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智能化

知识管理智能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管理智能化

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从两者的概念、内容、产生的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上进行区别,并对两者的共同属性进行了探讨,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两者集成,实现支持企业决策、提升企业核。竞争力的目的。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伴随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要综合运用战略、组织、流程、技术、变化等多种措施和管理工具,以富有效率的方式动员组织拥有的一切资源来实现其管理目标。商务智能是近几年来企业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商务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对浩瀚如海的数据做出最为快速和科学的反应和处理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为r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提高决策速度和质量,纷纷投资建设商务智能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充分r解和认识KM和RI足实施成功的前提知识管理和商务智能都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而言,如何做好两者的集成是极为重要的。

1.Bl与KM的主要区别

1.1定义不同

商务智能是综合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将企业运作中涉及到的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信息和知识.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现给决策者,以帮助企业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盈利的一种平台和综合解决方案,这里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资料等,此外还包括来自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显然,BI涉及到了很宽的领域,是集收集、合并、分析和提供信息存取功能为一体的解决方案。

商务智能方案分为对内信息共享(内网)和对外信息共享(外两)两部分。通过内隔企业把信息传送给员丁,并从中获得最佳的回报,但是,企业从信息中可以得到的并不仅限于此。通过外网把信息与外部客户共享,该信息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通过建立商务智能外网,企业能够向客户提供他们的历史交易情况,使客户拥有最新的购买情况、帐户状态等信息,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客户共享客户支持信息。这样客户就能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支持请求、技术问题的记录以及同题处理进展情况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在知识资产管理、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化和突破。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非连续的变化所致之重大变革之际,所建立的一个包含了将资料、资讯技术与整个组织流程、企业精神等加以整合之过程及成果,其中包含全体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1.2运作过程不同商业智能所体现的智能行为在于能够解决市场环境中随机变化的决策问题。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问题,商业智能技术表现为联机分析处理的任意切片、切块和钻取.以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所获得的知识

知识管理(KM)是对企业中的个人和企业组织进行知识获取、存储、共享、使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既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企业的理念和企业文化。知识管理的主体足知识.实现知识获取和共享需要利用商业智能,从商业智能中得到的信息与知识能帮助解决随机变化的决策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商业智能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知识集约过程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它通常包含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指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化为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导致员工隐性知识储备、扩展的过程;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

这四个过程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内部化。而知识集约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运用和知识交流促进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知识集约、知识运用和知识交流是实现知识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2.KM和Bl的共同点

2.1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无沦是商务智能还是知识管理,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两者都依赖于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

2.2支持共同的业务过程。无论是商务智能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为企业业务活动服务的它们基于同一个网络.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乎台和环境:它们具有共同的使用者,即企业各层次的决策人员:它们所处理的业务对象也具有很大的重叠性,都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企业中知识管理系统和商务智能系统相辅相成的。

2.3最终的结果都是知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明显的总是直接来自人。商务智能中的知识源自对数据的分析。例如,如果一个公司通过商务智能分析得出在假期推出产品促销可以获利,这就是一条可以捕捉、存储、分发的知识,并且可以和其他知识一样使用。从这点来说,商务智能是使数据转化成知识,然后管理知识的过程。

2.4都包含收集、组织、共享、利用阶段。商务智能的处理对象是数据和信息,知识管理的主要处理对象是知识。虽然有学者对数据、信息和知识做了严格的区分。实际上,不管是数据、信息抑或是知识.他们的处理过程都有收集、组织、共享、利用这样的阶段。

3.知识管理和商务智能集成研究

现在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系.别是数据层次上的联系。企业信息系统缺少知识存储和处理功能,现在的知识管理系统通常独立于企业信息系统之外,或者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接口与信息系统连接。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一样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中,都是业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信息系统能融合,才能很好满足企业知识管理的需要。商务智能系统是与企业信息系统紧密相连的系统。集成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就可以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本文把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集成系统称为KMBI,可以处理、分析企业数据、信息、知识,支持企业各项活动,根据信息系统开发分层设计的思想,KMBI可以分为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表示层集成三个层面的集成。

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技术架构;应用

在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智慧校园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管理、智能化装备为工具,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创新为核心理念,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教学管理的自动运转、科研项目的智能支持、校务管理的制度优化、服务支撑的智慧响应、校园文化的慧智融合,达到智慧教育的终极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以知识承载、传播和创新为主旨,面向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外部实体等五类功能性主体,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达到人、财、物之相关信息与教育目标的智慧融合。

1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设计

1.1 技术构成

(1)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技术,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没有数据存储就没有智慧校园的功能特点。按照数据的稳定性,数据划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变的数据,例如,资产信息、个人信息等。

(2)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软件应用系统为基础,包括数值计算、知识转换、事务处理、报表分析、统计查询、文本处理、图像处理、传感信息处理、模拟仿真等诸多功能。智慧校园通过数据处理提供智能服务。

(3)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实现知识流、资金流、状态流、管信流等的融合和集成。宽带网络是数据传输的主要通道,配合无线wifi、移动3G/4G网络,实现网络全天候的服务支撑。

(4)权限和安全管理技术。系统安全和稳定是智慧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础。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需要动态、完善的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技术的支持。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数据结构中植入权限或身份的数据选项有助于动态权限管理。

(5)云平台技术。云平台是大型或超大型组织系统建设的新型模式,实现装备资源、知识资源、计算资源、应用服务资源的集成。云平台服务对象包括用户(领导、教师、学生、教工)、内部组织(学部、学院、教研室和研宄所、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外部组织和个人、社会化智慧教育服务对象等。

(6)专用设备信息集成技术。智慧校园的泛在感知依靠专用设备的传感器和信息系统反馈信息。读卡器、无线射频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图像识别、智慧讲台、智慧教室等都要采用状态传感装置或信息系统反馈状态信息。状态信息集成技术是智慧化的重要基础。实时反馈决策、应答智能管理和服务,专用设备信息集成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1.2 SPOADA模型

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使用为核心技术特征,主要结构要素包括静态和过程数据库(Static & Process Data Base)、指令和数据(Order and Data)的传送、权限配置(Authority Assignment)和数据审核(Data Audit)。如图1所示,智慧校园的结构模型定义为SPOADA模型,S,P分别表示状态和过程数据库,O,A分别表示指令及其嘞蘅刂疲D,A分别表示数据及其审定。

2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应用

在智慧校园理论构建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展开智慧校园的规划和设计。

2.1 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系统。根据知识循环模型,智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并为知识的创新服务。知识管理系统涉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术交流等日常工作。知识管理系统是智慧教育的基础,不仅服务于在校师生,也能够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公众。

(1)知识存储。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知识存储实现不同载体知识的数字化,便于统计、查询、数据挖掘和智慧服务。由于知识的沉积性特点,采用大数据管理模式有助于海量、异构数据的并发操作和处理。

(2)知识传播。知识传播不仅能够服务在校学生,也同样能够服务于在线公众。智慧校园知识传播不仅要实现网页图文并茂的知识传播,也要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特点制作音频、视频、幻灯等视听化电子资源,设计实现自动解惑、答疑的应用系统,建立实时文字、语音、影像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全领域、全天候、多媒体的知识传播。

(3)知识创造。智慧校园要能够促进知识创新。云计算提供多种应用工具和平台,诸如大型计算、仿真、虚拟现实等。数据挖掘、数据融合、面向主题的数据集成等功能的自动实现,促进知识循环和知识的创新。

2.2 状态监控系统

泛在感知的物理基础是前端感应器和数据终端。状态监控系统既要借助于感应器自动获取状态信息,也要利用终端设备和管理系统人工输入状态信息。状态监控主要以空间位置的监控为主导。

2.3 业务管理系统

智慧校园的业务管理系统要突出体现数据的自动生成和处理、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工管理系统、校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档案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

2.4 一卡通系统和云平台

一卡通是限于校园内使用的一种IC卡,是校园内部各类人员身份识别和验证的工具。一卡通整合了与身份认证相关的所有业务,相当于门禁通行证、图书借阅证、校内银行信用证、食堂饭卡和校园内的身份证。一卡通系统包括前端读卡器以及身份确认后开启的各类应用系统。云平台是智慧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集成系统。云平台包括基于SPOADA模型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支持、应用软件和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硬件设备。

参考文献

[1](英国)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张群群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4-80.

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在现代经济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和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 1.0 4.1+1.3 1.7 10+2.0 2.1 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6.0+2.0 2.1 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企业管理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1]孙岚。Skandia导航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1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1、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1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1种潜在的、wu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2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wu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1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3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2、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1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1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1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3、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1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1)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5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1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1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1个重要里程碑。

(2)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1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1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1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4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 1.0 4.1+1.3 1.7 10+2.0 2.1 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6.0+2.0 2.1 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3个方面:1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2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3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1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知识管理智能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组织智力资本;增长过程;制度化;组织变革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力资本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文献,可将国内学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和智力资本分类;②智力资本度量或评价;③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分配激励、智力资本保护、智力资本转换等;④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前两方面研究为主,有关智力资本管理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是未来几年智力资本研究的重点。

为了有效地区分附着于员工身上的人力资本和沉淀于组织内部、不随着员工的离开而流动的智力资本形式,作者在智力资本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组织智力资本概念。组织智力资本是指依赖于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交往模式,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资本,以及员工在这种关系中共同创造的,编码化或部分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和市场型资本。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那部分智力资本,它包括三个方面:关系型组织资本、知识型组织资本和市场型组织资本。关系型组织资本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体现于组织活动的程序、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文化中。知识型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部分编码化或全部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这些知识体现于企业文档、数据库、企业标准中。市场型组织资本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市场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等。

组织竞争力取决于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能力或综合能力。组织智力资本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关系为: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能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能力的提高会不断丰富组织智力资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增强组织智力资本。

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形式:渐进型增长和突变型增长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如同生物体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两种重要的发展形式:演进和革命。演进是指组织实践没有发生过大的动荡,是一种稳步成长的时期;革命则是指组织中发生重大动荡的时期。熊彼特将组织的发展过程分成相对静止阶段和创新阶段,并强调了创造性破坏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渐进积累型增长(简称渐进型增长)和突发变革型增长(简称突变型增长)。渐进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日积月累缓慢增长,主要是在已有组织规范和假设的条件下,通过常规性组织学习(以单环学习为主),不断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智力资本转移到组织系统中。突变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的,主要通过创造性学习(以双环和多环学习为主),创造新知识、新规范,并把新知识和新规范转移到组织系统中,使组织智力资本存量得到急剧增长.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往往通过有领导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可以是技术诱致的,也可以是管理诱致的。

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活化、改变和制度化

Penrose在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强调了企业的两种内在知识积累机制:①“标准化操作规程”或“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②“非标准化操作规程”或“非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他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Graham & Vincent认为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两个领域:流动的领域和制度化的领域。流动的领域保证创造性知识的产生,而制度化的领域保证将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在企业中保存下来,转化为市场价值。他们强调将个人自由、合作、共同的价值观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和对企业行为及经营业绩的评估中去,将流动性植入到制度中。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亦包括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阶段。其中,活化和改变过程是一个非标准化或流动的过程,而制度化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或凝固的过程。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是指激活原有的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加以改进和完善,或者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规章制度、组织规范,产生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组织能力通常在活化和改变阶段得到迅速提高。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是指把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知识工作者角度而言,就是将知识工作者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转移到组织行为、规章制度和文化等子系统中沉淀下来,成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并向其他知识工作者扩散的过程。制度化过程也可称为固化过程,它使得组织智力资本越来越丰富,为组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渐进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和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都存在着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过程。

2.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

活化和改变,尤其是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意味着进行一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对促进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尤其是促进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变革专家勒温(Lewin)曾提出组织变革的三步曲:解冻、改变和再冻结。科特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须经过八个阶段:产生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构建愿景规划、沟通这种愿景规划、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巩固已有成果,以及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每一个阶段都对组织变革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跳过其中一些阶段只会造成一种速度的假象,绝不会产生满意的结果;在任何阶段如果出现关键性的错误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会阻碍组织变革的成功。

组织变革是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根本手段,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贯穿着组织变革的全过程。例如,勒温的研究成果中,解冻和改变这两步就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再冻结则是一个相关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作者认为,科特的组织变革前六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最后两个阶段则是相应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为此,作者借鉴科特的研究成果,将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激变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过程表示为图1所示的形式,其中虚框部分表示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具体做法如下:①产生紧迫感,考察市场和竞争现状,识别并讨论危机或重大机遇,让管理层和员工产生紧迫感;②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来统领变革,鼓励群体成员协同作战;③构建愿景规划,帮助指导变革,并设计实现这一愿景规划的战略;④利用媒介沟通新的愿景规划和实施战略,通过领导联盟的示范来传授新行为;⑤授权实施愿景规划,扫清阻挡变革的障碍,改变严重损害愿景规划的体制和结构;鼓励冒险、鼓励非传统观点和行为;⑥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为有形的绩效改进做出规划,以及实现改进;对参与绩效改进的知识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而制度化阶段的具体做法有:①巩固已有成果,深化改革,利用日益提高的信誉改变与愿景规划不相适应的体制、结构、政策;对能够执行愿景规划的知识工作者进行晋升和开发;利用新项目、新论点再次激活整个过程;②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阐明新行为与企业成功之间的联系;利用各种手段,确保领导的培训开发和后继有人。

2.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

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又可分为显性和隐性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是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加以编码化,并转换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的过程。隐性制度化则是通过某种组织机制,将知识工作者头脑中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加以流传、扩散和积累,是一种隐性积累过程。显性制度化和隐性制度化是分别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保留和积累为组织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2.2.1 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 组织为了把预期的行为以一种固定方式保留下来,成为组织规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对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但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就管理标准化进行阐述。管理标准化是指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管理标准,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20世纪初期,泰勒就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工时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按标准方法培训工人,以及实行管理与执行明确分工等。管理标准化的优点是通过制订和贯彻管理标准,使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活动的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固定下来,因此可以增加组织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协同性,并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但管理标准并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制订、发布和实施,管理标准化的程度不断得以提高,管理系统不断被优化。总的说来,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知识和经验转化成用书面资料和文字材料表达的显性知识。

为了达成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企业还要重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文档化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或知识数据库)。知识库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包括公司黄页、习得的教训、竞争对手的智慧等。文档化管理包括编制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管理手册,工作流程、指南、记录等文件。文档化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使之易于进行传播和吸收。同时,由于企业知识的编码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安装、销售、服务等各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容易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显性制度化还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并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优秀的企业中,核心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和激励的源泉而长期不变。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Senge认为缺乏共同愿景的企业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内生的共同愿景时,共同愿景和现实差距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共同愿景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因此,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形成企业每个成员所认同的共同愿景。

2.2.2 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 显性制度化管理可以把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把组织知识格式化,尽可能地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例如组织过于刚性、柔性不够、易于被模仿等。因此,制度化过程还应包括隐性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即隐性制度化。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远远多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知识工作者的头脑中,让人难以把握。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大,价值含量非常高,对于企业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隐性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团队学习、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隐性知识通常是一些无法编码化、贮存在知识工作者头脑中的知识和诀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让一个具有相似工作和教育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团队所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这样,个体的隐性智力资本就不会因个体的离开而流失;相反,它却在团队学习的促进下,以工作经验的形式不断流传下来。随着员工对这些工作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将其尽可能地文档化,将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显性知识。中国企业历来就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干中学”与“师傅培养”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促进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必须进一步发扬,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化,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有效团队学习与团队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把企业内的许多隐性知识和经验以礼仪习俗、英雄人物、传奇故事、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等方式流传下来,则是隐性“制度化”的过程。

2.2.3 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系统的制度化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是其50年生产实践通过显性和隐性制度化的结果。丰田的生产系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丰田工厂每项活动、衔接和生产流程都被严格规定,而另一方面,丰田的作业又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快速反应顾客需求。丰田生产系统的特点有:①工人所有操作的内容、顺序、时间和结果都被明确规定;②所有操作之间都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用户和供应商的所有要求都能以“yes-or-no”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加以反应;③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通道都简单、直接,在物流链上绝对不存在任何岔道和环路;④人们不断改进工作,任何改进都在师傅指导下以科学方法进行,并且进行的组织层次越低越好。丰田有一条成规,即一旦确定一个规范,就通过行动来检验,而不是强加给工人,这种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工人之中。

3 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过程

通常来讲,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将产生一个竞争能力的差距,组织必须提高现有的组织竞争能力。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组织开始有计划的变革,以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组织竞争能力事实上可看成是各职能能力的集成,而职能能力取决于员工个体能力。组织变革可以涉及战略、技术、组织结构、营销或文化等系统。有计划变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和组织规范并产生新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组织变革后为巩固变革成果,必须将变革的成果通过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进一步沉淀为固化的组织智力资本存量,以此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在组织智力资本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组织智力资本将为组织能力的下一步增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将孕育出新一轮组织能力与组织智力资本相互促进、增长的过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组织变革以及组织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通过组织变革,组织现有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并由此带动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②作为组织竞争能力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将为组织竞争能力的下一步提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③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始于活化过程(激活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变过程(创造性破坏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形成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知识),止于制度化过程(把新行为、规范和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凝固为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并在有关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往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