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培养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学生必须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培养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方法,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向上,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相脱节,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建设,而不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方针,特别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临床不同影像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校外评价”机制,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及时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制定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目前,本专业要重点建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CT摄影与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2部专业特色教材,完善2部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讲义;校院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料库,完善和健全人体各系统正常结构影像与临床典型病例影像电子图片和传统胶片等教学资料库。

4.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着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我院进行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前要求每位学生技能训练都能过关,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辅导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以实现本专业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覆盖长三角的1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再扩充建设2~3所教学实习医院,形成教学、实训等功能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分组完成X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等专项顶岗实训及综合项目顶岗实习,确保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5.构建一支以临床影像检查技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实施特色战略,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我院采用“外引内培”模式,加大经费投入。对紧缺的教师岗位,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逐步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不断创造继续学习和专业深造的机会。每年我院都要求特色专业骨干教师到临床一线挂职锻炼至少2个月,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3)专业课教师除了有教师证外,还必须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晋升。(4)建成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依托合作单位,从医院聘请在医学影像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1名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6名,引进专业骨干教师1~2名,重点培养兼职教师8~10名,实现院内外师资互动和互通,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组建一支由多名影像一线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为特征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特色专业发展,同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学院已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外出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和评优以及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没有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教师及时给予批评,并限期达标;要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做到让教师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中获得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采用聘任制,并且纳入教师考核行列,对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外聘教师通报到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做相应处理,并不再聘用。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且表现优秀的外聘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支持。

6.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依托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制教育模式我校依托有资质的职业鉴定机构实行多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已经开展的有心理咨询师、妇幼保健员、按摩师、营养师等证书教育,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鼓励学生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获取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该专业多证书教育覆盖面近100%,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能力。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技能比武技能比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技能比武,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技能,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为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比武,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薄弱环节,同时也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引领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技能比武的引领作用,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密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标准密切结合,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目前,我校每年都开展相应的技能比武,比武项目以省级或国家级技能比武项目为蓝本,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武,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创造社会效应。我校还成立了相应课程学习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完善高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形式为高职专科学生升本科建设绿色通道。目前,我院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二是引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考试前给予必要的考前辅导。

7.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并且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本专业的优势地位。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建设,也可以与相关院校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网站维护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有两门已经建设成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正在逐步地精品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验收和评审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切实以精品课程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职院校要重视对特色专业的宣传,争取使之成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是自封的,必须为社会广泛熟知和认可。虽然不能照搬工厂宣传产品的做法,但可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通过一系列载体和必要的包装进行宣传。我校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特色专业宣传册,放假前一个学生一本,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长和周围的人看;加大学院网站对特色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技能比武平台进行宣传;再加上特色专业本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8.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我院成立了“特色专业建设督导组”,该组成员主要负责督促检查:(1)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并及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相关责任人。(2)对专业带头人的管理要制度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保障有力。特色专业带头人在特色专业经费使用上拥有自。(3)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课程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评监控等。我院每个教学单元都设有以学习委员为成员的教学反馈信息员,实行周报制,通过这些信息员能够及时发现、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员通过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的问题,使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4)每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督导组成员不定期参与。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合作单位和专业资源开展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同时,要建立应用技术研究的导向和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能力。还要注意“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不能以科研代替教学。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9.结语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深人调研、分析就业市场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就业导向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于是,一种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技能需求深人实地的考察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分析,深感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在校获取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在校学习了2-3年后竟然不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自2006年起,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总结回顾如下:

1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项目化教学,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2.1“项目”是市场人才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双向融合的结晶

以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是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岗位的知识群和技能群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和通力协作

项目化教学一般以“开发小组”为单位,依据项目目标各小组独立地组织、安排本组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

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师生协同努力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开发,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后,可以概括性地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项目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在深人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实现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3.2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是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等,把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促使来自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第二步是按计划完成项目。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协作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此时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分析决策,体验工作的艰辛,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能力。

3.3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4项目化教学应用体会

4.1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技能提高,而传统教学则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项目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而传统教学则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作出选择,体现了“我要学”,而传统教学是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是“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从师生互动的方面考虑,项目教学表现出学生主动提问问题,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学习互动形式,传统教学则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主动权在教师一方;从教学动力方面来看,项目化教学是教师围绕学生的优点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得以调动,能维持长久,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学生的不足来进行教学,主要靠外在动力强迫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4.2项目化教学更有利于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设;开放;“理实一体”实训室

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功能;医学类及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改善民生、提高基层卫生水平的历史使命;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技能成为了培养重心。为此,本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适应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为出发点,建设好和使用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放化、网络化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谈谈体会。

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构建背景

1.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定义与意义

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是指打破传统实验室的定式,在原有各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共享,融入“以人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新元素,将其建设成为既具职业真实环境的,又围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开放式、多功能、共享性的医学影像专业校内教学实训中心,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于区域、行业各类岗前、在岗服务的职业人才培训基地。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专业学生提供发挥、发掘主体性和创造性学习模式的校内学习场所,同时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技能和灵活应对临床操作难题,最终达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高学生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临床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原理。多年来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进程中,根据我院所处地域特点及总体办学思路形成了较有特点的办学理念,逐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室,并实现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并且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2.建成专业文化氛围深厚的实训室

2.1整合资源,建成“理实一体”的实训室

我们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特点,结合学院“工学结合,行校共建”办学理念,将原有各类医学影像实验室与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建立了各类校内实训室,为专业教学环节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学习与岗位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依托学院区域、周边各型医院资源,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校外实训室,以满足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生见习、实训环节教学需求。

2.2健全管理与使用制度,提升实训室内涵

2.2.1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开放

征对实训室教学工作的特点,一方面对实训室设备,仪器分配专人管理,加强了实训室资源的利用率。依据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将实训内容进行删减、优化、有序编排,形成了既与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结合又以临床影像技术实践技能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体系。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守则、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其与时俱进,更加具有可实施性,更好的服务于开放性实训室管理。

2.2.2有计划安排课外开放实训室,提高实训的全面性与效率

校内实训室所承担的不仅是通过实训课程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训操作技能,而且还通过学生自由支配课外时间自主见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由于当前医疗服务形势特殊要求,依托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建成的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须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安排课外见习分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见习方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适时进行临床操作实践。通过课外开放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全面接触临床实际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外见习环节总结、验证理论、实训课教学内容,完成校内学习向临床思维转变;每次见习后要求学生必须上交课外见习心得、实训报告等。通过实训室的全面开放,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实训时间、实训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接触设备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最大限度提高实训室资源的效益。

2.2.3融入专业文化,丰富实训内涵

结合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不断提炼专业办学历史、实训室发展历程等专业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对所面向的专业、行业、企业、岗位以及对本专业历史、课程、教师以及专业发展历程、方向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通过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训环节,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实训教学队伍,长期外聘临床一线专家,设备维修与维护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训教学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同时也实现了专业教师理实互馈的良性循环,实训室运转效率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改变模式,设置项目化实训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始终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开放力度,强调开放效果。

3.1设置任务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实训中心本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满足临床岗位需求的宗旨,结合现代影像学发展特点,将原有综合性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删减,增设了目的性更强的任务化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强,对临床工作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信心更加充足,目的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开阔。

3.2创新设计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新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在原有实训教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特点,实训室创设了一些具有征对性的实训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创设,协作完成实训环节,抽选同学互评实训效果,最后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自主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

4开放“理实一体”实训室初见成效。

4.1构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和谐教学关系

实训室开放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常是学而不知其实,随着实训室的开放,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懂得了如何对待临床实际问题,为学生进入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想学,教师想教,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以真实的职业环境组织教学工作,不仅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对于专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适应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导向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2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为汽车后市场培养高技能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是高职院校为汽车后市场企业培养高技能综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管理学范畴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指旨在达到原定工作目标而采用的一种行为逻辑结构的管理学思想,强调由于在主体需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以及为解决该问题所应具备的功能。该体系具有明确的预期目标、清晰的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以及为缩小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差距所经过的路径。而这种路径的分解又可表现为将工程分解为项目、将部署分解为布局、将项目的落实和布局的具体化体现为流程。企业管理过程中将流程以及以流程具体化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集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在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企业对综合性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各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引入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充分体现为了以人为本、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针对性、职业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各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在理工科专业范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汽车后市场飞速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与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汽车后市场中高级从业人员所产生的现实迫切需求。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来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汽车后市场这一主体需求与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所提供的相关人力资源环境条件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产生了偏差,而为解决这些偏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的结果。从高等职业院校角度来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格局的一种挑战,也是为了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各种努力和尝试。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是一种平行体系结构,其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体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则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以明确的预期目标为出发点,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关联结性来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整合。在训练过程中,清晰的工作情景、明确的预期工作目标,对受众(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受众(学生)会根据各项目的分解、各流程的具体要求,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要求及流程,来实现原定的各项目标。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能够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差分析及项目分解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预期目标与项目分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在汽车后市场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可预见的实践课程目标。因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项目训练,达到汽车后市场相应职业岗位要求,让毕业生与企业真正实现无隙对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其职业岗位群对应汽车后市场中13个具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相应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自2000年以后设置的新兴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汽车后市场的飞速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但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时,由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岗位群的定位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飞速发展的汽车后市场各岗位职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如职业能力滞后、职业提升空间不大、工作情景适应过程较慢、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求,就变成了本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或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分解,注重项目的实效性、布局的合理性、流程的科学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和调整反馈的可操作性。每一个项目的设置,都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用性。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强化流程的科学管理,在各项目及流程管理过程中,彰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职业面向(专业岗位群定位)包括了汽车后市场的各个环节,这一点已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认可。汽车后市场包括了从新车出厂下线进入流通环节,直至汽车报废回收等领域,一般包括汽车物流与配送、配件销售、售后服务、汽车交易服务等十几个环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都要进入到以上十几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要与具体的、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相一致。根据目前汽车后市场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来看,一般来说这些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4S店(含品牌经营店,特许经营店、售后服务店等)、综合汽车维修厂(不同于4S店的设置形式,注重于汽车综合维修,兼顾其他业务形式)、汽车市场(其后台业务比4S店的业务更为全面,但更注重于新车销售、品牌宣传与导向、整体业务服务、汽车会展业务等)、二手车交易市场、保险公司(专指汽车金融服务类)、汽车租赁公司、汽车俱乐部(含汽车文化传播等)、汽车装饰与美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针对不同的企业载体进行设计不同的目标与流程,才能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以汽车品牌服务为主、以4S店以及汽车市场等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相关职业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不包括财务管理类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总经理、站长、配件经理、配件计划员(含配件收发员、配件仓储管理员)、车间主任(含班组长、师命傅等)、维修人员(含维修工、维修技师等)、工具保管员、办公室主任、内训师、服务经理、大厅接待员、索赔员、业务接待经理、销售经理等。不同的企业,在个别岗位设置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业务需要及流程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岗位设置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要求的预期目标,其目的性就会更加明显。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流程设置及流程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4S店所对应的岗位群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主体需求和预期目标,其流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设置。下面区分常见的四类目标岗位进行项目分解分析。

1.目标岗位Ⅰ:配件计划员(配件仓储管理员、配件收发员等),可提升的岗位:配件经理。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配件识别训练;(2)配件销售管理软件训练;(3)配件流通管理知识训练。评价方式:设计专用表格,由配件经理把握,其中配件图片识别(通过设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准确率不低于90%;配件实物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能熟练使用企业专用或通用配件销售管理软件,配件在不同仓储中心之间进行调配,不能出现错误或出错率低于1%;熟悉不同大区的配件流通中心的业务流程。

2.目标岗位Ⅱ:销售员(业务接待经理),可提升的岗位:销售经理、接待经理。训练项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产品知识训练;(2)接待知识训练;(3)客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4)销售技巧训练;(5)汽车销售费用计算训练;(6)汽车保险知识训练。评价方式:由主管的销售经理或主管进行直接评价,结合实际表现、客户投诉情况、方案设计水平评定、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直接进行。

3.目标岗位Ⅲ:维修保养人员(维修工、维修技师),可提升的岗位:车间主任(班组长,师傅等)。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严格按照企业保养流程进行训练,在师傅(班组长)的带领下直接进行。(2)可以按照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要求进行,也可以直接按以考取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为准入资格。评价方式:由班组长(师傅)直接结合个人平时表现进行。

4.目标岗位Ⅳ:二手车销售,其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新车销售及办理牌照流程训练;(2)二手车评估模拟训练;(3)二手车转户手续训练。评价方式:由师傅或业务经理结合平时表现及模拟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也可直接给定二手车进行目标评定,通过撰写二手车评估书等形式进行业务能力评定。

以上的项目设置、项目分解以及流程安排,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校内外资源配置情况,适应进行增减;其流程的安排也可以根据学生对实践项目的接受情况进行适应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及权重分配,由实践体系所基于的企业载体、教学组织模式、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职业岗位定位有关。对毕业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定位,毕业生对不同的岗位选择,均会影响到各权重的关系。

在以上目标岗位I至目标岗位Ⅳ等四个岗位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结合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权重划分。可以直接完成为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也可以按时间在同一个企业或不同企业之间定期轮换,但前提是企业的岗位要求合理,校企合作能达到更深的层次方可。一般来说,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定期上报制度,以及毕业就业有关政策要求情况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与工学交替的周期一般定为4~6个月为好,第二年从4月份开始,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学生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选择及适应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但也有部分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习延续到一年以后。但按照大多数企业来说,一般都会利用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的政策要求,来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所以,在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前提下,以上4个岗位的周期均可按一个月(或2个月)来进行划分,在学生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上,可以单独按一项来评定,也可以按四个岗位综合来评定。如果按四个岗位来综合评定,则比较合适的权重比是3∶3∶2∶2的比例来进行。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及反馈机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项目效果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与传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有明显的区别。对项目实施情况及结果的评价,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体系的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科学性;能及时修正预期目标。在近几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以注重记录过程性结果为评价重点的、充分反映主体(学生)在各项目训练过程中的参与性、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效的评价办法。同时建立以网络、数据库与汽车电子商务(或引入汽车企业管理软件)为载体的各项目过程记录及反馈机制,才能形成以科学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既应注意对主体的一般性问题评价,也应注重对个体的特殊性评价,这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预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主体目标要求、工作情景要求、受众(学生)意愿、企业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利用企业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切实解决在主体需求与工作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不同目标的分解,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以及科学的评价及反馈机制,达到明确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