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1.1学科不同于专业,两者在构成、划分原则和直接追求的目标等方面都有区别;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基地。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来体现。

    1.2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1.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不同于基础医学等其他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作为构建医学学科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医学学科建设的共性,更有其特性。它更注重于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实践操作,而不像基础医学那样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实验研究。当前,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基础医学,如何实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共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像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都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取得重要进展。

    2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体制创新、学报发展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3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

    对于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西方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比较少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参与和开展相关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科研人员广泛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等统计分析方法、SPSS统计软件、调查问卷分析法、DEA超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因素,不断完善学科构建体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4临床医学学科建设评估的研究

    学科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过程,做好评估工作,有助于学科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评估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为了解临床学科的技术水平、人才状况、科研能力,许多医院、管理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大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评估工作,探索构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并根据反馈和研究结果不断进行完善。虽然各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4.1制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学科评分表采取等级指标的方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涵盖主要评估因素,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科研、技术等大方面,二、三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内涵的延伸,根据国家和军队对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可测性、一致性等原则进行立项。不同机构根据本院具体学科情况设计的学科评估指标内容各有不同。

    4.2确定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权重权重系数是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赋予各项学科评估指标内容不同的权重系数,才能更好地保障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4.3构建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标准方法的研究当前,各机构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法尤其是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确定学科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系数,采用赋值统计迭代法、样本平均法、加权加法等统计学方法计算权重并进行评估。

    5促进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5.1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构建特色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向的凝练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不断探索各门学科的特色科研方向,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特色学科形成的主导。汲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在学科建设战略上,只有集中科研力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它原来下设100多个学科系,每门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虽然水平很高但特色不明显。于是,他们就调整发展战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终于经过几年努力拿下17个诺贝尔奖,形成生物原子工程特色学科,闻名于世。

    5.2注重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往往是某一领域研究课题的综合,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然而学科之间又有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结协作。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日常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强调临床和基础两个学科的紧密结合。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明确主张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应强调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交互作用,采取两个学科的交叉教学,关注对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全貌性培养。

    5.3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工作关系着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业界对学科带头人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医院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医学专家,还应是学科领域的战略家,有较强的学术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关于学科带头人模型的研究也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例,他们采用美国劳工部最新组织开发的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5个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信息收集,通过团体焦点访谈进行探讨,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临床学科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活动和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风格要求,最终形成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胜任特征的模型。然而,其信度、效度、权威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临床学科带头人模型。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由于世界各国科技管理体制不同,国际上对医学科技成果奖励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比如,美国在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中使用的是评估(Evaluate)或奖励(Award),英国采用的是研究评估(ResearchAssessment),而德国则大多用科技评价(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2〕。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方式是由政府出资,委托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估机构来承担具体的工作,政府自身不是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主体〔3〕。在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具有评价和审定的双重含义,是指由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对取得的医学成果、成就,以及某种资格进行评价、审定,并最终给予某种形式的确认的活动。国家的各级医学科技管理机构既是成果评价的组织者,也是成果评价的监督者〔4〕。

2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大多涵盖在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国外科技成果奖励管理涉及到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

2.1成果管理制度有法律保障

美国的科技成果管理有立法保障,而且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十分详细和明确,新的医学科研计划项目一经批准,就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南,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定了具体的标准〔5〕。

2.2成果奖励申请的标准多样

俄罗斯在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中指出:申请国家科技奖的科学成果,应该是公开发表过的;申请国家科技奖的工程技术设施、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和新的操作工艺必须在投入实际使用不少于1年以后〔6〕。美国对国家技术奖的管理规定,评委在任职期间及卸任后3年内不得获此奖。

2.3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组成透明

俄罗斯的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一共由69人组成,而且委员会的成员绝大多数为科研人员。日本国际生物学奖评审委员会广泛地吸收外国专家作为评审成员,其评审委员会包括8~9名外国专家。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除了技术领域的专家外,还包括相关的风险分析专家,以评估成果的转化能力〔7〕。

2.4成果奖励评审的过程科学

俄罗斯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形成决议是以秘密投票的形式进行的,需要得到与会者不少于2/3的票数才能视为通过〔8〕。法国科学研究奖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研究领域分成若干专业评选委员会,各委员会平均召开2~3次会议进行评选,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需要达到法定人数的2/3才算有效〔9〕。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采用“无条件提名-投票制”,其实质是将评审权利全部交给提名人和评选委员会全体成员〔10〕。

2.5成果奖励评审的结果公开

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在起草、修改评审报告后,要提交给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通过后,方能。日本国际生物奖的评审结果基本上是采用了在因特网上和向记者的形式。俄罗斯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评审委员会讨论的备忘录应在授奖前至少3个月对外公布。美军军医学会奖是在美军军医学会的年度会议上颁发,其获奖名单也将印在大会的议程簿中〔11〕。

3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3.1科技奖励工作规范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的法律和条例。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执行的是国务院于1999年5月,并于2004年1月和2009年1月2次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该条例对科技奖励的对象、目标、组织、评审和授予,以及罚则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该条例,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等具体的法规性文件〔12〕。

3.2科技奖励标准多元

我国在进行科技成果奖励时,针对应用医学和基础医学、科学和技术等不同的科研成果的特点、评估时间范围、评估对象及重点,科技奖励标准也更加多元化〔13〕。比如,中华医学科技奖作为全国性医药卫生领域的最高奖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领域。奖励标准包括: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3.3科技奖励评审科学

我国的科技奖励评审在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项目的推荐,以及评审程序的制定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手段。比如,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药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1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关副省级城市的药学会均可向中国药学会推荐项目。该奖项的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对二、三等奖的项目直接投票,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是由专业组完成,终审是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3.4科技评价方法综合

目前,我国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在不断改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具体评审工作中实施计算机辅助评审,为具体的评审工作提供了良好方法。

4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对我军的启示

目前,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特点和经验,可以为我军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4.1医学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要有法可依

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制度应与国家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相适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比如,简化了评审程序,增加了网络评审等技术手段,强化了监督及处罚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考虑的。

4.2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要科学公正

总的来说,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环境,突出原始创新和实际应用效果,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而评审过程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以及上述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我军应当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或中介评估机构)参与到评审过程中来,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透明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双赢。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数字医学技术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CT自带三维重建功能的作用虽然CT自带有3D的功能,但评估复杂、疑难型肝胆胰外科疾病时仍感不足。(1)重建质量的差异:不能将CT4期脏器图像同时配准;(2)交互性的差异:CT机的3D必须由影像科医师操作,限制了临床医师直接应用该系统分析评估病情,拟定手术方案;(3)CT机自带的3D模型无法进行后续仿真操作;(4)图像的配准、分割及3D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常用的方法,但是,上述软件和CT自带软件都不能对肝胆胰等多脏器外科疾病的CT四期图像数据进行同步的图像配准、分割以及三维重建。亟待开发国产具有知识产权的三维重建软件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上使用的软件有法国MyrianXP-liver系统,美国EDDAIQQA-Liver系统,德国MEVIS系统等。这些软件只能针对肝脏及肝内管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形态逼真度也不够;虚拟手术是单一切面,无力反馈感;未见其研究肝胆管结石、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高压症、腹部外伤、胰腺肿瘤等相关文献的报道;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基本呈现滞销状态。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重建软件MI-3DVS系统实现:(1)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腹腔血管等外科疾病的三维重建;(2)分别将脏器、血管及病灶设置为不同颜色,既可全方位、多视角地清楚同步显示病变发生时腹腔内多脏器的整体状况,亦可分解、独立清晰显示该病灶与器官、血管的侵润、压迫等特定解剖关系;(3)可将CT数据传输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上,便于临床医师自行观察、分析、评估病情;(4)3D模型可以配合仿真手术系统进行仿真手术操作。原始的CT和MRI数据图像质量是获得高质量三位重建模型的基础目前,上述使用的各种三维重建软件都是以CT图像数据为基础,进行三维重建。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疾病对4期的CT图像数据有不同的要求,如肝胆管结石病人重点要求保证CT平扫期和门静脉期的图像数据;胰头癌病人主要是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期的图像数据;巨块型的肝脏肿瘤则重点要求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的图像数据等。只有这样,三维重建的模型才能真正达到个体化的要求,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强临床推广应用的力度和广度数字医学技术在普通外科疾病领域应用较广泛,但在应用的广度上仍局限于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开展数字医学技术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各疾病领域的推广应用。

数字医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论医学科技的突破 王秀峰

深化科技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张孟华,王玲

知识经济与卫生人力资源 李峰,晋草

对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认识与实践 吕立宁

临床诊断试验中几个流行病方法学问题 丁元林,毛宗福,陈捷

论临床科研选题中的定位 华危持,杜立颖,奚淑英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几个新问题及对策 刘兆民,胡修周,邱玉环

中华系列杂志论文及引文统计分析 周杰,刘吉祥

科技信息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何建军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邓可刚,李长城,邓灵燕

对北京医科大学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乔力,赵春辉

对我院研究生近五年从事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顾寿年,张皖瑜,光

从血研所的发展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姜昌斌,周一鸣,于金德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初探 陈国良,黄连帅,陈建中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学科建设 卢圣贤,张斯虹,袁凯瑜

建立医院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医院发展 唐运昭,琚华

专科技术中心在医院的“龙头”作用 姜继传,肖鹏云,王晓辉

医院科技合作管理的体验 周民伟,胡建平

科研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实践与体会 贾立辉,岳辉,周景春

医学科研机构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孟宏道,刘海林

广东省卫生科技现状与发展战略 黄庆道,曾广辉,吴少林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卫生科技进步 周复,许四虎

加大深化改革力度逐步适应市场竞争 廖菁,李绍兴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做法与体会 俞荣华

论强化医学科研中的道德修养 张勘,张秀英,王剑萍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基础性研究 李新军,孙桂芳,包志宏

要重视基金会在科技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邹效宁,高勇,李宣海

软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李朝,王山青,吴乐山

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顾琴龙,周一鸣,姜昌斌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内涵价值的六要素 李玺,孟天华,温杰

科研协作与科研成果 瞿东滨,史先东,叶深溪

湖南省十年获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项目分析 欧阳泽生

我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杨晓秋,洪启文

合理引导促进科技高效产出 张瑛,王锋

浅析我院近三年情况 王青,赵劲秋,张柏根

我院十六年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闵桂芳

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我校跨世纪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李祥之,李巧兰,李锐

引进高级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饶从志,左红,冯世容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科研管理中的“用人之道” 余倩平,宁方芹

论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对策 樊世斌,党金雪,杨湘华

独立性医学科研机构的分类研究 谢红,张淑兰,姜志温

科研考核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陈敏怡,刘瑜,吴萍

克隆人与伦理 王秀峰

国家创新体系与迈进新世纪的医院科研管理 江朝光,苏元福

加强医学科研道德建设 唐运昭,琚华,王少鑫

我们对“科技兴院”内涵新的理解与作法 李继光

论文产出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张明

综合评估法在计划生育科研机构科研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崔念,田爱平,付伟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招标工作的回顾性调查与思考 周可能,陈建中,黄连帅

省级预防医学研究所1996年与1991年经费收支情况分析比较 王锦文,廖菁,李华芳

浅谈科研大协作课题的管理问题 郭秀荣,曹也丁,曹洪红

关于科研基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朱央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几个问题 李冠宏,陈丽芳,周静

医学院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初探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十年来我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的分析 刘莉,卢维,刘晓清

查新工作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张祖慈,陈荔子

吉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论文产出状况统计分析 王伟,徐桂香,冀慧聪

“八五”期间十所医学院校科技论文被收录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陈世浩,顾琴龙

加强科研原始记录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彭世喜,周伯琪

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和体会 伍蓉,王佩珍

我军优秀科技人才成才因素调查研究 贺加,罗长坤,高京生

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博士后的培养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中国药科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初探 殷晓进,朱庆振,潘裕坚

医学学科群体建设模式探讨 王渝葳

医院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 徐振彪,孔筠,姜立功

浅谈医院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徐海涛,魏海龙,刘东会

谈综合性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对策 贝春花,姚磊,陈珊茗

我院加强科技管理的作法与效果 林院昌

紧密结合实际搞好临床科研工作 杨前勇,詹志荣,胡新勇

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考察的见闻与启示 刘俊立

美国基金会考察见闻与启示 施强华,马海官

论技术创新的合力 王秀峰

医药卫生关键技术评估与选择研究 毛军文,包志宏,吴桂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初探 韩邦荣,张小军

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林端宜,林丹红,金浪

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朱央央,王月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的再认识 樊世斌,苏景宽

医学高等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存在问题浅析 吴汉森,杨云滨,刘杰

获得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的成功经验 周小平

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及其管理 刘兰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高成果获奖率 贾秀萍,周文颖,陈为纲

对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思考 叶玲,钱正松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斌,李冠宏,陈丽芳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工作现状的分析 刘俊立,马智,于清涛

信息与研究课题 杨立明,刘晓新,张铭

试论科管干部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 刘利道,周裕香,王要红

浅谈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从博士后的流动看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管理 叶茹飞,卢圣贤,张斯虹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速跨世纪人才培养 张淑兰,肖玉平,何钦成

议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素质和能力 华危持,朱琴芬,王奕奕

在科研中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 石晓露

管理者应具备必要的公关素质 孔筠,谢伟斌

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兰海

地市级医院创建医学动物实验室的思路及实践 黄幸青,贝抗胜,刘晓燕

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 沈昭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开发型研究院所的出路 麦路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胡家乐

浅谈评估对我校研究院所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文斌,石昭,张高孟

试论高校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孙宪民

从科技发展规划的角度看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 朱曼璐,陈旭利,王依群

投入产出比用于科研项目贡献分析指标体系探讨 齐松仁,孙瑞华,左焕琮

医院科研基金对科技活动的推动作用 何小湘,王银华,黄秋霞

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结构的探讨 吴少林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叶玲,钱正松

面向二十一世纪医院信息管理大决策 胡东武,黄剑

重视和发挥统计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孙荣国,倪宗瓒

吉林省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制 史蕴萍,赵桂英,吉淳

大型国际卫生科技合作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评估 陈新,赵平,郑俊池

重视科技道德建设养成良好科研作风 史套兴,黄留玉,房丹宇

重视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李冰,梁晓东,佟建华

筑巢引凤开发留学人员智力资源 彭远慧,邓可刚,邓灵燕

加强人才管理促进科技兴院 郭敏,宋桂芝,赵丽萍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特点与方式 马更新

护理专科学员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吴兰笛,高钰琳

《医学科研管理》软件通过卫生部评审

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启迪 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叶深溪,陈志中,李博

我院实验中心的管理 袁振铎

临床科室的科研效益评估 宁方芹,余倩平,付亚芬

我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做法与体会 姜继传,肖鹏云,姚远

实施科学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进步 袁相太,陈宝海

结合项目谈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管理 陈文敏,姚国庆,郑玉明

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王秀峰

166所医院医疗卫生技术项目开展情况调研 霍仲厚,吴学贵,张闽

加强知识更新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郭敏

广东"九五"医学科技项目投入产出初步分析 吴少林,刘颜,吴声穗,黄毓文

试论新时期军队医学学科和人才建设 余化刚

加强科研大协作促进科技发展 卢圣贤,周敏敏,朱锦柳

科研能力和效绩量化评价及其在职称评审中的应用研究 胡修周,刘学景,刘兆民,邱玉环,柳青,张振中,公冶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病理学学科3000项落选项目原因分析 姬郁林,彭远慧,彭晓菊,李俊义

浅议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吕虹,吕永秋

对我院"八五""九五"省攻关课题未完成因素的分析 张兰海

开发研究基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杨伟文,吴乐山

关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工作建议 宋哲民,苑淑玲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与实践 高解春

改革奖励办法增强激励作用 卜让吉,巫新玲,施伟忠

医学科技查新与科研管理的关系 杨丽莉,李春英,殷蜀梅,高琴,陈荔子

机构和个人学术水平的文献计量评估 周薇

鼓励科技论文走向国际 吕立宁,傅文华

从五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 王斌全,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

1989年~1998年SCI收录我国医学院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谭至娟,张子光,李俊义,范集才

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院之路 周敏敏,朱锦柳,林铿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探讨 王巍,汪丽芬

浅谈护理工作与科研 鞠成朝,胡守健,赛小珍

边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策略与思路 强弘,杨玉春,齐秀琴

新时期关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思考 宋汝峰,宋尧玉

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吕一平,吴丹东,石晓露,封国生

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核医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其检查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同时还涉及核物理、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等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医学功能影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尤其在肿瘤学、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紧扣临床实际应用,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在有限的学时内,精简内容,重点讲述核医学优势项目,如:(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