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基本原则 实效性 原则性

一、从新课程标准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地课程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贴近本地区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1.从形式上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使教学不再拘泥于教师课堂上“填鸭式”的讲授,而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及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从内容上看,当地课程资源来源于当地社会,来源于学生生活,都是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内容。其实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更符合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关于“只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的论述,以及各学校必须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精神,符合时代要求。

3.从活动过程看,当地课程资源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材、教学的“可信度”。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课题,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老师上课引证,或自行得出结论,对比课本观点,寻找异同点及原因。这样就公平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其个性能力,追求并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更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价值应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精神。

4.从目的、意义上看,注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使用当地课程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特点与实际需求,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表达、写作等能力的提高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现实条件,符合新课程关于“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二、使用当地课程资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获取资料和使用资料两个环节。首先是获取资料。即要围绕课本知识,按照学生能力特点,分层次设置几个子课题,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当地文史地等有关资料,或实地走访有关人员,调查有关单位,获取有效信息。既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又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极大参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其次是资料的使用。通过自己动手而获得的信息与结果,对学生而言,显得如此可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演讲,教师课堂引证,举行活动课,甚至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等方法,适时展示学生的“杰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收获”,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当然,在挖掘、使用乡土教材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乡土教材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能力,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校本课程资源,把当地课程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因此,一方面,在乡土资料的选择及课题的制定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要针对学生能力实际,另一方面要针对课本基本知识点,达到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兴奋点,又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高一年级《经济常识》中关于“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及对策”时,针对本区农村发展现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课题,采用“撒网”式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各自回到家乡进行访问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上升为一定的理论,然后组织学生对大家的调查结论进行整合。很快,同学们得出了几个共同的结论,即本区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种植品种虽然以经济作物为主,但由于市场狭小,信息不灵,盲目种植,外来打击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经常出现高产不高收现象等。

2.主体性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资料,为教材“引证”时,必须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教授高二年《哲学》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好地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也具有反作用,有时这种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要求学生收集“”在当地造成的影响及其对当地百姓、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有关资料、数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第2篇

一、产品决定一切——基于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创新

上个世纪末,苹果经营每况愈下。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毅然决然将350多项产品削减到仅10项,竭力开发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产品。随着数码科技的到来,柯达公司都仍然固守着传统感光胶卷阵地,甚至提出用一次性相机来对抗数码相机,直到2003年才提出向数码进军的战略,但此时已经是大势已去。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好产品才是公司的经营内核。思想政治课程内核是什么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只有从教育原点出发,只有基于人的本质、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合人性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目的从应试向生活转变。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已经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然而普通高中课堂实践却面临着严重的应试化倾向,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考试为唯一导向,以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为唯一价值诉求,教师思考的、讨论的、困惑的都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迎合试卷、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阅卷者的心思,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最大强度地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应试得分,而课程的德育价值、课程的校本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成人成长了无踪影。只有课程目的从“应试”向“生活”转变,只有“应试”服从于、服务于“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课课程价值得以弘扬、课程生命得以维系;同时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都将大大丰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

其次,课程实践中的人从“单”向“双”转变。传统的课程实践中,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学对象是学生,通常表现为一位教师面对一群学生进行单向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在课改的名义下,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旁观者,并逐步边缘化。诚然,这种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活动有一定进步性,但是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教育是一个灵魂对一个灵魂的唤醒,是两个灵魂的共同成长,因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课程实践主体不仅要有学生地位,也要有教师的影子。在课程实践双主体的作用下,课程实践对象必然也表现为双对象,也就是说不仅只是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德育价值的实现;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度;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课程实践者的进步和发展,很难想象课程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课程实践流程从教向学转变。传统的“教”主要表现在:平时常态课时,研究如何“有效的教”,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战性,如何提高教的有效性;在公开教学活动时,研究如何“优雅的教”,如何把上课变成“表演课”,如何迎合听课老师的口味,从而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表扬。“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学”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活动,研究学生如何更好地消费知识,研究学生在消费知识的过程中如何体验到更多的愉悦和快乐,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一起成长,研究围绕学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二、科技彰显人性——改变课程学习方式的创新

乔布斯发现,IT应该主攻的阵地是消费者的右脑和左心房,科技产品应该参与到消费者生活中,和消费者一起激情、梦想、创作。回顾近10年来的科技发展,苹果的成功并不是基于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自然回归,是彰显了人性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反观柯达之死,告诉我们:面对科技,谁也不能高高在上。只有科技为人,只有在人性引领下的科技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时代会抛弃一切落后者,谁拒绝人性,谁就为自己敲响丧钟。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生命力与学习方式息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保证课程的开设,却无法保证课程生命力的赋予和延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方式应当更加人性化、人文化,可以说只有人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保证课程的生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个方面,并且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生命力的前提。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意识形态性强、理论性强,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更多表现为满堂灌、满堂练,呈现出单向的信息传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自主性不断被激发和解放,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必然要从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在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自控、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都要有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价、自我反思的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学习活动是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形式。在课前,通过学生自学,实现学习内容的自我感知;在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解疑、释惑,实现自主探究;在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自主阅读感兴趣的延伸材料,实现自主拓展。而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开发,则为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师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其次,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生命力的关键。合作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与竞争构成人类存在基本形式。合作是竞争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合作竞争也无从谈起。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所面临的严重应试化倾向就是只看到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性,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合作性。合作学习方式,一般具有小组成员各有其特点、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小组集体奖惩等主要特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两种倾向,一是防止部分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边缘化,二是防止部分小组成员角色固化,以个别人的学习来代替其他学生的学习。

再次,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课程生命力的保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开展有效探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提升思维能力,升华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苏思想政治高考中就有以综合探究为主要特征的题型。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无意识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过程,或者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设计,恰当选择探究材料,给足学生探究时空,特别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会一蹴而就,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三、谁便捷谁永恒——改变课程教研活动内涵的创新

在苹果系列产品中,无论是iPhone还是iPad,都只有一个HOME键,而且它们的功能连一个3岁的小孩都能弄懂。iPod,找一首歌,或使用某一功能,按键次数不会超过3次,而且按键过程非常自然。在浩瀚的产品世界里,苹果是绝无仅有的不需要说明书的产品。而曾作为行业巨头的柯达,无视新技术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体验,甚至对于消费者呈现出傲慢的态度,把停滞不前的便捷留给自己,最终被消费者便捷地抛弃。“便捷”就是从消费者出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中,消费者一方面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师,这就要求教研活动既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让学习方式更简单、更便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主、更快乐,同时也要从老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简单、更流畅,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心情更愉悦,成长更有效。具体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内涵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研究学生成为教研活动中重中之重。所谓研究学生,就是研究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来确定理论知识的成长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要么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要么学生提问后,教师的准备难以应对;要么教师小结后,学生的落实难尽人意。凡此种种,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前研究学生不够。我们往往沉迷于对教材的理解,殊不知,教师的起点往往不等于学生的起点;我们往往陶醉于设问的精妙,殊不知,教师的清晰往往不等于学生的清晰;我们往往期待于既定结果的产生,殊不知,教师的预设往往不等于学生的生成。可以说,只有研究学生,从学生出发,才能凸显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价值。

其次,研究课程成为教研活动应然之义。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材和教辅用书,以研究知识点为主要对象,而研究课程就要从研究教材中超越出来,以更高的视野,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研究课程主要要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理解,要研究教材编写的体系和意图,如何实现教材的德育功能,要研究教材结构体系和重难点,也就是实现知识点和德育点的有机整合,要研究课程评价,如何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在充分的研究学生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像“苹果”产品一样便捷、人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一般而言,做到教学活动的深入浅出,就要求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够做到用具体的说明抽象的、简单的说明复杂的、已知的说明未知的,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好好研究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学习中,受教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导向中的核心问题,而政治新课程的设计和推行,就是要在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上进行实践创新。在西方的公民课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教师交付的学习任务进行社会调查和理论调研,根据自身的调查和理解来撰写调研报告,从而在一种比较宽松和和谐的气氛中提升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正确、灵活、科学地应用新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材,是我们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好与应用好其中的策略。下面,本文将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综合探究活动为例,讨论新课程教材的应用新策略问题。

1 细心建构,营造环境,诱导生成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一般说来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排斥感。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普遍缺乏直接的经验与体验,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的距离感与排斥感更强。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运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们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细心地建构教学情境,有效地营造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为知识生成奠定基础。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把握,如设定问题、开展讨论、激发联想等等。如对于“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论题,要引导学生围绕政府权威的来源和实现途径来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明确和掌握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为了实现这教学一目标,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所居住城市政府的具体情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来审视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相关的学习讨论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并形成最终的报告。

2 催生“冲突”,推进交流,提炼知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经常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催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冲突”,通过矛盾的生成和解决来推动学生在学习之中的不断进步。这种所谓“教学冲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能够提升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帮助学生建构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新策略和新方法。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应成为我们应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新策略的核心和重点。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催生这种冲突,进行推进学生的交流,并提炼其中的知识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催生相关教学冲突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催生教学冲突而催生教学冲突,因为这一目的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基本导向。这一目的必须具有明确性、趣味性和价值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联想空间。例如,对于“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论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并以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或理论综述。在小组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接触、总结所居住城市政府的基本任务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其联系自身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各个学习讨论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交流非常深入,分别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牢固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知识。他们还学会了利用实际的资料、客观的数(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1页)据来充分说明自己的论点和建议。连那些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都积极加入了讨论,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思想政治课堂综合探究活动中,任课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综合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一些客观情况,难免出现一些偏离教学目的的情况。此时,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综合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思考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其日常生活,这样就难免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偏离事先设定的论题,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应浪费时间。这时,任课教师就应该把讨论话题及时调整回来,不能任由学生基于个人情趣考虑或意气之争而在课堂上纠结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当然,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要注意委婉和有效,不能过于强硬,破坏了教学情境。与此同时,在课堂综合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学生之间的调解和引导工作。因为毕竟是讨论和辩论,学生们经常出现意见的冲突,从而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学生毕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难免在辩论中遗忘了学习和掌握的价值目标。此时,任课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之间及时进行引导和沟通,调解好矛盾,不断强调讨论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主旨,将谈论话题固定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考更具针对性,观点更有科学性。

3 引领综述,及时总结,升华生成

应用思想政治教材新策略,不仅利于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推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和理论,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对此,教师应全面地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综述,及时地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定理,进而升华知识生成。课堂教学和教材理论都是有限的,但综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效果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辐射性,往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的知识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教育的启蒙价值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最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在综合探究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思考的、所学习进行理论综述和知识总结,实现最终升华。例如,针对“政府权威是如何树立的”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论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题为《致市长的一封建议信》的时政小论文,使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教材理论知识,建构科学思维方式。

总之,综合探究活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教材中包含的新内容,也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应用新教材的新策略。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这种新策略应用方法,以实现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策划组.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第4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一课时,我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

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

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营造氛围要适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因势利导要及时。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36-1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否恰当、妥当则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状表现为: 第一,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 形成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中心,教学讲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接受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第二,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仍然占着主体地位。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教学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有所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需要一些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学生,这对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文化生活》时,针对国务院的2008年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民族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方案,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说明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和落脚点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它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分难易繁简,“知无不言”,每一节课自始至终“勤政爱生”,这样的教学就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从教学对象看,学生通过反复做题、反复练习,甚至是过度练习来获取知识,这种千锤百炼式的学习方式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有效”性,但这种学习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效学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低效学习,使得本该充满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变成“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

三、政治课堂要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真正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并以所学的知识原理为工具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向老师“拿来”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

1.教师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准备一桶水。也就是说,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认真设计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详案和简案,并设置教学手段,选择教学方法。没有精心的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精心的准备,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

2.恰当有效地运用讨论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探究有关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讨论法不失为适应新课改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

3.积极实施主题探究活动

通过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主题探究活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4.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无疑也是这样的。因此,提问在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2)提问应具有层次和梯度,逻辑严密。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教师若能重视课上的有效提问,善加指点,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