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传授和发展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极大的增强的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确立了符合科学价值的标准,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世界,培养了科学态度以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

2.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创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丰富思维经验,提高思维效率,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

(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积累了丰富的人文遗产。透过这些遗产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认识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各种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心灵的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前进的轨迹,从而受到启发,获得智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对精神的漠视导致一些人的异化,使人心灵麻木枯槁,思维呆板僵化,人生态度颓废,行为方式庸俗。大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素养,那么只能成为科技的“奴隶”。人文教育可以丰富人的审美能力,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3.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提升了自身人文素养。钱学森也认为:科学工作总是从猜想开始,然后才去进行科学论证,但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因此创新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而人文的素质教育恰恰能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智力支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

哲学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满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文化的发展来提供了充实的精神食粮,这些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求实严谨的精神,激发人们追求真弃假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人文精神激发了人们追求自身完美与高扬人的价值的人文精神,二者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21世纪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社会。一方面,技术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发展,就越关心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人文的发展需要新技术为其提供物质手段,现代社会对人的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学会运用一些新技术成为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不能提供价值判断,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人文精神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大学生就拥有了对科学价值的正确判断,能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文科学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掌舵。人文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能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思考研究课题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树立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遵守科学的伦理与道德,遵从学术规范;人格趋于完美,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安宁,自觉地消除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和烦恼;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科技越发展,大学生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到自我内心世界,理智而真实地认识自己,从而开启心智,广开思路,培养科技创造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文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的同时,还引导着大学生积极地消除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倡导科学研究要体现人文关怀,坚守科技伦理,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避免或抑制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教育尽管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但决不是教育的全部,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是紧密相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三、理工类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应当以“以人为本”为指导目标,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选择适当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就需要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技能基础选择适当的课程讲授方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人文特点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

2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顺应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对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学会怎样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衔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先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的观念。

2.2顺应学科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内化成为人格健全、气质非凡的优秀青年,使学生兼具内在气质和外在体魄。因此,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顺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传统高职体育教育中一般采取常规模式进行体育教程布置,但是这种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兴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根据常规模式和功利性的体育训练目标设置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学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体育课程的重点就是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课程选择中享有自,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设置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需求。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应当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极强的创造力。学生的这些需求依靠人文教育辅助体育教育,两者共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3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措施

3.1重视人文教育

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完成教学课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变更教学方式,不注重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训练,以严厉的教学态度要求学生完成训练目标从而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训练机器,而无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特色,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与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色结合起来,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塑造,将课堂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3.2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中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只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人文教育只是人文学科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涵能够与体育教育相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缺乏人文教育的滋养,体育学生被公众当作野蛮粗暴的象征。因此,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格魅力。现代的高职院校体育教材已经很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是却缺乏了相应的人文因素,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也可以在体育竞赛中宣传人文精神,增设人文教学选修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3.3强化人文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体能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做事、做人,使其更好的与人相处,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理性和情感的融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4增加人文教育实践

如果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往往难以对人文教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需要将人文教育实施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如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出正确的动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也可以通过回放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祖国给予的自豪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知体育基础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人文素质锻炼。

3.5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从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分擅长,但是其对文化、精神等领域往往捉襟见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素质评价,通过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4结语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整体的教育大环境缺乏对人文教育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一直将科学知识的教育放在主要的地位,将人文教育摆在次要乃至不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逐渐弱化甚至淡化,导致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人文基础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考核制度上存在缺陷,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缺乏人文修养,加上教育界现在普遍存在的追求速度、忽略质量的现状,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对人文教育不重视的情况发生。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和培养效果绝不是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的,需要施教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2.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缺乏人文素养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方面缺乏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上传统的重理轻文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基础比较欠缺。人文教育本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但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局限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里,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和专业练习,缺乏人文实践活动,对其他生活感受一无所知,把精神世界的成长抛在一边。并且受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把人文教育仅仅理解为一些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3.教师没有发挥在人文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精神品质的熏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学生人文教育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大部分老师只重视课程的课堂教学,忽视了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在人文教育中只偏重于道德、修养、伦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人文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没有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融为一体。殊不知,人文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是实践中的体会与领悟。

二、提高学生人文教育水平的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并不断加以创新,加大人文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比重。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加上传统的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理念的创新并不容易,但也绝不是并不可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中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要变革中职教育的教育方式,最后形成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普及的一种状态。

2.变革课程设计,提高人文教育比重

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养既需要人文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学生在人文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要变革现行的中职教育课程设计,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增加学生的校园文化实践,使其感受人文魅力,提高精神感悟,把静态的知识说教变成学生和老师的自觉行动和主动参与。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自我意识,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打造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也是承载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的重要载体。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健康文明的校园风气都是形成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个中等职业学校老师都应该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个体与集体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也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增强老师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注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感受人文气息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人文需要”是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命所产生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筹划自我”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同样有这种人文的需要。这一点,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认同和论证。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并尊重儿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主体,对自我有认识、表达、理解、质疑、反思、体验、筹划等需要。童诗的特点正好与儿童的人文需要深刻吻合。童诗创作为儿童的人文需要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古人说“诗言志”,将“志”字解释为“人文需要”也是恰当的。诗歌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就是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为前提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可以说,童诗创作是儿童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结晶。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更加纯洁、神秘,更加新鲜活泼,更加富有吸引力。一句话,更加富于童话的色彩和诗意的感受。所以,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欣赏诗,要有几分原始人或婴儿的制造神话或童话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儿童天真的体验简单地斥责为“不深刻”而怀疑儿童是否可以写诗。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玩纸飞机,我借机引导学生以“纸飞机”为题创作小诗。有几位同学合作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我们把欢乐/变成小飞机/在蓝天下飞翔/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将秘密珍藏在心里”。简短的诗句中体现了儿童对内心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欢乐的表达。诗在古希腊文中是创造的意思。创造是诗的本性之一。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歌,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是多么富有乐趣。宜晓华在诗中写道:“我自由地飞翔/只因用梦与想/编织心灵的翅膀”;徐珺说:“给心灵装上眼睛/带心灵去放风/让它瞭望蔚蓝的天空/带回缤纷的彩虹”……天地间的一草一叶,一蝶一鸟,一砖一瓦,蠢动含灵,山河大地,日月星辉,整个天地世间的人情物事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自身的思维方式,用整个身心来创作,乐在其中,乐以忘我。其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水平,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水平,“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如我的学生所说:“写诗是一种创造,思想就有多妙,诗就有多妙。写诗是一种乐趣,每写完一首诗,心情别样的舒服。诗是生活中的伙伴,每当不开心时,把所有的一切写上去,折成飞机,放飞在天空中。学诗使我生活中的话语变得优美,泛着一些诗意。”这就是一种人文需要。

二、童诗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总体存在关系的关注和关心,对“人在这个地球诗意地安居”(荷尔德林)的一种精神理解,期望从内心对此进行综合的和谐的把握。童诗创作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创作是心灵“诗化”的过程。用“诗”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诗心”可以说是童年的天性,有人将童年期称为一种“缪斯性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创作实践基于儿童的诗心,将这种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儿童充实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铺设好儿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温床”。学生的童诗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绿》:“你把年轻还给大树/你把清澈还给小河/你把生机还给小草/你自己的生命/却属于———整个世界”(周乾);《理解》:“因为向日葵理解太阳/所以它的笑脸总与太阳面对/因为枫叶理解秋风/所以秋风一吹它就笑红了脸/因为自然的一切理解我们/所以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地迎接我们/但人类却最最不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这,是为什么?”(林俊安)等,都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涵。创作是“擦亮”生活的过程。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儿童用诗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内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境的解读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唤起儿童对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正如学生的一首诗《信》:“采一朵七色花/写成一封信/寄给———/小鸟白云田野/寄给———/老师同学朋友……/所有的祝愿/如花瓣/美丽留在他们的身边”(林晓曼),童诗创作将一种“坚实的美丽”留在了学生的心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中本然包含着向善的一面,最突出表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饮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在儿童身上具有“爱的智慧”,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儿童对环境的爱,对成人来讲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乐趣和活力,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并且,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一颗向善的心。这种向善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引导、得到巩固、得到培育,随着儿童向成人过渡,它一样有退匿甚至消失的可能。而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三、童诗创作要锤炼人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