的方面,我们就能打造和创建名副其实的重点专业。

3.1实践教学研究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应用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理论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针对瓯江学院信息系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研究内容:(1)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突出专业特色;(2)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3)加强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外环境;(4)以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研究,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5)以教师科研为基础,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以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信息安全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平台,搭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平台;(7)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8)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研究;(9)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研究[11-12]。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和模式

依据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如下:(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定位准确、规格明确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3)以实践教学课程系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内涵建设;(4)以保障体系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平台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培养,也就是在某些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直接与企业对接,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参与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多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到企业临时学习。因此,实践教学的环节、内容、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的基地等都要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去开展,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实践教学目标相结合,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去开展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形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案(或教材)。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另外,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结语

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实际,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研究,充分彰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大型企业或特殊行业的需求可以实施定制和联合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实践教学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另外,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

[2] 段荣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福建电脑,2009(7):183-184.

[3]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4] 霍东升,郑全英.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10):65-66.

[5] 马晓鹏,冯增才,冯小荣. 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08(5):31-33.

[6] 王浩,胡学钢,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 (11):73-76.

[7] 张辉宜,吴光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05):114-115.

[8] 滕永晨,廖成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7 .

[9] 孙茂松. 讲席教授组机制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手段[J]. 计算机教育,2008(01):16-19.

[10] 龚威,王赢,谢媛媛. 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的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9):136-138.

[11] 赵国冬. 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9):30-31.

[12] 刘书勇,张国印,武俊鹏.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14-16.

Study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ZOU Hua-sheng1, PAN Wei-zhen2, QIU Xiao-ya2, HU Zhi-wen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Oujiang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 Teaching Department of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协作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程序设计

作者简介:靳雁霞(1973-),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蔺素珍(1966-),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学分制条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70-02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1978年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恢复招生以后,于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调整为宽口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于2006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1]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我校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旨在将本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工程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招生规模由前几年的扩招到这几年的缩减招生,说明计算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饱和状态。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式面前,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其不仅要具有最基本的工程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各种协作能力,本专业先从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进行改革,不断地创新,走一条符合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之路。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我校本专业存在的问题,全国所有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应有这样一个难点,需要攻破。

二、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

协作学习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也鼓励协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开展。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一个好的取向,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业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团队中不断地互相学习,分工合作,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本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中,重点强调协作学习中的协作精神,协作学习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2]

为了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主要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中一一突破。为了更好地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中得以应用,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咨询已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在公司做项目开发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让其总结好的经验,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协作学习;其次,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学生提出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实践环节欠缺,导致协作能力、编程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太差,如果他们在协作学习中运用得当,那学习的主动性一定会有所提高;最后,派出部分老师去其他院校调研,与重点院校的专家进行座谈,学习别人的长处。总结上述经验,认为只有更好地把协作学习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改革的过程与研究

协作学习首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得以实验,并将程序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过程与运用如下:

1.程序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程序类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第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三,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及应用开发技术。下面逐一介绍改革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 计算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 基于思科平台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加强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CDl0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多元反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基于SPSS数据挖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CDIO的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科学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本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147.

Research 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Education Plan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LIU Jing, GUO Yinzhang, YAN Linxia, ZHAO Junzh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