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次主题论坛还对产业趋势、行业报告等进行了集中,其中《2013中国企业信息化及软件需求报告》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深入调研,针对近年来企业软件需求总体状况、企业信息化进展总体状况以及国内社会经济各主要行业的信息化投入、采购意向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2012~2013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度会”作为软交会贯穿年度的盛事之一,了2012~2013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军人物奖、突出贡献企业奖、创新影响力企业奖、最具潜力企业奖、最具竞争力产品奖、最佳解决方案奖和最佳服务园区奖等年度奖项,对本年度产业发展和产业新动态、新业态进行了梳理,全面展示获奖企业特色,展望未来产业发展规模、趋势及前景。
另外,克莱斯勒杯第三届黑马大赛——“软件行业”专场也在本届中国软交会上开赛,大赛吸引了国内100余家软件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参赛,上千家软件企业和数十家知名风投机构也到场观摩。大连菜易家、新锐天地、君德文化等5家创业黑马入围红牛创业榜样,22家创业黑马晋级7月5日举办的黑马大赛南京软件行业决赛。
为了便于参展企业、参会观众及新闻媒体更深入了解本届中国软交会及更便利地参与每个会议活动,组委会专门开设了手机Wap页面、二维码信息网站、手机App等多个电子信息平台,方便与会者查询会议信息、活动地点、服务信息等多项内容。
中国软交会肩负发展与繁荣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责任,承载促进中国贸易转型的时代使命,见证了中国软件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国软交会将力求进一步创新,在权威性、专业性、国际性、实效性上有更大的突破,专注于高品质的客户需求服务,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提升交易性,确保在新一轮的挑战和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声音
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积极鼓励政府和企业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合作交流,同时也真诚期待更多的海内外朋友来辽宁投资创业,希望与会嘉宾更多地关注辽宁软件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潘利国
辽宁省副省长
中国软交会作为国家级软件交易活动的盛会,此前已经在大连成功举办了10届。10年来,中国软交会规模与范围不断拓展,国际化特色日益浓厚,为海内外业界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会计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
2011年9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用以指导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划纲要》将会计信息化建设确立为“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全局高度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的会计信息化规划部分勾勒了未来五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对于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与新观点,可谓亮点纷呈,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已经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作为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会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但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此,2009年财政部就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专门出台指导意见,2011年的《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工作安排。
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全面推进工作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其次,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能促进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会计信息交换与利用的科学化与集成化;第三,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逐步培育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继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由于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需要相关措施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财政部在之后的《规划纲要解读》中提出采取八方面的具体措施来保证目标与任务的完成,这些措施基本涵盖了新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服务机构等。
二、标准化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最佳秩序,对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指编制、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则是期望通过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划纲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将“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明确在具体工作中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成立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一套……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对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乃至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标准化带动下,会计信息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首先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全面总结、继承和发扬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标准创新,是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次标准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基础工程,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实施后将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性,方便对会计信息的充分挖掘利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标准化将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对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防范风险、作出科学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将规范会计信息的提供,有效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企业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交换整合,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该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12月23日,为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财政部成立了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旨在。会信标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夯实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平台化
《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即实现会计信息“平台化”。会计信息“平台化”实质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加快信息查询、整合与使用的速度,让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进而提高决策水平。
会计信息“平台化”是会计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所面临的必然选择。从平台化的实现途径来看,会计信息“平台化”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同系统资源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一体化平台。目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受到体制、认识或者应用水平的制约,信息系统建设往往各行其是,同一单位内部诸多系统分别在不同阶段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数据分割、信息冗余,造成财务与业务数据不统一,很难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因此迫切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现有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把原来孤立的系统通过各种接口连接到统一的平台,对数据进行优化,去除重复冗余的部分,实现数据集成。平台化整合资源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资源整合,能够保证基础会计数据从采集到处理输出与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进而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实现单位内部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建立面向不同需求者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数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不同企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或其他对外机构报送的会计数据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基层单位会计数据报送口径不一,多次的报送既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分析决策。因此为了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澳大利亚、荷兰等为实现报表数据报送的统一已开始尝试采用“标准企业报告”平台的模式,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推进利用有关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报告信息共享。《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详细标记的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就是要以XBRL格式企业财务报告为突破口,构建以数据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应用管理子系统和会计指数统计子系统等部分组成的会计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存储和管理标准化会计信息,提供多维度会计信息统计和分析等决策支持功能、同时还能够辅助统计会计信息标准化在全国推广的范围与程度,并形成高度结构化和综合化的会计信息指数。平台的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平台建设初期,主要工作是借助XBRL技术完成财务报告数据的统一收集与验证,待条件成熟时,再将这些数据提供给政府部门及其他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可以预见的是会计信息平台将最终建成以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我国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减轻企业报送负担,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是信息的平台、数据的平台、信用的平台、投资者保护的平台,同时也是完善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治理平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更多的单位和人员能够参与进来,成为会计信息使用的主角,而不再是被动的会计信息接受者。
四、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全球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深,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具体措施方面,《规划纲要》针对十二五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出要“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使通用分类标准和据此生成的我国企业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这一措施可以概括为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国际化”要求。
会计信息化(含“会计电算化”)的提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我国在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起步晚、技术及应用水平低等具体现实,相比较而言,国外并没有专门的在“会计”之前加上“计算机”或“信息化”的提法,在涉及有关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会计问题探讨时一般采用“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来表述。正因为我国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发展也不均衡,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较少主动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在计算机处理会计领域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该领域的“国际化”也无从谈起。而XBRL的提出及在我国的逐步应用和发展,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正式参与到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并扮演了积极角色。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步骤的加快,会计信息化交流的现状越来越不能满足有关要求,因此《规划纲要》以官方指导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规划纲要》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XBRL领域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XBRL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当时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工作小组决定采用XBRL技术规范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以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并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从2009年起,上交所上市公司XBRL定期公告实现了同步披露。在研究和应用探索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XBRL的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5月,上交所正式获准成为XBRL国际组织会员;2006年3月,深交所以独立会员资格加入XBRL国际组织;2007年12月,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2010年5月,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国家地区成员。《规划纲要》指出要在过去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XBRL国际组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其他XBRL地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了使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和由此生成的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国际组织认可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同时要通过参与XBRL国际组织的各委员会和工作组,加入其XBRL技术规范、应用模式、分类标准架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我国的XBRL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强与其他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或电子财务披露标准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参与财务报告领域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合作项目,为此需要加大引入国际相关先进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力度,争取把我国的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升格为国际标准,由此来显著提升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3-10.
[2]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领域全面推进[J].会计研究,2010(12):3-10.
[3]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8-15.
【摘要】由于国有企业监管信息收集存在一些困难,导致了对其监管的低效。本文提出将XBRL应用于国有企业监管系统,构建了中央国资委、省市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监管系统,并分析了其益处。
一、引言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XBRL项目,XBRL已经在财务、证券、金融、保险、税收等领域成功应用。其在国外监管领域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先例(具体项目名称及介绍见http://省略/ProjectDetails/)。如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成功实施了基于XBRL的监管数据采集系统项目。该项目实施的背景是澳大利亚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需要向多个监管机构(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澳大利亚统计署、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呈报其经营报告。由于每个监管机构的要求存在差异,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准备不同版本的报告,造成其工作量加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将XBRL引入的思想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使用XBRL统一规范化基础数据,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作为数据采集的代表机构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采集XBRL格式数据,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澳大利亚统计署通过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获取数据。这样澳大利亚银行就不需要向多个金融监管机构重复报送数据,从而大大减轻了银行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目前上至中央国资委、下到省市级国资委,具体到国有企业,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的国有企业监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同样的信息采集问题,XBRL在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值得借鉴。
二、XBRL特点及工作原理
XBRL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国际标准,通过它可以实现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和交流(Bergeron,2004)。对于XBRL的优势,CICA(2003)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其从财务报告供应链上的参与者考察了XBRL优势,取得的结论有:不同机构间可以分享标准、准确、可重复使用的数据定义;数据更准确;可以节约成本与改善报告质量;生产出更及时、更准确与可比较的财务报告;方便快速搜索相关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学者杨周南(2005)、沈颖玲(2004)等也提出了XBRL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XBRL的技术由XBRL规范(Specification)、XBRL分类标准(Taxonomies)、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和样式表(Style Sheets)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见图1):先将公司通过其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成会计信息,使用XBRL应用程序将会计信息映射到XBRL分类标准生成XBRL实例文档;然后把XBRL实例文档放到公司的网站上。通过FTP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终端用户如债权人、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和政府监管部门到网站上下载XBRL实例文档,利用相关的软件把XBRL实例文档转换成HTML、EXCEL、WORD或者PDF格式以供决策使用(凌兰兰,2006)。
三、国有企业监管系统对XBRL的需求分析
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国有企业监管水平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建设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可使国有企业监管机构管资产、管人、管事的行为流程化、程序化,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一)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与监管低效有直接的关系,问题的症结是国有企业信息收集难度大,真实性难以保证(李现实,2005)。
1.从数据采集的主体即信息的需求方来看,国资委作为对国有企业监管全权负责的部门,信息采集系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信息采集方式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管理的要求(河北省国资委网站http://hbsa.省略/show.asp?id=4024)。目前国资委系统主要使用的传统通信工具如信函、电话和传真,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没有形成主导优势。在实践中,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手段仍主要是听取经理人的工作汇报、分析汇总上报材料等静态手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同时由于委托―管理形式而先天存在于国有企业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加上国资委不能够有效地采集、处理、反馈国有企业的经营信息,使得监管低效。
(2)信息的有效性和共享性程度低,不能充分发挥已有数据的作用。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业务部门工作量大,往往采集少量的企业信息和指标人为地生成其它指标,导致相关的企业经营信息存在指标偏少和失真现象,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缺乏及时、系统的了解,可供使用和分析经济运行的资料不足,不能为国资监管提供足够的信息(河北省国资委网站http://hbsa.省略/show.asp?id=4024)。
(3)信息采集范围小、及时性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由于目前的信息系统不能实时采集和分析数据,导致无法对国资监管领域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控,而只能通过网络查询最新动态,造成管理弱化,远远不能满足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监控的需要。同时,国资委以所获取企业的汇总数据作为一般性的加工过的统计指标,很难客观地反映国有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不能满足宏观决策的要求。
(4)国资委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尚不能有效地协同,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国资委内部在国有企业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各个职能部门从被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符合自身工作需要的数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钟晓鸣,2005)。
2.从数据呈报的主体即信息的供给方来看,国有企业作为监管的对象,需要向省市级国资委和国家国资委定期呈报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众所周知的信息采集问题:(1)主要依靠手工报表和磁盘传递,工作效率较低、错误率较高;信息采集口径不统一,信息存在差异;信息呈报周期长,信息的及时性差;人工投入过多,耗时耗费。(2)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向地方国资委上报有关材料,地方国资委再上报省国资委,最后由省国资委上报至国家。层层上报必然增加出现加工中信息丢失、时效性差、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可能性。(3)国资委和被监管企业的网络不通使被监管企业不能共享信息资源。由于国资委与被监管企业是出资者与被出资者的特殊关系,许多不宜公开的信息如人事任免、财务数据、工作安排、政策办法等不能在因特网上传输,国有企业信息化推进缓慢(刘祁雄,湖南省国资网)。
(二)国企监管信息系统对XBRL的需求
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是能够采集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国有企业有关经营、管理和财务的数据。目前国有企业监管的信息采集系统存在诸多问题,所采集的不完整、滞后的信息,不能科学地反映经营的真实情况,形成了监管风险隐患。为此,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级的信息呈报问题,即如何规范统一化企业基础数据,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式管理,减少国企监管部门处理数据的工作量,提高效率;二是中央国资委、省市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信息层层传递问题,即如何最小化地降低传递过程的信息失真问题,实现中央国资委与省市级国资委、与被监管国有企业的网络互联。
国企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效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的标准化。由于XBRL在作为基础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形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XBRL引入到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中可以规范统一企业基础数据;还可以有效解决现行监管手段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对XBRL有应用需求。
四、XBRL在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构想
目前,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施高效率的国有企业监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利用网络信息系统来辅助国资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可以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监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滞后而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XBRL在国有企业监管中应用的构想见图2。作为监管信息提供者,公司管理者通过XBRL迅速地收集、分析相关公司的财务信息,转换成XBRL报告并将其上传至国资委。对于监管信息的需求者国资委来讲,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不再需要以人工方式判读不同格式的资料,而可以直接通过标准应用程序得到监管企业相关的经营资料,容易收集、整合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使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变得更加便捷,能够高效地处理监管所需信息,并从提高报告速度、简化处理流程等方面获益。如果国资委能够进一步与企业统一以XBRL格式储存的经营业务数据库相连结,国资委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对国有企业的运营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整个工作流程如下:国有企业将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呈报给国资委网站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服务器(这台服务器用于对上传的XBRL财务报告进行必要的处理),经过归档处理的财务报告信息被输出并存储到支持XBRL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当监管部门在分析软件的浏览器中输入URL或者搜索请求时,该URL或搜索请求被发送到XML WEB服务器,XML WEB服务器将SQL查询传递给XBRL数据库,然后将查询到的完整的XBRL格式的文档反馈给国有企业监管部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XBRL在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可以解决前面提出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XBRL可以统一规范化企业基础数据,保证信息质量,构建XBRL业务数据库可实现对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减少国有企业监管部门处理数据的工作量,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中央国资委与省市级国资委、与被监管国有企业的网络互联,实现了国有企业监管的无纸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息层层传递过程的信息失真问题。
五、国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XBRL的益处
在国有企业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中应用XBRL,可以凭借XBRL的自身优势给国有企业监管带来诸多益处。
(一)对信息需求方即国资委来说,可快速、可靠地抽取所需的财务信息,并根据其决策需要加以再分析与再利用。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营运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被保存在XBRL文档中,并且存储在一个数据库里,监管部门可直接访问该数据库,也可以将这些数据导入其他的数据库或者将数据到网络上,转换成适合自己需要的格式。由此转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二)对信息供给方即国有企业而言,降低了重新输入错误的风险,减少信息生产成本。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引入XBRL,用统一的语言来建立企业实时数据中心系统,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在线实时传输到监管部门,解决了上下级之间信息不畅,企业间业务不能协同,信息系统不能集成等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XBRL还为公司中高层决策者加快决策提供了实现的工具。数据和相关业务报告可以实时生成,管理层及时了解公司的财务、经营、预算和预算执行等情况并对下属各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固定资产等实现行之有效的管理,为快速准确决策,有效地完善国企监管工作提供了条件。XBRL不仅带来了效率,而且使国有企业运作变得更加透明。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石油石化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支持技术,数据库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中。如何有效地挖掘和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数据库作为一个企业信息资源的访问、处理、存储的信息性平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实用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本文就企业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进行探讨。
二、企业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们对信息和数据的利用和处理已进入自动化、网络化和社会化阶段,如银行业务、股票交易、气象预报、机票预订等。这些任务既需要大量数据,又要求快速处理并及时得到结果,是传统的人工方法不可能完成的。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上述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得以实现。即使是很平常的数据处理,借助计算机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靠人工查找期末考试有3门或3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姓名、学号、不及格课程不仅很麻烦,还可能出差错。用计算机管理,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这项工作。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能实现全国几百万考生、几千所学校的高考网上录取工作。至于全国范围内的股票交易、信用卡支付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企业在平台与数据库的选择上,基本上以Windows平台以MS SQL Server为主,而Linux平台主要以运行Oracle为主。Oracle在最近几年来不遗余力的推进其unbreakable Enterprise Linux产品,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已经有很多企业用户选择了Linux平台来运行Oracle数据库。
三、企业数据库技术的开发
企业数据库技术的开发方法很多,我们以石油、电力等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实时数据库为例。实时数据库不仅支持着过程监控层和控制层的许多应用,同时,还对过程数据承担着集成任务,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软件平台,也是企业监控信息系统的核心,通过它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管控一体化,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目前实时数据库应用较好的就是SQL网络数据库,2012年3月初,微软在官方又公布最新版SQL Server 2012 RTM评估试用版本的下载。SQL Server 2012将包括三大主要版本:企业版、标准版以及新增的商业智能版。其中,SQL Server 2012企业版是全功能版本,而其它两个版本则分别面向工作组和中小企业,所支持的机器规模和扩展数据库功能都不一样,价格方面是根据处理器核心数量而定。SQL网络数据库出现在微软数据平台愿景上是因为它使得公司可以运行他们最关键任务的应用程序,同时降低了管理数据基础设施和发送观察和信息给所有用户的成本。这个平台有以下特点,使得公司可以以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来运行他们最关键任务的应用程序,使得公司可以降低开发和管理他们的数据基础设施的时间和成本。
一般来说,实时数据库系统一般包括了3个层次,分别是控制系统通信及接口服务层、实时数据服务层、客户访问层。
(一)控制系统通信及接口服务层
控制系统通信及接口服务层一般都包含了2个主要功能:第一,让通信子系统与预先已经定义的实时数据库服务器上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和连接。一旦出现通信或者连接故障的时候,设备接口站务必应该提供实时数据的备份和缓冲功能。第二,建立设备连接,通过设备接口站来有效地读取各物理设备的实时数据和有效信息。
(二)实时数据服务层
在整个实时数据库系统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层就是实时数据服务层。而在实时数据服务层中最关键的设备又是实时数据服务器,主要用于快速的存储和压缩,同时还可以用来处理和接收实时数据,这些实时数据都是来自控制系统接口层的。
(三)客户访问层
客户访问层是实时数据库中的最后一层,主要是指实时数据库浏览器软件、实时数据报表生成软件、客户端组态软件等的应用,这些信息都可以用较为直观和简捷的方式让客户获得。
值得注意的是,软件生产过程中,软件架构是核心位置,但软件自身的核心是领域,即数据库的架构和设计,数据库的架构也将影响软件未来的稳定性。研究数据库建模与设计,数据分析模型的建设,揭示数据库中心建设的策略和模式,是企业数据库建设的关键。
四、数据库技术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应用
随着计算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石油企业迎来了新的一轮的数据库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是油田信息化的基础,在油田科研、生产、管理中,单井基础、变更等油田静态数据的准确性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石油公司都在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应用于生产中,无论是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三大石油企业巨头,还是新疆石油公司等其他石油石化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针对油田生产及经营管理工作建立的了大量的数据库系统,下面就以中海油钻完井数据库系统及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的静态数据采集和查询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做为石油石化企业的三大巨头之一的中海油,从1998年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地发展。近年来,在中国海油在生产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研究中心的科研综合协同工作平台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开发生产数据库优化与整合,湛江分公司的数字油田等项目,以业务部门为主导力量,结合海油实际开展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如全面预算信息系统、装备管理信息平台、节能减排信息系统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数据库技术和自身的业务需求、发展特点有相结合,应用在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中海油引进并使用的钻完井数据库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中海油四个分公司以及海外的钻完井作业中,已经成为中海油钻完井作业中最重要的数据库系统之一,系统实施以来,国内四个有限分司录入井约三千口,目前已拓展到澳大利亚、缅甸、肯尼亚等海外项目。
该数据库的访问采用了三层结构的访问模式,主要以C/S模式,现场作业人员作为客户端使用Access数据库,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数据通过底层的通讯设置传回陆地服务器,陆地服务器的底层为SQL Server数据库,陆地人员以用户权限登录系统,完成对数据的访问。数据库的中间层为数据库文件,通过文件的客户设置,完成应用层即系统界面显示的定义,包括常用数据库字段的定义以及权限的设置等。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使用者钻完井作业现场人员在现场即可完成现场作业数据的录入,并传回陆地的服务器,钻完井作业第一手的数据做为井史数据被存储起来。同时,系统实现了日报、专业报告、作业结束之后的完工报告以及各种数据分析图表自动生成的功能,井身结构图作为可视化工具,可以直观地了解作业过程。
(二)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该厂建成了油田开发、经营管理各类数据库,如:采油厂数据采集完善与推广、油田生产自动化数据管理系统、井下作业系统、开发静态数据库建设、基层动态管理业务系统、油气生产计划指标管理系统、图片管理信息系统等许多信息系统,同时,积累大量的生产管理数据,满足了生产管理需要,生产、经营、科研、管理各方面工作效率极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应用软件进行了升级和功能整合,到“十一五”末,该厂投用各类应用软件軟件52套,新增或升级推广应用13套,自主研发软年7套。由该厂承担的化验数据管理系统、井下作业数据管理系統在全油田公司推广应用。
例如静态数据采集和查询系统在2007年开发完成。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经过一年的数据建设,完成了2267口井的41 万多条井史数据的补录工作,校对、整改静态数据67万余条,这项工作走在了油田公司前列。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延伸到生产一线,实现了要害部位实现视频监控、自动化报表录入以及油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和设备诊断,稠稀油田各采油计量站实现了自动计量,稀油区使用了自动间抽系统。
五、结语
目前,数据库技术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国内许多公司的数据库分析手段都还比较简单,基本都是简单的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应该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将统计学中较流行的“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引入到数据库建设中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数据统计分析水平。同时,还应该完善配套的辅助决策平台,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指导油田生产和管理工作,发挥数据库系统应有的辅助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生产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陆会明,周钊,廖常斌.基于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历史数据处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03):134-137
[2]殷小祥,吴隗平,陕华平.交流特高压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建设[J].电网技术,2008,(04);144-148
[3]刘笑天,王强,王军.SIS实时历史数据库应用建议[J].电力信息化,2004,(05):154-157
[4]刘双喜,王翠茹.基于SOA的电力系统实时数据仓库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化,2008,(10):163-165
关键词: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33-03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行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要实现上述战略任务,最关键的是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实践途径,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力要素核心的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产品和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1.发挥工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作用的现实需要。工业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力军。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工业行业众多,部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的带动下,通过加强工业自主创新,开展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取得大量的科技成果,迫切需要加大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
2.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的迫切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推广应用和转化。通过大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组织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各类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组织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等工作,可加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合各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结合,从而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为行业提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和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围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过程,在成果信息服务、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融资、专家咨询等方面存在强烈的科技公共服务需求,目前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多依托地方省市建立,迫切需要加强工业领域专业性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行业提供综合集成的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
二、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工业领域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体制障碍逐渐消除。一方面企业已成为技术研发主体,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2010年全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近70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约占74%;企业获得的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已超过60%,86.6%的技术输出和77.3%技术吸纳由企业实现。另一方面各工业行业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全面转为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钢铁、有色、汽车、农机、矿山机械等行业的转制院所已经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通过改革和产学研结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可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决策和面向市场进行成果转化,从源头上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
2.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共建技术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方式,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到产业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些高校科技园已形成了较大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
3.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和计划项目中对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有一定比例的扶持。自2010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还专门设立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4.促进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化工、兵器等一些行业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行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成果推广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各类高新区、示范基地等成为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基地。
虽然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非常薄弱,能够吸纳科技成果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影响了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加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1.健全工业行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体系。目前,各行业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后,多已转为企业面向市场,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要在现有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扩充和整合相关职能,形成覆盖全行业的、权威性、公益性的成果管理与推广应用支撑服务机构,牵头协调各行业力量,构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网络,统筹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合力。
2.设立工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和专项计划。整合工业和信息化政府主管部门的各渠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财政资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编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指南,选择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中具有关键性、示范性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支持行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同时,探索基金的多种使用方式,包括直接财政拨款、权益投资、设立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基金使用效益。
3.以重大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和抓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等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及行业共性技术成果具有技术水平先进、对产业带动辐射性强等特点,是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对重大科技成果,要组织宣传展示活动,及时重大科技成果,通过组织产业化政策培训辅导、重大项目落户对接等活动,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计划产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行业共性技术成果,一是组织召开行业专家研讨会,调研分析行业技术需求现状,编制行业技术推广目录;二是依托有关行业协会,围绕企业信息化、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筛选技术成熟、先进、适用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成果推广应用试点和示范;三是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两化融合技术成果展会、交易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推广推介技术新、应用效果与推广前景好、能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新技术与新成果,搭建成果交流、交易平台。
4.开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建立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制度,遴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能力强、产业化效益显著、具有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的园区为示范基地,遴选技术创新能力强、持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具有示范作用的企业为示范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资源聚集、辐射和成果推广转化示范作用。
5.搭建工业领域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成果推广转化全过程的公共服务需求,全方位汇集各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政策法规、技术资讯、科技人才、技术需求、中介机构、技术市场、专家、会展活动等科技资源信息,建设覆盖工业行业的综合性、权威性和公益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成果供需、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专家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
6.搭建省部合作平台,促进行业技术成果向地方省市转移。根据地方省市的产业发展和需求,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行业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展示交易活动等形式,推进行业先进技术向地方相关产业、企业转移,为地方工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
[2] 郭明伟、黄伟、王立勇.中国公共财政支持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2).
[3] 苗圩.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J].求是,2012,(03).
[4] 李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9-09-22.
[5] 郭晓岩、邵武杰、姜昕.国内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建设探析[J].今日科苑,2007,(12).
[6] 唐静.工业和信息化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N].中国工业报,2011-05-24.
[7] 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