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医学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第1篇

    1.临床轮转管理不严,出科考核不到位。临床轮转科室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主要集中在个别研究生轮转时间短、轮转专科方向不明确,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研究生主管部门由于主客观原因,在临床培养环节上,监督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严格,以致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有轮转出科考核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易造成研究生出科考试不规范和约束力不足,多半流于形式;考核评分多带有主观色彩等。

    2.导师带教时间有限。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保证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导师绝大部分是身兼数职,既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或是医疗骨干,同时又要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使研究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临床操作机会逐渐减少,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而医院在导师带教上尚未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且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到位,规范的临床培养不够。

    3.患者维权意识强,临床操作机会减少。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不愿意研究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根据现行的医疗法规,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没有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医院或导师为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相应减少了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学生大多以观摩为主。复杂、疑难病例的增多,使得符合教学需要的典型病例减少,学生接触典型病人的机会不足。

    4.学生自身努力不足。秦煜等分析了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认为他们基础理论较好,但临床技能欠缺;初期工作较积极,后期效率下降;希望早出成果,但又轻视基础环节;少年锐气满怀,遇挫便一蹶不振。有部分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完成和基础研究上,造成学生在实验室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研究生进入研三后,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到用人单位试工等自由度大,使其无法保证临床技能的系统正规的训练。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措施

    1.针对生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法。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生在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导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做个体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应届考上的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进行更为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尽快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使其能独立值班和处理临床常见病;对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操作,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在各专业轮转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其独立处理疑难病例和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手术。

    2.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逐步转变目前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现状。通过建立临床技能中心,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避免医患纠纷的情况下,接触模拟病人和典型病例,提高临床操作技能。针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可引入国际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临床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验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3.导师带教方式的转变。出于种种原因,部分导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由此陈怡婷等提出构建导师集体负责制,强调科室集体指导,各科有一名科主任主管协调培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指导临床能力训练。郝新保提出围绕导师建立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组成的辅导组,衔接研究生和导师,辅导、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陆明莹建议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各专科在临床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负责指导该科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

    4.增加临床操作的机会。如何提高临床培训的效率,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患者,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耐心的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其理解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的,也是研究生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经过程,以此减少患者的顾虑和不信任,增加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对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班,运用标准化病人等方式锻炼其临床操作能力,并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以期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研究生可以对其进行独立行医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办理临时注册手续,获得“临时医师执业证书”,这样就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开展诊疗活动,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5.严格临床轮转,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管理部门要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和管理研究生在临床科室的轮转。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理论课学习即可进入临床培训,在以后的两年半内必须到本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转。如何评价和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规范、严格的考评制度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龙认为要严格考核程序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建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小组或委员会以指导和监督临床训练的全过程。也有学者提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临床能力毕业考核”三阶段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三、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亟需完善的其他方面

    1.重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临床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后,就应认识到病人的安危重于一切,肩负着病人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受病人欢迎的医务人员,以此增加临床操作机会。在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医德意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意义。方法 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对我院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进行了考核,并分析了考核结果和意义。结果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总成绩为(83.7±7.5)分,七年制学生的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学生(F=5.14,q=3.22~6.02,P

【关键词】 学生,医科;临床工作能力;教育考核;教学改革

临床技能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优秀医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对于社会卫生事业的需求和医生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GMER)中涉及了7大领域60条标准,分别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临床技能是从事临床实践训练或在医疗活动中得来的、能很好执行一项任务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疗实践的需要,临床技能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能力、诊断性检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制定系统治疗计划的能力。为了培养具有较强临床技能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近年来,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进行了训练与考核,并对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283名学生(含七年制)的临床技能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院9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完成实习的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83名,男118名,女165名,其中五年制252名,七年制31名。所有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经历了3年级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4年级见习过程的专项训练和五年级实习过程的综合训练3个过程。

1.2 考核方法

1.2.1 考核内容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要求,编写了《临床技能学》,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我们制定了考核项目与要求。见表1。

1.2.2 考核方法 于毕业前15 d开始,所有学生集中考核。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三站考核,在每个站点随机选择一题(第一站有2小题,第二站有3小题,第三站有3小题),按照题面要求作答,并回答考核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2 结果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总成绩(83.7±7.5)分,五年制各班考核总成绩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七年制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F=5.14,q=3.22~6.02,P

3 讨论

3.1 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取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第二站得分率达87%。另外,七年制学生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这与我院长期坚持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有关,也与学生学习刻苦、训练严格和重视程度高有关。但在考核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重视。

3.1.1 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 本站是对学生沟通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核。本站得分率为83%,七年制学生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这与我们多年来重视沟通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培养与训练有关。但部分学生,尤其五年制学生存在着病史采集重点不突出、不全面、沟通能力差、鉴别诊断能力不足、横向思维不宽、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等问题。

表1 临床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略)

表2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比较(略)

与临床5个班考核成绩比较,F=5.14~5.24,*q=3.10~6.52,P

3.1.2 临床技能操作 本站是对学生临床操作和体格检查能力的全面考核,本次考核主要为体格检查和外科基本操作等。本站得分率为87%,这与平时要求高、训练严格、重视程度高有关。但也有查体不规范、不全面,定位的准确性差,不熟练等问题,这与目前普遍重视辅助检查、淡化体格检查及学生不重视等有关[2];另外,也与部分教师操作不规范、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有关。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全程意识较差等是外科操作中常见的问题,这与学生平时训练少、教师要求松、实践机会少有关。

3.1.3 检查结果判读 虽然目前临床上还十分依赖辅助检查,但是选择与应用检查结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次考核中主要存在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较差、对常规检查项目不了解等,如对心电图、X线片只会看结果,不会分析和描述,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血细胞比容(HCT)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等,这可能与临床实习中教师查房、分析病例过中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讲解过少和学生不重视有关。

3.2 影响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的因素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独立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医学应用人才,而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虽然,2003级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基本技能不扎实、临床操作不熟练和不规范、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不够严谨和不系统、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临床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3~5]。①对临床技能培养的认识不足,对临床实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接触病人和把握各种临床操作机会,很少亲自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术操作;②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尤其是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学生的很多病历都是照抄老师或进修医生书写的病历,不善于自己思维和分析;③部分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操作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训练;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或病人不配合也是影响临床技能培养与提高的原因。

3.3 临床技能考核的意义

3.3.1 转变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观念,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我们实施的临床技能考核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际规范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从传统的临床技能考核向以重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的考核转变。本次考核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由学生自主选题作答,并集中进行考核,提高了考核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确保临床技能考核公平、公正[6]。

3.3.2 对临床技能教学的促进与导向作用 ①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临床技能考核中的病史采集、病例分析、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应用都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病史采集的全面程度和熟练程度、沟通技巧与伦理原则,以及病史采集的准确程度、病例分析中诊断的提出和鉴别诊断的建立、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应用等,是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可引导和促进教师和学生关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②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导向作用:临床技能考核着重关注临床基本技能及其规范化和熟练程度,并通过操作过程、回答必要的问题,以实现临床技能考核的系统性、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临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3 促进临床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的方式更贴近临床实际,临床技能考核的过程是广大临床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也是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过程。同时,临床技能考核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为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加强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的措施

3.4.1 加强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建设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不配合和疾病谱的变化,影响了临床技能的教学与实践。而建立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践不足的问题。我院于2005年建立了临床技能学实验室,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例如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基本技术、各种穿刺术的训练等。同时,坚持临床技能学习3年不断线,根据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临床岗位技能培养与训练,并在毕业之前在附属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强化临床岗位技能训练,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技能。

3.4.2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临床技能的培养不仅是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职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的培养[6],这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一方面加强临床技能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并把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严格认真,不断增强教师对临床技能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完善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使之形成良好的临床教学氛围,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3.4.3 严格教学管理,全程监控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临床技能考核与评价,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教学的管理力度,制定并完善多项规章制度,如《临床见习、实习规范化管理》、《临床技能考核的暂行规定》等,定期对教师的临床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同时,聘请督学组不定期地检查见习、实习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全程监控临床教学质量,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8]。加强实习生导师制度建设,实行“一对一”(1位老师指导1名学生)的带教方案,将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落实到人,并强化责任意识[3]。严格出科考试和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考试与评价。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也评估了临床教学质量,对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平. 临床技能教学及评估的现状与对策[J]. 南方医学教育, 2007,4:2628.

[2]赵有红,王锦帆,薛宁,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间技能考核分析与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4):358361.

[3]马延生,于楠,马肖容,等. 提高临床实习学生临床技能的策略——责任制培训[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810.

[4]徐米清,阳隽,陶怡,等. 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27(3):8385.

[5]林丽. 临床技能强化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9):829830.

[6]邹扬,唐红梅,缪青,等. OSCE在长学制学生能力考试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6769.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1-02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纵向分化、横向联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浪潮向临床医学人才的高分低能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越来越与临床综合技能息息相关,这种趋势要求当今的医学生必须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临床综合技能。因此,临床医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把临床技能培养引向深入,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技能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实施诊疗操作,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合理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水平高低的关键。传统的医学一生物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医学生步入临床后,临床思维能力弱,对于复杂病例束手无策,只能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作出诊断。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造成医学生整体素质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医学生既有牢固的医学基础理论、精湛的诊疗技术,又具有较高临床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临床工作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以及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病救人的能力。临床技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②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⑧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④实施诊疗操作的能力。⑤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忠于医学事业和爱护患者的品格。

医学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而医学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却是永恒的。因此,临床医学的实践者――医师,就必须要把人道主义作为第一性,这也是医学的伦理性,是医学人文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医师临床技能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应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以防治疾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

3 实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条件

在我国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强化训练学生的诊疗操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各种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各种数据的临床价值,轻视理学诊断及非理化因素,因此,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训练,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临床操作训练机器,难以承担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训,因此,要建立服务于临床技能培训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以促进教育机制的彻底更新。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必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

3.1 实施临床技能培训,核心是改革课程和教材,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搜集、利用医患和谐及知识信息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为核心,着眼于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范围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理论性,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挑选的需要。

3.2改革课堂教学与更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发展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立体化教学观念,改变呆板、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模拟技术和虚拟技术进行见习、训练与考试,在教学中交互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的个性化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

医学事业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肃性,使得临床实践技能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改善医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药卫生方面的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不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步入困境。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中心设立的标准诊断室、标准病房或重症急救室、产房、手术室以及多功能临床技能培训室、计算机模拟培训室等,为医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环境,使医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4 建立一整套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考试方法本身弊端的暴露。传统考试的弊端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技能考核,特别是毕业技能考核。②方法单一,评估能力及范围局限。③缺乏规范、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不能保证有效衡量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对考试进行改革,要在内容、方法上保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状态,并能引导教和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建立一支稳定、高质量的考核队伍,以保证考核的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科学命题,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考试制度及标准。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胡虞乾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2-02

随着医学教育不断的发展,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改进和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实现教学规范管理与人才成长进步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者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强调“医学生的技能、价值和态度的获得及发展与获得知识有同等的重要性。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注重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富有创新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1 现阶段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德育教育的淡化使学生对传统医德产生困惑

医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医学生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往往只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致使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少数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淡化了自身医德修养,甚至随波逐流。

1.2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学生要花大量的精力、时间去找单位,分散了实习精力。为了追求高学历,致使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备考上,从而放松了实习要求,出现了本末倒置。

1.3医患纠纷的增加,给教学和实习带来很大压力

老师不敢放手,医学生未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限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实习医生看多做少、写多说少。甚至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的问诊、查体以及进行相关诊疗性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了较大冲击。

1.4医学生自身素质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人生观方面,信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对医生工作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奉献精神和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甚至有些人明确表示不愿从事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轻微的挫折容易心灰意冷,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前提下,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

1.5实际教学过程存在与目标不一致

由于带教教师忙于临床工作或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忽略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参与临床诊治活动的全过程。实习生书写病历的不认真,检查患者流于形式,甚至原封不动照抄老师的记录,没有达到在采集病史、书写病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技能的目的。甚至有的实习生抱怨自己是带教老师的“勤杂工”,即只是完成一些病历和病程记录书写,或做一些老师自己无暇顾及的繁琐小事而已。

2 对医学生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2.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医学生不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因此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训练应是重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刻苦地学习,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进行反复地推敲、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2.2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考研与就业、临床实习的关系

目前考研与就业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因此应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念。由于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一进入实习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学习中。如何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过多的占用时间去复习基础课而影响临床实习,应教育学生将彼此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变考研为实习动力。

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外还要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医学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实习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医学生要完成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创新意识,同时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掌握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技能。

2.3实习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第4篇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1]。但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就业制度改革,在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临床技能培训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医院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剖析临床技能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保证临床实习效果、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属二甲医院,承担着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作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在对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我院的临床实习教学实际就此进行讨论,以期完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现分析讨论如下。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师学历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院临床带教老师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多为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青住院医生,知识结构有限,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医生个人自己的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因此不能满足目前医学生高标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

1.1.2 授课能力欠佳 某些教师理论知识落伍,年青教师技能操作不够规范,特别是对操作的细节重视不够。例如查体的动作不够规范,有部分遗漏,测血压时未注意袖带位置和松紧,诊疗操作未注意无菌操作、动作粗鲁等,这是影响实习教学的另一因素。这就说明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如果老师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处处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提醒同学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对学生的提高帮助更大。无菌操作是临床上重要的技术,贯穿于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之中。少数医生无菌观念不强,也会影响其带教的同学缺乏无菌观念。

1.1.3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因临床工作繁杂琐碎,一线医生负责的任务繁重,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的加快、手术病例的增加、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文件的书写、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占据了许多时间,都使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再负责带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1.1.4 带教意识的淡薄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负责具体实习生带教的教师均为临床一线医生,职称均为主治医生或住院医师。普遍存在着带教观念不够强、带教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临床工作异常繁忙,人手十分紧张,实习带教工作部分让位于繁忙的事务。医生们往往极度重视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而忽视了同时还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2]。认为目前反正带不过来,索性让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再慢慢去学。特别是碰到所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班吊儿郎当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就随他而去,日后“变牛变马”与己无关。

1.1.5 带教责任不明确,积极性不高 多年以来在临床带教中,责任不落实到人,没有具体的指标约束。学生在实习后的学习成果,即带教效果与老师的带教没有直接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带教的时间不够,带教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硬性的考评标准,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同时实习带教辛苦而且报酬低,占用时间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带教积极性。

1.2 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一个轮回下来,只学会了办出院,开化验单,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却无长进。现在学生写的病历不用放进出院病历中,书写病历相对马虎,老师对其病历的修改也很草率,写病历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1.2.2 学生就业的压力 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实习好坏与分配无直接关系,所以很多学生从实习一开始就四处联系工作,很多情况下要利用实习时间请假去面试等等。此事关系同学就业大事,老师不好阻拦,实习也就放在一边。此外考研热在校园中兴起,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一点筹码,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实习时间成了这些学生的考研复习时间,对实习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连学都不学,更谈不上培养综合能力了。

1.2.3 缺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实习生很少主动深入病房和病人接触。在临床科室中经常可以见到实习生端坐桌前,一人面前一本教科书,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大部分实习生除了在早上查房时跟随老师在病房走一圈,其他时间基本不去病房,接触病人太少怎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呢究其原因[3],首先是实习生尚未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其次是还未掌握临床学习方法,仍然是“老师讲课,我记笔记”,不能结合实践。三者,还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又要管病人,又没有处方权,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心里没数,所以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

1.2.4 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我院实习生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校,各校教学方法不一,学生(特别是扩招生或自费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样,给带教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对学生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医院无权作出相应的奖惩处理。加之有的学生与带教老师关系较好,带教老师碍于情面,对学生是否努力也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

1.3 病人及社会问题

1.3.1 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不断进步,法律逐步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加上大量的媒体报道,也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医疗纠纷、举证倒置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大多数医院害怕出医疗差错或事故,很多以前可以大量让实习生进行的操作现在都不许实习生做了,有的医院干脆禁止学生操作,病历都禁止学生书写。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操作能力。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拒绝让实习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这在临床见习中更为常见),这大大挫伤了同学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很不利于未来医生的培养。

1.3.2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病人要求有知情权,每项操作都需向病人交代清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能简单通俗地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加上患者缺乏对实习医生的技术水平的信任度,这样病人大多拒绝学生操作,减少了动手机会,使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同虚设。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1.4 医院及院领导问题

1.4.1 基层医院资金不足与设备简陋 基层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急救任务,而国家财政投入极少,医院的业务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的医疗工作运作,医疗设备简陋,更谈不上有较先进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加上病人不让实习生在其身上操作,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

1.4.2 医院领导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临床技能培训将更多地被学校和医院所重视。但相对来说,技能培训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些医院对这方面的硬件建设投入太少,有的甚至连一件完整的模型都没有,同时对承担大量工作的教学老师没有什么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质量。

1.5 目前临床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1.5.1 忽视技能考核,培训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我院在招聘新毕业生过程中,从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中发现,各院校的毕业生理论考试成绩较好,但技能考核成绩相差较大,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不一,有的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说明在各实习医院忽视实习生毕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各毕业生在实习点学习的技能操作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全区没有统一的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标准。从临床实习成绩评定中可见实施出科鉴定、出科理论考试、毕业理论考试的学校占的百分比例很高,而实施毕业技能考核的院校较少[4]。

1.5.2 临床技能评价水平参差不齐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能力,各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道。有的医院只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无出科技能考核;有的医院甚至以出科鉴定代替技能考核。没有统一规范的技能评价体系和量分标准,很难保证有效地衡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1 注重带教老师业务水平的培养和带教能力的提高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带教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爱心。通过组织带教老师学习理论知识及卫生部有关临床诊疗操作的光盘,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把详细的技能操作标准传授给老师。定期进行全院性学术讲座、经验介绍,年终举行技术理论知识评比及考核,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动作规范了,学生的水平才能提高。

2.2 减轻带教老师工作负担,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 今年初,我院各临床科室均配备了多台电脑,利用电脑打印书写病历及各类医疗文书,极大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从繁琐的病历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投入带教工作。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

2.3 加强带教老师带教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临床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带教老师必须提高带教意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让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帮助并指导年轻的带教老师,提高年轻教师带教水平。

2.4 切实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在科室中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的监督,如科教学秘书,记录教学查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考试,反馈学生对带教的意见建议,保证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操作训练,督促带教老师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并检查。对带教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将带教效果与进修晋升评先等挂钩,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2.5 做好实习前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争取良好实习效果的首要前提。实习医生进入毕业实习时,因为初次尝试临床实践,既没有临床经验,又不知医疗常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做好实习前教育。应教育学生以此为基点来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认识到毕业实习对临床医生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了思想大变革,为此,教育学生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择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使学生们明白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医学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2.6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在强化毕业实习基点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毕业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对实习生实施出科临床技能与理论考核,并不断加以完善。医务科经常下到科室检查实习生考勤,听取实习生所反映的问题,既保证又不断提高毕业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严格劳动纪律管理,保证实习质量。

2.7 加大考核力度,增加毕业实习成绩的总体分量 落实出科考试制度。按照灵活多样的原则,除理论考核外,定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抽考,以考核促使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实习生病历书写大赛,来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考核学生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2.8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沟通,让病人对其产生熟悉感、信任感、依赖感。不拒绝实习学生为其服务,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可以利用电子模拟人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帮助学生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另外,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懂得临床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在实习时明确实际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并能发现和解除安全隐患,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3 建议

3.1 建构多媒体技术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影响临床实习因素的不断扩大,原来主要依靠临床见习来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数字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紧密结合教学的新模式。

3.2 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投入 临床技能操作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既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又保证技能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因此,医院领导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视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设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使他们直观并系统地学习临床技能操作。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室,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建议医院领导利用实习专项资金,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室,拟定一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内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在临床技能训练室,教师先进行规范示教,学生再利用各种穿刺模型进行反复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在病房具体临床实践。外科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外科无菌技术( 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学生模拟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练习,人人过关;外科基本手术操作( 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学生利用实验动物反复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人人过关;然后再在病人身上具体操作。经过这样多途径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3.4 实施实习全程监控,保障毕业实习质量 内、外、妇、儿各科指派一名带教老师专门检查指导学生的实习,定期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同时以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高水平医疗技术的院内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督导团,不定期地检查病房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一年的实习过程中还要进行实习技能中期和终期考核,这不仅是考察每位学生学习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实习质量的评估,对于规范和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长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质量 医院始终把师资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定期举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建议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学院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老教授到我院作医学教育及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医务科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带教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定期召开全院教学工作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督察批评不负责任的教师,使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带教质量。

3.6 实习生临床技能评价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①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强化形成评价的落实,严格终结性评价的管理。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行动协调一致;人力、物力到位。③注重对主考人与考核组成员的选择与培训,提高评价内容的效度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④加强对实习生的组织教育,严肃考风考纪。⑤科学设计与使用适应评价临床技能所需的表格系统(含评价量表等)。⑥加强对评价质量控制,反馈评价信息,以评促改。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基本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个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是,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出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每位学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和可享受的教学资源将明显减少,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探讨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建.浅谈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训练[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5):326-327.

[2] 梁茜.影响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6,22(2):133-135.

[3] 潘敬新,黄子杨.实习医生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培训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2-13.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