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计数法规则

科学计数法规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计数法规则

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第1篇

自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掀起了建设“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革命。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由此,“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地球与城市的数字化都离不开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只有将社会统计数据与空间单元的有效结合,即实现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才能最终实现“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因此,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是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当前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统计数据也称统计资料,是统计部门或单位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统计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反映该行政区内的社会、经济等特征属性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社会统计数据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中央政府、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科学有效地制定法规政策,进行决策和宏观调控管理的重要依据。数据统计还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职能[1]。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单元进行社会统计数据(人口,GDP等社会经济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前者主要是基于行政单元,如省界、县界、乡界等,而后者主要是基于自然单元,如流域、土壤类型单元、植被类型单元等,这直接导致社会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在理论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数据空间单元不一致,因而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2]54。而研究和使用社会统计数据,不仅要关注其数量,更要分析其空间分布。GIS和RS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统计数据空间分布的研究,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一个难题:传统方法提供的社会统计数据定位不准确,单元不统一,空间分辨率低,造成社会统计数据与自然生态数据叠置分析困难。“社会数据空间化”和“空间数据社会化”也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3]。而将统计数据与自然数据转化到统一平台,即统计数据空间化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将行政区域单元为单元的统计数据扩展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上,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服务[2]55。作者就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二、社会统计数据分布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

社会统计数据,尤其是人口数据的空间分布问题本属于社会学范畴,其发展也有较长的历史,随着人口地理学和GIS、RS等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问题得到了众多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进一步的发展。

1.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分布的分析

目前国内主要研究空间化的社会统计数据包括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人均GDP)等。此类研究早期一般由研究者们在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出此类社会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而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定性的综合描述,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比如,早在1933年,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爱珲—腾冲线”,对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进行宏观的描述。可以看出,早期的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主要是集中于人口数据的空间化,主要研究人口数据空间分布的规律、基本理论和影响因子等几方面,且主要是以传统的统计空间—行政区划为基础,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手段,未能充分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

2.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已迅速成为GIS和社会交叉学科领域的焦点问题。近些年,很多学者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GIS技术反演出大尺度、高分辨率的地面参数,RS和GIS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研究中。本文根据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深度的不同,将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统计数据与地理因子相关性的定量研究影响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分布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生活、历史传统、文化沉淀等等。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种地理因子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例如廖顺宝[5]等人以土地利用、海拔高度、主要道路和河流作为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以居民点信息作为人口分布的指示因子,进行了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说明在青藏高原,居民点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而高程和主要河流以及土地利用、主要公路与人口的分布也密切相关;王春菊[6]72等人分析了福建省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河网密度、土地利用以及与海岸线的距离和居民点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居民点作为人口分布的重要指示因子,对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化。此类研究对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分析以及参数设置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只能基于几种特定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的区域性明显,而不具备普遍性,同时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人口空间化的研究,并且对行政区划的依赖性较强,难以真正实现地理空间上的空间化。

(2)集成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和其他信息估计社会数据主要是以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响为基础,通过提取土地利用等空间信息,建立社会数据与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数据的空间化。这种方法成功地应用了高精度遥感影像的优点。由于遥感影像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并能做到及时更新,因此对社会数据的空间化的贡献极大。国内近几年出现的许多人口估计模型都是基于遥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和其他信息建立回归方程进行的。例如廖顺宝[7]等人通过对于四川省的151个市县的人口密度与各种土地利用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与耕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基于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定量关系对四川省市县统计人口数据进行了空间化探讨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易玲[2]57等利用遥感影像信息获取了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建立与统计型GDP数据的多元相关关系模型,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GDP系数,尝试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为GDP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统计型GDP数据空间化处理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并生成了西部12省区1km2格网的GDP空间分布数据;刘红辉[8]等利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为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化展布的主要因素,以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最主要信息源,将统计型社会经济数据展布到地理空间,对现有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统计型社会经济数据库(GDP)进行了空间化处理,并实现了1km格网水平上的GDP空间数据集。经济—人口—土地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基于土地进行人口、GDP等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是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复合研究的最佳方式,同时也具有重要和简明的地学意义。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的丢失和损坏,由于影像数据自身分辨率限制,使得土地利用数据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某些影像无法识别的特定地区,误差则更大。同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数据,信息的丢失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获得高精度估计结果的前提是用于高精度、可靠性和时空一致性好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而建立这样的数据集也是目前急需进行的工作,同时,空间化的结果验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在实际使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过程中,对信息的丢失和误差情况作出相应的精度检验分析和研究,而此类研究目前大多属于定性描述,鲜见有定量分析。

(3)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技术方法分析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的目的是模拟社会统计数据在地里空间上的真实分布情况,为环境规划,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行政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其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方法可以总结为面插值方法和统计模型方法[9],而主要思想则是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思想[6]71[7,10]。金君[11]等人针对常用的表示人口分布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将人口数据分布到规则网格上的数字人口模型(DigitalPopulationModel,简称DPM),并详细阐述了DPM建立的原理及实现的技术方法,以及目标区域格网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具体样区的实验,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有较高的准确性;闫庆武[12]等人基于面积权重内插法与领域平均法原理,提出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网格单元面积权重内插法,并以江苏省丰县委研究区域进行例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的缓和了传统方法直接生成的人口密度图中的突变线,制作的人口密度GRID专题地图能够很好的反应人口密度的平均性,生成的人口密度三维可视化地图符合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吕安民[13]等从GIS的角度研究如何解决人口内插的问题,认为面积内插和GIS中的叠加分析是一致的,在传统的面积内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口真实分布的面积内插方法,并推导出了共识,同时提出了人口密度的递归算法,即把居住区分为人口稀疏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估计出人口稀疏地区的人口密度就可以求出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密度,再把人口密集区分为新的人口稀疏区和密集区,由此反复直至求出接近于人口真实分布的人口模型。在GIS、RS、GPS等技术和多元数据的有效支持下,多级区划、分区建模、空间分析、多元数据融合等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多级社会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模拟研究,但是方法和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单元,使得社会统计数据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自然分布的情况,而格网单元具有其规则面积,并且在不同尺度的研究格网的面积也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标准,同时,格网大小是否符合整个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另外社会统计数据的分布也有其规律可循,是否能够将其规律与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结合,开发出更好的模型,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在社会统计数据影响权重的估算过程中,存在数据和方法的限制,使得研究的客观性问题始终存在,同时,社会统计数据分布的很多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和影响,在多因素融合计算综合权值的过程中,如何消除信息的冗余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展望

基于GIS、RS和GPS等技术进行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应用于实际的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1)提高小尺度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精度相关研究大多认为,小范围的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不如大尺度的研究精确[9],其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因为大尺度的空间化中的估计过高和过低的数值存在相抵,使得总体精度较高,而小尺度的格网确定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尺度小,影响因素也较为细化,这就给提高空间化的精度带来困难,因此建议今后应该在提高小尺度的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精度上开展深入的研究。

(2)充分利用更新更精的遥感数据源当前,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例如QUICKBIRD、IKONOS等的快速发展,人类应用此类空间信息的对地观测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今后应加强更新更精的遥感数据源在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3)加强对遥感影像提取精度的分析和验证虽然遥感数据在社会统计数据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显著,但遥感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新兴阶段,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判读的误差,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相关信息时,难以避免的存在信息的丢失和损坏。因此,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对遥感影像的提取和分析过程中的精度分析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将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加强规则格网内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的精度验证目前的研究存在社会统计资料不足,无法对设计的规则格网内的统计数据精度进行合理的验证。对于空间化后的社会统计数据,如何寻找与其对应的验证数据集和模型,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工作应加强格网内空间化的社会统计数据的实地调查和采集工作,使其与遥感、GIS等技术充分结合,为空间化后的规则格网社会统计数据提供充分的验证数据集。

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第2篇

到2020年,全面完成统计法律制度基础建设,依法统计深入人心,统计行政权力全部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统计行政执法全部实现在线办理,统计行政审批全面规范,全省统计改革和发展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基本形成统计调查依法规范、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统计服务规范高效、统计秩序井然的依法治理新格局。

工作任务

健全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统计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决策范围、权限,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建立统计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监督和责任追究主体、程序和方式。

统计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局党组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障执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执法、监督、问责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统计改革和发展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法治理念贯穿于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专业统计制度建设、统计数据处理规范化建设、统计服务制度化建设。

完善统计行政制度建设。坚持立、改、废相结合, 开展与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实施性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推进体现我省统计地方特色的创制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发挥立法对统计改革发展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

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管理制度。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立法技术规范,完善立法程序,改进立法方式,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严格执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维护统计法治统一。

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整合统计行政执法力量,继续推进统计综合执法,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统计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程序建设,细化执法流程, 保障程序公正。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基层部门行政执法裁量标准,避免执法随意性和不公平。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推行柔性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行政执法职权核准公告、行政执法岗位责任、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考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及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完善罚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罚缴分离”规定,杜绝将行政执法人员福利待遇与罚没收入挂钩。加强行风评议和执法检查。

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第3篇

    实际上,法律现象的量化和数学在法学领域的运用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一些学者不惜以各种理由来捍卫法学的模糊性,甚至只要一提到“量化”、“科学性”,就认为已经牺牲了法的价值。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学者往往从法是价值、规范或者事实的某一个方面来认识法律现象,没有从价值、规范和事实的统一体的角度去认识法,特别是将法仅仅视为主观的价值或者人定的规范,必然得出不可量化的结论。其次是夸大了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未能认识到它们的一致性。虽然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可重复性不强,因果关系过于复杂,但不能因此放弃对法律现象的量化研究。法律现象同时具有“质”和“量”的属性。法律现象虽然主要以“质”的规定性呈现在人们面前,因而定性分析成为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可是法律现象同样具有“量”的规定性,并且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签约率、股权交易量、交通事故发生率及其原因等。所以,法律现象的可度量性是不能否认的,法学不能放弃对法律现象中“量”的规律的探求而将此领域让给其他学科。研究法律现象的“量”的规律必须使用定量方法。

    民法研究中计量方法的运用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民事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

    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科学制定法律规则不仅需要借鉴、比较他国的立法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于实际国情。这里的国情既包括当前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也包括当前的意识形态,甚至还要预测下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相对稳定性,而科学的预测需要引入计量方法才能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就是在民事立法阶段对法学现象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弄清影响民事法律变迁的各个因素,进而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民事法律中直接体现数量关系的法规则,需要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法律规则制定的基础、具体数量的确定等。又如,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如何权衡取舍,立法机关往往不能给出明确的说明。一个可能的路径是选用公平和效率为变量,运用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找出与变量相关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用合理的效用函数,进而极大化效用函数转化为一般的数理问题。这样才能使解决方案既在理论上科学合理又在实际中切实可行。

    法律包括民事法律的效力包括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形式效力固然可以采用传统法学研究方法进行判断,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则不然。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就是对实际运行中的法律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法律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因而需要研究法律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法律制度的优劣,考察客观效果与立法意图之间的吻合程度,立法以及司法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否符合“应然”状态的价值要求以及民事法律的社会反响和民众的认可接受程度如何等等。民事法律在影响社会的过程中充满着双向互动,有效的民事法律需要根据其运作的实际效果不断调整自己。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都可能会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必须放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来加以考察,必须放在社会现实中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对法律效果有正确的评价。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法学方法(包括规范分析、逻辑分析、价值分析等方法)只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只有应用计量方法,结合具体数据,给出科学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运用计量法学的研究方法,以民事法律为变量,定量分析民事法律对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揭示民事法律和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法金融学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djankov等人用司法质量和合同执行效率、市场进入管制等来研究法律规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micco和pages等人发现法律对雇佣的保护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性;特别是以llsv组合为代表的法金融学者利用各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所有权以及公司治理的影响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亦非常必要。可以对民事法律的变迁进行计量史学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对比研究,分析中国民事法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甚至分析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比如,分析中国婚姻法30年来的变迁路径,分析影响婚姻法学者进行法学研究的主客观因素,甚至从宏观维度分析经济、社会进步与现代婚姻立法的互动等等;或者通过词频定量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甚至对中国民事法律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第4篇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中规程包括会计核算方法规则、各种会计法令、法规和管理制度等。而数据处理也分为人工、机械、计算机或网络三种处理方式。

会计中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了对信息的某种作用,如取得原始凭证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而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明确的任务。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要采用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用来收集原始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它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以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功能,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分别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事后核算、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中控制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前决策。这3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点探讨

(1)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的对比。数据处理流程反映了数据从产生、传递到处理、审核以及存盘的整个处理过程。手工数据处理过程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一般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和业务数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特点,产生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些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区别是登记总账的程序不同。另外,为了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手工系统设置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进行记录。由于明细账记录的是逐笔的业务信息,而总分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所以总分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手工系统中,总分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处理的正确和可靠,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一个特点。对于发生的账簿登记错误,手工系统分别采用划线、红字更正、补充登记等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以便为日后的查证提供方便。

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论文 数字用法

在医学论文撰稿中,数字(特别是阿拉伯数字)是经常使用的词类。数字用法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内容。笔者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发现部分作者对数字的用法不够重视,来稿中存在着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使用混乱现象,影响论文的质量。为引起作者对数字用法的重视,规范医学论文中数字的用法,提高医学论文质量,笔者根据《中国医学期刊编排规则》[1]要求,参照《编辑工作手册》[2]和《科技期刊编辑系统工程》[3]中的相关内容,将医学论文中常见的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数字的准确使用介绍如下。

1 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阿拉伯数字具有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医学论文中使用总的规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1.1 时间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1)公历世纪、年代,例如:公元前八世纪、应写成公元前8世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写成20世纪80 年代。(2)年、月、日,采用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4];例如:1981年8月24日、可表示为19810824(用连字符分隔) 或1981 08 24(用间隔字符分隔) 。年份不能简写,必须用4位数字表示,1998年不宜写成98年或98,1995~1998年不能写成1995~98年,同时应避免使用时间代词,例如:“去年” 、 “今年” 、“上月” 、“ 昨天” 、“ 下星期” 等。(3)日的时刻不能用时、分、秒来表示,应用具体数字表示,例如:18时38分26秒,应写成18:38:26。

1.2 统计表中的数值 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48、302、-0.05、3.74、20%、63%~68%、1/2、1:500等。

1.3 引文标注 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数、期数、页码等(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 杨朝春.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12例临床疗效分析[J].西南军医,2008,10(3):32.

1.4 代号、代码和序号 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等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即使是多位数也不分节)。例如:84062部队、国家标准GB 231280、总第3147期、国内统一刊号CN 511673、HP3000型电子计算机、维生素B12等。

1.5 物理量 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例如:282km、5g、34~38℃等。

1.6 非物理量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30元、10个月、798 人、365 天、46岁等。

2 汉字数字的用法

2.1 定型词语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等,必须使用汉字。例如: 一方面、二维超声、三尖瓣、三级护理、四季度、法洛四联症、十二指肠等。

2.2 非物理量 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全文数字的体例要前后一致。例如:一个人、三次检查、十个百分点等。

2.3 概数和约数

2.3.1 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九)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必须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例如:一两个小时、三四米、五六次、四十五六岁、七八十种、十之八九等。

2.3.2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时必须使用汉字。例如:十几人、几十次、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等。

2.3.3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例如:一万多件、二十余人、六七天左右、一米六上下、约八九次等。

2.4 竖排文章中的数字 在医学论文中,竖排文字主要是图中图的说明,涉及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

3 数字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5位数以上,尾数零多的数,可以用“万”、“亿”作单位,但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十亿等作单位,多位数阿拉伯数字不能在数字之间插用汉字。例如:3 579 000,可写成357.9万,但不能写成357万9千。

3.2 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0.46不得写成.46、1.750不能写成1.75 等。

3.3 数值的修约方法不再使用旧的“四舍五入”法,而应按GB 817087的规则修约,其规则为:“4舍6入5看齐,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零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一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2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3.4 附带长度单位的阿拉伯数值相乘时,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例如:40mm×20mm×30mm,不能写成40×20×30mm或 40×20×30mm3。

3.5 分数分号一般用斜线表示。例如:3/5 、不用35。

3.6 检验结果的构成比统一用小数表示,不用百分号。例如: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75%应为0.75。

3.7 数字的增加和减少应注意用词的概念,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例如:原来为100现在是200,应为增加了1倍或为增加了100%;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原来为100现在是50,应为减少了50%或减少了1/2,不能用减少了1倍。

3.8 表示参数与偏差范围数值时的书写形式。(1)数值范围:例如:5至10应写成5~10;5万至10万应写成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9至5×109应为3×109~5×109,或(3~5)×109(以采用前者为宜),不能写成3~5×109;(2)百分数范围:例如:53%至86%,应写成53%~86%,不能写成53~86%;(3)具有相同单位的量值范围:例如:50mg至70mg,应写成50~70mg,不必写成50mg~70mg,同理10℃至20℃,应写成10~20℃,不必写成10℃~20℃,不能写成10°~20℃;(4)偏差范围:例如:15.2mm±0.2mm可写为(15.2±0.2)mm,但不得写为15.2±0.2mm,(25±1)℃不能写成25±1℃;(85±2)%不能写成85±2%。

3.9 数字上标、下标的书写形式。例如:青霉素80万u不能写成青霉素80万u,维生素B12不能写成维生素B12,白细胞计数4.0×109不能写成白细胞计数4.0×109等。

3.10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不用“千分撇”(“,”)分节法。年份、部队代号、仪器型号、邮政编码等非计量数字不分节.

3.11 对星期序列的表示一律用汉字,不用阿拉伯数字。例如:星期三,不能用星期3来表示。

3.12 多位数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撰写。

目前,医学论文中数字的使用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不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在带“多”“余”“左右”的均数前使用阿拉伯数字等。为避免以上错误,作者在撰写医学论文时,应对有数字的地方反复琢磨,进行正确地书写,并充分考虑到全篇论文数字应用体例的统一,使医学论文中数字的用法规范化,从而提高医学论文和刊物质量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军医学编辑学术委员会.中国医学期刊编排规则[S].1998.7~8.

[2] 吴重龙,白来勤主编. 编辑工作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