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的评价

工商管理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的评价

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库存商品; 管理绩效; 周转天数; 占用率

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管理绩效的评价通过计算相关指标的方式来进行。企业评价库存商品管理绩效通常是将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水平同以往比较,看看库存品资金是否节约,现计算库存商品周转天数,同上年实际水平比较,看看库存品周转速度是否加快。这样评价无疑不会有什么不好,但它忽略了客观标准的比较。本文结合企业实际,站在整个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来评价库存商品管理的绩效。

一、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的评价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亦称产成品可供销售天数或库存商品存货周转天数。计算公式如下:

产成品存货平均余额=(“库存商品”账户期初余额+“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2

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存货有关资料见表1:

计算结果表明,峰达工厂2010年产成品存货周转一次需要25天,则产成品存货周转率为14.4次(360÷25)。

峰达工厂2010年产成品存货周转速度是快还是慢,这不仅要同该厂上年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要同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周转速度计算表见表2。

从表2可见,2004―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周转天数累计平均为20.4天,产成品周转率为17.7次。峰达工厂2010年产成品存货天数为25天,比全国工业企业六年平均周转天数20.4天慢4.6天,说明峰达工厂库存商品管理还有改进的空间。

二、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水平评价

(一)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率评价

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率是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流动资产资金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情况见表3:

峰达工厂根据表3计算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率的过程如下:

库存商品存货平均余额=(238.90+300.77)÷2=269.835(万元)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 700.20+2 143.10)÷2=1 921.65(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资金占流动资产资金的比例为14.0%。该占用水平如何呢?要同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占用水平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率见表4。

从表4计算结果可见,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2009年累计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流动资产资金的比率为11.8%,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资金占用率为14.0%,没有全国工业企业水平好,则降低库存商品资金占用仍需要继续努力。

(二)收入库存商品率评价

收入库存商品率是库存商品资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资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较情况见表5:

计算结果表明,峰达工厂2010年库存商品资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是4.93%。它表明该工厂2010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要有4.93元库存商品资金占用作支撑。该数据如何评价呢?要同全国工业企业收入库存商品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库存商品率计算见表6。

从表6计算结果可见,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2009年累计产成品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8%。峰达工厂2010年收入库存商品率是4.93%,比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占用水平高0.13个百分点,说明峰达工厂降价库存商品资金占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李文美,刘建勇,朱亮峰.财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3.

[2] 朱学义,王建华,吴江龙,任艳杰,曹荣兴.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9(32):36-37.

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第2篇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渐走向中国的零售市场。同时21世纪又是一个客户经济的时代,要想真正的使得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些现有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从根本上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则是供应商评价,同时供应商评价也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一个重点。本文主要对供应商评价所设计的种种因素和其相互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本着以降低供应链的风险为经营理念,进一步的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有着更广的市场发展空间。

【关键词】

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连锁百货

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其连锁百货的经营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供应商了,然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则是供应商的评价,同时,这也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一个重点。同时供应商评价的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水平持续改善的一个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日益规范化的一个实质性的需求,因此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般情况下,如果要对核心企业的供应商进行一定的评价,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研究连锁百货经营者与供应商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一般情况下,就要对供应商的产品的质量问题、价格问题、技术能力问题以及生产能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评估和探讨。

首先就其质量问题而言,一般情况下,连锁百货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经营下去,与其经营的产品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供应商质量的存在缺陷对连锁百货经营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连锁百货经营者的主考察者更应该实际性的考供应商供货的质量、质量体系、对质量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发生质量问题时的反应和处理速度。

其次就产品问题。一个连锁百货在供应商所运营的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着消费品的整体运营,同时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的价格与整条供应链的投入有着一定的关联作用,同时又时刻影响着连锁百货经营和供应商共同的利润。

再次,经营上的信誉问题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化的社会中,大多数的人在其消费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其信誉问题,如果供应商的信用意识相对的薄弱,而这些信用意识薄弱基本上体现在所提供的采购时间有着随意性,不严格遵守其采购的时间,同时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又是很差的或者是承诺的服务不能做到,这些信用意识薄弱的现象,对于供应商长期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最后就其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而言,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顾客其对产品上的需求也逐渐的趋向于多样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品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同时其产品的更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一个连锁百货经营要想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则就要从根本上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而对经营的产品不断的进行更新。同时,对于连锁百货的经营来说,如果供应商的产品生产能力相对的低下,这就从根本上不能为连锁百货经营提供一定的产品支援保障,也就极大的影响了求商的整体生产运作。

2 实施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化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产品价格也逐渐的趋向于透明性,这个时候连锁百货的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图例“买”和“卖”的关系,从根本上融为一种体系,进而实现双赢的一种效果,因此对于实施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平价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实施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连锁百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一个连锁百货企业的正常运营都是通过对多个供应商进行一定的体系构建,通过一定的密切合作,再加上企业的严格管理,进而提高连锁百货经营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一方面必须明确采购方和供应商双方的关系,使得其供求主要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这种依赖并不是绝对的依赖,还是有着一定的可选择的空间的。在一定的市场信息的指引下,通过各个环节上的分工合作,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增值过程。另一方面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连锁百货经营的竞争水平,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最终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竞争和淘汰的过程,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市场上的竞争、是客户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产品更新的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不断地得到长期稳固高效的发展。最后,在加强供应商评价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促进产品的研发过程,尽可能的在第一时间拿到合适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第二、加强供应商评价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采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连锁百货的长期经营,同时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整体收益是非常可观的。这就需要一方面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一方面还要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在最大限度的加快产品的流通速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采购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实施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对于连锁百货的长期发展有着一定现实意义。

3 目前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中存在问题

虽然现代化的大部分的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供应商和供应关系的选择、管理与开发商,但是,就其根本上而言,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对于供应商的评价仅仅存在与形式上的关系,缺少战略层面上的考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连锁百货在其采购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产品的价格,仅仅注重其短期的效应,往往忽视其综合能力的评估,进而也就导致了人力物力上的一种巨大浪费,进而也就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二、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中使得供应商与采购方双方之间的沟通不是特别的顺畅,也就使得信任度有所降低。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供应商和连锁百货公司在其进行双方合作的时候,仅仅视其合作是一种买卖关系,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赢,同时对于连锁百货供应商评价管理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目前连锁百货供应商评价管理上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问题,其内部上的管理同样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以后的连锁百货经营应该加强供应商评价管理,进而促进连锁百货经营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4 如何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

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多个指标对同一个供应商在某一制定的业务周期内的经营行为进行的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连锁百货经营企业的供应商评价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水平持续改善的一个需求,同时也是对连锁百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化的一个极大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繁琐以及持续性强的一个过程,对于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建立供应商评价的定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供应商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结合成熟、先进的连锁百货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有效的进行一定的传承和传播。这个供应商评价的定量指标的建立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

第一、现则合适的评鉴指标,主要是围绕一定的评价主体,尽可能的选择可量化、可比较、并且能够客观的反应出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绩效指标,这对于评价系统的建立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第二、建立一定的评价模型,通过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机那里一定的评价模型,这些模型的构建主要包括对评价指标的组合、计算方法、权值体系以及其评价的周期和评价的范围。

第三、严格的设定评分标准,这种评分标准的设定,主要是以评价的模型为基础进行的一种评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实际业绩和评价分值再进行一定的建立。

第四、最后就是一个输出评价结果的过程,这个吧过程最要是将评价的结果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是展现出来,同时其展现的内容主要是对时点周期评价结果的展示和时段周期评价结果的展示两个部分。

4.2 定量指标库组成

而实施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在真正的实施中,就其定量指标库的组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销售业绩的评价,也即是日均单店销售额、销售占比以及销售额的均差率。

第二、销售毛利评价

第三、综合毛利评价

第四、坪效

第五、预算达成评价

4.3 评价周期及范围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连锁百货经营供应商评价管理的过程中,其评价的周期主要是有时点周期和时段周期两个部分。

但是其评价的范围主要是集团、子分公司、门店以及商场四个部分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

总而言之,在对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进行评价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对名录内的供应商的监督体系进行一定的评价,同时在其监督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给优秀的供应商给予一定的表彰,在一定程度上严格的根据供应商的变化情况适时的修订企业的名录,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信息数据库,尽可能的加强对供应商的信息管理。

5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连锁百货的经营市场逐渐走向世界的大舞台,而对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进行一定的实施,对于连锁百货的经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也是提高连锁百货经营市场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婷柳.基于连锁百货经营的供应商评价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2,(16):83-84.

[2]王红海.如何在连锁百货经营中做好供应商的评价管理 [J].信息与电脑,2010,(1):49-51.

[3]张晓莲.制造业供应商评价管理 [J].中国市场,2013,(30):99-101.

[4]张海利,孙小炎等.构建供应商评价与管理体系 加强物资配套保证能力 [C].//第二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论文集.2008:557-561.

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第3篇

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分别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股东的诉求。股东对企业拥有所有权,换句话说,股东是企业的主人。股东最关心的就是企业的利润以及持续的发展能力,一个企业能够获利,而且发展潜力比较大,才算得上是个好企业。管理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获利能力,表现形式就是净利润数额。股东通过企业利润的多少,来判断管理层管理的水平。员工的诉求。员工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成员之一。员工通过契约和企业建立经济关系。作为企业员工,他们通常希望企业可以提供很好的经济保障、相对健全的劳资关系、条件好的工作环境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消费者的诉求。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就是购买和销售的关系,因此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好坏以及价格的高低比较关注。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企业商品时,比较容易受企业社会公益方面表现的影响。 政府的诉求。政府为企业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既包括政治环境,又包括经济环境。因此,企业也要按时纳税,不偷税、漏税,做个好企业公民。此外,还要求企业遵纪守法,时刻捍卫我国法律的尊严,不然就会受到惩罚。社区和团体要求企业在慈善方面以及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比较积极,从而促进社会公益等事业的发展。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绩效的重要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本身比较复杂,具有多种多样和竞争性的特点。企业要努力兼顾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绩效较高的评价。

二、社会责任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一)社会责任及社会绩效内涵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多德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负责,而且还要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点不再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力都是受股东委托,并且主导着学术界。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对比界定和内涵界定。从整体上说,这两种界定方式无论是在观察角度上还是在争论点方面均是不同的,从而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仍然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企业各个利益主体诉求的分析,进而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归结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遵纪守法、遵循一般的社会和商业规范、有效地对整个组织进行运营时,应当承担的经济、员工权益、社会公益和商业道德等方面的责任,从而维护多方的利益,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经济责任、员工权益、社会公益和商业道德。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均可以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社会绩效主要是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具体表现,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评价,主要用来评估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结果。本文社会绩效是指对企业经济责任、员工权益、社会公益和商业道德四个方面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比较低,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少之又少。2011年,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统计的300家企业中,处于卓越者位置,即社会责任得分在80分以上的企业只有中国远洋集团。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指数从2009年至2011年期间连续3年排名第一。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管理比较完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较为完整。从整体来看,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是不平衡的。相对来说,电力供应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电力生产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他行业不容乐观,多数行业只是处在旁观的位置。

尽管我国披露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与国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远远落后的。自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科学院经济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连续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深入评价,目的在于不断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11月底为止,中国企业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已经有771份,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方面的提升并没有直接带动报告质量的相应提高。通过对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调查,可以看出90%的上市公司仅仅披露对本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却只字不提。同时,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不统一,信息披露要求不够规范,结构混乱,信息数量和质量不佳,且缺乏第三方认证审查,导致信息的可信度和实用性不高。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重市场、轻环境以及重实践、轻管理等问题,因此,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规范,整顿社会责任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三、上市公司社会绩效影响因素

(一)高管的社会责任态度 上市公司的高管是负责和实施公司战略的关键管理人员,因此,高管在公司整个战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管在对整个公司进行运营时,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而在做出自主决策时,主要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等。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也是如此,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最终决定企业对社会责任持何种态度的是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另外,由认知理论可以得出,高管可以看到的只是非常有限的外部世界,他们通过选择性的感知来面对外界的各种现象,对种种现象的解释主要是依靠其价值观以及信仰。因此,管理者代表企业做出的抉择往往也反映了管理者在社会责任方面持有的态度。

(二)财务绩效 企业业绩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撑企业便无暇顾及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资金提供假说的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即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才能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负担理论考虑到社会绩效的成本,认为参与社会行为成本是昂贵的,只有财务绩效良好的企业才有能力提高企业社会绩效,即良好的财务绩效是企业实现社会绩效的前提。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业绩支持是无法实现其社会责任的,同样,即使拥有雄厚的资产,企业也未必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良好的企业绩效能够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物质基础。目前在大多数企业的目标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排位都较为靠后。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源,如果企业绩效不佳,企业只能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实现排位靠前的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缺乏必要的资源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大的障碍之一。

(三)法律威慑力 法律威慑力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密切相关。2011年,在中国投资的19家外资企业中,只有3家能找到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法律体系密切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致使法律对这些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制约效果差,使这些企业的违法成本低,有些企业虽然是违反法律,但也能够赚取利润。因此,在考虑是违法还是合法操作时,便会选择对本企业有利的违法操作。

(四)企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适合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有区别。在创业时期,企业生存比较艰难,因此,在这个时期,企业要以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为主。在成长阶段,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提高,相对而言,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这个阶段,企业要开始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成熟时期,企业逐步强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广泛和完善。在衰退时期,正常的企业通常会自觉缩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渡过难关。因此,企业的发展阶段也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绩效的一个因素,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其社会责任也会随之变化。

四、上市公司社会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一)上市公司社会绩效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和公正地对上市公司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在选取指标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对上市公司社会绩效进行评价时,必须以统计和管理科学决策等公认的科学理论知识为依据。另外,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要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独立性,尽量避免指标之间存在重叠现象。(2)系统性原则。在进行具体指标设置时,要考虑各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指标间的关联度。这样选取的指标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可以保持相对的均衡和统一,最终实现整个评价模型的最优。(3)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计量和评价的数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其次,用于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各项指标数据是可以取得的。否则,它会使整个社会绩效指标体系失去其实用价值。(4)重要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把握重点,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在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评价时,不必涵盖企业各方面的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完成任务。

(二)上市公司社会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笔者对上市公司的社会绩效指标进行设计,主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经济责任、员工权益、社会公益以及商业道德等四个方面(见表1)。

(1)经济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履行经济责任,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是上市公司最本质、最重要的一项社会责任。参照1971年Davis提出的同心圆理论,经济绩效位于企业社会绩效的内圈。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的经济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增长的潜力。因此,笔者将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销售利润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的关键指标。其中,总资产报酬率,是表示企业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主要是评价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效益。营业收入增长率是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都属于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是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2)员工权益。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资源,维护员工权益,注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作为企业,要尊重员工,维护和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努力解决员工最关心和最现实的问题,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上市公司员工权益进行评价时选取的定量指标有:员工人均工资及福利水平、员工培训支出年增长率、职业健康体检率以及劳动合同签订率;选取的定性指标有员工工作环境和员工心理健康援助。其中,员工工资及福利水平主要是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的员工工资及福利水平基本情况。员工培训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员工培训支出年增长率,是用来评价上市公司对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职业健康体检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上市公司对员工健康的关心,这也是公司维护员工权益的一种体现。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能够很好的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那么,劳动合同签订率可以反映企业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状况。此外,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体现员工权益的重要方面。

(3)社会公益。公司财富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企业从事社会公益,说明企业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从事社会公益,能够增加该企业的美誉度,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虽然从短期来看,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可能会减少了企业的资金,但从长期来看,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对社会公益进行评价时选取的定量指标有慈善捐赠率和社会活动参与次数;选取的定性指标是企业支持自愿者活动的政策和措施。慈善捐赠率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社会公益情况,同时,社会活动参与次数能够反映企业对社会公益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参加社会公益的积极性。此外,企业支持员工参加自愿者活动制定的政策以及采取的措施也是企业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之一。

(4)商业道德。商业道德也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企业商业活动中的诚实守信状况、纳税过程中依法纳税的情况等。对商业道德进行评价时选取的定量指标主要有罚款(违约款)支出率、税金缴纳率。其中,罚款(违约款)支出率是从企业诚实守信方面对企业商业道德进行评价。税金缴纳率是从政府角度评价企业在商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另外,企业采取的用于保证产品安全的措施则可以从另一方面衡量上市公司的商业道德。

五、上市公司社会绩效评价方法

(一)上市公司社会绩效评价指标比重确定方法 在上市公司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主要从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取得数据,将各指标按照公式代入相关数据;对于定性指标就要采用专家打分法,由多位专家对该指标进行打分,来确定该指标的具体比重。

(二)专家评分法原则 专家评分法主要是针对定性指标而言的,旨在将定性指标定量化。(1)客观性。专家在对上市公司社会绩效评价指标的比重进行打分时,一定要客观。企业在选取专家时,一定要保证该专家学识渊博,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客观地对待该问题。必要时可以对专家进行短时间的培训或者是详细的介绍该评价对象。由于专家评分法是根据各个专家的经验进行的,所以要求选择的专家比较客观和理性。(2)专业性。在运用专家评分法时,专家要具有专业性。他能够对评价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若邀请打分的专家对该评价对象不甚了解,加上运用专家评分法本来就有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势必会影响最终的结果。(3)重要性。评价对象有许多评价项目,有的项目比较重要,而有些项目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在运用专家评分法进行评价时,对那些重要的评价项目,专家要在分值上给予重视。而对那些不太重要的评价项目,则可以以小分值来呈现。

参考文献:

[1]党红:《CFO准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未来》,《首席财务官》2011年第6期。

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求中高层管理者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做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中层管理者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去向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但学校并不明确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不准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实践性较差。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关联性较少,应用性的指导较弱。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实践的基础。绝大多数的人才对于理论的掌握由于缺乏实践,人才在遇到问题时运用理论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参考国外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编排课程内容。但其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抛开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关联性不强,课程基础为后续课程更新不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续更新课程滞后,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的关联性不足,缺乏专业特色和教学的特长。

3.课程实践教学匮乏课程实践教学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没有形成实践与理论体系化教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教学的测试较多,相对的实践教学的测试较少,实践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力度不足,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硬件设施的滞后,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开展。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就是对于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致其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较少。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反的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估较多。

4.缺乏创新培养能力缺乏创新培养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创造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才在实际的解决工商管理的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图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相关的书籍、数据,人才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来源,创新资料的查询。并加大对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保障,工商管理学生的不断的加大投入,学生实践的力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

2.优化高校师资结构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丰富自身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边缘化建设,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广泛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将融会贯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并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工商管理相关内容的交流与会谈,了解前沿的信息,帮助中青年教师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不断的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接轨,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理论到实践经验的修订,满足实践的需求,尽量保持教材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构建校企合作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建设,不断的增强高校办学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训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体验,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监督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高校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应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激发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制定严格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评估制度,对于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去向,构建科学严谨的就业反馈机制。进而促进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会需求的质量监控进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次可以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型的专业调节系统优势。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道路。实施人才的战略化、品牌化经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对接。

2.特色化培养之旅特色化培养之旅。以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核心,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载体,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发展需求驱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课程的设置,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发展市场化战略。增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双方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面临着挑战。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设备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滞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及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庞小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8.

[3]丁胜.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6.

[4]陈于.私营企业劳资冲突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工商管理的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国际化;工商管理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与之相对应,我国面临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远程教育、联合办学的开展,工商管理教育应对国际化发展形势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化意识,并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工商管理形势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师资体系逐渐完善。许多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构建原则。借鉴吸收、引进聘请国外优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国家化培训。再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例如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还对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内容,并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实行常态化国际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革新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地区、国家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不符合当前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反而严重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国际化培养途径

首先,应当适时课程国际化。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当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观点,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思维。与此同时应当重视基础专业课程,深入探究我国工商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其次,要开展国际化工商管理论坛。高校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周边地区与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成果,并与相关国家高校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当今社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高校与这些国家的高校不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缘接近,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与工商界展开交流沟通,工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积累专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工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国际企业、外贸企业、企业家协会等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工商管理者参与论坛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动向与问题。

2.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当引进和聘请国外著名管理学院的学者或具有国际工商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国际化管理理念与经验。其次,高校应当排遣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安排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管理和决策,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案例、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参与国外培训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进而更新知识储备,引进国际化管理知识。再次,高校还当鼓励教师不断拓宽自身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丰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最后,高校应当设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要根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积极引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的高级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3.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根据学术论文和课题情况进行评比;二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很少有针对工商管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因此,若要应对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就必须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与制度,根据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市场化程度、生存能力。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霍国庆.台港地区工商管理教育的特色及发展走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台港考察记录[J].管理评论,2003.

[2]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

[3]杨芙蓉.面向国际,处理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2.

[4]李兴华.试析欧盟内部语言纷争的经济因素[J].法国研究,2008.

[5]胡笑寒,方迪昉.国外工商管理教育的系统分析及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