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的对外改革开放到今天,国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资企业“短、平、快”优势,使得我过经济增长迅速,国力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的“蓝领”和“白领”劳动成本分别是欧美国家的1/40和1/12,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新时期的使命,对外开放问题日显突起。过去引进外资企业,发展策略为“短、平、快”,使用的是我国廉价劳动力;新时期引进外资企业,国家作为从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发展策略:“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技术产业升级”。目前技术产业升级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有8亿人需要就业,劳动力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矛盾。国家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吸收率,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规模不大。解决方方案:政府将外资企业由简单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导至保护环境、科技含量较高、产业不断升级的领域。区域经济引导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将产业结构由国内外联动生产以及生产要素全球合理利用的新格局,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上严格要求,给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机会。首先需要加大第一产业农业的投资,作为农业大国,国家需协调好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提高发展速度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提升就业目标市场培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曾经做过建立就业选配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人能力和工作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一个位置的生产力是由个人综合能力和位置特征相互作用决定的。作为个人能力很明显,它可以发现,有些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在就业选配中,它也被认为某些类型的教育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比较优势;每个教育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一群工作领域的比较优势,只有一个教育匹配一个特定位置的特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可以获得比较优势。作为一个教育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某种职业,接受的人这种教育将会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并因此得到更高的支付工作。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找到自己的最高效率,在劳动力市场上,基于某种职业的特点来调整专业、培训目标、能力需求。
(一)细分和目标市场理论市场细分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购买者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市场即全部顾客和潜在顾客,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顾客群,以便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市场,然后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与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营销策略。劳动力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就业条件;通常使用的劳工团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相互融化。因此,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基于劳动力市场目标的具体要求,以满足特定领域的劳动力市场。行为和习惯通过市场细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市场,然后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与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营销策略。因此,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劳动力市场目标的具体要求,以满足特定领域的劳动力市场。
(二)营销理论1985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了营销理论。同时,芭芭拉坚持认为关系营销是与用户获取和建立密切关系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直接或间接的营销关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高等学校触及的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可以被视为学校的组织或者个人的关系由于研究生工作。可以识别这种关系,加强和改善关系营销理论的应用,以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没有困难。
(三)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首先,它是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劳动力市场,控制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和地方发展计划。其次,有必要分析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综合优势和做自我评价。第三,有必要确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科发展计划根据实际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第四,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分析,然后目标行业或专业团体目标对应学科和专业可以证实在劳动力市场。第五,通过分析典型的任务、工作流程和行为的职业或职位所需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职业或职位发现,然后就业能力模型可以建立学生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也可以称为特定学科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基于就业能力模型,课程体系(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开发和教学材料,老师也将被训练实施培养计划。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7-01
一、问题情境要有数学价值,并能与课程目标水融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 首先,问题的本身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价值.其次,问题要有针对性,与教学的课程目标相辅相成,有“鱼与水”的关联,很容易切中教学目标、切中问题的要害.否则,再好的问题也不会形成好的情境.其次,问题情境要符合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台阶”,而台阶间的潜在距离往往左右学习的效率,距离远学生断了念头;距离近,吊不起胃口.老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把握好问题和要探究知识之间的潜在距离,找准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来构建问题.
二、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
问题要能够提供某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形成更加理性的新认知.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感性认识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在体验、归纳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观念体系.如:在“等比数列的前 和”的教学中,有“国际象棋方格中放麦粒的问题”.此问题,虽然有较高的数学文化价值和趣味性,但是,因为需要计算的数字过大,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所需麦子的体积有多少?多重?根本没法想象,就算老师说“能把地球表面铺10cm厚”,也仅仅引起学生的惊诧而已,不能有效的感知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仍然是“春风不度”,不利于新思维的生成.而改成了“片断2”中的问题情境效果更好。
三、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数学本质
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解决?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特别是问题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刻道理?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些模糊的印象.所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想象问题、发现问题的空间,进而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事实上,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相关的更加深刻的数学思想、理论,这是情境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正如爱恩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前者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当然,这种“提出问题”是要拨开问题表面的浮云,重在数学自身的本质及价值的发现.这也是美国对前些年的课改实践进行总结所得到的重要教训:“那些为了建立与文学、历史或科学的联系而肤浅处理数学知识的教材,对学生和数学改革都是有害的”
四、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贯注重“双基”,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厚实的知识储备,借助大量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优势明显表现在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解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然而,大量的解题训练也产生了这样一种尴尬: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考试需要)的同时,逐渐的厌恶冷漠数学,甚至远离数学为择业标准.这种二律背判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数学教育价值取向有关:教师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是科学的数学而非文化的数学.所以,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各个侧面,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看待数学和理解数学,领略数学审美,透过数学的规则体会理智与自律,经历数学的严谨学会敬业与求真,通过科学与人文相济,发展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
重现历史名题的现代数学价值,接受传统数学文化的熏陶。“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源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如,教学片断2,很多数学名题都是历史的积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名噪一时,给数学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它们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如:欧拉(Euler)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发明了“图论”;泊松(Poisson)因为对“三个瓶子分啤酒”问题的研究而痴迷于数学,成为一代数学大师.有些历史名题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如: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隐含着深刻的极限思想,将其拓展到二维空间的单位正方形,它们是研究极限、无穷等比数列求和,非常好的问题情境;南北朝《张丘建算经》中“今有女子不善织布,诸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与等差数列的密切关系;杨辉三角,贾宪三角图,朱世杰的古法七乘方图,与二项式系数的关系,等等.都是教学中很好的问题情境.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现这些问题的现代数学价值,实际上是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也是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微分方程 数学建模 经济应用
微分方程是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有完整的数学体系,微分方程是数学联系实际,并应用与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各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工具。微分方程在物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果说“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是研究、了解和知晓现实世界的工具”,那么微分方程就是显示数学的这种威力和价值的一种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微分方程的问题,例如物体的冷却、人口的增长、琴弦的震动、电磁波的传播、人才的分配、价格的调整等,都可以归结为微分方程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应用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一、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
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是一种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模型,下面借助树的增长来建立该模型。
一棵小树刚栽下去的时候长的比较慢,渐渐地,小树长高了而且长的越来越快,几年不见,绿荫底下已经可以乘凉了,但长到某一高度后,它的生长速度趋于稳定,然后再慢慢降下来。下面建立这种现象的数学模型。
如果假设树的生长速度与它目前的高度成正比,则显然不符合两头尤其是后期的生长情形,因为树不可能越长越快;但如果假设树的生长速度正比于最大高度与目前高度的差,则又明显不符合中间一段的生长过程。折中一下,假设树的生长速度既与目前的高度呈正比,又与最大高度与目前高度的差成正比。
数学建模:设小树生长的最大高度为H(m),在t(年)时的高度为x(t),则有
其中k>0是比例常数,称此方程为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
解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
两边积分 得
整理得
故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通解为 (其中的c是正常数)
通解函数的图像成为Logistic曲线。另外这说明树的增长有一个限制,因此也称为限制性模式。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除了应用于生物种群的繁殖外,还应用于信息的传播、新技术的推广、传染病的扩散以及商品的销售等等。
1.人口阻滞增长模型:1837年,荷兰生物学家Verhulst提出一个人口模型
y(t0)=t0 其中k,b称为生命系数。
符合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模型,通解为
某国家人口增长满足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其中b=275(百万),c=54,y的单位是年,根据这些数据可求出再过100年该国的人口数。
因为把以上数据代入得
即再过100年,该国的人口数为5千万。
2.新产品的推广模型:设有某种新产品要推向市场,t时刻的销量为x(t),由于产品性能良好,每个产品都是一个宣传品,因此,t时刻产品销量的增长率与x(t)成正比,同时,考虑到产品销量存在一定的市场容量N,统计表明与尚未购买该产品的潜在顾客的数量N-x(t)也成正比,于是有
符合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模型,通解
当x(t*)
研究与调查表明:许多产品的销售曲线与Logistic曲线十分接近,许多分析家认为,在新产品推出的初期,应采用小批量生产并加强广告宣传,而在产品用户达到20%到80%期间,产品应大批量生产,在产品用户超过80%时,应转产。
二、国民收入与国民债务问题的模型
某地区在一个已知的时期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为,国民债务的增长率为国民收入的若t=0时,国民收入为5(亿元),国民债务为0.1(亿元),试求国民收入及国民债务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设国民收入函数为y(t),由条件知
所以得国民收入函数因为t=0时,y=5 得 c=5
故国民收入函数
设国民债务函数D(t),由已知
解此微分方程得
由t=0时,D=0.1得c=0.1
故国民债务函数为
三、价格调整问题
某商品在时刻t的售价为P,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分别是P的函数Q(P),S(P),则在时刻t的价格P(t)对于时间t的变化率可以认为与该商品在同一时刻的超额需求量Q(P)―S(P)成正比,即有微分方程
在Q(P)和S(P)确定情况下,可以解出价格P(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这就是商品的价格调整模型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主要服从市场供求关系,一般情况下,商品供给量S是价格P的单调递增函数,商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为简单起见,该商品的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分别为
s(p)=a + bp, Q(p)=α―βp(1)
其中a,b,α,β均为常数,且b>0,β>0.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由式(1)可得供求平衡时的价格
并称Pe为均衡价格。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即S
其中k
将(1)代入方程,可得 (2)
其中常数λ=(b+β)k>0,方程(2)的通解为
假设初始价格P(0)=P0,代入上式,得C=p0―Pe,于是上述价格的调整模型的解为
由于λ>0知,t+∞时,p(t)Pe。说明随着时间不断推延,实际价格p(t)将逐渐趋近均衡价格Pe
四、人才分配问题
每年大学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员分配教育部们充实教育队伍,其余人员将分配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设t年教师人数为x1(t),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人数为x2(t),又设1个教员每年平均培养α个毕业生,每年从教育、科技和经济管理岗位上退休、死亡或调出人员的比率为δ(0
(1)
(2)
方程(1)的通解为
若设x1(0)=x01,则于是,得到方程(1)的一个特解
将上式代入方程(2),得
方程(2)的通解为
若设x2(0)=x,则,从而得到上述方程的特解
一、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进程
(一)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诞生于1776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当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生产技术和经验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促使古典经济学学派的诞生与发展。该学派遵从经济规律,认为经济规律会主导价格和要素报酬,认定价格体系可以很好地配置生产资源,十分信赖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不需要政府给予任何干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古典学派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理论,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
(二)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派创始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新古典学派产生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包括分配论和价格均衡理论,主张将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力论以及生产费用论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前提。新古典学派的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论,认为不同需求量和产品价格的构成是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决定的,并以均衡价格论替代了价值论。并在均衡价格论基础上发展出分配论,对国民收入中各种生产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比例大小由各自的供求关系主导的均衡价格决定,并认为经济总量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组成的。
(三)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高涨、产出能力严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经济倒退。凯恩斯主义可以解释为总需求管理,对经济萧条作出了科学解释:“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政府发挥经济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去拉动需求增长,促进经济消费和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复苏,恢复正常运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IS-LM曲线,是由凯恩斯主义者希克斯总结并写出来的,是对凯恩斯主义最好的阐释。但是却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质疑与批评,认为凯恩斯主义将经济学又重新拉回了古典经济学领域中。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凯恩斯主义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研究,并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繁荣和通胀的分析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以及索洛等,学派理论观念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强调了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去调节社会经济总需求,促进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并且提出了混合经济论,以此应对经济制度方面的问题。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诞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涨,失业率很高,并且通胀问题严重。由此引出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并由此演化出经济发展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十分依赖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理性预期以及自然律假说四个假设,认为私人经济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货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中性的,货币在短期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中性的。并对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作出了批判,认为其主张的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害的。
(六)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学流派,其汲取了凯恩斯主义中经济学理论上的不足,并在新古典宏观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发展出新凯恩斯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微观经济基础,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一)代表个体分析模式问题
经济学经典的分析模式是代表个体分析,可以将微观分析和总转化当作宏观总量,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必要工具。代表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社会经济个体数量多,并且个体差异大,代表性个体分析的工作量太大,无法准确把握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容易出现误差和失误。第二是该模式的分析前提是假定个体本身存在缺陷,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代表个体的占比是一小部分,使其代表性遭受巨大的质疑。第三,在代表个体分析模式下,总量如果假定合理,其在分析时也会受到经济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加总行为出现问题,得到的结果并不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二)理性预期分析模式问题
在理性预期分析模式下,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分析需要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基础上,认为经济主体的发展就是宏观经济理论覆盖下的最优经济行为。但是,在理性预期分析模式下,完全理性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是不存在的,个体的经济行为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采取理性预期分析的方式去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无法做到完全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三)计量验证分析模式问题
计量验证分析模式在经济学中使用比较多,并且相对常规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提出问题,并引入函数模型,然后提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数据分析的形式去开展计量验证分析。经济学流派会根据自己对宏观经济微观基础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成果,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函数模型,进而对经济系统开始假设,并使用数据工具去推理、演绎,得到经济规律的数学表达。在计量验证分析过程中,分析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提出的问题脱离实际,函数模型使用不当等。分析模式的问题容易导致过于理想化的缺陷出现,并且分析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性的因素是无法被准确量化的,使得分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三、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
西方经济学流派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化,经历过迷茫,也获得过成功,其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具体划分,应该从凯恩斯主义说起,但是其革命的根本目标是颠覆,并不是分立。当然,凯恩斯的颠覆思想也受到了很多质疑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使得其相关的问题分析出现错误。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是无法正常开展的,无法获得正确的分析。另外,正是因为存在质疑,才会一直推动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发展与演变,引导经济学者不断探索着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致力于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途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经济做出最准确的解读和辨析。
1 网络环境下与传统条件下小学班级管理差异
1.1 教育管理方式有区别
传统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活动,更多的以师生或教师与家长直接面对面形式开展,以语言交流为主要方式。而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各种形式交流工具的应用,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可以是异地的、非面对面的形式,除了语言作为沟通的方式之一外,文字、图片、表情等各种学生更喜欢和接受的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越来越多地成为网络环境下教育管理的方式。
1.2 教育管理方法不尽相同
传统条件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班主任实施教育管理行为更多会使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因为使用相对抽象的说教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疲劳和反感。而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甚至通过网络直接联系正面榜样、反面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生动的展示、演示,让学生自发自觉地体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促成其自身形成自我教育管理的内生动力。
1.3 教育管理实效性存在差异
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条件下的班主任以面对面的、说服教育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在获取信息十分便利的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得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不一定比教师少。班主任教师单纯地想要通过简单说教影响和改变学生思想较为困难。而在网络环境下,班主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声音、图像和视频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和正反两方面典型向学生宣传和展示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主动关心和关注,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自己会得到正确的、积极的结论,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对照监督和纠正。
2 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陈旧
在现阶段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缺乏现代的管理观念,并且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对学生的出勤、学习成绩、违纪情况几个方面来开展班级管理。教师自身对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完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窘境。与此同时,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管理的主体,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
2.2 教师管理压力较大
小学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同时,负责班级的管理工作,教师的自身压力较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阶段,也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阶段,如果管理过程中不能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实现个性化管理,就会使学生的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并且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有很大不同,教师难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并且整体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不足。
2.3 管理方式过于陈旧
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以教师为管理的主体和中心,难以符合新时期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需求。小学生自身不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并且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如果教师不能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就会造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问题,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管理方式上的不足,使得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难以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能与家长进行实时的沟通,不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
3 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相应对策
3.1 即时通信软件的应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
网络环境中,即时通信软件可以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实现实时交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难以鼓起勇气去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对于教学方面的意见不敢提出。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能实现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的沟通,学生可以表达自身内心中所存在的顾虑,表达对班级管理的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3.2 网上留言的方式促进班级活动的开展
网上留言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的需求进行表达,并且通过对学生建议的征集,实现班级集体的活动开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集体活动的建设,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活动中,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品质的成长。
3.3 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网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解答学习中的疑惑,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与认识,并且向教师、家长展示学习结果,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增强了其学习自信。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