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第一原理

经济学第一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第一原理

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第1篇

一、 组织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院学生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有: 2、完善制度:为了使我院学生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制定了新的学生会工作章程,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学生会成员奖罚制度》、《学生干部工作考核标准》等。

二、 校园文化

为了丰富我院学生的文体生活,我们院结合事实,开展了一系列比较有影响力体育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文艺活动等,都取得的比较好的效果。

文体活动

1、体育节活动:10月份,我们院体育部参加了校组织的体育节比赛。活动前院体育部对部分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培训,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调动了女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从大一大二学生中选出了一批较为出色的队员。成绩如下:体育节获得足球赛冠军,拔河比赛二等奖,洗衣服比赛二等奖,男篮精神文明奖,女篮三等奖等一系列好的成绩.羽毛球方面我院获得男单第一,男双第二,女单第二,女双第三的好成绩。

2、迎新晚会:9月28日我院文艺部在科学会堂组织开展了05级迎新晚会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现我院学生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是给05级新生的一份礼物。晚会共有14个节目,涉及舞蹈,独唱,小品,相声,时装表演,情歌对唱等,形式多样而不失新颖,充分体现了经管学院多才多艺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三星MTV校园歌手大赛: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我们经管学院参加了三星MTV校园歌手大赛最后由我院03级王朕同学获得优秀歌手奖。

4、礼仪风采大赛:组织参加校团委"礼仪风采大赛",一名同学获三等奖,四名同学选进礼仪队.

学术讲座与交流 3、"游知识海洋,展理工风采"百科知识辩论赛:在声势浩大的世界大学沈阳行的活动中,在沈阳理工大学“振兴之旅青春之约”主题的号召下,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各分院之间的交流。展现理工大学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促进各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我经管学院与汽车交通学院,理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共同举办了一场以“游知识海洋,展理工风采”为主题,以知识竞赛为主要方式活动。最后由我院获得冠军。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展现了我经济管理学院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共同进步的决心。使同学们增强了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丰富自己的学识的意识,更是向世界大学沈阳行活动献上了一份精彩,注入了一份活力。

4、“唇枪舌战,与谁争锋"主题辩论赛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由校学生会主办的“唇枪舌战,与谁争锋"主题辩论赛,本次比赛不仅促进了各个院系之间的交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了有辩论爱好的同学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经管学院在同学们极大的参与支持下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5、“想辉映青春,行动体现先进”三维团课:为了让大一的新同学进一步增强团员组织观念,提高团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为了配合学校开展“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思想工作,我们经济管理学院组织部组织团员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理想辉映青春,行动体现先进”的“三维”团课,使团员们从枯燥呆板的受教育的平面走进快乐、活泼、有趣的立体空间。在“三维”团课中,同学们尽情展示才华,体验现实生活,真正融入到团课中来,达到了预期学习的目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以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创意作为行动指南,锐意创新,把团学工作的具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团课的质量,也推动了学校新形势下团的思想工作的建设。

6、外语角晚会:这次活动得成功举办给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画上了闪亮的一笔,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提高音乐口语的欲望,以及想从不同的方面综合的充实自己的积极的学习意识。本次外语角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快乐的学习英语,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7、“我心中的党”演讲比赛:我院在此次演讲获得冠军。

三、 宣传

宣传工作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各项工作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尤其在学生会工作中,它传达学生会各项工作的信息给同学,是连接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得到积极的响应,主要原因之一是宣传起到了深入人心的作用。我院学生会宣传部在次方面取得可很好的成绩,为院里各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院学生会宣传部积极配合学校宣传栏主要以规定的内容为主题,进行板报宣传,板报以创新、醒目、含义深刻为主旨。同时我们还结合我们院自身的特点进行了许多宣传工作。总体效果都非常不错,现代社会是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经管学院学生会信息部面也作了不少的工作,更新了院学生会的主页,让全院,全校了解我们学生会的宗旨、活动等。

经贸语谰是经管学院特色的报刊,主要由编辑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报道院大型活动,提供一些自然方面的基本资料,对学生会工作的开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社会活动

植树活动:为了给全校绿化工作作出一点贡献,增强同学们对绿化工作的重视,并从自己做起,我院领导组织了三次植树活动。我院领导及同学在行政楼前参加植树活动。活动开展的顺利、成功,每位同学都亲手种下了十棵树苗。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关心着学校的绿化工作,使我们以后开展这项工作有了更高的信心。

与企业合作:10月5号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我院社实部于十一长假的前一天与赛博公司达成协议于三好街为长虹产品进行宣传,同时与回音避公司合作将一部分同学送到社会中进行实践。

05级爱心服务对的成立与发展:

9月2日~9月8日为了增强班机的凝聚力,为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更为实现班级内部无坚不摧的团结力,经管学院策划了女生为男生设计寝室的评比活动。

随着新生的陆续到来,为给他们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了体现爱心服务队及经管学院学生会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树立其在大一新生中良好的形象,经管学院爱心服务队在9月14号组织经管04级全体同学给本院05级的新生打扫寝室。

同学爱心捐助——为机械学院董志浩进行爱心捐款,此次活动本着学校“活跃工作,增强意识”的指导思想而开展。一方面帮助患病的同学得到更好的治疗,重获生活的自信。另一方面唤起同学们沉睡已久的爱心。这次的活动是启发同学们对生命和爱心的深层思考。捐款总数为3373.9元。 参加"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创建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活动"为主体的签名活动.

五、配合学校活动

1、校区球类联赛;

2、寝室卫生大检查;

3、卫生督察小组

05—06学年第一学期的工作即将接近尾声,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团委、学院团委的指导之下将工作完成的较为满意,真正的体现了校团委的口号“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协作的意识,健全了学生会各部的组织,活跃了同学们的生活、活动以及工作。在05—06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将会更加的努力工作,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将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会工作完成的更加优秀。

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模拟承包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1

长期以来,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变化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这主要体现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艺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出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精准农业等多样化的消费方式[2],同时消费者对园艺产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更加凸显出来[1]。此外,随着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更新也更为频繁,野生类型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现实问题为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园艺产业“质”的飞跃,必需培养产业发展相应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然而当今普通高校园艺本科毕业生不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园艺专业基本理论,对园艺专业的基本技能理解不够透切,很难掌握并真正地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园艺生产工作中,也谈不上为园艺产业贡献力量。虽然,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培养模式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都是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拓宽面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更新内容、整体优化、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1, 3]。虽然强调了实践,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但基本上都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学生自主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独立主动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园艺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实践效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大部分学生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4],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与探索。这反映了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和学的统一,尤其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急需加强[5, 6]。

因此,如何把应用型和创新性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适合本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本专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7]。为此,探讨和研究如何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8-9]。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校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笔者在《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当前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教改内容

1.1 课程设置的由来及构想

园艺专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果树、蔬菜和花卉等方面,《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设施园艺学》等为专业主干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基本都是在学习园艺植物相关生物学习性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包含的内容应用性极强。然而,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较晚,一般大三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并且基本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时间较短,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因而使得对知识理解不透切,技能掌握不够牢固,更不用说在生产中加以利用,这些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此外,笔者经过与多届学生交谈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由于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使得很多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专业兴趣不浓,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找到学习目标,如此恶性循环,当进入专业知识学习时已全无兴趣,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此,凯里学院园艺专业教研室结合单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园艺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开设了《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该课程是使学生在参加园艺产品生产、评价和销售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将逐步获取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应用于园艺生产各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转化为自我专业素养的实践平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时就让其参加专业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由于园艺专业技能的极强实用性,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园艺产品的观赏性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园艺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 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

园艺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技能极其丰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学习、了解及掌握这些知识一直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值得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多数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时相对较少,《果树栽培学实验》和《蔬菜栽培学实验》等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相对有限,同时为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这些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强。此外,大多实验内容仍以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制定的内容为主,这又使得很多内容与目前园艺产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造成实用性不强的状况。为此,在综合考虑上述背景和《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设置情况下,我们对其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

例如大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围绕“建园”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由园艺场地参观,园艺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园艺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山地园艺场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前准备,及冬季果树苗木的定植组成;第二学期则以“桃”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桃树花果管理,桃果实品质评价、分级和包装,桃树夏季修剪。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作用。首先这一修订可以使学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如以学期为单位)围绕某一核心内容进行学习,由于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内容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同时所学内容相互交错使得所学内容不断得到巩固加强,最后转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

1.3 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

园艺专业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实践操作的能力并进行实际生产体验,以及能结合各种园艺植物树种的特点,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2]。然而园艺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并且这些生产中的问题与园艺植物特别是果树的物候进程密切相关,虽然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基本一致,但这恰好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思路,即教学要有问题意识与教学过程要问题化,开课时间物侯化。例如,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的教学,首先提出什么是物候期?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侯期的概念,接着再结合生产过程中开展常规管理各个环节时期的选择讲解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此外,园艺专业所学知识大多不仅为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然而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依靠继承和传播,或者说简单的复制和重现是很难满足园艺生产要求的,这些经验和技术也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转化发展,以此来适应园艺产业的需要,这就要求从事园艺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较强的探索能力。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园艺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在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应用型的培养,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的教学,首先结合实例,提出桃幼树和成年树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结果的基础是什么?生长结果的能力与那些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如何利用生物学特性促进桃树实现早结丰产?这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不仅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理解了桃的生物学特性,也了解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最后在要求学生围绕促进桃树早结丰产拟定幼树管理方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1.4 校内实训基地施行“模拟承包制”管理

为了培养毕业后就能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在经过前两年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常规管理的学习后,从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立兴趣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承包制”管理,使学生获得相对独立管理和自主经营的机会。这一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很好地检验每个同学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是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园艺场经营与管理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包括成本预算、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等,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教改效果

2.1 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了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园地的规划与设计、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物侯期和生长结果习性,常规管理,果实采收、分级和包装等。这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勤奋的精神。通过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及校内实训基地 “模拟承包制”的实施,使学生跳出了前人经验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2 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但这种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转化[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应将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并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加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更新,掌握行业前沿最新的科研现状和技术,同时可以在生产中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从而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清西,李冬香,关夏玉.试论导师制与园艺本科人才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78-82.

[2]秦栋,李兴国,霍俊伟,于泽源.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农业大学园艺果树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1,244(10):94-95.

[3]徐呈祥,朱士农,催群香等.我国高等学校对新时期园艺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68-74.

[4]韩浩章,王晓立,王彰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4-165,177.

[5]邹佩文.园艺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42-44.

[6]胡繁荣.园艺技术专业“生产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5-8.

作者简介:杨芩,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李性苑,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不断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受到了巨大挑战,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难学且用处不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讲授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外,人们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思维,经济学是必修课程。基于经济思维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经济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很有必要作为通识公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对课程内容做了调整,强调经济思维。教学内容除了源自《西方经济学》等教材外,还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等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

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人们的欲望或者说需求是无限,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基于此产生了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一)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代价,确定了某一选择,便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如读大学是有机会成本的。上大学所花费的学费、书费仅仅是一部分成本,还有更重要的时间成本,即把读大学的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以挣到的工薪。学费加上书费加上工薪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二)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充满矛盾,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产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者称之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下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承认人类自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的外部正效应,积累正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

当然,除了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边际递减、贸易原理、“看不见的手”、消费者剩余等等。在讲授这些经济学原理时,通过综合运用假设前提、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识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教学设计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只是限于课时数,删减压缩了专业课内容,没有改革与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没有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职业学院或技校合并而来,二是普通专科转来的。前者在教学目标上偏技能化和实用性,后者教学要求的理论性和系统化过强,他们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过高,学生们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规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经济学原理。能力目标欠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也不达标。另外,高职院校对经济思维能力的重视不够,学生不具备经济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

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国家历来重视本科教育,为此集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组织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对于高职教材建设却较薄弱,导致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对路教材。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理论知识偏多,经济学思维方法训练少

《经济学》本身抽象,不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经济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仅限于掌握结论,通过考试,不去探究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也不会用相关原理分析经济问题,指导生活。学习状态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学。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考评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4]。因为课堂表现、作业等不计入考核,学生平日很难做到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也不会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经济现象,很难形成经济思维习惯。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课程名称更符合授课内容,即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就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据弹性理论进行市场营销。[3]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需求与供给、边际递减规律、比较优势、博弈论等。(2)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重点培养目标。(3)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把理论与经济现象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3]。

(二)教学内容编排合理

第一,授课内容不仅参考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类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而且充分利用经济学类通俗读物,比如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保罗?海恩等编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聊职院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这些著作,整合资源,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另外,学校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举办经济思维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一起全程听课,课下与教授一起探讨公选课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职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学内容没有深奥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从分析经济现象、社会问题中学习经济学的道理,告诉学生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基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不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相对宏观部分较简单,具体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另外课时数量也有限,目前只开设了16个课时,未来计划增加课时。所以聊职院校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供给与需求、效用论、比较优势、博弈论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原理时普遍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解原理时,应注意实行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先提问学生,“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一直吃馒头,永不停止?为什么感觉第一个馒头最好吃?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每节课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经济话题,比如春运期间火车票票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要经常布置一些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比如美国1990年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等这类物品通过的新的奢侈品税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既考核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他们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并随时整理,相互讨论交流[3]。

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另外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博弈论时,赏析电影《美丽心灵》,让学生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创立者约翰?纳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字:参与式教学方法 Presentation 案例分析

笔者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倡导参与式教学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了一种新形式——课前presentation,以期作出有益的尝试。

一、参与式教学的意义及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或“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看法,并在课堂上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叫“class presentation”。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教师会布置有关经济学的经典案例,由于案例涵盖的内容广泛,需要讨论和分析的细节多,教师往往在开学第一堂课便将班级内的同学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学期末小组会将有关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分享给班内其他学习者,并上交一份小组报告,这种形式为“group work”。 笔者最初将presentation及group work引入《西方经济学》课堂时也受此启发,但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国内实际及课程特点作了相应调整。

二、在日常教学如何实践参与式教学

1.个人presentation的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学生在做课前presentation时的内容可以是一则经济事件的报道及自己的评价,如国家为何要推出“国五条”(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预测这条政策对于房地产及相关市场的影响;可以是用已学的相关理论对周围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例如在“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中关于产权经济学对于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公共资源的讨论,信息经济学中对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讨论,都可以作为presentation的对象;可以让学生讲授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非重点知识,如在讲“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时,由于之前讲授过投资乘数效应作引导,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这一知识点可以让学习者完成。根据授课经验发现,这一部分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要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除课本外的资料查询、讲演组织、课件准备,但由于时间的有限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时对教师便是极大考验,不仅对学生提出课题的背景历史要有所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及观点加以点评。

2. 小组presentation的课题丰富化。Individual project是指单个学习者就某一热点经济问题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group work则要求超过两个学习者自发组织,研究某一复杂课题的各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需分配同一小组工作,组织联系成员的工作进度及工作衔接,同时对整体逻辑架构的宏观把握。由于独立作业的知识面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和个人思维的单一性,根据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加愿意通过小组共同作业来完成对当下复杂的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

3. 教学流程上的规范化。可将课堂内容分为二大环节,每次课第一部分占用15~20分钟时间来做课presentation,第二部分为课程内容的学习。在presentation环节,首先是教师带给学生的5分钟的presentation,随后10~15分钟是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教师presentation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类型,第一类是新发生重大经济事件的个人评述及现实经济问题的个人看法;第二类主要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简要介绍大国的经济发展史对比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类是经济学前沿信息及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经济学知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些新的科研领域继续研究学习。在学习者或者学习小组presentation之后老师进行简要的评价及总结,将学习者演讲的内容抽象概括,与所学经典理论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三、参与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Presentation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本土性。一方面我国经济学参入式教学的起步较晚,并没有经典案例的深度解析这样的范本,也难以做到经常对已经使用过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与更新。这使许多案例虽与教材内容相关,但这种相关的程度不够,代表性较差。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了敷衍完成任务随机挑选案例,演讲过程照本宣科,整个presentation的过程及沉闷又达不到分享的目的。

第二,教师对经济学案例分析、讲解和概括能力十分重要。老师做presentation时案例分析水平的高低及对学生presentation的抽象总结概括既与案例选择的质量有关,也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从教师角度看,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第三,presentation的目的和课堂时间掌控。由于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多,涵盖知识面广,要如何控制分配presentation及之后的知识点讲解的时间是影响presentation的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明白presentation的目的是鼓励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原理,比如在供需均衡原理中,学生就应当理解透彻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的变动原因,因此了解才能理解供求定理的推倒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供求定理的涵义,那么就不能充分分析课题“房价变动的原因”等课题,这样在过程中可能就会用大量的原因却讲不到重点及核心,浪费很多时间。其次,将复杂问题浓缩在10-15分钟进行讲解,除了要求内容精简还要求讲解内容的逻辑性强,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对于课题的提问及概况都类似于模拟论文答辩过程,即检查了学生对于课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又提炼概况了课题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勇,王宏联,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之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20(2):80—83

经济学第一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实践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系统化,即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组成,而且相互之间应该是平行或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上都要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应该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都包含在内,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步骤、变化内容,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选择、排序,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有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于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2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听的教学困境,与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有距离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从18世纪亚当斯密所发表的《国富论》开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形成基本原理,随后经过“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学校课堂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原理。有些原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当前的实际经济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只能以理论阐述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虽然说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是想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规律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如果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比较分析,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不匹配。

2.2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现代经济学已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因为数学是对逻辑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使得研究过程逻辑严谨、用语精炼、陈述清晰、结论明确。虽然目前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及深入,但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只涉及到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初步。在目前的招生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经济问题演变及结论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用代数表达式推导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还是基于几何图形推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会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拦路虎。

2.3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激烈震动的时期,受到各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更加复杂。但是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即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秋季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手机的依赖性更高,对新鲜事物的接手能力更强。如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契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1)确保内容编排的科学性。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但无论如何,也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要符合基本经济学原理,不能因为学生接受度不高就放弃基本原理,在内容选取上不注重原则,甚至胡编滥造,这不仅无助于课程教学,还对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了负面影响。(2)注重内容选取的实践性。如上所述,高职学生觉得经济学难学、听不懂,是因为觉得这些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联系,所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案例导入恐怕依然不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能需要对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近期的实际经济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把实际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通过基本原理来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易接受,也能启发学生对后续发展的思考。(3)创新引导思考的开放性。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真正转换为自己拥有。所以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如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在设计时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结合财经类工作岗位,分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等三个层次,再加入经济学导论形成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接下来,按这四个方面内容的顺序依次阐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4.1第一部分:经济学导论与供求原理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导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轮廓有了初步了解,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等建立了初步印象。供求原理主要是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部分内容切入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别描述中西方在经济成长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描述重要历史节点时对经济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发展及思想历史的对比,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考。在历史的叙述过程中,把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思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内容穿插其中,有机结合,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就认识到,经济学是人类历史认识的总结,而且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问。供求原理内容的切入点也要考虑到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不必遵循传统的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的内容编排顺序,直接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分别介绍市场当中需求方、供给方两方面力量形成的原因,分析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需求、供给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市场均衡,对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的相似案例。

4.2第二部分:消费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的前提实现效用最大化,通常从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两个角度分析,使用了少量的代数、几何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但依然让学生觉得存在学习障碍。消费者角色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在有限收入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把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配论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两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第一个模块主要从消费者的收入角度阐述,介绍消费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类型及其报酬即收入的来源,了解收入的类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个模块从消费者资源即收入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数学分析一带而过,主要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并通过原理的实际运用,让学习者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

4.3第三部分:生产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生产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包括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介绍了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相关内容的代数、几何分析让学生觉得学习遇到拦路虎。如果在内容设计上延续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以上问题,在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经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介绍完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可以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环境下,举例说明一家企业经营所需要考虑到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期、长期以及边际产量、成本等概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

4.4第四部分:管理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在经济管理方面从微观经济管理(即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市场失灵部分主要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角度阐述了对市场的影响和解决对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部分内容其实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较多的模型理论分析让高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深入学习了解的兴趣。所以在内容编排设计过程中,要选取典型经济案例,引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知识点的说明。譬如结合雾霾现象分析外部性的产生、影响和解决对策。再如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再结合实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或者从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引入到失业的类型、起因、解决办法等。总之,内容选取时要从实际出发,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