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影像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的研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由于近年来教材与影像设备的更新速度不同步,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一年实习时间,但平时见习及实验课时比重偏少,因此对于最新技术以及很多实践技能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2)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医、教、研并重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案例式教学(caseteaching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及相关的见习课和实验课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或老师做、学生看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法,改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所取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影像设备操作以及图像和数据处理要点和思路的最佳方式。为检测改革效果,我院对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并通过督导组随堂听课等多种评价测试,动态观察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增加专业主干课程见习课及实验课比重目前,影像设备更新十分迅速,由于教材更新稍显滞后,制约了学生的对影像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多数专业课以理论课为主导,见习课及实验课授课时间不能及时对应相关的理论课,并且课时较少,学生很难对现今医院的最新设备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学习。经过研讨,修订了教学大纲,总体上扩大专业课中见习课和实验课的比重,协调医学类课程和理工类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分配,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优化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课时主要调整部分见表2。
(3)定期举办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活动课堂教学之余,多举办科研实践活动。该类活动主旨为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尝试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利用软硬件设备等多种手段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研究报告。这类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锻炼初步的学术科研能力,在院系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的必要性
1.1超声诊疗对人员素质的依赖性大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
[关键词]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67-02
目前,医院的影像科是指包括普通放射线(传统X线、CR或DR)、CT、MRI、DSA、PET、SPECT及超声等多种技术的独立或综合设置的诊疗性科室,它在现代的临床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在医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方面。由于二、三级医院所承担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任务不同,以及其对影像科的设置规模和管理理念认识的不同,其对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认同亦有明显不同。本文着重对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状况
1.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状况
目前,吉林省二级医院主要有县医院、县级市医院及大城市的区医院;此外,还包括省及地市所属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其规模为300~500张床位,300~600名员工。其影像科设置以大型仪器的诊疗项目为单位,设放射科(包括传统X线、CR或DR)、CT科、MRI科、介入科及电诊科,此类医院共11家,约占85%(11/13);而将普放、CT及MRI综合在一起的大的放射科类有2家,约占15%(2/13)。调查8家三级医院,见其中有6家医院将普放、CT、MRI及DSA(或介入诊疗)综合在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或医学影像中心,占75%(6/8);而其余2家中有1家将DSA单独设在介入科,另一家则是将CT与MRI组合为一独立科室,后二者占25%(2/8)。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二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都是将超声及核医学分别独立设置科室,此点与欧美国家医院的设置有所不同[1]。
1.2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医师+技师+护士,共2家,约占15%(2/13);②医师+护士,共5家,约占38%(5/13);③全部为医师,共6家,约占46%(6/13)。从学历上看,其医师及护士皆具有大、中专学历,少数技师为无医学专业学历人员。从人员数量看,二级医院影像分科较细的,其人员精干,一般为6~15人。其中最多的是医师,占科室人员的50%~60%;其次是护士;而技师所占比例最低。另外,二级医院影像科皆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
1.3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无论是全部为医师者还是医师+技师或医师+护士者,均是以医师为主,即医师除从事影像诊断外还兼做部分或全部技师影像检查操作工作。因为技师较少且其不能独立当班,故不能像三级医院那样以医嘱技从的双套人马的形式在各个班次中安排其辅工作。护士则主要从事影像诊疗中的护理专业技术操作,亦有部分二级医院影像科护士还兼做部分X线洗片及CT扫描操作。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与三级医院影像科的“医-技-工-护”的工作模式显著不同。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其一,二级医院影像科不设护士编制的,其相应工作由受检查病人所在临床科室的护士临时到影像科配合进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其二,二级医院影像科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的,其大型仪器的维修及保养工作依靠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或购买有关公司售后保修服务。
2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原因
2.1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概况
传统的影像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普通放射线科,于80年代在三级医院引进X线计算体层摄影(CT)和90年代引进核磁共振成像(MRI)后,先后设立了CT科室与MRI科室,而于此前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超声波及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而设立了电诊科室。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二级医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CT,2000年前后引进MRI,其后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X线摄影(CR)及数字X线摄影(DR)亦先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影像诊疗。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是追随三级医院所走过的足迹而形成的。但是,2000年前后三级医院在影像专家的建议下效仿欧美国家医院影像科设置的模式,将各种影像诊疗设备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大的放射科或称为影像中心,其理由是综合运用各种影像诊断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密切各方面影像专家的有机协作来进行高、精、尖的影像临床应用、教学与科研。
2.2 二级医院维持影像分科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三级医院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三级医院为了完善教学体系并与国际交流接轨,都把各自分散的影像科室整合到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级医院并没有跟随三级医院的影像科运行模式进行调整,而是仍然以大型仪器的检查项目来设置影像科室,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有利于科室管理首先,由于二级医院影像分科细化,其条块分明、人员精干,从院长到科室主任再到科室人员,其层次简捷、职责明确。其次,二级医院影像分科后的设备较少或单一,这对于昂贵的影像仪器的使用、维护与监管易于实施。第三,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相对固定,其工作流程简明并易于形成常规。总之,从人员、设备到科室工作的运行,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相反,纵观三级医院综合的放射科或影像中心,其人员众多,队伍庞大,往往形成一个60~90人的大科室,其中部门林立、设备庞杂。其管理层次由科主任到主管各影像部门的副主任,再到各技师长(按影像仪器分组)、诊断组长(按人体解剖部位或人体组织系统分组)及护士长(主管各影像部门的护理工作)、最后到定期轮换岗位的科室人员,其科室人员又分为医师、技师、工程师、护士等等,由于涉及人、财、物面广,层次繁多,关系复杂,其管理难度可想而知[2],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家三级医院各由一名副院长兼任放射科主任来管理放射科工作就是一个佐证。
2.2.2 有利于科室经济核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都采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方式对各科室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固定、设备单一、工作一致,故对其经济核算及奖金分配既简明统一又不易产生矛盾。
2.2.3 有利于科室人员专业化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由于长期专心致志于某一领域影像技术的检查与诊断工作,一般来说其在专业的纵向发展方面有可能达到精益求精或较高水平的地步。
3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级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影像项目单一,其科室人员影像知识面窄,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不过,这一缺点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加以克服。其一是各影像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人员进行定期学习;其二是充分利用医院建立的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和图像存档与传播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及科室网站进行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研究;其三是有的二级医院将CT与MRI组合在一起成立科室,亦有利于运用二者在断层成像方面的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以尽最大限度为临床提供全面可靠的诊断信息。
3.2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二级医院仍将采取按影像仪器检查项目设置科室的方式,这对于院、科的管理具有难以舍弃的优势。但是根据影像检查的工作量大小,有的二级医院将工作量相对较小的CT与MRI合并为一个科室也是一种可取的设置方式。从调查发现,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有一种向医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即影像科人员除配备必要的护士外,其科室人员主要由医师组成,而不再有技师成员,其影像检查与诊断工作皆由医师来完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来看,已基本没有技师专业,现有的技师队伍正处于日益萎缩的状态,在医技科室,人们的工作价值取向也是愿意从事医师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技师工作。其二,在实际工作中,影像科人员一律由医师组成,其工作(除护士工作外)流程很好安排,并且人员精干,工作效率高,又有利于经济核算。其三,随着高档CT和MRI临床应用的普及,由具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外语好,又懂影像诊断的医师从事影像检查的技术操作,往往能更好地开发高档CT与MRI复杂的扫描序列及各种高级应用功能,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影像检查,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影像诊断服务[3]。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34.
[2]夏瑞明.现代医院放射科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8):47-48.
CT、核磁共振、工频X光机、推车式B型超声波诊断仪……这些价格昂贵且体积较大的医疗设备成了现代医院的“标配”,这就需要大批具备医疗电子仪器和设备应用、维护、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专门培养护理和医技人员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南京卫生学校依托医院或企业,尝试“专业教学任务承包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某些因学校专业实训设备及师资缺乏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承包”给拥有相关设备及维修教学指导人员的合作医院或企业,不仅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精挑“打包”项目
南京卫生学校的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医电专业”)开办于1977年(第一届叫“医疗器械维修中专班”),近40年的办学经验,让学校领导深知医院和相关企业是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行业最前沿,他们最了解企业和医院的用人需求,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站在教学第一线,他们最清楚学校的“短板”和学生的就业趋势,从而更准确地瞄准教学目标。经过反复考量,他们决定将《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和《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这三个项目“打包”。这三项是医电专业的三门课程,是专业教学中的三大难点,属于专业技能的拓展模块,选择将这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打包”给医院和企业,有其渊源,医电系主任周雪峻介绍说。
在一次专家顾问委员会上,一位计量专家说,医疗器械除了常规的维护、使用及管理外,常规的检查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用于高危病人辅助治疗的医疗设备应该每天都要进行计量和检测,以保证其参数达到标准值,否则会对病人造成危害,这一过去曾被国内医院忽视的环节现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计量专家的话让南京卫生学校的领导意识到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将会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新趋势。《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在此背景下于2010年应运而生。该专业需要让学生接触各种医疗器械的构造、检测、维护等,但学校实训室的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却有很好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故将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打包”给企业。
《影像设备学》则是医电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不同的是,医电专业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各类影像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主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因此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就成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不二之选。
“诞生”于2011年的《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则“承包”给了医院。随着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日趋增多导致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血液透析机器除了由专人操作外,还需要工程师跟台对设备进行专业维护。让学生到医院实践,能大大提高其专业技能。
优选“承包”对象
将这三个项目的实践教学任务“打包”给医院或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共同考评教学结果。那么选择怎样的医院或企业才是最适合的呢?
基于三项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那些拥有大型影像设备、专门实训场地、技术能力突出的工程师团队,以及对校企合作感兴趣的企业和医院成了接受“承包”的对象。经过多方论证,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计量院电离辐射与医学工程计量所成为优选“承包”对象,他们分别“承包”了《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和《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教学任务。
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具备国内本土放射医疗影像设备维修力量。经过考察和交流,学校领导发现该企业的条件和目标正是《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
同样,选择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程的“承包”对象,是因为该院是江苏省综合性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距离学校近,方便教学计划的实施。而江苏计量院作为全省计量单位的“龙头”,也是南京唯一一家计量院,其综合实力正是《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三单位分别安排教学任务负责人一名,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这两个教学任务的主要教学场所在学校,计量所的工程师将教学中所需的医疗设备搬入课堂;医院的工程师则指导学校建立实训室,并带领学生去医院血透中心现场教学。《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教学任务,则全部在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完成,学生吃住学均在公司,学校安排专人协助管理。
细分教学任务
学校将三个项目的教学任务进行“承包”后,分别与三家单位签订了教科研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在相关课程点上的教学任务分工。
2013年初,南京卫生学校与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型影像设备维修技术实践与培训”教学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书,合作期为三年。项目合作协议书上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如学校要定期组织学员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学员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要参与企业培训模块的讨论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等。企业则负责安排教师、进行食宿管理、安排教学过程、颁发培训证书等工作。
目前,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承包的项目主要是《影像设备学》CT安装的模拟演示和基本操作、球形管的拆装与维护两项。随着校企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还将合作开发更多的课程。另外,学校也正在考虑“视频教学”,即将企业的规范化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制作成教学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的设置,是南京卫生学校在省内首开先河,因此专业教材、师资队伍等都处于空白状况。与江苏省计量院达成项目“承包”意向后,南京卫生学校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教材开发、实训室建设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等一揽子“打包”给了江苏省计量院。江苏省计量院则派出一个专家团队全权负责该课程的建设工作。前期的实践性教学由专家带实训设备到学校进行,或由学校教师带学生到计量院进行。目前已有一批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这也证明了双方的合作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就业。
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包”的《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程教学任务,实施方式与《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类似,涉及到课程实训教学任务时“打包”给医院,其他课程则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开展。
实践增长“才干”
教学任务结束后还要对专业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和《血透机构造与维护》的理论考核由学校承担,实践考核由“承包”教学任务的单位完成。《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则由企业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情况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体现。至于专业教学任务“承包制”的成效如何,还需从学生、教师及专业提升等方面来考量。
由于三单位的性质和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学生获益良多。如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的实训条件非常好,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中心由于病人较多,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实例;而江苏省计量院的老师授课细致,检测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吻合度高,极大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
学校专业教师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校企合作中,课程负责老师定期“重温”了课程实操,对专业实践更加熟练;教师参与医院或企业项目,提高了其教科研能力。
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在课程合作教学过程中开发了精品课程或优质特色教材。如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开发了《血透机构造与维护》精品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现已投入使用;与江苏省计量院合作,编写了《医疗设备计量与质控》优质特色教材,现已公开出版;与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合作,积极筹备实践操作教学视频的拍摄事宜,力求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
事实证明,专业教学任务“承包制”对于促进学生、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均有良好的作用。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使其更加成熟和适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