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有规范标准的,不是作者瞎编乱造的写,文后参考文献提供的信息是要可以查阅到的,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在对论文进行研读时核查。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蒙桂生.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1(14)

[2]马婧.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3]范子泉.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何宇鹏.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韩晓娜.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朱亚楠.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7]刘沛着.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曹理,何工着.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扎西娜姆.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6)

[10]程红红.让教师在音乐中作为,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所为--重返音乐课堂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30)

[11]李向峰.引趣、激趣、增趣--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三步曲[J].黄河之声.2011(0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石惟正着.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李法桢.马克·贝雷依访谈录[J].歌唱艺术.2012(11)

[3]满新颖.“抠查”前进一小步,中国声乐就能迈出一大步吗?--谈我所认识的艺术指导这个行当[J].歌唱艺术.2011(11)

[4]张晋伟,邓江.针对性的元音练习对歌唱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5]王德才.面罩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J].民族音乐.2011(03)

[6]朱敬修.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尝试--中国河南版《爱的甘醇》观后[J].人民音乐.2011(01)

[7]唐琳编着.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马晶晶.对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李佳烜.音乐教育三位一体合力发展模式[D].上海音乐学院2009

[10]丁允笛.传统声乐艺术中“善歌者”的人文阐述及当代反思[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吕佳音.欧洲歌剧中女中音角色创作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2]张玉.怀梆唱腔艺术及其流派的考察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3]李曼.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 中国风格 民族化

中国钢琴音乐中“中国风格”的探讨

中国音乐界的发展历程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在20世纪学习源自欧洲的作曲模式,以进行自我音乐的演绎及突破,在当时我国的艺术家就已经想到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融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肖友梅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就曾通过努力将民族特色旋律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国风格”中,并成功创作出不少佳作。在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新音乐运动”中对音乐形式的美学要求提升到了“大众化”与“民族化”的需求之上。20世纪40年代后期新音乐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成为新形势音乐创作的文艺政策形式。

“”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革命音乐”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主要创作思路。在“”结束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对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音乐民族风格”大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打破古老的束缚,艺术家的创作性思维越来越宽广,从此钢琴音乐进入真正创作的繁盛时期。

这段时间,艺术家的钢琴创作产生了三条主线:(1)坚持最初“共性写作”,将民族基调编入 “中国风格”音乐之内,同时在和声运用上采用更加创新大胆的手法。(2)以“中国风格”为主线寻求更多创造思路完成全新创造作品。(3)在作曲技巧与各种创新方面,艺术家保存完整的民族基调创造全新的“中国风格”艺术作品,此作品主要用以表达中国特色音乐的韵味以及中国艺术的精髓。以上三类创作方式的呈现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

通过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成就来源于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又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与作曲艺术,演变成一种全新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混合产物。对于“中国风格”的不断追逐也是推动音乐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考察方向可分为题材创造及音乐语言两个方面。题材创造包括标题的选定与和民族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音乐语言则包括中国钢琴音乐思想表达的“民族化”,较为典型的有编曲民族化、旋律民族化、和声民族化以及神韵音色民族化等。

1980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巅峰转折。此前的中国钢琴曲基本使用西方传统作曲方式,糅合中国本地音乐的审美进行编创。自此之后的中国钢琴创作,艺术家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化提炼,将创作艺术多元化,对于西方国家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深入借鉴最终将“中国风格”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次。20世纪80年代以后艺术家对于理性层面的追求更多表现在融合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上,将具体的传统音乐题材糅合到创作曲目中,用绚丽美妙的音响世界传达中国浓郁的艺术底蕴。

对中国钢琴音乐未来发展的深思

作为一种新音乐形势的中国钢琴音乐,既拥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又接受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如果拿所谓的经验主义对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进行品鉴,那么必定会带来错误的文化误解。

部分艺术家认为中国钢琴作品“缺少统一的风格感”这一现象通过两个部分体现:

首先,中国钢琴运用多种作曲方式来进行音乐表现,而多种技巧的结合也正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中国博大精深的精神实质。

其次,事实上“中国风格”原本就是一个比较宽广的定义。中国本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含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碰撞自然会产生差异性的“美妙火花”。

在中外钢琴作品中,“中国风格”的具体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1)通过使用可以感知的中国音乐曲调等相关音乐元素,让钢琴作品在音调的基准上融入中国味道。此种形式为基础形式。(2)小范围的使用可感知的音调因素从文学及深层次的艺术中发现艺术创作思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钢琴作品结合到一起,将中国元素变成一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此种形式为潜在形式或变量形式。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中国风格”的成型主要存在两种途径:(1)艺术家因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于创造已经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中国元素在艺术创作中自然的被采纳。(2)艺术家刻意追求“自主创作”,为寻求某些特定的“中国风格”刻意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综上所述“中国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承之根。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紧急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更新带来的全球文化飞速传播,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关于未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要求,高品质的作品是发展的关键。钢琴音乐如何权衡好“创造与传统”“全球性与民族性”这两对矛盾,一直都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议题。

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必须以“民族性”为主线,在中西方、实际与传统之间寻找制衡点。无论世界文化潮流如何发展,中国音乐元素必须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上。反之所谓的“创新”必定无法符合中华民族大众对音乐的审美品位,从而就会失去原始艺术“创新”的初衷。

如今在中国乐坛有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中国知名作曲家,所写作的钢琴作品屈指可数,业界也有作曲家坦言因为钢琴音乐的发展突破太小,不愿意进行创作。而从西方钢琴音乐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威立于世界乐坛巅峰的大批经典钢琴作品,大部分都出自作曲家与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泰斗们的创作。从莫扎特、巴赫、贝多芬到李斯特、肖邦等。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引起中国音乐界的深思与探讨。

通过考究,不管从任何角度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定义,都无法脱离中西文化结合的说法。中国钢琴音乐的进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更及社会转变有着紧密联系。中国钢琴音乐的行程可以看作是20世纪音乐文化事业前进的缩影,表达了中西文化结合与碰撞所产生的美妙火花。如果将中国钢琴音乐搁置在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既要结合政治因素又要保持中立的理性思维,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同时还得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及西方部分因素的结合。

对于加强中国钢琴音乐学术方面的研讨相当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通过理论上的探讨与证明可以更有效的指挥音乐创作的实行。如果学术探讨结果能够与音乐艺术创作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前进。

上述研讨均以教育作为根本。现在的中国钢琴教育大部分都是选用外国经典作品,而普遍缺乏对现代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教育中运用明显欠缺。在我国如今庞大的钢琴音乐教育系统中,需要加大钢琴音乐的教学比例,大量培养中国钢琴音乐的追求者,从而通过市场需要、创作、出版、演绎与探究就大力推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甚至整个音乐领域的创作多少都会受到时代性的中国政治、西方国家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而在历史发展的全局思想理念的洗礼之下,中国艺术领军者一直致力于走“民族化”的指导性思想道路,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现在中国音乐领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者将中国钢琴音乐推向世界,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知名音乐学者应该提高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国外学术理论研讨,并多参加国际性的音乐交流活动,将中国钢琴音乐理念在音乐学术界传播得更广。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应该在国内及国际的演奏场合上更多地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更直接更全面地传播中国钢琴音乐以及音乐中所饱含的“中国风格”。在日常的钢琴教育课程中,钢琴教师需要更高比率地使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课堂教育,并在生活中实现对钢琴初学者与爱好者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大力传播。教育从初学者抓起,进一步激发大众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爱好,有利推进中国钢琴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2]陈文红:《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丁菲菲:《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色彩油画艺术情感表达

一、色彩的定义

色彩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受国籍、民族、地区等的限制。绘画和音乐一样,是一种人类共享的艺术,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更是进行审美的一种方式。油画中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是油画内涵的重要表现元素,缺乏色彩的油画是没有生命力的。色彩是主观意念的表达,是可见的判断依据,也是客观现实。色彩的丰富性在于利用不同的组合和排列,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以此展示画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现代油画作品中,色彩是不可缺少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每一位油画家都有用色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优秀的油画家总是善于组合和排列色彩,以此表达情感和呈现创作意图。油画作品中有和谐也有扭曲,这些都是为了表达情感,通过艺术形象将情感呈现给观赏者。由此可见,色彩自带艺术性,油画家运用其艺术性表达情感,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体验,也展现出油画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色彩在油画中的地位

随着色彩种类的不断丰富,油画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的色彩也由以前的单一变得多元,由平淡的用色到大胆的组合,从表现客观事物到展示内心情感,色彩的变化给油画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油画家有了更多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中西油画创作中,色彩是重要的构成元素,更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从心理学角度看,色彩对人类而言十分重要,在文化发展中起添砖加瓦的作用。从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看,色彩不仅以形的方式存在,还具备审美功能,拥有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油画家只有将情感寄托于色彩中,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的油画作品。

三、色彩的象征性

在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表达的情感有所变化,范围不断扩展,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在西方油画作品中,象征性的色彩使用得较多,这时的色彩不仅表现具象事物,而且具备象征抽象意念的作用。现代油画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性明确,象征内容也十分丰富。目前,色彩的象征性被广泛运用,已经成为油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西方现代油画家常常利用色彩的象征性阐释创作意图,通过对色彩进行组合和排列以突出作品主题。

四、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

1.意念载体在油画艺术中,色彩元素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首先,色彩是油画作品的生命,不仅能够表现画面内容,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还能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其次,色彩是寄托意念的主要手段,画家运用色彩元素进行油画创作,色彩是画家与观者共鸣的桥梁。2.艺术语言油画创作是用色彩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审美观念上也会有差异。画家对审美的认知不同,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有差异。但是色彩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无论画家怎样运用色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是画家创作的一个共同点。他们对色彩的不同理解方式使他们能够创作出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让受众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结语色彩和人类共同出现,它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色彩能丰富生活和心理感受,不同色彩和处于不同环境的同一色彩都能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色彩是油画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中西方在文化、地域、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油画色彩情感表达的差异,但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其所承载的情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徐燕.论色彩在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流派,美声唱法拥有完整的科学发声体系,而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则强调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声音、形式的合理选择,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可见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本次研究将着重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并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作出了思考,为我国声乐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艺术;异同;影响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雄心.美声唱法在我国传统民歌声乐唱法中带来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2016,14(08):186-186.

中西音乐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母语负迁移教学策略语料库在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对学习者的影响毋庸置疑。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本身所掌握的语言及经验对所学的目的语的影响。其中母语与目的语相似或相近的部分,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被称之为正迁移,反之,两者差异越大,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干扰就越大,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是负迁移。由于二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母语外的语言时本身已经建立了母语的语言习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势必会受到固有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一、母语负迁移理论及发展

母语负迁移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Weinreich(1953)认为母语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在语音、语法、句型等各个层面的干扰。Odlin(1989)对语言迁移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扩展,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和母语语言系统之间由于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语言学习造成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就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法、词义、句型结构和文化习惯来进行第二语言表达和应用的现象。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用母语的信息(Gass,1996)。Rod Ellis (1997),Scott Jarvis and Aneta Pavlenko(2008)认为母语迁移是母语知识和语言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影响,并且母语负迁移是直接影响中介语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中介语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elinker,1972)。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语言学习持行为主义观点的语言学家坚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认为语言学习过程也符合“刺激-反映-再刺激-再反映”的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教师应反复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结构,最终达到养成熟练的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是由于坏的“习惯”造成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督和提醒学生摒弃此种“习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具有了母语的“习惯”,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被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比较片面,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说得那样仅仅是重复、模仿和掌握语言结构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生成语法来主动地创造和生成语言结构。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非全部都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为克服行为主义观的不足,研究者用标记理论把语言差异和标记关系结合起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Chomsky的参数理论、中介语表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成为当时的研究焦点(张贺,2012)。

之后,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James(1980)等学者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Tom Scovel(2001)指出,两种语言系统结构的不同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不同点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第二语言的偏误,又称“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旨在发现二语之间的差异,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第二语言学习。Guion (2000)等人研究表明,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母语语言系统掌握得越好,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母语负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语言错误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第二语言学习时间的推移和第二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母语负迁移影响会逐渐减弱。

二、母语负迁移对音乐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音乐学院的学生往往因为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英语的学习,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音乐学院的学生语言应用和锻炼的机会较少。因此,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常表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诸多方面。

1.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下来的汉语语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汉语词汇极为丰富,所蕴含的文化也是多姿多彩。音乐学院的学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在实际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英语时完全按照汉语的语言结构或逻辑思维习惯,将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机械的对等起来,造成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在翻译“a bad listener(一个差劲的听众)”“a bad lecture(很糟的演讲)”,“a bad mistake(严重的错误)”时,往往将“bad”单纯的与汉语“坏”对应起来,就是没有充分考虑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搭配习惯,造成词汇负迁移,导致词汇翻译表达的错误。

2.句法上的负迁移

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句法层面相比于词汇更易受到母语语感的影响,在写英语作文或者日常英文对话中,通常是把脑海中出现的汉语表达方式的句型直接转化成英语,并没有按照英语句型的表达方式和规则进行逻辑思维,造成句法的母语负迁移,出现英语句法表达错误。

在英语句型方面,常常包含语态、时态、人称、单复数、语序等多种形态变化,句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和汉语存在很大区别。例如在翻译“这里近来发生了一些怪事”时,很多学生翻译为“Here lately happened some strange things”,学生用汉语式思维生搬硬套了中文的语序,显然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此句的正确翻译是“There have been strange happenings here lately”。例如,在翻译“I don’t think we have a chance of winning”时,很多学生翻译为“我不认为我们有获胜的机会”,地道的翻译为“我认为我们没有获胜的可能”。在固定搭配方面,学生常常因为不了解英语的固定搭配习惯而犯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例如在翻译“He wouldn’t hear of my walking home alone”时,应该翻译为“他不允许我独自一人回家。”,而很多学生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想当然地翻译为“他将不能听到我独自回家的消息”。

3.语篇结构负迁移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组织过程存在很多差异,具体表现就是中西方语篇结构的差异。众所周知,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在遣词造句时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思维方式,在中文交际、演讲和写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的思维框架,逻辑结构往往重视辩证逻辑和形象思维,为表达一定的感彩经常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讲究华丽的辞藻。而西方人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英文篇章结构的特点就是首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阐明主题,概括会话或写作的主旨内容,后逐渐阐明具体,逐渐陈述主题所包含的要点来支撑主题。各部分要点每一段往往是各部分要点的分主题句,内容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最后再对各部分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在英语语篇结构方面容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是缺乏连词的使用。在英文语篇中,通常是通过连词反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连词,就不能反映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造成英文文章条理性不好,语篇内容显得没有主题,思维跳跃性较大,意义表达不清楚。不能很好的使用连词构建上下文逻辑关系恰恰是高校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或者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英文语篇中要注重使用连词,但是完全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篇连词设计,造成语篇母语负迁移错误。例如,在语篇中错误地使用“Because …,so…”,“Although …,but…”等连词反映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三、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策略建议

1.应对母语负迁移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进行中英文语言体系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中英文表达的不同点和常见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有针对性地剖析中英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思维差异,全面提高学生按照英文思维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和素质。

在词汇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记住英文单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将英文单词和中文单词进行简单对等的情况,教师应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来表达英文单词的含义,这样可以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文文化背景下准确掌握英文单词的含义和单词的用法,记住英文单词的英文释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应用英文词汇,避免出现英语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在句法教学层面,培养学生辨识中英文句法结构的差异的能力。教师应不断总结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的中英文句法结构差异现象,对学生在日常英文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并逐渐形成母语负迁移错误资料数据库。例如,汉语中常常采用定语前置,即将定语放在所修饰名词或代词之前,而英文表达有些习惯将定语后置。

在语篇教学层面,培养学生形成设计句子逻辑结构、保持语篇意群完整性的能力。中文语篇结构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意合,语篇中不同语句之间较少使用连词,形式上较为松散,但具有隐含的逻辑联贯性。而英语语篇更重视形合,重视语句形式和语篇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是用连词、介词等表明语篇中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要加强英语语篇常见结构的讲解,使得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篇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掌握获得设计语篇结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英语语篇的整体控制。

2.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相关建议

第一,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信息平台。因为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和维度较多,所以建立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工作量巨大,教育管理部门应牵头形成母语负迁移语料库开发的研究框架,由各大高校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应用英语过程中的研究框架中的各类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类、归纳、总结。通过中英文语言比较,形成基于母语负迁移的双语语料库,建立全社会充分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为公众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大量的语言实例。

第二,摸清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的差异,探索母语负迁移影响英语学习的相关规律。在语料库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差异,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深入分析和挖掘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频率和错误的性质,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四、结语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贯穿于音乐学院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要想规避或者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深入剖析中英文语言系统的差异,通过中英文对比分析为学生讲解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在国家、高校层面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既可以为语言学者进行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资料,又可以为教师、学生和英语学习者提供母语负迁移错误案例,对学生避免母语负迁移错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einreich,Ulrich. Language in contact[M].The Hague:Mouton,1953.1.

[2]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27.

[3]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51.

[4]Gass,S.M.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 th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317-345.

[5]Jarvis, S. and Pavlenko, A.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Routledge,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