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利弊

科学技术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利弊

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科学 优点 问题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作为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辅助,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误用、滥用等现象也随之产生。使教师设计的初衷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相悖离。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利与弊

(一)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科学课堂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

(1)激发并增进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多媒体的辅助,自然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与常规手段相比,多媒体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是依靠教师的外力作用形成的,而是在接受性和适应性上,更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有些实验器材无法准备,这时多媒体就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执教《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变化。像地震、火山等一些较为强烈的表现;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等一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的较为缓慢的表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比较差。他们对概念及一些实验的掌握和理解,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形象。而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的重点得到落实,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这两个名称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电路,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分别是怎么流的?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一看。于是,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电流在不同电路中的流向。利用多媒体的影视效果让小学生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二)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不仅给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而且也丰富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但多媒体技术在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加之部分教师对其运用不当,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演示取代了师生的互动操作。多媒体的参与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可许多教师盲目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有些只需进行简单的实验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却也要想办法制作成课件。如在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篇课文时,文中涉及了石头是否占据空间,水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些问题。一些老师就是用课件演示,将事先准备好的动画及素材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致使整个课堂成了动画欣赏课,老师在电脑前按鼠标,学生坐在下面观看,从而失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反之,教师若在课前准备好瓶子、小石子、水、注射器,让学生们通过提问、猜测、制定试验计划、反馈实验结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们有所收获。

(2)多媒体展示代替了板书。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却往往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许多教师在整堂课中,几乎没有一次板书,把多媒体当成“粉笔+黑板”的替代品。也有的老师把板书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下完事。这些都是一堂不完美的课,使得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利与弊;双面性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06-01

1 科学技术的“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已经成为了人类创造财富和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人类正步入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从人类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带来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繁荣,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使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电话、网络、电视是地球越来越小,变成了地球村。

这些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是我们的祖先想都不敢想象的,而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同时,科学技术不仅仅创造者物质财富,它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它为多种文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对道德和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社会。

2 科学技术的“弊”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给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些让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这些危害都是不能够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和人类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1893年持续50年的日本足尾铜矿“三废”污染,造成大量森林毁坏和农田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英国伦敦由于平时耗煤量巨大,导致当时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在短短的四天中,死亡人数较以往增加4 000多人,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

此后一周内,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癌、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有成倍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1945年将其中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释放,它造成了广岛瞬间变成废墟,城市里面71 000人死亡和失踪,68 000人受伤,有60%的地区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虽然它造成了二战提前结束,但给广岛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永远无法磨灭。

在这之后为了加强本国的军事实力和遏制其他国家的军事渗透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了原子弹的研发,使得现在人们都站在炸药上面,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虽然以上事例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但是科学技术的弊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认为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后果。

1986年4月26日距前苏联切尔诺贝利14km的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发生核泄漏,导致前苏联10 000多km2的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2 000多万人受到了放射性污染的影响。

这次事件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这是由于技术系统工作中的不可控性造成的,不能说明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恶果。

实际上核电站的安全系数非常高,按照数据分析,平均300多年才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当然也不能排除发生事故的几率,所以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做是必然中的偶然。

很多技术都要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出现事故也是在所难免,但是事故最终将怎样发展就属于偶然性的问题。

3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共存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双面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共存也体现出来: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却给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也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产工具进行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却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过度消费和环境的压力等等,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普遍观点是: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和灾难。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利与弊的矛盾统一体,它的利与弊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例如医学的进步使新生婴儿的存活率提高、老年人的死亡率降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造成了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资源等的问题。

前者是医学水平的自然结果,而后者则是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后果不管怎样始终会导致社会方面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弊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去选择科学技术,如果不去这样选择,则使得科学技术排除在社会应用之外,这不符合当代人类满足其利益的需求。因此说科学技术具有双面性。

参考文献

[1]茆诗珍,许俊华.消除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对策探讨.

[2]张景生,王继亮,谢星海.关于科学技术双刃性的思考[J].聊城师院学报,2001(3).

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弊 无线电管理 防范

中图分类号:TN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40-01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利用高科技作弊和反作弊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作弊手段呈高、精、尖的趋势,而作弊的方式更是隐蔽。目前,我们配备了一定频段的干扰器、屏蔽器、探测器等设备,均可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发挥干扰和屏蔽作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考场里放置信号屏蔽器,但是它的频率范围只有800MHz~2300MHz,各个干扰器的覆盖面积不是很大,如果将整个学校屏蔽又会影响周围的居民。再者,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启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干扰这些信号的传输,考点多,设备少,另外对于合法的无线电台(站)又会造成干扰,可想而知,我们无线电管理部门还是不能完全应付利用无线电考试作弊的,无论是在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是如此,我们无线电管理部门在相关考务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充分发挥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通过健全机制、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等方式积极协助考务部门对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严密防范和打击,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多次的考试安全保障,目前无线电管理部门面临的处境是,其一,现行的国家《无线电管理条例》对非法使用无线电台用于此类活动,处罚力度不大;其二,无线电管理部门没有对销售市场的管理和处置权,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全面开放,各类无线电台通信设备随意销售,价格低廉且频率连续可调;其三,无线电管理部门没有人身限制权和入户检查权,查处考场作弊只能从技术角度进行,其力度可想而知。所以,要搞好此项工作:一是新的无线电管理法规尽快出台;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课题增加新的管理办法;二是必须由公安、教育、工商、技术监督局等多个执法部门配合行动,发挥各部门的特长,理顺关系、统一协调、齐抓共管,效果才能显著;三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与作弊方法反而使无线电管理部门有时无以应对,有时只能用采用信号屏蔽、大功率干扰设备,使作弊信号中断;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监测力量,一般考试作弊都是从考场外传递答案的,无线电监测人员只能从无线电发射源查起,利用无线电监测仪器、仪表和定位技术,查找无线电信号,固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全国不少城市的无线电管理部门已经查获了多起此类案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付作弊并非全策,只是辅助手段,还是要从各个方面来解决。

1 要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攻势

无线电管理部门要制定预防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的宣传方案,预列专项经费,安排分管专人。要利用电视、网站、报纸开辟专家访谈、法规讲座、无线电作弊处罚等专题专栏;采用流动宣传车,标语横幅,传单册子,行业简报等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教育考生自觉抵制无线电作弊行为。定期联合教育、公安等单位,组织重点群体参加学习,专题宣讲无线电法律法规和违法违规处理措施,强化重点人群的守法意识。以高考为例,考前一周和开考前,均向广大考生宣传防范无线电作弊的技术措施和参与无线电作弊的严重后果。强大的宣传威慑攻势,有效地提升了考生的守法意识,遏制了无线电作弊行为的发生。

2 要惩防结合,狠抓源头管理

要注重从源头预防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等违法行为。通过组建无线电联合执法小组,加大执法巡查力度,联合国安、工商、公安、质监、广电等部门,对无线电设备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全程监督、重点监控、随机抽查。对无线电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擅自使用无线电设备的行为,既罚又纠,从源头上防范了使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等违法行为的滋生。

3 要加快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要多投入资金更新设备,配备具备数字解调和信号识别功能的监测设备,配备各类无线电频谱分析仪、无线电信号追踪仪、无线电干预系统等。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1个无线电监测控制中心、2座固定监测站、1辆移动监测车和多套便携式监测仪组成的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了具备无线电管理台站信息、监测调度功能于一体的远程培训与视频会议系统,为无线电管理、信息监测提供了支撑平台。虽说有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但还是不够的,考试时考点又多,分布地又广,比如说高考,县城分布的也有考点,无线电管理部门根本就无暇应对,对多个考点进行监测根本就不够,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无线电管理工作创造了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考试作弊信号源的查找处置能力。

4 要内修素质,注重技术练兵

无线电管理部门要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岗位技能。监测站除硬性规定工作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外,还要坚持每月提供2次集中培训,定期要举行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等活动。在每次大型考试前进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预演中,监测站技术人员要会查找不足、分析重点,有针对性地补充提高业务技能,特别是对考试前后考场周围电磁环境测试比对、可疑信号甄别捕捉、违规信号监听等重点方面。深入持续的技术练兵,能显著提升无线电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针对考试作弊无线电信号的时间短、移动快的特点,监测站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扩面缩点的干扰源排查方法,大大地提高作弊干扰信号的捕捉能力。

5 要常抓不懈,勤于日常管理

要注重日常管理,坚持群策群力,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讨各类无线电作弊行为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总结提高;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无线电作弊违法行为处置快速反应机制;要重视考前考场周围的无线电环境数据库建设,对重要部门、重点业务、重要场所、重点活动的无线电频率进行保护性监测,不断充实各类无线电信号频谱特征库,要在考试期间出现的异常信号有很快很准的判断能力。

现在,无线电管理部门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从管理水平切实提升了快速处理考试作弊等无线电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履行了“空中警察”的职能,为创造和谐社会、维护法律尊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事考试 作弊 防范措施

人事考试,是公民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事考试的安全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事考试工作,政策性和原则性均强,系统要求及复杂程度均高,社会公众对其反应灵敏、关注度大,不仅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平、公正,是考试制度存在的基础,但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直接破坏着考试的公平、公正。为体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对考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识别、积极的防范和严肃的查处。

一、现行人事考试制度简述

1979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和发展干部的选拔、录用、任免、考核、轮换等制度。自此,正常的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终身任职制被打破,新老干部交替实现正常化;单一委任制的干部任用模式被打破,委任、选任、考任等制度并行发展。该实践,积累经验的同时,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干部人事制度的封闭管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向着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发展。199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的功用。在此情况下,原有大一统的干部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职业分类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已经成时代所需。1993年10月1日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人事部随即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奠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基本结束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1994年,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开始,虽然范围很小且未全国普及,考试模式也与目前大不相同,但这开启了人事考试的先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础上,国企员工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聘、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等人事考试,相继发展并步入正轨。现行的人事考试有公务员录用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干部进机关考试及各种社会化考试。

二、当前人事考试中考生作弊的主要手段

1.传统手段

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法主要有“打手势”、“使眼色”、“传递纸条”、“千里传音”、“交换试卷”等相互配合型和夹带纸条、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单独实施型作弊手段。虽已逐渐“过时”,但也时有发生。

(1)相互配合型的作弊手段

考生一般情况下为熟人且关系较好,个别为“”搭档。考生报名时一起或稍前稍后,以便座位相邻或相近;考试前相互约定,制定攻守同盟、明确联络信号,以于考场上进行信息交流并达到作弊的目的。作弊时段一般选择在监考人员注意力分散、警惕放松的考试下半场,尤其是考生陆续交卷开始。常用“手势”有:一根手指表示A,二根表示B等;通过预先约定摸桌子的四个角来分别表示ABC等;点头表示正确,摇头表示错误等;“交换试卷”的手法,常见于“”搭档的情况,将作答好的试卷,寻找时机与其“搭档”进行交换。

(2)单独实施型的作弊手段

一般为成绩中下、基础较差的考生,抱着“守株待兔”、“静候时机”的心理,在考场上寻找作弊的机会,利用查看夹带纸条和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方式,达到抄袭的目的,作弊时段也一般选择在考试的后半场。常见方式有:夹带手写或6号字体打印的纸条、缩小比例打印的PPT纸条或小册子、竖排的卷卷抄;将答案用普通笔写在大腿等隐秘部位,掀开所穿裙子或短裤直接查看;用荧光笔将答案写在手臂或浅色的衣服上,用笔上自带或伪装成橡皮擦等考试工具的紫外线灯照射查看。

2.替(代)考

“PS”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照片的美化处理已成易事。部份考生用“PS”后的照片进行报名,以“身份证申领多年、成年后五官变化”为托辞,请“”混进考场,进行直接的代考。该类考生所持有的身份证一般真实有效,申领时间大多在三年及以上,身份证照片取像时的变形、成年后五官的变化及刻意编辑过的照片,加之五官基本相似的“”,代考行为很容易得逞。在考生入场时间紧迫、人员拥挤的情况下浑水摸鱼、混进考场,进行安检和身份核对公安民警,即便运用专业仪器(身份证阅读器)核对身份证真伪,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代考人员。三者(考生、照片、身份证)不一、似是而非,是替(代)考行为时常发生、禁而不止的根源。

3.高科技手段

打手势、使眼色、传纸条逐渐淡出江湖的同时,大规模、多样化、隐蔽化、团伙化、专业化的高科技作弊群体陆续浮出水面,大大增加了人事考试防范和打击作弊的难度。常见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作弊的模式,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窃取试题,二是组织答题,三是作弊考生完成抄袭。出现了跨省份,从手机发展到数字传输设备,从考生发展为完整产业链条的作弊团伙等的特点。流程一般是安排专人以合法考生的身份从考场内窃取试题,并传递给考场外接应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完成试题后,再设法将答案传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具体表现为:

(1)试题窃取

密拍是高科技作弊中窃取试题的最主要手段。常用的密拍设备有微型无线摄像头和微型照相机。目前,密拍设备主要使用无线高清CCD微型摄像头,一般伪装成纽扣、手表、签字笔、领带夹、挂饰、U盘、车钥匙等随身携带的小型物件进行拍摄,非常隐蔽。

(2)试题传输

包括考场内的试题发送和考场外的试题接收,手段原理基本相同。作弊团伙将密拍后获得的试题通过专用的发送设备传输至考场外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采用专用的接收设备接收试题后迅速完成试题作答,常用工具为小型无线数据传输设备。DV配合发送设备,将拍摄和传送步骤分开,作弊的查获率被大大降低。试题数据的接收一般借助于灵敏度较高的无线电设备,考场外数百米远也能接收。

(3)答案传输

作弊团伙将归整出来的试题答案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发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一般采用大功率电台传送,发送设备常隐蔽于考场附近的汽车内或者宾馆、民房内。

(4)答案接收

作弊考生主要利用耳朵通过音频接收工具或者利用眼睛通过数字接收工具获得答案。音频接收工具的使用范围在3~5公里,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不易被电子探测器发现等特点。一种常见的音频接收工具是隐形耳机信号接收器,包括隐藏于耳道内、口腔牙床内的隐形耳机和伪装成背心或钱包、项链、鞋、发卡等随身物品的两部分组成。另一种是眼镜式信号接收器,外观和普通眼镜差不多,与配套的隐形耳机一起使用。眼镜接收器逃避探测的关键是眼镜腿下隐藏的可即时控制的微型开关。数字接收工具包含LED屏幕、内存和接收天线三部分,常见的尺子、橡皮、笔、眼镜盒、手表等用品都可能是接收终端。尺子、笔、橡皮接收器的外观和普通文具几乎一样,但它的一个侧面带着LED显示屏,内部隐藏着电池和天线,这种数字接收设备还有一键销毁功能,以逃避检查。其LED屏幕每屏可显示20~40个汉字。透明眼镜盒接收信息的速度可达每秒120个汉字。手表接收器高度仿真,具备可显示40个汉字或80个英文字符的隐藏式屏幕,可在手表和接收器之间即时转换。矿泉水瓶接收器,外表与普通瓶装水没有任何区别,瓶中装满普通水。但水瓶的底部经过特殊设计,安放了微型屏幕,作弊考生利用水的折射便可看到接收到的答案信息。当作弊者将水喝到一定水位,瓶中剩余的水相当于放大器,通过光学作用,作弊者在一定的距离与角度下,透过瓶面看瓶底,便可以在水中看到瓶子底部接收到的信息。

三、考生作弊的防范措施

纵观人事考试中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对于作弊行为的防范措施,除加强对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惩戒力度外,还需加强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1.人力防范措施

对于头发遮住双耳的考生,责令其用橡皮筋等把头发扎起来,亮出耳朵,防止利用隐形耳机进行作弊;对于反复玩弄橡皮、手表等物品的考生,进行仔细识别,防止其利用显示器等接收装置进行作弊;对佩带眼镜,特别是镜片较厚或频繁触摸镜架的考生,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其利用眼镜接收器进行作弊;加强考场内的巡查,核对考生证件并及时督促所有考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防止作弊考生交换试卷;加强观察,对行为异常、作答进度不正常的考生,进行细心观察;严肃考纪,对有作弊行为的考生,一律清除考场,不给作弊考生任何机会。

2.物力防范措施

实行“裸考”制度,由考试组织方统一提供考试所需要的笔、橡皮、尺子、计算器及饮用水等物品,严禁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任何物品进行考场;对于所携带的无关物品,由考生自行处理,考试组织方不提供看管等服务,培养考生良好考试习惯。

3.技术防范措施

根据作弊行为的类型,可将技术防范措施分为两类,一类针对于替(代)考行为,另一类针对于运用高科技设备作弊作弊的行为。

(1)替(代)考的防范措施

一是对于县市组织的人事考试,由于报考人数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多采用现场报名等的方式,可要求由考生本人并提供近期高分辨率的照片进行报名,此可核实考生与准考证照片的一致性;二是在准考证的制作时,运用等额四分、再行组合等的方法将该职位考生的报名顺利打乱,防止替(代)考行为和相互配合型作弊手段的实施;三是条件允许时,命制A、B型或A、B、C型的试卷,防止考生抄袭;四是在笔试、面试、体检、政审与报到上班的各个环节,均采集考生某个手指的指纹。对于可疑的考生,进行指纹比对,达到不留死角、不漏环节,将替(代)考人员挡在录(聘)用的大门之外。至于指纹的对比鉴证,可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工具进行比对,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观察直观方便,还具有清晰度高、误差小的特点。

(2)高科技作弊手段的防范措施

综合各地人事考试中高科技作弊手段所运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可使用视频监控、屏蔽、探测、无线电侦测与压制等手段,打击和防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考试作弊的违法行为。可选用设备简介:

金属探测仪。在考场的入口(教学楼楼梯口或教室门口)处对考生进行检查,防止考生将手机或无线电通讯设备等作弊工具携带入场。

手机狗。可探测出30米范围内手机等通信工具的信号变化,并可判断手机的位置和通信状态,手机在其工作范围内使用时,手机狗会立即发出警报声或产生振动。

考场信号屏蔽仪。可屏蔽考场手机的信号,防止考生运用手机进行作弊。

作弊克。考生使用无线耳机或者蓝牙耳机,“作弊克”会亮灯报警,使用配套耳机还能监听到语音对话。

监考大师。不仅能够探测无线电信号,还能对信号进行检测、定位、监听和录音,弥补了手机屏蔽仪、手机狗等设备的不足,若有人使用隐形无线耳机,还能确定其具置。

无线电侦测与压制设备。委托市(州)无线电管理部门,在考试时间内提供考场范围内无线电信号的监测、跟踪和压制等专业服务。

人脸识别系统。条件具备的,可使用人脸识别系统,0.01秒左右的人脸识别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替考行为。

“电子眼”。各县市的高考考室均装有高清“电子眼”,利用高考教室进行人事考试,让所有考生的考试都在“电子眼”的监控下进行;对考室的考试情况进行录像,给作弊考生和监考人员形成心理震慑。

4.加大作弊信息公开力度和作弊行为惩戒力度

一是筹建各级人事考试机构联网、公众可查询的人事考试作弊行为信息库,或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已建立的门户网站上对作弊考生的信息加以披露,协调相关部门,将作弊行为写入个人征信记录,加大考生作弊行为的“成本”,形成“诚信参考,不敢作弊”的良好风气;二是加大惩戒力度:对于“打手势”、“传递纸条”、“千里传音”等影响较小、情节较轻的作弊行为,处以该科目(类型)考试一定年限(如3年及以上)的禁考;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的同时,给予其一定年限或终身禁考的处理。对于替考人员的行为,依照《居民身份证法》关于冒用他人身份证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给予其终身禁考处理的同时,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泄漏国家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段虽已过时并逐渐淡出江湖,但并没有绝迹;高科技作弊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呈欣欣向荣之势。但纵观其工作原理和作弊手法,无论设备如何变换、手段如何翻新,其作弊手法均在掌握和控制之中。各级各类的人事考试组织机构,在提高警惕、严肃考纪、慎密组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好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措施,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人事考试中常用的作弊手法就会黔驴技穷、没有用武之地,作弊歪风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人事考试的安全将得到重大保障,公平、公正的形象将得到妥善维护!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利弊范文第5篇

6月14日,网上曝出云南宣威令人震惊的高考作弊: 40名高二尖子生在学校安排下替同校的高三学生高考。据资料显示,这次大规模作弊在宣威还不是第一次,然而当记者向教育部门证实有关消息时,得到了坚决否认的答复。

虽然事件尚未最后调查清楚,但高考作弊仍时有报道。高考前,各地都声称筑起了严密的防范体系,包括各种高科技反作弊设备,比如,电子巡考系统、电子信号屏蔽系统等等。然而,事实证明,只从技术层面上采取防范措施,而不重视人的因素,密不透风的防范体系也会轰然洞开。

近几年,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手段也已由传统夹带、传纸条逐渐向利用手机、无线耳机、微型扫描仪等高科技工具作弊转变。以手机作弊为例,湖北省在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4年41起、2005年89起,2006年就增加到了149起,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的态势呢,通过记者了解显示: 除了高考学子为了得高分不惜冒大险外,竟然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高考的主意,公开出售作弊工具。

“学子攻关,魔道斗法,一年比一年有所不同!”2007年高考已经顺利收兵,那么在今年的反作弊之战中又上演了怎样的精彩呢?

电子巡考上马

“如果高科技作弊的设备真的管用,我也想试一试,因为高考就是一个敲门砖,不管你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了大学,结果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别人作弊对自己也不公平。”这是去年高考落榜的一位河北学子向记者说的话。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个用在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合适的经典话语用在高考作弊上也一样灵验。尽管知道是违法的,但是在金钱的驱动下,很多人甚至是公司都打起了高考的“歪主意”。

在高考前夕,记者观察到,一个叫做“大千娱乐公司”的网站公开宣传卖高考答案、高考作弊器等等考试作弊工具。

而如今的作弊工具也都在高科技上做了功夫,从“骨干手表”,到“眼镜作弊器”,再到“袖珍耳机”,品种之全让那些甘愿冒风险的人眼花缭乱。

“现在作弊的手段确实很高明。”一位姓张的高考过来人跟记者说起了他们上学时考试的情景,“当初在使用手机作弊被老师发现后,那些同学便伙同一些大学的朋友想了一个更高明的办法。因为那些大学生是学通信工程的,所以他们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自己缠了一个大大的铜线圈。”张同学回忆道,“铜线圈挂在脖子里,然后再穿上一个有领子的衣服进行遮挡,把铜线接在一个手机听筒里,最后随便找两小块磁铁放到耳朵里,这样,一个作弊系统就能工作了,凭借两块磁铁把磁场引到耳朵里,外面人打进电话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此种煞费苦心的做法以及他们的“发明”着实让记者叹为观止,但是想一想他们的用途,又为其做法而不齿。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了禁止高考作弊,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在一些考务手段上进行投资。大部分省市早在几年前就应用了“电子指挥巡查系统”,其做法是在考点安装摄像头,随时在网上监控考点的一举一动。

“今年北京实现了教育考试巡查系统的全考点覆盖。”北京考试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纵向上,北京教育考试远程电子巡查系统的建设,将由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总体组织和协调,各区县考试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横向上,北京市的电子巡考系统将由考试院、区县考试中心和考点3级管理架构组成,分别建设电子监控平台和考场电子实时摄像监控系统。即考试院实现对全市各组考单位的远程电子巡查及应急指挥; 区县考试中心实现对本区县各考点、考场的巡查和监控; 考点实现对各考场的监控、考试全过程的录像及信息存储。”关于建设情况,考试院负责人这样表示。

而北京教育考试院巡查监控大厅的电视墙,则能随时显示各个考场的考试情况。通过安装在各个考场内的摄像头,网上巡查系统可将考场内的视频信号传输给市、区监控中心,实行实时监控。不但如此,画面还能随意拉大或是缩小,考场上的一切活动在电视墙上都能够一览无余。“只要稍稍发现异样,考试中心就会马上派人去现场。”考试院表示。

“今年的高考中并未出现异常现象。”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的孙老师告诉记者,“电子巡查系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去年我们在中考时用了这个系统,在那中间就有一个相关案例: 在判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发现同一考场有雷同的卷子,怀疑是抄袭的,于是就调用监考录像取证,但最后发现这两个考生不挨着,而且在录像上也没有看出有异动,最后就排除了他们作弊的嫌疑。”

尽管有电子眼的监督,也没能完全击退那些铤而走险的人。“我们使用的是高科技的产品,‘眼镜作弊器’,全套设备由两副眼镜及无线接收器等组成,可以里应外合接收答案信号,视频监控根本不会察觉,只要你表现得自然点就可以了。” 一个疑似大千娱乐公司销售员的人向记者推销他的产品。

电子罩遭争议

“教育部门应该想办法杜绝作弊现象,否则对其他的考生极为不利,也就让高考丧失了原有的公平。”北京的一位考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所以,面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作弊工具,政府部门也痛下决心不惜斥巨资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的高考中,重庆、河北、江西、陕西、辽宁等大部分省市启用了“电子屏蔽系统”,此系统的功能是,发射电子频率来干扰手机信号,让其不能使用。

据重庆市招生办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前年手机作弊连环事件的发生,让重庆市更加注重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今年重庆市在近6000个高考考场都将盖上“电子罩”,来屏蔽所有无线信号。

辽宁省今年也为全部考场配备手机屏蔽器、金属检测器,各考场的考试过程将会刻制成光盘,上报省招考办备案待查。其中手持式金属检测器性能跟机场检测设备不相上下。

“信号屏蔽器确实在防止学生使用手机作弊上能够起很大的作用。”孙老师向记者介绍,“101中学的教室里其实也装有屏蔽手机信号的设备。”据孙老师介绍,他们在之前已经用过此系统,因为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是打电话,就是用手机上网,甚至还有同学开了一个“101吧”,大家在上面传各种帖子,但老师们后来核实那些帖子居然都是在上课时间内发的,这大大影响了上课效率。

于是孙老师启动了该系统的电源,一时间所有的手机都没了信号,一段时间里还引起了很多学生的怨言。“然而今年高考时我们并没有启动信号屏蔽器,它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既然信号屏蔽器有作用,而且能杜绝作弊,为什么101中学没有使用呢?记者产生了莫大的疑问。

“作为学生家长,我强烈呼吁严禁在高考现场使用电子屏蔽仪,以免损害学生健康。希望新闻媒体向市政府有关方面领导转达我们的呼声,并促成有关禁令的出台,为高考学子的健康尽一份责任。”由于女儿今年参加高考,郭女士在提到使用该技术上显得异常激动。

“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对此项技术是否危害考生健康持怀疑态度,所以为谨慎起见,北京考试院规定今年不启用电子屏蔽的设备。”孙老师说。经记者向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确认,北京市今年所有考点都没有启用该项技术。

而早在2006年5月26日,手机屏蔽仪创始人唐泰也通过媒体呼吁,屏蔽仪发出的微波辐射对考生有副作用,不建议在高考考场使用。

然而,安徽却不同意“不安全”这种观点。据了解,在今年的高考中,安徽省各个考点都使用了电子屏蔽器和无线耳机探测仪等设备来强化考场管理。针对有些学生和家长担心电子屏蔽器影响健康的问题,安徽市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高考使用的电子屏蔽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大小基本上跟手机相同,电磁强度非常小,只要不离人体过近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在支持方和反对方都各执一辞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对是否应该使用信号屏蔽设备还没有达成一致观点。

法律防范是关键

舞弊与防舞弊的“魔道之战”事,自高考诞生以来几乎存在了30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说,从去年开始,该省所有参加高考监考的老师都经过了专业“反作弊”培训。培训主要针对手机、耳麦、扫描笔等高科技的现代作弊工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在防高考作弊上的资金投入每年将近1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似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有网友对记者说,高考作弊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只是一味地投入资金建这样那样的系统,实际上相当于把资金填入到了一个无底洞而已。

“就拿能不能使用信号屏蔽器来讲,尽管某些法规政策对该技术的使用有明确的技术规定,但是到现在为止相关权威部门并没有在使用该设备的安全性上给人们一个具体答案,从而致使大家对该项技术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疑虑。如今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该做一项测试,证明此技术是否对学子的健康产生影响,否则,一来对于考场纪律来说可能失掉了一个好的手段,二来如果真的有害就应该明文禁止,以防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毕竟健康是第一位的。”郭女士对记者说。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人士还表示,提高各种反作弊手段是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法制的不健全却是高考舞弊防不胜防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其一,目前相关部门对于网络监管比较薄弱。这使得各类作弊通过网络肆虐传播,“在很多人意识里,认为只有攻击他人网站、盗取他人信息才是犯罪,事实上开发和提供作弊工具的行为也有可能涉嫌犯罪,应该为此受到刑事制裁。提供作弊工具交易平台的网站,其实也是在涉嫌提供犯罪工具,在类似案件中极有可能会承担连带责任。”人民大学的一位法律专家向记者解释。

其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考试作弊究竟如何定性也缺少明确规定,对作弊者只能由教育行政部门按“违规”处理。这对企图作弊者起不到太大的威慑作用。湖北省社科院冯桂林研究员认为,针对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的现状,我国必须尽快在法律上、法规上和制度上分层明确规定,对违禁行为的判定、处罚及其实施,制定相应的法制程序,从而对作弊者和参与作弊人员的处罚有法可依。

评论:高考公平重在提高“考德”

今年,我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人,第一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而计划招生数567万人,可想而知,今年的“高考独木桥”竞争将会更激烈。

尽管社会一再地强调“考试是一种公平的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手段”,但是能不能摆脱农村的贫苦,能不能出人头地就在“高考一举了”。在欲望的驱使下,很多人不惜重金找替考、买高科技作弊设备,其猖獗程度让整个社会都汗颜。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高考的公平到底体现在哪里?很多家长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多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1999年,试行“3+X”科目改革,试点网上录取,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3年,22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改革和分省命题改革;2005年,实行“阳光工程”,增强高考的透明度。今年政府部门更是加大了高科技管理手段的投入,为电子考场、网上填志愿、网上阅卷、网上录取等等发挥作用的设备几乎用到了极致。

这些改革举措虽然有力度、有影响、有成效,但与人们的期望相比,似乎还有一定差距。因为高考作弊、考前移民(利用手中权力,把考生转移到分数线低的地方去考试)等等违规现象仍然存在。为什么投入力度大了,却没能完全制止这种违规呢?

有不少人认为,高考作弊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大家呼吁出台相关的法律来硬性地防止作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