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心理教育;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针对全体学生实施

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仍然存在诸多错误看法,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少数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需要面对大多数心理正常发育的学生。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错误的教育思想,针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承担心理治疗中心的职责,所以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于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促使学生向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在实现这一种“前进”后,第二发展水平将会转化为第一发展水平,于是又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以此类推,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促使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梯上更上一个阶层。由此可见,每一位学生心理素质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现状,而是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每个人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

二、通过开展心理互助,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在群体范围内展开的心理互动活动,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但是训练者,也是受训者,他们在接受训练的同时,通过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来帮助其他学生。通过这一训练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完善自我心理品质的同时,主动纠正别人错误的训练方法,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行互助式心理训练的重要方法就是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法,即: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不断调整或变换自己的角色,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水平和应变水平。除了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训练以外,还可以采用集体演讲的训练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助式心理激励,这种激励方法是指在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刺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生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正确的看待自己,一般来说,“优秀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容易妄自菲薄;而“学困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容易固步自封。实际上,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愿望,也具备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深刻,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因此,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彼此积极的刺激,使他们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获得共同进步。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一般是指受到专业心理学教育和训练的教职人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与理论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使学生愉悦的认识自我和社会,从而学会有效调节自己,克服多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最理想的自我适应,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辅导意在让每一位学生在获得辅导的同时,能够充当相应的辅导者,给予其他学生以帮助和开导。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一定以相信学生为前提,虽然学生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和训练,但是他们却拥有最真诚、最热情的本质,在同龄学生之间存在心灵上的兼容与相通,所以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运用互助式心理辅导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开展好辅导与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变化,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考前焦虑、青春期烦恼、学习方法的困惑等。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和方法的渗透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服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老师,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此外,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具有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的讲座,解决各年龄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比如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适应性问题,所以我们要以心理素质的养成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能力和特长的培养问题,所以我们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三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压力和迷茫,所以我们要以就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密切联系社会与家庭,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密切联系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从社会和家庭中吸取正面影响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教育,帮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使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中的心理教育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勇于探索,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就一定能将心理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实施途径;多元化;策略

应该注意到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教育最终目的,从实际角度而言,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群体学习成绩,真正目的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只有达成心理健康积极发展和学生们综合水平提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优质人才。需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旨在更好更优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使其具备优良素质,使其勇于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及时建立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体系,以多元化要素操作模式为主,在教育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得到深度强化,以多元化操作模式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到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其身心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即将成熟而并不成熟的阶段,并为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急容易出现扭曲现象,这一点从很多事例都可以证实,而大学生正处于学业、恋爱以及即将面临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保持强劲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所以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能效。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实例表明,心理健康且心理素质过硬的同学在处理挫折、困难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不容易被情绪所引导思维,而且学习成绩及学习质量也都很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规范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很多高校学生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大都是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处理事件的时候较为偏激,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所以,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首先需要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做铺垫。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现在大学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很多院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仍有待加强。首先,由于大学阶段学生都主攻自己的专业课程,没能认识到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重视度远远不足,当前呈现出表面化工作问题和形式化工作问题等,未能够有效处理部分问题,实际工作任务也没有落到实处上,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局限性现状存在,尚未达到预期要求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缺失,使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开展和有效延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受到了严重阻碍。

2、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很多相关教育部门往往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偏低,接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高校普遍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重要,此种认知偏差存在致使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构建流程出现问题,不合格、低效率的管理频发。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大学阶段是面临就业的最后时期,如今社会发展较为形式化,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素质过低,就无法在社会和工作中立足。

三、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教师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帮助,同时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性。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师资的专业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聘请专业的教育人员,无论是个人素质或者思想上都要满足教育要求。各院校在聘请教师时,要设定严格的考核内容,以此来筛选综合素质优越及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高校领导要实施监督,检查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并通过听课形式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在主科教育与心理教育中要分工明确,不能两者身兼一职,必须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传授学生知识。较为正确的操作方案便是对专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综合保障教师心理素质等能够达到讲师要求,校方应定期组织和开展一定的演讲活动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去丰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良基础。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不健全,教育模式亦比较单一,同时教学氛围还需有待加强。因此,学校相关部门需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多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组织成立心理健康小组、公开健康讲座,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与安排,循序渐进的提升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完美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其教育实施途径仍需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各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之上,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为日后学生工作和生活等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蒋钦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志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提升-《湘潮月刊》2015.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延伸服务;强化饮食治疗

中图分类号:P245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在糖尿病治疗中,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它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有效的饮食控制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对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较少,从护理角度进行的糖尿病饮食依从性研究更少。为探讨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的有效教育方法,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了延伸护理服务,即住院病人出院以后,在社区继续实施强化饮食教育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实施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83例,且分别居住在武汉市武昌区昙花林、戈甲营、花园山、中医学院等8个社区。排除对象:①恶性肿瘤;②语言沟通障碍如老年痴呆或有精神障碍疾病;③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或预期生存时间短于1年。随机或者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38例)。观察组男性69例,女性76例,年龄49~72岁(50.28±5.22)岁;病程0.5-11.5(3.8±1.65)年;出院时空腹血糖5.42-8.18(5.83±0.84)mmol/L;并发症及并存疾病:高血压84例,高脂血症42例,缺血性心脏病35例,脑卒中14例,周围神经病变9例。对照组其中男性64例,女性74例,年龄37~81(49.58±4.89)岁;病程0.4~12.593.7±1.77)年;出院时空腹血糖5.55-8.26(6.18±0.79)mmol/L;并发症及并存疾病;高血压79例,高脂血症39例,缺血性心脏病34例,脑卒中12例,周围神经病变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出院时空腹血糖、并发症及并存疾病、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自我监测与并发症防治知识教育等。出院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其性别、年龄、病程、体重、电话、家庭地址、通讯地址等基本情况登记入册,专人微机管理,出院时发放医患联系卡;开通热线咨询电话,由专科护士或主管医生随时解答出院患者咨询的糖尿病相关问题。观察组出院后,由原病房专科护士负责制定延伸强化饮食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专科护士定期深入家庭对患者及家庭主要护理人员进行饮食专项指导,继续强化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营养学有关知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食物交换份知识及如何根据食物交换量表来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督促患者按医嘱进行饮食治疗,并解答患者在饮食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参考任伟等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膳食卡,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回访一次,第二个月每2周回访一次,第三个月末回访一次。②每个月组织一次饮食治疗专题讲座,每次3~4h。课间开展医患和患患互动活动,患者之间就饮食治疗相互提问,回答正确的予以鼓励,回答不全的由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补充。请饮食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的患者传授心得和经验,以利于加深相关知识的记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价方法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饮食认知状况及饮食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①饮食认知状况,依据悉尼大学糖尿病教育中心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测试表及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自行设计糖尿病饮食认知状况调查表,共15个条目,计分0~5分,得分越高认知度越高。②饮食治疗依从性评价调查表,内容包含能否按计划控否按时定量进餐、能否称量或准确估量食物、能否使用食物交换量表安排饮食4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1~4分分别表示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基本做到、完全做到,总分4~16分,得分愈高,表明饮食依从性越好。问卷调查由专科护士完成,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自行填写,文化水平低或视觉障碍者由护士负责询问并完成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83份,均有效回收。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软件处理数据,采用测量的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饮食认知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其规范性治疗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五个方面,其中饮食疗法是基础治疗之一。糖尿病的饮食控制要求患者合理控制膳食,做到控制每日总热量,按比例摄入营养物质,定时定量进食,必要时加餐。研究表明,饮食治疗依从率高者其并发率低,可见,提高饮食治疗依从性是糖尿病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健康教育模式单一,患者饮食认知、家庭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并不理想,贾芸等研究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良好者仅3.5%,潘杰等报道,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良好率仅28.57%。本课题调查发现,283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饮食控制者251例(占88.69%),虽高于潘长玉等的调查(72.7%),但饮食依从性平均总得分与总分的比值仅为0.44,说明患者的饮食治疗依从性依然比较低。

3.2 在实施住院患者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开展了延伸教育服务。本次研究主要实施延伸强化饮食教育,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进行饮食认知教育,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掌握饮食营养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总热量控制以及食物交换份的知识;第二个层次,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计划,并指导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让患者能够按计划科学合理地开展饮食治疗,在此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患者自身饮食习惯及经济状况,必要时还需与患者家人及有关亲友同事沟通,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家庭社会支持;第三个层次为督促检查膳食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根据患者的反馈及病情,随时调整膳食计划。通过病情监测,强化患者饮食治疗的信心,提高其饮食治疗的自护能力及自觉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饮食认知评分及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病整理护理健康教育价值

目前在临床慢性内科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临床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高血压发病人群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1]。已有研究数据显示,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如不良饮食习惯、错误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遗传因素等[2]。而在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加强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患者整体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7岁~75岁,平均年龄(50.32±8.08)岁;病程3年~20年,平均(8.7±3.2)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51.54±7.17)岁;病程2年~21年,平均(7.9±4.1)年。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即指导患者按时用药,严密监测其血压,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时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具体为:①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内容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并发症,同时指导患者测量血压。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其不良心理和情绪,积极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患者学会倾诉不良心理和情绪等。③用药健康教育。将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内容包括常用药物、用法用量、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同时将按时用药的目的详细告知患者,并叮嘱其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④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叮嘱患者均衡饮食,食物应当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暴饮暴食,且严格禁烟禁酒等。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疾病知识掌握度以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包括生活方式健康率、按时用药率、症状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为(98.3±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2±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28,P=0.000)。2.2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健康率、按时用药率、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