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提高 兴趣
数学学科一直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枯燥、深奥、生涩、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当然不能够令人满意,而学习成绩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数学教学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了。究其原因,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唯成绩论英雄的扭曲价值观使数学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方面学生、家长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考核压力,于是数学教育就走上了极端,内容越学越多、越学越难,这将数学教学逼进了死胡同。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笔者觉得数学教学的困境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要提高数学成绩,需要大力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指兴致,对人或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的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我觉得必须要提高以下五个“度”。
第一,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主体,教育和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只有两者都积极、充分、高效地参与其中,整个教学活动能成功,此二者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却是:由于片面追求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甚至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极端错误方法,老师担心讲得不深、讲得不透、讲得不全,往往采取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速成”“高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不科学方法,我们始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们不可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板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度
脱离实际生活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降低中学数学难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极端观点要求直接取消数学学科,当然,这些言论过于激进,有失偏颇,但适当减少过于高深的数学知识,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也在情理之中。尽管过分强调现学现用显得过于功利化和庸俗化,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落地”,让学生可以感知得到。学的目的就是用,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所以我们要尽量将书本与生活关联起来,或是一段简短的导入、或是一个精炼的课堂小练习、或是一个简单的课外实践作业,形式不拘,内容多样。
第三,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要加强这种迁移,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度,只有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发生联系,才能更轻松、迅速、高效、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掌握好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进度,让学生在逐步消化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不要“积食”。
第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或者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内容对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这一内容产生好奇心,这种陌生感所促成的好奇心将激发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觅答案,去亲自解决问题。要让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好奇心的形成,就要靠教师采取设疑、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布置作业,让学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和饥渴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最高效的。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五,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活泼度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 法学学科 整合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the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legal subject teaching, and proposed th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legal science educational model.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oncept and the pattern of the legal subject and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conformity, and pointed out the question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formity process.
Key words: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Legal subject;Conformity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普及,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逐步向网络化方向迈进,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指出:“促进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法学学科,许多学者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试图探索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之路。
一、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形式
信息科学技术是指利用电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广义上讲,一切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流通、应用的相关技术,均可称为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一般可定义为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是借助于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是指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光纤和卫星通讯为先导,形成的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群。
(一)信息科学技术的特点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属于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战略性:由于信息科学技术能够直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己成为一国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2、增值性: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渗透性:信息科学技术既是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又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处于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技术领域,因而它能广泛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4、超前性:信息科学技术不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而且更具有高度超前性,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不充分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开发,并应用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试制品中,从而在许多技术领域具有龙头地位和先导作用。
5、加速更新性:由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使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增大投入,而且更加注意使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使得信息科学技术从原理探索到最后形成产品的周期不断缩短。
6、创新性:信息科学技术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技术,它被不断地应用于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引起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社会形态、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
(二)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
信息科学技术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摩尔定律认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微处理器(CPCJ)的运算能力每隔约十八个月可增加一倍。微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使得芯片的运算能力和性能价格比都按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带动软件、通信、信息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数字转换处理技术的应用: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为大规模、多领域的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数字电视、数字影碟、数字音响、数字家电等数字电子产品正在风靡世界;在通信领域,从传输、交换到终端设备,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都正进行从低速向高速、从单一语音通信向多媒体数据通信的转变;在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领域,节目制作、传送和接收以及印刷出版等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也纷纷应运而生。
3、软件技术的应用: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增强信息科学技术的功能。软件技术目前已经不仅仅应用在计算机上,而且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信息产品的神经中枢,是实现产品灵活性和业务智能化的主要手段。软件技术还可以使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在不更新硬件的情况下升级。软件技术跟微电子技术相互结合,将促使软件技术与芯片、光纤等处理器、存储器、光通道之间的结合,从而实现网络的高速智能化。目前,软件技术正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更宽广的领域扩展,并已经成为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4、网络技术的应用:到了后PC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网络技术逐渐成了IT行业最重要的技术。麦特卡尔佛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的平方,因此,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接入网络给用户带来的效用将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通讯工具将越来越多,从手机、IP电话到视频电话、无线上网,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扩大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应用形式之外,信息科学技术还在许多其它的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的社会里,信息科学技术几乎渗透到了人们从生活、工作,到学习、购物、交友、聊天、娱乐等的所有领域,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深入社会的各个层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可避免的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是指在法学学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法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要在法学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学习科学信息科学技术;要与法学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与法学学科的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和计算机的电脑网络,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其在一个完全仿真的法律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如远程旁听庭审,网上法律咨询活动等,既方便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多媒体系统可以对法学学科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多媒体系统具有极强的超文本特性,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其可以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包含不同的教学特征的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组织与管理的最佳效果。(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有利于促进协作式学习。通过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各种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法学学科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整合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认知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应用信息科学技术阶段、融合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将专业课程与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使用不同的信息科学技术工具,利用不同的信息科学技术硬件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最终达到整合的最佳效果。根据法学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整合:一是横向整合,即学生学习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过程中,在学习内容上交叉融合,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哪些课程,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科学技术工具。二是纵向整合,即学生在学习法学学科的各门课程的进程中,不断培养自身信息科学技术素养,能够在专业业务上自觉地应用信息科学技术。
三、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实施的环境构建实践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需要建立一大批支持网络功能、数字演播功能、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网络远程实时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能否有效整合,达到预期的整合目标,要构建有利于整合实施的环境:
1、构建法学学科的相关实验环境,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主要包括模拟法庭、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场所,学生通过具体的模拟实习项目,在仿真的环境中切身体会法庭审判的全过程,从而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法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建立法学学科信息资源库。主要有视频资源库、专业知识资源库、教学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学术论文库,等等。这些资源库不断的补充更新,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3、建立法学学科的专业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各类高等院校的知识优势和比较优势,将各高校链接起来,进行交流式学习,互通信息。在网站上开设各种栏目,如专题栏目、论坛栏目等,利用网络交流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实施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由于软、硬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在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指出:信息科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可见,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在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使用演示课件,让学生成为观众。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整合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和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的整合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信息科学技术有机地与学科结构、学科内容、学科资源以及学科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强调信息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学科,成为与学科内容和学科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来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涉及到课程结构的改变。这种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而且涉及到课程结构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与法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先进的教学环境设施是开展学科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科学技术环境同教学设施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信息科学技术环境的建设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速度比传统教学设施要快得多,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可见一斑。因此,信息科学技术环境只有紧随节拍,不断加强建设,用最先进的信息载体去传播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师信息科学技术培训是实现学科整合的核心工作。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因此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这需要对老师实施培训。
4、教学设计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缺乏政策引导。限于教师的信息科学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科学技术环境,传统的教学时间模式仍是主流,没有从整合的意义上去普遍使用信息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科学技术服务于教学往往成为教师讲授公开课或授课质量检查、评比的装饰。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5、处理好现代信息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现代信息媒体的功能虽然强大,但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在法学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特有功能。所以,媒体的选择要有机选择,优化组合,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蓉.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刍议.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38.
[2]李登江.对信息科学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2):68-69.
[3]刘雯,陈志友.信息科学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5(1):71-73.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应用—最大面积问题》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三角余料应用”的故事:一个三角形铁皮余料,裁剪出一个矩形铁皮作为作为一个圆柱形容器的侧面,如何裁剪可使矩形面积最大?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讲授科学计数法时,把家乡的建设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编拟了这样一道题“中石化公司在盐城市滨海港港口投资新建风力发电厂,预计一期工程结束后的当年发电量为5.5?09度,某乡镇有10万户居民,若平均每户用电2.75?03度,那么港口风力发电厂该年所发的电能供该乡镇居民使用多少年?”学生解答热情很高。
二、借助古典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有效地考评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试题以知识为基础,贴近教材,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数学试题,通过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目的是要保证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如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周长是 。
图1
图2
这是一道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命题者很有创意的编拟出“数学风车”问题,使题目生龙活虎,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是赵爽的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能力(本题答案为76)。让学生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层层悬念、步步解决问题的原则,在幻灯片上预先写好了问题,并设法遮住,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出现,启发、引导学生逐个解决。
出现问题(1):1+2+3+…+100=?并让学生讲述大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解法,并得出5050的结论。
出现问题(2):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100=?,从问题(1)启发,使学生得出a1+a2+a3+…+a100=1/2(a1+a2)?00
出现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an},求a1+a2+……+an=?,从问题(1)(2)的方法——倒写法得出:Sn=(n(a1+a2))/2
出现问题(4):已知等差数列{an},如何求Sn,得出Sn=na1+(n(n-1)/2)d
一、播撒师爱,缩短距离
只有爱学生,才会被学生爱;只有被学生爱,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我曾经接过一个差班,数学平均分59分。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没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回答错了就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怕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看似学得很认真,其实真正学习的没有几个,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和老师互动。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讲课,把回答问题时带着恐慌、出现错误的几名学生叫到面前,我拉着他们的手说:“孩子们,谢谢你们与老师的配合。虽然你们答错了,但是老师特别高兴,因为你们喜欢学习,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得出你们很喜欢我,也很尊重我。正因为你们有不会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才能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课,老师特别喜欢你们。你们当中,有的成绩低一些,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信,没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从不会开始,相信你们一定能行。”之后,我把目光转向全体学生:“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困难吗?”“愿意!”“谁能把刚才几名学生答错的题再回答一遍?”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学中,教师一句真诚的语言、一个轻轻地抚摸、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婉转的鼓励,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师爱,日积点滴,月积爱河,久而久之就会打动学生的心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情境;主体作用;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7-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数学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景,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如,在讲比例线段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操场上、旗杆下、教室旁积了大量的水,旗杆、楼房倒映在水中,我让同学们到室外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方法测量并计算旗杆与楼房的高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注学生生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些数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双提高,且成功的体验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包括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中学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很强,利用分组学习等方式引导健康的竞争,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还要赛学习习惯、赛学习方法、赛思维敏捷性等。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
(3)树立学习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择机给学生讲名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学习的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和亲和力,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忌“师道尊严”,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比如,运用平易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来想一想”等;再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总结其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二次函数是一位既爱美又民主的先生,他讲究对称美,-b/2a是对称轴,他发扬民主,权利下放,a主管开口方向,c决定与y轴的交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幽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上课不应是单向的传输,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共同进步。
四、让数学课堂成为审美园地,发挥数学教学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