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医学院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71-02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
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定位,生化课改成为检验专业建设的重要分支。因此,生化课改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优化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检验专业岗位需求
本课程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后续课程知识需求,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重新选取的教材,应加强与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突出酶、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肝胆生化等部分内容。将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医学检验上已完全不用的内容给予删除,对医院检验使用率不高的内容给予缩减,对检验专业必须的、使用率高的内容进行优化,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医学检验岗位职业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的目的,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较难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单纯的问题生动化,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1 CBS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CBS(Case-Based Studying)教学法,即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是“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先提出典型案例或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或问题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例如,在讲述维生素一章时,可提前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什么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常见食物分别含有哪种维生素?”,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搜集资料,归纳整理,以学生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教师进行点评和重难点讲解。
2.2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法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法的优点是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理论的内容实践化。例如,在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章时,可以联系新闻中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奶粉中加人三聚氰胺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学生新闻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教材学会蛋白质元素构成特点:含N量约为16%。
2.3 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运用图片、视频、实验、问题等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念。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引导转化,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临床。由于生化知识点多且难,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学生兴趣度低,听不懂,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例如:在讲糖代谢最后一节“血糖”时,教师可结合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启发学生逐步学习。
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近年来,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生物化学》实践课学时远远不足,实践项目满足不了专业需求,急需改革和调整。基于现实条件和学情分析,对生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路。
3.1 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新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是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陈旧;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实践技能训练一方面通过实践过程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操作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完成原有实验内容“酶的专一性,血糖的测定”基础上,增加“牛奶中蛋白质的提取(用超市购买的液态奶为原料)”“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用鸡蛋清为原料)“血清ALT的测定”等实验。
3.2 校外实践和教学实践进社区
在学生学完生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理中血压的测量、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在生化学完血糖测定后,教师除了教会学生GOD法测血糖外,还要教会血糖试纸测血糖的方法。然后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可择时择优安排学生到社区中进行义诊,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又能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
3.3 微课和慕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实验内容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录制成微课程或慕课,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掌握大有裨益,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实验员缺乏或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化实验以虚拟的形式进行模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化前沿技术,开拓视野。
4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考促学
课程评价是用于检查课程的培养目标、授课计划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质量如何,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决策。建立完善的《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实现“以评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1 日常考核
教师的日常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调査问卷,发放给学生,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査问卷的填写,并形成分析报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召开教研会议进行改革和调整。学生的日常考核: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外,可进行趣味性考核,如针对重难点知识举行“手抄报展”学生自行査阅搜集大量资料以图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4.2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是对该课程任课教师和该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评。期末考试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试卷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作业、趣味考核成绩等;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等。为了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5 结语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蕾(1983—),女,江苏赣榆人,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王芳(1974—),女,江苏扬州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7-0383-02[收稿日期]2019-12-17
细胞生物学作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在医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1]。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基础医学阶段开设了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侧重讲授了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然而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程,大多数高校认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于临床常规检验工作无直接关联,且开设这门课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都较高,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没有开设的必要性。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系自2001年招收本科生以来,一直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毕业后的就业广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兴趣,本科毕业后进入科研机构、研究室以及升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很有必要,并且在专业发展的十几年里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得失,改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科学性,让学生在最精简的课时里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经验
本学系自设置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后,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运用科研思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增加学习热情,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率,让实验内容由验证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2]。本学系实验室是“江苏省医学检验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不仅承担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承担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培养。同时,本学系采用的是“系科合一”的模式,即医学检验系设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学部,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的老师多来自临床检验一线医生和技术人员,师资力量雄厚。但是考虑到每年的本科生人数较多,而传统意义上的大课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不利于引导和挖掘在本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具体做法:将本科生划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让硕士研究生以教学助教的身份参与到实验课带教中,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指导本科生查阅细胞生物学技术方面的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研究生在助教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促进教学相长。
(二)以细胞培养技术为主体的实验课内容改革
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将细胞培养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不断改革与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了现在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中,包含了细胞提取、培养、换液传代、冻存复苏、细胞融合和单抗制备技术,由浅入深展开,有助于学生以后在科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三)建立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特色的考核评定模式
实验考试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手段,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了解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3]。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根据最后一次的实验考试成绩及每次实验报告分数来评定,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一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动手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采用“全程考核”的模式动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考核模式更全面客观,更具公平性。具体做法:将实验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研究生助教根据每位小组成员在每次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打分,再结合每位成员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文献汇报评分,最终评定一个分数;第二部分,分为实验理论知识答题和实验技能考核两个部分。以随机抽题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评分。同样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让学生抽取一个实验操作试题,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流程是否规范以及操作的手法是否流畅来评分,最终将这两个分数汇总评定为实验考试分;第三部分,学生平时表现分,包含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动手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分等。汇总这三部分的考核分即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通过多样式的考试模式,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形式,课程中充满了挑战和趣味性,学生对我们的课程反馈良好。
二、改革成效
我们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以细胞培养技术为切入点,让参加的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这样的形式非常有助于我们发掘科研的好苗子,近年来我们有多名学生在本科阶段申请到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项目,发表SCI论文以及获得发明专利,取得了许多教学成果[4]。我们的本科学生经过训练,在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更具竞争力,近年来保研、考研的人数逐年递增,导师们对学生评分很高。
三、改革方向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
1.针对课程内容较单一现状,将进一步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理论课课时的不足将通过引导学生上网课、微课以及开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
2.与学校医学模拟中心合作,尝试开展新型的虚拟实验的教学形式,便于我们开设那些现有实验室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课程,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3.通过调查发现,本专业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各高校开展情况不同,并且缺少统一的教材,我们希望推广这门课,并联合其他院校一起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材。
1 构建创业教育平台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都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但是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教育内部存在问题,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必须在教育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我院对创业的理解是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是就业技能型人才,他们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外,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但大学生创业市场比较开放,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鼓励研究开放等多种有利条件的存在,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政府、高校的充分重视和关心,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终将会把创业教育吸纳进来,创业教育会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院必须积极构建园艺技术专业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整合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2 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业人才。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才竞争随着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而愈加的激烈。要想使我院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这种竞争环境,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和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和塑造整个民族的开创性性格,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我院要想适应这个环境,在园艺技术创业试点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即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毕业生,只有这样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能够通过我院的创业教育平台迅速完整地接受到创业教育,这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条件。对我院来讲,园艺技术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会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研究等环节的整合。
3 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平台的模型
3.1 团体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鼓励园艺技术专业学生中有创业动机的学生积极参加院学生的创业协会,在学院现有的青兰农艺社的基础上成立了5个专业相关的社团,在学院招生与就业处的指导下,开展团体扩展训练、花卉技术咨询服务、营销等活动,定期组织这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团体拓展训练,团队拓展训练活动采用户外游戏竞赛形式,以经典能力拓展训练项目为主,穿插创业知识问答,使同学们走出教室,在拓展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创业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2 企业创就业实践基地中提供学生创业场所
我院可以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通过积极走访,可以选择一些本校的毕业生或社会上某些成功创业人士创办的企业通过合作成立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创就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访问基地中成功创业的经理、校友,特别是曾经失败过经过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人士,了解创业的艰辛,学习商业公关交往的经验、认识、技巧等,通过参观学习创业典型,可以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可以组织优秀的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协助基地工作人员工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创就业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创业场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这些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创业。
3.3 专业基础课和工种鉴定中渗透式培养创业技能
我院在制定园艺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在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百年园艺品牌专业的专业课和技能工种鉴定为实施载体,这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和工种培训资源,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技能培训,关键在于渗透,主要侧重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商务与礼仪、财务管理等内容的渗透。此外,利用学院是苏州市首个高校创业就业指导站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坚持组织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参加KAB创业模拟培训,取得相关证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3.4 举办创业论坛,分享创业经验、信息,畅通渠道
可以邀请创业者来我院开展系列讲座,举办创业论坛,近距离的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信息的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他们创业的历程,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创业案例,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准确的创业出发点,明白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更不是无所事事后的选择,创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步登天,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3.5 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创业品质
可以通过团体拓展训练的选拔,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学院和苏州市区组织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体验创业过程,比如园艺技术专业的袁晓枫和张庭豪同学在2012年12月我院和苏州市姑苏区联办的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目前已成功进驻我院大学生创业园待进一步孵化。在现有校内创业实践条件基础上,我院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相城科技园等现有实训资源与校内基地,专门辟出部分土地作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业用地,鼓励学生在花卉的栽培养护、营销、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业品质。截止目前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共有10个创业团队入驻我院相城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4 五位一体创业教育下的创业成功案例
关键词:校企合作 舞蹈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25-02
一、舞蹈表演艺术
1.定义。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必要组成部分。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种族与民族。非洲的部落中,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是妇女还是男人,只有乐器的声音一起,人们就能够随着这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古往今来,人们对舞蹈给以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社会中的人的思想感情”;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舞蹈是“流动着的绘画和活的雕塑”。
舞蹈表演艺术则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摄影等,绘画、摄影等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画笔、相机等工具,将人、自然与社会的美展示出来,艺术家需要的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善于发现存在之美。例如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幸福》照片,摄影家抓住了爷爷亲吻孙子的那一温馨的瞬间,把人伦之乐、家庭之福完美的展现了出来,感动了无数人的心。舞蹈表演艺术则不同,它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需要艺术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把美展示出来,因此它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舞蹈表演艺术也不同于声乐、曲艺等,虽然声乐、曲艺等艺术也是需要艺术家的演奏才能展现出来,舞蹈表演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声乐、曲艺等艺术,但是舞蹈表演艺术不是借助于乐器把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它借助的正是舞蹈者本身的身体,通过舞蹈着的人体动作把生活中的美艺术的再现于舞台之中。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自己的特征。
2.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征。韩丹认为“舞蹈艺术这种以人体为借鉴、以动作语言为表现手段的特性,决定了舞蹈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是强调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情感的表达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甚至呼吸紧密相连,三是将生活中的各种情态抽象并升华为肢体语言,并用富于抒情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超过了生活的常态,并采用人体动作的线条、力度、幅度以及独特、夸张的风格特征来塑造演员的舞蹈形象,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使演员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地通过全身的肌肉、骨骼运动以及呼吸、表情等惟妙惟肖地传达出美的内涵。”笔者认为,舞蹈表演艺术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同于别的艺术,它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别的艺术可能只是把自然之美展示出来就可以了,而舞蹈表演艺术则不同,它需要表演者将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二度创作之后再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舞蹈表演艺术的创作来源必须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的舞蹈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办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带动观众的情绪进入艺术的情景。因此,表演者必须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舞蹈者的第一步便是模仿,没有生活的经验又怎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呢,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杨丽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其对于孔雀的细致观察研究。但是,舞蹈表演艺术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能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的话,那么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最多只能是简单的复制,模仿只是一种技术没有办法成为艺术。因此,舞蹈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舞台上展示了出来,虽然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断壁残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舞蹈表演艺术要做到形神兼备。舞蹈表演艺术的传播媒介是人的形体动作,但是没有情绪的手舞足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表演艺术。毫无疑问,形体动作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舞蹈表演者必须要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就谈不上表演,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表演,但是单有这些基本功是没有办法成就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家不是艺匠,表演艺术家的形体动作是她情绪的自然流露,表演艺术家能够做到形神兼备。通过外部的形体动作向观众传递情感,激起观众的共鸣。例如众所周知表演大师梅兰芳的一笑一颦中传神地把女性的特征表现了出来,每一个动作都能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形象地把女性之美展示在舞台上。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是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舞蹈表演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形神兼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舞蹈表演专业都是中等艺术学校在举办,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我国第一所舞蹈专业的高校―――北京舞蹈学院,原来的北京舞校成为她的附属中等舞蹈学校,而各地的艺术中专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它的既定使命。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谋求发展,各省的省属艺术中专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机遇,基本上都先后晋升为艺术职业学院,高职院校开办舞蹈专业培养学生表演艺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应该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舞蹈表演人才,但是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冲突。我国的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应该来说,这种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也只有精英教育的模式才能培养出艺术家。精英教育模式首先要进行人才的选拔,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素养和发展潜力的人才能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拔的过程才能选出合适的人才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培养。其次精英教育模式需要有一流的老师,仅仅有优秀的学生是无法造就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老师进行培养和引导。因此,舞蹈表演艺术的培养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培养过程,而不是粗放地发展过程。当这种精英教育模式遇到高职院校大众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时,冲突便不可避免。我国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舞台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
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办法培养出舞蹈表演艺术家,首先没有办法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迅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是处于弱势的地位,生源一直是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一般倾向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只能是大多数人的第二选择,在生源依然发愁的高职院校显然没有办法对入学者设置较高的门槛进行严格的筛选,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并不高。其次,高职院校优秀舞蹈老师的缺乏,由于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对于优秀的舞蹈老师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没有办法配备足够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培养,如此种种,导致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没有办法普遍推行精英教育模式。
2.课堂学习与舞台锻炼的分离。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学好基本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台下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是没有办法在台上完美的展现艺术的。另一方面,光有台下的训练没有台上的表演也没有办法造就一流的舞蹈表演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台上的锻炼更为重要。真实表演中的感觉也是舞台下模拟不来的,舞台上表演者在观众面前会紧张会有各种心理反应,在跟观众的良性互动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会有“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让参与者进入不一样的境界。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在表演艺术培养的课堂学习与舞台锻炼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是课堂的实践练习课时不够,舞蹈表演是一种人体动作的展示,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办法学会舞蹈表演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由于课时有限,再加上高职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公共课程,挤占了本来就有限的课时,使得高职院校没有办法让学生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练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练习与舞台锻炼的分离,使得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舞台经验。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
为改善我国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为我国输送高素质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在强调实践与舞台经验积累的表演艺术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最好的方法,这里的企业是指歌舞团、剧院等,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架起学生与社会舞台的桥梁,让学生在社会舞台上把自己的所学展示出来,积累舞蹈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所谓的“产”,指社会生产(含艺术作品的创作排演)、管理、服务工作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是职业教育的导向,也是学科及其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宗旨。“学”,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完善,这是高职教育(含舞蹈学科)的根本任务。“研”,指艺术类的创作,要鼓励校内研究机构和有艺术研究与编创能力的师生,热情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行列,有计划地开展艺术创作,主动为用人单位服务。作为学校,要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和排练,同时推荐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表演剧目跟歌舞团、剧院等,请他们提出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培养模式。
2.多为学生创造各类舞蹈实践的机会。舞蹈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舞蹈表演是要让观众欣赏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与观众进行互动,需要体会观众的感受,如此才能激发起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这种心灵的互动,需要表演者的舞台经验,单纯的课堂学习是学不来的。台上与台下情境差异大,给表演者的感受不同,会影响到表演者的情绪、肢体动作等。这就需要为学生多创造舞蹈实践的机会。这些机会来源于每一堂课的学习、学校各社团组织的活动、企业的合作等等。其中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打破学和练分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演练、表演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是观众也是表演者。比如教师可在课堂的热身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分组或单个地展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探索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平衡点。高职院校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进行精英教育,高职院校要克服困难尽可能地为舞蹈专业表演的学生提供精英教育,同时,为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大众化的教育,满足社会不同人才层次的需求。产学研为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探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平衡点。与社会的交流可以避免舞蹈教育在自身系统内循环,成为不“大众”也不“精英”的“两不像”东西。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吸收营养,调整学习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舞蹈表演艺术的创作来源必须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的舞蹈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办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带动观众的情绪进入艺术的情景。因此,表演者必须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调和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差距关键是要有生活的经历,这点正是高职生最缺乏的。与社会的交流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机会。
四、结语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深化产学合作,鼓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跟企业的联系,共同培养人才。高职舞蹈要做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采取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谈舞蹈表演的特征.艺海,2008(4)
2.韩丹.浅谈舞蹈表演艺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3.曹亮红.论舞蹈高职办学中的若干新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