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艺术设计;融合相关学科;教学体系

计算机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是属于艺术设计跟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会有比较良好的在美术方面的功底,他们可以很好的设计出来优美的动感画面,可是毕竟都是学习文科专业出身的,他们在理性方面的逻辑分析能力都是比较缺乏的,因此他们普遍的在电脑技能方面的水平是很匮乏的,即使能够有能力去设计,但是会在后台的技术制作工作上面跟不上,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有完美的创意能够将他们都付诸纸上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将其很好的实现出来。所以要怎样去比较有着重点的去加强这个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上面的技能,去利用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理论系统与在学习课程方面使用混合的模式去提高这个专业学声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来关于计算机艺术设计的课程已经被很多个大院校相继开设了,很多理工性质的院校也开设这门专业,于是这也就导致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在教育与培养模式方面出现一些分歧。

1.学科的综合性能比较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计算机艺术设计简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它是用艺术语言跟设计理念使用计算机这一媒介展现出来的新型应用模式。这个学科不仅仅涵盖了关于艺术设计学生要上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它也包含了全部跟文字、景象的生成以及与动画设计方向相关的一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在综合性方面很强。很多计算机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已经在许多综合性质或是理工类院校里面开设了,而它们在上课的方式上面往往都是比较呆板的,缺乏灵活性,此类课程在体系上的设置也往往是不能够满足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于是在这种很单一跟单板的上课模式之下学习的这些学生们,很多都会觉得这门课程晦涩难懂,不易学习。

2.缺乏艺术跟技术相互结合的全面发展型的授课系统。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它是一门技术跟艺术要求能够结合的很好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在其自身艺术的领域里面有比较高的审美能力跟程度相对比较深的艺术修养;同时又要求学生们要对计算机有关的知识领域里面有比较好的掌握而且要能够比较好的去使用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比较好的将他们脑海里面的艺术创意去使用计算机这一媒介给体现出来。因此关于要怎样去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艺术与技术相互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才是各大首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综合叉学科人才首先要根据这门学科自身所有特点去设定。一般的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培养此专业学生的审美跟设计方面的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这也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有足够优秀的设计想法却无法使用技术表达,形成一种“眼高手低”无法着眼与现实的状况。可是一般意思上纯粹的计算机学科,它也就只是用一种纯理科的手段去教学,这个专业的学生一直都围绕着代码啊、程序啊此类技术性的教学,于是做出来的那些页面效果往往都会不如人意的。而计算机艺术设计却是计算机技术跟艺术设计这两者相互渗透相结合的一门科目,学生能够在他们自己专业理论的基础之上抓住自己薄弱的环节加强自己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这门学科提倡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之中才能够得到创新从而得到自身的进步。我们通过这样子的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好的去掌握自己所学的艺术理论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技能经验,这样就能够使能力与技能这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也就避免了会产生片面跟极端偏重某一方面的状况。

3.不同的教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单一的艺术论”跟“单一的理科”这种偏重于某一方面的教学体系依然存在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里面;有很多在电脑学科方面学的很出色的学者会认为艺术就是纯粹的单纯的绘图跟美术而已,并没有将现代的艺术设计给规划在自己的教学系统之中,于是教学目标就只是针对在其自身专业领域里面完成专业知识内容的传授,却不去注重学生目前所需要的综合性教育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灌输型教学方式还是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缺乏一种创新的思维,于是也就不能够做到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很好的运用,将其所学跟实际的运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二、针对于当下的教学体系,提出关于教学课程设计建议

高校计算机艺术设计方向专业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于平面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等方面艺术设计工作掌握尖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正确的符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是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以及计算机技能方面都能够得到“质”的改变,能够使此专业的学生坚定创新意识以及他们动手创造的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在毕业走上正式工作岗位之后,更快的去适应自己要做的工作需求,也能够因此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下内容是笔者自己根据自身最近几年里面的工作与学习,专门针对于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今后需要改进的教学体系提出来的一些拙劣的建议。

1.艺术设计与计算机课程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一般高校里面,计算机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所开设的有针对性专业课程相对较多,比如说: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它包括对图片图像进行处理需要用的Photoshop,版式编排的软件一些工具的具体使用,比如说是Maya等。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个课程的讲师一般也都只是将讲好自己课程为目标,于是在他们自己课堂上都是很少会涉及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技能,结果就造成了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在单个的技能方面很熟练,可是在实践应用的能力方面就相对较差。一段比较完整的影像动画影像是涵盖了平面的创意设计,三维立体设计,以及计算机后期编辑运用的。因此改革这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强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会是我们提高自身总体教学成果的必要条件。通过在各个课程老师的课堂上面的混合教学,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此类专业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们因为课程太难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甚至是这门学科会有更加确切的目标跟期望,更加能够有效的去提高学习这个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个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跟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可以去跟自己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体的运用,这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目的的盲目,也使学生能够用更快速度去接受跟掌握新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去制作出不仅很漂亮而且功能比一般的网页页面要更加的实用。这不但可以体现出体系教学的相对优越性又能够提高学生所学习的那门课程又或者是那门学科的教学体系的完善。通过这样子的一种系统教导体系,不仅可以迅速的发现跟解决我们学生在学习之中有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跟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易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

2.理论最终是要联系实际的,提前迈进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计算机艺术设计这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前期要为学生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跟比较强硬的电脑实际操作运用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中期的实际操作跟后期的实践教学就更加是这个专业最为重要的一点了。在后期的实践教学这不仅是学生在毕业环节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涯的总结跟测试,这也是对在校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以及人际的交往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个高校通过跟比较大的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些合作的实习基地,这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深入到社会里面,走上实际的工作岗位,亲身参与实际意义上的设计跟管理,在与学生把所学到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的基础上,也可以很快找到自己身上缺陷的地方,这会很利于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跟工作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学生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更好的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3.创新思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思想跟实践操作能力是学习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学生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计算机艺术设计方向专业也包含这其中。要是没有新颖的创意,那就不会产生新颖独特的设计作品,也就不能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立于不败之地。多鼓励学生去细心观察自身周围事物,然后对学生有想法的和有创意的作品去进行客观的评价跟鼓励。这在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也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看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案例,比如在电视互联网上投放的广告或是报纸等传播媒介上面比较优秀的作品,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学科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自身的欣赏能力与创造作品的能力。

4.教师自身素养的培养跟提高。随着当今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新技术的变化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了,我们的任课老师也不能够再继续进行墨守常规的教学,我们应该要及时抓住当下的机遇,积极参加各种新技术的培训,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自己专业技术目前发展现状跟未来的前景,要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课堂于实际操作两者之间的距离隔得太远。只有一直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当前的时代给抛的太远。

三、小结

计算机艺术设计它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很高,实用性很强,发展的潜力也很大的艺术专业,伴随着当今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跟计算机不断的的普及,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教育水平上要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课堂的教学体系必须能够跟上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紧跟上先进科技不断的发展的速度。师资的设备也很需要提高,教学体系需要得到更大的改进。专业的环节要能够更加紧密的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能够得到一个系统的提高,举一反三,这才会更有助于学生提升艺术素养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提高,这才会培养出公司真正急需的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智,吴忠秋.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突破限制;改善措施

从2007年9月到现在,我省各大县市区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这门课。在一路的摸索与探究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在技术条件和技术素养相对发达的各大城市学校已渐渐走上了正轨,其任课教师也率先从一名转型教师变为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在各学校起步点都一样的情况下,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成果对比发现,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相反在相对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农村学校通用技术教育仍走在摸索教学经验的道路上。这些差距是如何拉大的?应如何在农村学校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对于该学科的理解和课程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和不断探索、尝试。

一、农村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现状

1.家庭环境因素限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地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战略正在稳步推进。许多学生家里办起了工厂,父母都当起了私营企业的老板。虽然从经济条件上观察,城乡差距在大幅度缩小,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城市家庭教育者的投资意识。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他们对子女学习的最终目的仍非常传统,始终抱着“成绩至上观”,还是沿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存在无论花多少时间和金钱都要让子女考上重点大学来光宗耀祖的陈旧思想。虽然通用技术也是一门高考科目,可根据现在政策三项高考中通用技术也仅是针对报考专科学生实行,碍于面子问题,在没有考虑学生切实需要的主观思想下,给他们制定了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本科高考目标。甚至当有些学生在家动手设计制作一些作品时,随即遭到父母的指责,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且跟考大学没有任何关系,还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这就在无形之中遏制了很多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

2.教学环境因素限制

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城市来说比较分散且人口较少,受这两者的限制,在农村高中类学校通常一个镇只有一两所,而且都是把远近周围几个农村的孩子都放在了一个地方进行教育,回家路程较远致使这些学生平时必须住在学校里,一两个星期才难得赶回家一趟。而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安全,其中学生可能一个星期才只能出一趟校门,平时也就只在校园内活动。虽然现在的校内活动非常丰富,但活动范围的缩小使学生接触各类创新技术设计机会也变少,许多学生的设计思维也就被框定在这小范围里难以延伸。要学好通用课程,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目前的教学环境因素却恰恰限制了这一点。

3.教师因素限制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必修课程。它的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它不仅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还融进了经济、法律、心理、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通用技术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所以在通用技术课的准备、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很容易以本身原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一学科。物理教师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师从数学角度来看;劳动技术课教师从技能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讲到自己的专业内容时许多老师就表现得侃侃而谈。相反,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就一跳而过,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选择在上课,忽略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目标的实现。

在杭城各大学校里,为了培养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除平时上课外,教师还专门定时组织一些设计小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自己动手体验在做中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而在农村学校,迫于家长给学校的招生压力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虽然已开设了技术课程,可很多时候技术课程是要给所谓的“主课”让路。最后,任课教师在和时间比赛的情况下为按时完成任务匆匆结束新课程教学,甚至省去了对所学内容总结交流、吸收消化的重要过程。

4.教学模式因素限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进入快乐的情感状态,才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农村学校里可以发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实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结果就是在课堂中要么教会学生科学理论了事,要么教会学生技能就完成了任务,忽略了技术课程本身的设计目的,没有更进一步站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素养角度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根本没有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农村通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三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一定会到来。

二、突破限制,提出改善措施

1.突破一: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

例如,在课程用案例提供思维线索、整合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这样的策略尤其适用于较为枯燥、刻板的陈述性知识。为避免有照本宣科之嫌,只要巧妙地调整其顺序以符合案例教学的思维逻辑,再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且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案例,就不仅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技术的性质”一课时,原本课本里有五个技术性质的概念需要学生理解,理论性太强容易把内容讲“死”,所以在这里可以学习某一位通用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选用优盘这个案例作为串联五个性质的线索,使学生在趣味性和实用性中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讲模拟试验时,老师在讲台上解释半天口干舌燥的,还不如直接播放一段汽车碰撞视频来的直接和有效。

2.突破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它的内容是每年都要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前面提到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多数为转型教师,转型前可能只是某一个专业的教师,而且长时间待在乡镇农村,很少与外界交流,可是现在要教这涵盖知识如此之广的科目有时真的会力不从心及缺乏信心。对此,我们可以学习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当英国中小学实施“设计与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感到没有信心并缺乏对这门课程必要的理解及基本技能时,英国伯明翰中英兰大学教育学院对任课教师及时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他们同时开设与“设计与技术”相关的9门课程,帮助教师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解,从而使教师树立了信心,克服了困难,提高了在学校实施这门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中英兰大学还设立了世界知名的“基础设计与技术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国际设计与技术研讨会”,他们把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常规教学及科研结合起来,促进任课教师对“设计与技术”课程不断地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进行新的改革与实验。虽然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或充足的时间,但是我们在教书的同时自己通过网络自学、跨学科交流、跨学校交流等多种途径学习一些相应的知识,充实自己。

3.突破三:加强交流沟通

通用技术课程之所以能在杭城各大学校实施成功,主要在于学校能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重视并带头支持这门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新课改指导下的通用技术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旨在通过学习相应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学校鼓励支持下任课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相关的技术活动比赛,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在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得到锻炼的同时让所学知识得以实践,提升相应的技术素养,把技术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运用到其他学习的科目当中,实现共同进步。可持续发展,是现在所有领域都孜孜追求的目标。正如在讲授设计原则的时候,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而什么又是对人终身有益的?即“求知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对于新课程技术教育,我的理解是:学习昨天和今天的一切有用的,内化为自己的,去创造明天社会需要的。也就是指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自己未来需要的东西。新课程技术教育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从而必将引发教育改革的更新。相信通过改善相应措施定能拉近同类学科的城乡距离,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08.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74-03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技术、知识的比较优势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资源比较优势,使得传统的以资源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贸易新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以知识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用包括规模经济、递增回报、垄断竞争和技术动态变化等因素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首先始于林德的差异产品的偏好相似理论。他认为消费者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不同偏好是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克鲁格曼用水平差性产品和消费者的偏好需求特征解释产业内贸易。20世纪80年代中期,克鲁格曼通过进一步研究,将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了包含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至此,以产品差异理论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基本成熟。该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贸易产生的动力。同时,规模经济理论和产品差异理论暗含即使在不存在技术水平差异和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国际贸易,解释了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继续迅猛发展,不仅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而且发达国家同新兴工业国间的产业内贸易也蓬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以创新、开放和全球性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和经济规模扩大。首先,从产品差异理论角度考虑,商品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即商品品种和质量高低主要受生产技术、知识、设备、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也就是说产品差异是由各国生产商品的知识、技术差别决定。因此,表面上表现为品种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产业内贸易的核心是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差异。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各国普遍增加R&D投入,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各国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不同,导致了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一方面,知识的外溢和技术转移、国家之间类似的相当水平的R&D开支和技术模仿过程,使产品水平差异不断扩大,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商品的差异化创新很容易引起产品质量上的区别,而导致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次,以开放性、全球性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来临打破了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间的矛盾,为各国进行差异产品的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是负相关①。相似产品种类越多,其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小,产品成本和价格越高,二者中任何一种效益的增加必然以牺牲另一种效益为代价。在国内市场和有限的国外市场范围内,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必然加深了经济全球化程度,为各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知识经济与规模经济理论

克鲁格曼在分析贸易理论时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而不是其所在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则是外部经济性,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划分对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1.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收益递增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基础,替代古典贸易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条件,更现实地解释了发生在资源、技术、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指出国际贸易的动力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核心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知识经济时期,一方面知识、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虽然不具有规模经济性,但是知识自身的低成本可复制性,使其较规模经济具有更大的利润垄断能力。

2.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理论

外部性包括知识、技术外溢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同内部规模效应一样,外部规模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外部性的市场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企业的贸易优势不在于绝对要素优势差异,而在于某行业某时点的发展规模。当存在外部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具有形成行业规模的优势。这种行业优势有利于技术、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经济利益。知识经济时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在国际贸易中的溢出效应及其对各国贸易的影响。知识溢出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通过知识积累和干中学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同发达国家间开展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外溢成为推动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三、知识经济与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是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目前国际贸易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垄断竞争主要用来说明贸易是如何解决各国面临的规模与种类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垄断竞争理论认为在垄断竞争行业中厂商数目和它们的定价受市场规模的影响,在较大的市场中通常有较多的厂商,且每个厂商有更大的销售量,消费者还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丰富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比任何国内市场都要大的世界市场。

垄断竞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结合的产物。首先,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相互作用。产品差异使一个厂商在确定它的产品价格时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它不可能完全垄断,因为总是存在其它功能相同的替代品同它竞争,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一国消费者因收入水平和偏好对差异产品有不同需要,垄断竞争恰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化和多样化;其次,产品差异化又和规模经济密切相关。厂商为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只能生产差异化产品。而垄断厂商在进行差异生产时,总是尽量使其产品差异化更多的反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活方式和特征,以便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创造贸易优势。

垄断竞争理论实质上还是利用规模经济而引致价格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这同传统经济理论是一致的。传统经济理论强调成本的决定作用,认为低成本是扩大国际贸易的有力手段,即成本高就缺乏竞争优势,成本低就具有竞争优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满足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引致的低成本所形成的暂时性垄断竞争,而是依靠长期知识领先而表现在商品质量、品种上对消费者形成的持续购买欲望和声誉的垄断。这种声誉优势并非短期内形成,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垄断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不仅仅是根据成本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丰缺形成,而是越来越靠知识、技术的结合而产生的“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而形成的。

四、知识经济与产品周期学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雷蒙德•弗农第一次提出产品具有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命周期。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新产品阶段是指创新国发明制造了该产品,并且垄断了这个产品的世界市场;产品成熟阶段指新产品的样型和性能都已经稳定,竞争优势由技术密集型国家向资本密集型国家转移;产品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技术广为扩散,变得普遍、简单,竞争优势由资本密集国家向劳动密集国家转移,因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生产,最后这些国家成为这种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接着,美国学者威尔斯进一步发展了弗农的产品周期学说。他把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细分为两个阶段:模仿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和在创新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这样就形成了目前的产品周期论。这个理论包括:第一阶段是创新国对某一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再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

不难看出,产品周期学说是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这一理论是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一大贡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周期理论日益显得陈旧。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全球传播,使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甚至消失。大量资料证明,在20世纪头十年,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约为40年,到30年代降为25年,50年代约为15年,70年代又缩减到8~9年,80年代是3~5年,而到2000年仅不到12个月,特别是IT产业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寿命周期仅仅3~6个月,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正如美国未来学家莱斯特•瑟罗所说:“所谓‘产品周期’已不复存在。” 他认为“反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那些只要能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就有兴趣运用他们技术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导致新产品技术的流动几乎和资本及自然资源的流动一样快。拥有专利的新产品技术未必在它的产地被使用,也未必是资助该技术的人在使用”[2];其次,国际贸易的载体――跨国公司逐渐形成“双层网”结构,大大减少了技术的转移。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认为母公司是中枢神经,是技术创新的发生地。母公司同国外子公司之间是具有向心力的“网”,即国外子公司以母公司为核心,接受母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技术转移。这就是弗农产品周期论的雏形和理论来源。但是二战后,特别是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由“向心力”形成的内部网的作用逐渐削弱,而由“离心力”构成的外部网却不断得到加强。所谓外部网是相对于内部网而言,指子公司不再完全依赖母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产品,同东道国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外部“局域网”。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外部“局域网”的集中地。当前,IBM、SUN、宝洁、杜邦、联合利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立、松下、诺和诺得、罗克威尔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百余所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这种内部网和外部网并存、共生就形成了典型“双层网”现象。很明显,“双层网”必将大大减少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技术和创新产品的转移。“双层网”是跨国公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加速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的新网络、进行全球技术开发的策略的结果。

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解释

伴随知识经济的临近和产业内贸易继续蓬勃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大,新的贸易问题不断被提出。美国和日本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比率上是相似的,但为什么美国出口反映了个人智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软件产品和金融服务,而日本在生产精密制造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汽车和高质量的电子产品;在具有同样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比率的德国和意大利,为什么意大利的国际竞争力在于家具、服务设计等依靠少数杰出人物智慧的部门,而德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方面,出口客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国际贸易新理论只解释了技术水平相近,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并没有解释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克鲁格曼将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历史和偶然因素决定,没有深刻探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

格罗斯曼和麦吉认为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是建立在技术的不同性质上[3]。他们认为技术的不同性质导致了各个国家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工以及不同等级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各国不同的生产优势。技术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Supermodularity生产函数的技术。这种技术符合“O――圆圈生产函数”,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是连续的,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或质量差异,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这就决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配置必须是互补的②。精密机械多要求此种类型的人力资源配置。另一类是符合Submodularity生产函数的技术。Submodularity生产函数指一部门的出色完成,会减少其他部门出色完成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整个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配置是“高―低”模式,否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高―低”模式有利于创新或技术难题的解决。因此尽管美国和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的比率上相同,但由于美国和意大利在其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属于“高―低”模式,更有利于表现个人创新,这两个国家分别在软件产业、金融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而日本和德国采取互补的人力资源配置,更有利于精密机械设备的生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

[注 释]

①尤其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是负相关。产品差异的扩大,必然减弱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的扩大,也必然影响产品差异化程度。

②“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是指较好地完成两个任务中的一个,将增加较好完成另一件任务的边际产品。详见 Gene M. Grossman and Giovanni Maggi. “Diversity and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0, No.5, Dec 2000: pp1255-1272.版,第26页年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 [M].海闻,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9.

[2][美] 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周晓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7.

[3]Gene M.Grossman and Giovanni Maggi. Diversity and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0, No.5, Dec 2000,.1255-1273.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in Knowledge Economy Age

He Xiaoyin

(Zhengzhou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第4篇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既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实现全人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价值重构等融合为一体,构建循环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四、小结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进展

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万余种中药材存在着诸如品种混乱、真伪难辨等现状,古代仅靠有经验的老药工眼观、手摸、口尝,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在中药鉴定领域,包括较为传统的基原鉴定、形态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的方法,近年来常用的光谱技术、同工酶分析技术以及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应用于中药鉴定的PCR技术等等,本文就近年来新发展应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展开综述,以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1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谱技术与化学技术的新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分子的振动,测定相应的光谱,利用相关数据库,将未知样本与建立的校正模型进行对比,以达到定性及定量分析的目的[1]。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效率高,花费少,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本技术能够应用于鉴定多种中药药材,结果准确迅速,从而为鉴别其质量的优劣提供基础。另外,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中成药的定性鉴定,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组分的指纹图谱之间的差异建立识别模型,以达到对于不同配伍比例的中药复方的鉴别。尽管如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鉴定样本的组分含量要再0.1%以上,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并且在药材鉴定时,需要对原始图谱进行准确的数据处理[2]。

2 同工酶分析技术

同工酶是基因编码的产物,可以反应出编码 DNA 的变化,因此能够通过分析同工酶酶谱的变化获得所需的遗传信息。电泳法是同工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同工酶电泳的操作方法与蛋白质电泳的原理基本一致。由于不同同工酶的电荷、分子大小以及形状不同,在电泳作用和分子筛作用下,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同工酶会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被分离。而同工酶的染色主要是通过酶催化特异性底物发生生化反应形成有色产物而实现的。目前研究的同工酶有数百种,而主要用于中药鉴定的包括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酯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等十几种[3]。同工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不同种源间遗传的差异。因此,同工酶在真伪鉴别、遗传种质的分离与筛选、药物品种鉴定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3 X射线衍射技术

X线衍射技术作为结构和成分分析的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析快速,所需样品量少,所得图谱信息量大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矿物类中药的鉴别。主要分为单晶X衍射和多晶X衍射。单晶X衍射是晶体结构测定的方法。能够得到样本的键长、键角、配位数等晶体化学数据,还可以通过高分辨电子密度分辨图进一步得到价电子分布、原子及离子的大小、键型等数据;多晶X射线衍射又叫粉末X射线衍射,其得到的衍射图是各组分衍射效应叠加而成的,在混合物组成恒定的情况下,所得衍射图谱就可作为该混合物的特征性图谱。不同矿物药的成分各不相同,因此X射线衍射图谱也有差异,也就实现了通过X衍射对矿物药的鉴别。但是,矿物药材往往来源复杂,同一种矿物的化学成分在环境、采集时间、储存方法等影响下也会发生差异,所以同一种矿物药的X衍射图谱可能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首先采集大量不同样品,建立其X衍射谱的变化范围和幅度,才能进行准确的鉴定。X衍射技术主要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是矿物药的鉴定,如雄黄、白矾、滑石等,在鉴别矿物药炮制品鉴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通过观察一些矿物药生品与其炮制品图谱清晰的区别其生品与煅品[4]。X射线衍射技术还能够应用于确定矿物药成分及其定量,在矿物药鉴定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4 基于 PCR 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问世,基于PCR 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也得到很多应用[5],由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因此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在PCR 技术的基础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许多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的鉴定,如:RAPD技术主要用于药用植物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多态性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ISSR-PCR技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能够构建出多态性DNA图谱;PCR-RFLP 技术用特异性的引物对模板DNA扩增,获得特异性产物,并进行酶解,构建物理图谱,在鉴定中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还有尚处于起步阶段mRNA 差异显示技术,能够鉴定栽培品种与野生种、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之间的差异。

5 结论

除了上述方法外,尚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DNA条形码技术[6]等新技术在不断研究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中医药在安全性、疗效性和科学性方面提高打下基础,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绪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8):254.

[2]王星,白雁,陈志红,等.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连翘中连翘酯苷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71-2075.

[3]牛,姜明,杨官娥.同工酶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3,12(6):2976-2978.

[4]黄必胜,袁明洋,陈科力. X射线衍射技术在矿物类中药鉴定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3,11(4):9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