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基础学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92-02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已是共识。本文拟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及措施作一番具体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学管理制度机械、僵化。当前各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普遍追求模式化、齐一化、量化式管理模式。不论是对教学计划的制订、设计,教学过程的监督,还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等,广大教师都被排除在外,成为被动的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体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即教师受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限制,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满堂灌,考试时,由于教学覆盖面的要求,只能是面面俱到,缺乏特色。学生学习过程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种只注重完成教学和考核任务而不顾教学质量的应试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机械式管理模式的直接结果。
其次,教学方式陈旧、呆板,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多是通过比较抽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推导来加以论证,加之受课时和教学考核要求“填鸭式”的灌的限制,导致许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着重理论阐述,不能也没时间和精力联系实际和补充课外的信息。特别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思想交流,从而使原本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由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即使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公式推导得再熟练,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得满头雾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性的概念和纸上谈兵外,别无所长。
第三,理论脱离实际,教学缺乏针对性。
经济学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理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是以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为依据的,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阐述经济学理论。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思想把握不透,不能紧密联系实际阐发经济学原理,导致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以致学生学习了经济学的课程之后,谈起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运行方式头头是道,论起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则茫然不知所措。
二、改进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
首先,改革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以集权制、行政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因此,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是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具体说来,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者从传统的“大权独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将教学管理权下放到院系,充分发挥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和高效运行。同时,应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来看,应允许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多样化教学。
授课方式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是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弊端,也是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可度。具体的教改方式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运用QQ群、博客和微信等网络工具,直接进行“网上答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来安排作业,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回答教师的问题。运用这些信息手段,可以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型人才,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功底扎实,但社会经验缺乏,不善于把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显示出完全的不适应性,照本宣科成了他们教书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师课堂语言的使用技巧训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经济学的“生活语言”,营造趣味昂然的课堂氛围。要善于用生活的语言阐释经济学道理,并能熟练地将生活语言和经济语言进行比较和转换,使学生们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变得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从最基本的层面阐述在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考虑经济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区分、侧重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不同专业课,与专业课核心知识衔接起来。
国际贸易专业应主要注重宏观经济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导方面,重点侧重宏观经济的知识教导和应用,着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外经济波动和国际间贸易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的理论内容、措施实施等。使学生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现实经济中趋利避损。
财政学专业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内容,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政策内容、通货膨胀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上。一方面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经济社会。
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讲授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足够的基础理论,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面对未来复杂的工作环境。
工商管理专业应重点讲授与管理经济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和战略理论、博弈论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不同的工作。
其次,注重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经济学的魅力吸引,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代之以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出发,确定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对一些重要章节采取讨论式教学。教师可列出讨论纲要发给学生,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资料准备、观点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最后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校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其理论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第三,本着够用、管用、适用的原则,合理选用教材。
应建构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材体系。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专业培养特点,建设具有独自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材选用上,摒弃以往追求权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的虚荣心理,在培养人才上使学生的独特性与学校的培养方法相融合,重视培养结果的实用和应用能力,选择与现实接轨的教材。对此详细叙述就是:在不影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即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大前提,舍弃对经济理论晦涩难懂的部分,更加注重实用性,贴近生活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现代经济的敏感性,保证学生能在就业和日常竞争中存在优势。
总之,对于学生应该如何教、导,将所学知识良性应用在经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问题化,理论问题现实化,培养学生经济信息捕捉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教师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39-02
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关注和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设计,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 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1.1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1.2 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2 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3 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3.1 数学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可设计如下情境: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 扣10分,不回答的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1队 对 错 对 对 没回答 第2队 错 对 没回答 对 对 第3队 对 对 错 错 没回答 第4队 对 错 对 错 错
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急切的想给每个对打分,但是有的队答对的题比答错的题还要多,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3.2 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3.3 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1)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3)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4)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3.4 活动情境。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通识教育必修的基础课程。北京化工大学开设本课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每年有近三千名学生参加本课程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评为首批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1 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必备基础,也是专业学习必要的文化基础,因此,它具有内容新颖、覆盖面广、紧密结合应用的特点。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授课对象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以及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年年更新,平均更新程度达到30%以上。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通过课外讲座、教授讲授第一堂课等形式介绍计算机在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应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学方式
2.1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的特点,我们通过网络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利用周末为他们开设“计算机实用技术”,作为主课程的一个补充,使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能进一步提高;对于零起点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开设“操作基础培训”课程,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我校这种分层次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矛盾。
2.2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针对计算机应用要求的不同,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在本课程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即使是理工类,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异,我们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如化工专业中用Excel解决优化问题以及序贯模块法的迭代计算,材料和应用化学专业用Word绘制各类工艺流程图,机电专业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绘制函数曲线和误差分析,管理专业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等。分类教学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专业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利工具。
2.3丰富的网站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途径
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资源丰富,登录网站可见如图1所示。
网站上统一的教学文件,既规范教学,又便于查阅。学生可以自主测试,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作业的布置和提交均在网上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相得益彰。
网站中的“讨论区”,类似于BBS,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提问和回答。教师在课程网站中还可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访问网页的频次,点击页面的次数及停留时间,为教改进行粗略的数据统计,为教师总结、修改课程内容提供依据。
教学资源网络化,支持启发式、自主式、任务驱动式、互助式、讨论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能力,改变了学生与教师沟通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4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课程最终成绩由计算机基础知识、上机操作和大作业三部分组成。
(1)操作部分分段考核,只计成功,不计失败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前申请上机操作考试,通过后,这部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如未通过,可下一次重新申请。在我校每学期上机操作部分的考核安排2~3次。
(2)增加大作业权重,发挥学生的潜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中的大作业由3~5名学生组成小组完成,老师给出要求,学生确定主题及实现方法,最后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收集和组织信息、活学活用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相对评分制度激励学习竞争
我们在2004、2005两个年级均采用相对评分制度,即把考核的三部分成绩累加,学生按成绩排序,确定合理的分数段比例。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激励了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竞争,遏制了拷贝、抄袭现象。
3 教材建设
为了进一步因材施教,我们一直坚持使用自编讲义和教材,先后出版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材10余部,其中《多媒体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第4版)》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及配套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融入了我们多年的经验及改革的成果,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4 课程特色
4.1分类、分层次教学,面向专业需求,合理解决好两个衔接
分类、分层次教学解决了本课程与中学信息技术的衔接、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使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开设提高班和基础班的周末课外讲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按理工、文管分类教学,强调结合专业,面向专业应用。教师对学生给予计算机应用在相关专业上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4.2多元化教学模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先进的课程网站教学平台,提供的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课程资源栏、实验指导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得多种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己获取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大作业”从创意、设计到实现的方法手段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应用课外所学知识。创新是本环节获得高分的唯一途径,强调小组分工合作、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发挥个性、开发潜能,营造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
4.3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
采用多种方式、分阶段考试、最后评定相对成绩,是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个新尝试。这一举措激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4重视实践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一半。要求学生完成6个必选实验,在提高部分的5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所有实验均可在网站上寻求实验指导。
(1)有些实验作业采取学生之间互评,学生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综合大作业网上提交;
(3)搜索信息的阅读报告采用讨论、评说方式进行打分;
(4)优秀的小软件、小制作等在课堂、课程网站上展示;
(5)大作业由小组团队完成,学生上讲台讲解答辩;
(6)学生参加老师的应用开发工作,如利用Flash、Authorware等编写CAI课件,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上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5提升教师水平,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坚持每学期集体备课、集体讨论修订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出进修学习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加入到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中,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充实基础课的教学,以科研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5 结束语
几年来,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及改革,促进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竞赛在北京市获奖,“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主讲教师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之一。今后我们仍将坚持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2003.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是一家之言。教育专家从建构主义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学员的思维和智慧最易被整个群体共享;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为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以学员为中心,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经验、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发展对象要体现全体性,为此,课程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员;发展策略要体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动力要体现主体性,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为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要结合学员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要按照经济性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科学设计信息反馈环节与方式。
3.有意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创造了先行组织者概念,这些在新知识之前提供的相关的、引导性背景材料,能有效地组织学员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运用这一理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是:明确课程目标、提出先行组织者,唤起学员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设法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帮助学员寻找新知识与现存认知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固化学员的认知结构。
(三)系统理论
课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活动,因此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反馈原理,要求强化教学员间、学员间信息交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序原理,要为学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和条件,促进教学系统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结构转变。
(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建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分析环节
1.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个目标。教学系统就要有个学习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可以引起学员注意并把他们导向正确轨道,这对学员的学习是重要的,对教员的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程序教学理论,学习目标越精细越好,所以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就要从基本要求层面,对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该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所以,我们的分析首先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是按照信息加工分析、层级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搭配、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最好搭配使用知识结构图或者概念地图等。如果能够将分析的思维过程编制成思维导图,效果可能更好。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通常包括学员当前的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当前的状态,就是目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与应该知道什么、期望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就是要弄清,学员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同伴和教员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学员的特征,主要是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重点是从生理要素及心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学员的学习风格。
4.实施条件分析
实施条件分析是一种学习环境分析。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环境既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等物理因素,还要包括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人员、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教员的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会影响到学员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的形成,各教学班的文化特点也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设计环节
1.教学总体思路――宏观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比如,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学员行为的管理三个方面,并据此为学员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引起特定的反应,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如果以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那么按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三个方面。
2.具体落实措施――中观教学策略设计
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必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为此,一定要把知识与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按照模块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程序教学策略: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体现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体现即时反馈原则,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体现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原则;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块,可以设计启发式、支架式或抛锚式等教学策略;对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较多的模块,可以设计视听强化教学策略,重点是设计强化程序、确定强化时机、选择强化物等。
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考虑的,而且同一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策略。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即使是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也不是适用于具体课堂的,更不适用于所有课堂。
关键词:立德树人;经济学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49-02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作为高职教师,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能够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经济学是研究怎样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使人类获得最大程度满足的学科。由于很多章节的知识都强调决策的最优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是一门教人如何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学科。而且本门课程往往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课,缺乏阅历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误解。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发掘出经济学强调诚信、效率、公平的一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修正,在教学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从多年教学经验中以四个德育目标结合《经济学基础》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下文将采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展示如何在授予学生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的高职人才。
一、引导学生正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例如,在学习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时,我们知道“理性人”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充满理智的,理性人就是不感情用事,而总是理性地追求用最小的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笔者在课堂上发问,雷锋经常做好事,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占用了,还把自己的钱送给了很多困难的人,这是不是不理性的行为?而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自私自利,看起来也是得到很多利益,这种行为是不是才是“理性人”的行为?你们怎么看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
这时,学生就会讨论得很热烈,有部分同学会表示认同做好人总是吃亏被欺负,而自私自利的人看起来好像总是既得利益者,真的很不公平。这时,教师应当以自己的阅历举出更多实例,告诉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笔者会告诉学生,雷锋做好事虽然在金钱和休息时间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他会因此收获到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同时被更多的人尊重和学习,因此总体上看他并不“吃亏”,其行为按他的标准是理性的。那些为了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总是自私自利者,表面看来获利了,却已经失去群体的信任变成孤家寡人,在一个圈子里很难有好朋友,在一个单位也很难服众,对其事业发展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到时吃的是大亏,因此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学习到“理性人”的思想,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明白有时候为了全局利益或长期利益,暂时放弃部分个人利益的必要性。
二、引导学生认同利益最大化不能违背职业道德
笔者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有10万元,可以投资于哪些渠道获得收益,并写出执行计划。高职学生在这方面思路很活跃,除了常规的存银行、买股票、开奶茶铺外,甚至有人会想到拿出去放高利贷。这时,教师就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笔者告诉学生,民间借贷超过银行利率4倍的利息是不会受法律保护的,如果采取违法行还可能判刑。
有位学生的亲戚是开馄饨店的,她跟亲戚讨教一番后写了一份详细的10万元开馄饨店计划,笔者对她详尽的计划书给予高度评价,但在课堂上指出她的馄饨在上海定价6元一碗还有利润根本不合常理,果然,她说因为做馄饨的肉不是好肉,这个馄饨定位是卖给农民工吃的,还告诉大家外面的馄饨尽量少吃为妙。此时笔者顺势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一是指出违背道德的生意是做不长久的,不能积累回头客;二是指出抵制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应该要从我们新一代受过教育的人做起,上海很多店里的馄饨15元一碗同样销路很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买到安全可靠的食品,那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你不吃馄饨,还要吃其他食品,如果大家都想着损人利己而不遵守职业道德,那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恶性循环,大家都会变成受害者。因此,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违背职业道德。
三、引导学生认同追求个人利益不应损害社会利益
亚当斯密认为,个人从追逐私利出发决定其经济行为。这句话说明每个人在逐利时会想法设法地选择适合自己利益最大的方式,而当每个人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整个社会将会和谐有效率的正常运行,社会利益也就最大化了。但显然到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这只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市场失灵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讲到“外部性”,笔者会让学生讨论有哪些“负的外部性”现象。教师一般会以工厂排放污染导致负外部性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们则会说到一些有趣的例子,例如一个学生有时会把家里宠物狗带到宿舍来,她自己很开心,可是小狗有时乱撒尿或者乱叫,其他室友会很不高兴,这就是负的外部性。那么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吵架总归不是好方法,不如设定产权规则,导致负外部性的人要对受损者进行补偿,比如小狗每次跑到其他人床边撒尿或乱叫,她就得请大家去找个馆子好好吃上一顿。学生们不禁笑了,对负的外部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当然最后教师还要从立德的高度去教育学生,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必须要给予他人补偿才公平,这种行为才不会过度。
四、在经济学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学基础在授课时会有不少方面对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政策进行比较,如果一味地谈起中国不如发达国家的一面,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偏差。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对经济问题给予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既要看到国外比中国先进的方面,坦然面对,积极学习,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制度也可能存在优越的一面,对自己的祖国的强大抱有充足的信心,不管在何时何地,爱国精神必须是前提,不可一味地涨他人气势灭自己威风,因为别的国家再好,那也不属于你,以自己的母国为自豪,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例如,在讲到“最高限价”知识点时,笔者会以医疗体制进行对比为主题,提供欧美、印度和中国的医疗制度相关案例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学生会从材料里总结出免费医疗制度有价格低廉的优点,但也有求大于供的缺点,服务质量方面是有欠缺的。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中国现行医疗体制的优点是保障绝大部分人能够及时看病,医疗质量达到中等标准,缺点是相对高价和缺乏选择。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我国医疗体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国家医疗体制应该向哪个方向去改革。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四个德育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实践总结,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是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从中得出课堂教学教师在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中,不能机械、刻板地对知识进行灌输,要尊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按照大家接受新鲜事物的本性,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感染,使得课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实际上除了这些德育内容外,还有很多其他知识点的教学都能和德育工作进行结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在讲到效用的主观性及偏好的同时可以谈为什么刚谈恋爱的人一起出去旅游容易发生争吵,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讲到消费者剩余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媳妇给婆婆买了很贵的羊绒衫,但其实最好告诉老人家只花了200元,因为老人家很多一生节俭,对衣服最高愿意支付价格是远远低于媳妇的,如果听到要上千元很可能会觉得媳妇乱花钱,为减少家庭矛盾,说个善意的谎言是没有问题的。从中得出课堂教学教师在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中,不能机械、刻板地对知识进行灌输,要尊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按照大家接受新鲜事物的本性,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感染,使得课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每位教师都能根据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从很多知识点与德育相联系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文军.“立德树人”在高职体育课教学中的贯彻落实[J].高教论坛,2013,(05):40-42+51.
[2]郑需勇.校企合作共塑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浅议[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41-43.
[3]李启明.构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3):118-119.
[4]郑红玲.西方经济学与德育观念的塑造[J].消费导刊,2009,(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