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正确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
开展有效教学,势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因此,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正确的解读。在新课标当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培养应达到的总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内容标准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可具体表述为: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学生只有实现了“双基”目标才能进一步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实现了该目标则更有利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的,只有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进行挖掘,就会发现其蕴藏的知识是无限的。那种只教教材内容显然既达不到高考的要求,也实现不了对学生历史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在课余时间,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学习乡土历史,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并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具体如何选择,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提高课堂讲评和练习的质量,及时巩固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缺乏相关的课堂检测,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必要的课堂练习和检测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对这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少量的课堂练习,并通过精彩的讲评来化解知识难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机械背诵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举措,显然是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要求学生运用已知来说明未知,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要能以史为鉴,把握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既要有利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总之,教师应通过提高讲评和练习质量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学习,领悟新课标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中,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标指引下,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踏踏实实地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的特色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学界一般都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承载着历史信息,能比较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了解过去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历史学家都是依据相关的史料,如,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来认识、重建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
2.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以下简称为新课标)。通过研读、学习,可以看出新课标就是根据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史料教学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要求与建议。如,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中有历史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中具体要求阐述为“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必须促使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先培养学生获得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二就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材料的技能”“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证”“史”即为史料的问题,这就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3.新课程改革下高考趋势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6年,我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2009年,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次高考。在2008年9月,省普教室出台的复习教学建议中就提到了新高考与史料教学有关,如,“选修模块以情境材料题为主。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第一条要求就提出:“(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些指导建议、原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进行关注、重视。
如果再对高考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史料引入考试已成趋势。如,2009年的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必做与选做),13~24题,综合题38题,与选做41题,几乎全都是材料题,涉及学者观点、历史图片、报刊报道、文献资料摘录、中国史料、外国史料等,史料使用都十分丰富。
二、如何运用史料教学
1.精心、合理、慎重选用史料且运用要得法
上文所述课标版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多样,有文字史料与大量的图片史料。这些史料做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引用的史料都是精心选择的,一般都是为了说明教材的重、难点,精心选取的,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文字史实为直接史料的居多,可信度较高,图片史料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上灵活地运用,可以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中的史料,要注意充分合理在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舍近求远,盲目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运用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对策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来源于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整体效率有待提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思维的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现状反思
(一)制度的不完善。高考问题是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阶段关注的最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考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论英雄。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大量的招生,需要以升学率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注意力,而升学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成绩。所以学校会对成绩有尤其重视。相对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历史课太不显眼。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大都课时较少,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量很大,光是讲完课本知识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反思,让他们深刻的知晓“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有远大的理想及积极的态度。目前许多教师将历史课程当做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锻炼学生思维及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但是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中存在很多思想灌输内容,这对学生的未来思维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核心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准实施教学工作。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自主自发的完成历史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要贯彻落实“人本”思想,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下还可以互为好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课堂内容。无差别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对其的差异性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的基础引导工作。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历史教育来说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因素,且是对课堂的有效性评判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也要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法规,不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思想时,认为当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重要了,这是错误的。知识是学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途中产生疑惑后,在寻求疑惑的解答方法是才能达成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三)科学利用教材。我国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需要顾及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本身要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确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与《在民的政治启蒙》是,由于这两节内容有许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将其联合开展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整体印象,使学生对启蒙运动有清晰的概念,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讯速,我们历史教学工作也要对科技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面历史,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起到的作用是教材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材上只有图片与数字,这不能让学生有清楚的概念,明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到的实况,感受到这份屈辱,铭记耻辱,奋发图强。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作用,让历史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创新,与学生同等的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高效。并同时完成对历史课程本身问题的思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A,2011(11)
[2] 刘黎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关键词: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要求教师主动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创新,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观点的各项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更好地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呢?这是值得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要实现新课改下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策略的改变
1.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找准方向、自主归纳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掌握基本史实和观点,加强运用能力训练以及学会探究新知识。
2.从重系统到重专题
原来的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历史的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优点是注重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全面性、系统性,但过分地强调政治史,对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不够,知识点太大、太繁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将历史细分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几个专题模块,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专题,展开有效学习。
3.问题式教学
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合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搭建有效性的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多是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如通过排演历史剧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趣点往往是课文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历史课本文章中正是有了这些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学生们阅读起来,比较有情趣,而不死板无聊。被历史里面的人物、事件所吸引,学生会不知不觉想象出当时的画面,更好地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趣点,为理解提供动力。以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中被动地听课、学习,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构思每节课的教学环节,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通过生动的讲解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情趣。例如,教师用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精彩的故事导入课堂,吸引学生对历史人事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或者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教育视频,借用一些有名的诗词从而结合历史事件来带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真正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角”,摆脱单一无味的老师单独教学的局面。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史学的基本观念出发,对学生循循善诱,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人物、解读历史时间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可以采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动脑,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疑问时,说明他们主动地去思考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学习起来也就愈加轻松。疑点是思维的火种,疑点看似与事实相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学生浅层思维及现代观念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子丑寅卯来,必定会心生疑窦。这些疑点常常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发现疑点,然后再一次阅读分析,解开疑惑,最后通过讨论得到合理而清晰的答案,培养其探求真知的好品质。
三、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历史学习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事半功倍,例如在涉及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讲述“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现在的时事新闻,更好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这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以及历史知识竞赛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把实际中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与课本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适量的课外活动会把课内和课外学到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加以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其次,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历史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综合评价他们的德育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在关注他们学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不再是沉闷乏味的,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和教师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快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和教师的默契达到最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思维能力
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材料类试题的比重,运用大量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准确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结合教学重点,精心编排、适当补充,把史料与思考题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以下题为例: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迁移知识的能力,属难度较大的题。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从事不同行业在于“各就其资之所近”,但是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从实质上来讲,是“同道”的,都要“尽心”。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可知“同道、尽心”意即心地端正,诚心正意。故选D选项。
但许多考生看了此题以后,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在于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力较差和缺乏对史料的基本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新课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第四课讲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一类是程朱理学,一类是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即强调“诚心正意”。从这道题目来看,如果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古文阅读能力为基础,明白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在于强调“一”、“同道”,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知识迁移,那么解读此题就会容易的多。学生对史料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欠缺,向老师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必须得加强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呢?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史料是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材料,是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史料才能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一般来说,“史料概括的可以把他划分为文献(档案与各种文字记载)史料、实物(遗物、遗迹、遗址)史料、口碑(口述)史料及非物质性的如语言、习俗、道德行为等四类。虽然各种史料浩如烟海,但对中学生来说,受学业压力、资料等限制,直接获取史料的来源比较有限,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可以汲取的史料资源,同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学会查找文史工具书方面的史料,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一部分史料。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能力。“从科学意义讲,史料非史学。”如“有些历史文献(如《史记》、《汉书》等),既有史料的记述,又有一定的历史评释,所以既是史料,也是传统史学著作,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就是还存在大量的伪史料,尤其是在现代出版的史学书籍中,为了引起读者兴趣,掺杂了大量的“野史、杂史”,抹杀了历史的真实性。而这对理解分析能力尚浅的高中学生来说,很容易形成误导。因此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分类,剔除伪史料。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史料的出处,尽可能阅读正史、官方史料。对史料分析、鉴别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搜集史料的效率,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应该培养学生的初步应用能力。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如何培养?这就涉及到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教师可有意地引导学生用搜集来的史料印证教材中出现的史学论点,从而培养他们史论结合的的史学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史料自己分析总结得出史学论点的能力。
“历史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依据特定的目的,通过特定的认识结构和特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它是一个“包括信息获取、储存、加工、变换、反馈等众多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思维操作过程”。适时适量地引入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物图片、人物、图表、录音、录像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史料设置新颖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情境与问题,为学生开启探究之门,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真正利用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以史为鉴”的史学应用能力,“全面实现历史教育功能,使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