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学科哲学与地理学科素养

学科哲学就是从哲学视角重新认识学科――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即学科的本质。爱因斯坦:把老师教的具体知识内容都遗忘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即学科的本质东西即素养。只有触及学科的本质,教学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只有触及学科的本质,去芜存菁,教学才能达到一种简约的境界。

地理学科哲学就是从哲学角度认识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地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其自身发展――素养形成――的内因(根据);教师的教是外因(条件)。地理学科哲学就是地理学科的本质,是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和关键。

地理学科素养指从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察现象、认识问题,用地理观点分析问题,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这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观念、形成能力的过程。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哲学要素,渗透学科哲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哲学要素如:①大气、岩石、河流、森林等地理事物存在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观点;②地球、大气、海水的运动、水循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观点;③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纬度变化,和东西的差异反映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而地理环境内部由受海陆、地形、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地理教材中的哲学素材体现地理哲学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条件,多角度、全面地审视地理问题并把握问题重点,依据地理问题情境的变化做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高考试题中学科哲学的体现,关注地理素养

近年来全国高考地理试卷的素材选取以新的文字材料、新的图表信息融入“新情境”,突出“新角度”,但无论怎么“新”和“变”,都注重思维考查,渗透情感凸显素养。

试题选取并围绕考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探究新问题,主要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城市、农业、交通、等值线及经纬线等知识板块的核心内容,凸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

高考试题关注的是分析思路和方法,即如何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论证,解决地理问题,重视地理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命题以中国或世界某重点区域为载体创设情境,从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入手,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区域分析的“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论证、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36(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在哪里?――解决地理学科的位置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怎么样?为什么?大盐湖及周边地理特征及原因分析――解决地理学科的特征问题,培养学生的差异观念;(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围绕区域发展设问有什么?怎么了?――解决地理学科的成因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探讨、论证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地理学科中人地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试题选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社会重大问题的素材,通过创设新颖的情境,考查考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评价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更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开放性试题更注重限度,在保证效度的前提下,给予考生一定的答题空间,答题的结果更能真实反映或表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地理学科素养。

四、多方位的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新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标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教科书则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做了努力,创设了很多探究性的场景和活动。老师在教学中会采用实验、讨论、辩论、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多角度、多形式组织大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美感等对个体的终身发展有用;野外实践和实地考察是养成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个体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的和谐、感受各种生态问题,从而获得大量丰富的真实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进而加深个体对自然界的理解、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问题的感悟。

在教师引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辨析地理事物想象和本质,探究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在传授知识、技巧、经验、方法、思想、行为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扎实的学科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想做、能做、会做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课堂逻辑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养成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任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试题讲解.

[2]课标框架下的地理素养培养.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 地理试题 新课程理念 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素养

通过对近三年地理高考全国大纲卷与全国新课标卷的连续分析与持续研究,可以看出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命题的思路稳定,2010年、2011年旧课程大纲卷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理念,靠近了新课标考卷。2012年新课标文综地理试卷与前两年全国大纲、课标试卷相比,没有大的调整变化,但试题内容更加突出了新课标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更加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高考地理以地理主干知识为基础,基本技能为载体,着重考查地理思维过程,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套试卷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径流变化,气温特征,气候干旱的原因,区域空间定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农业及发展变化的条件,工业及其发展条件,工业集聚,贸易发展的条件,文化遗产保护较好的自然原因及其保护的措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防范的措施,分析城市水源变化的原因及其保护的措施,等等。考查的地理学科基本能力有: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地理逻辑推理能力,地理迁移能力,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高中地理的两大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在内容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自然地理。首先,命题专家可能考虑到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有意降低了难度。其次,人文地理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表现出的热点更加突出。最后,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为基础,虽未直接考查,但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联系自然地理进行综合分析,这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2012年新课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更为集中,突出考查了农业、工业这两部分特别突出的地理知识,在选择题、综合题中都有分布,此部分内容在100分的地理总分中直接考查到的占50分。而其他的地球运动、洋流、地表形态、自然带、人口、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均未直接考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高考地理试题是对地理知识点的抽样考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也不回避历年考查过的重点内容。重点知识重复考查,考查知识点更加集中。这也体现出近几年的高考淡化记忆、强化能力的特点。

近三年考试侧重点也在逐年发生变化。本套试题回避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知识点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下降。2012年出现的另一大变化是“天气与气候”,这一知识在前两年的新课标考卷中是突出的重点考查的内容,而2012年仅安排了一道选择题。近几年对比不难看出自然地理的难度进一步下降。2012年新课标试卷直接考查了空间定位,这样的试题在近几年中一般考查熟悉的区域,有的还给出了提示条件或地名,是淡化的部分,而在本套试题中却出现了较生僻的地区,例如黄淮地区,考生应借助熟悉的区域位置进行相对比较位,在答题时许多考生根据经纬网直接具体定位,从而使这道题的难度系数增大。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也表现出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

上述这些都是地理学科非常突出的知识与技能,是地理学科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生活、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试卷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像资料,突出考查考生获取、解读、运用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来,地理试题图表资料较多,呈现的形态持续创新。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共出现了11幅图,信息量大,而且没有一幅直接出自课本,都是原创或改编图,承载的内容也多是新颖的,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也突出了地理学科地图性的特点。

整套试卷设计都是以新材料为背景创设情境,从图像或文字材料引入。例如8—9题是比较新颖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高低与剩余劳动力、工业转移的关系,资料从社会实际出发,立意比较深远,是本套试题的亮点。又如综合题的必考题和选考题都设置了某一具体的区域,有的又配有相关的文字资料,考生在作答时一方面要调动、运用储备的相关知识,建立答题的模板,另一方面特别应注意的是提取并运用地理资料,进行综合概括。这些突出了高考淡化记忆,突出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试卷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即那种过分依赖于书本和教师讲授来学习地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的信息直观简洁,从不繁琐,而有的联考题、有的省的模拟题还停留在堆砌已知条件上,从而背离了高考试题的特点。

三、试卷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能够引领学生新时代地理学科的学习。

地理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地理学习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这也是目前地理学科面临的历史重任。而这些在本套试题中有显著体现。

例如1—3题设置的情境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区的变化”,让考生知道目前粮食生产的状况及变化。又如36题红木家具颇受人们喜爱,引发考生的兴趣,进而问“红木原材料出口的原因”、“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家具生产集聚的原因”等,让考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近三年试题突出体现了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让考生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延续,考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地理,调动考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考生的生活体验,既突出了地理学科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又突出了“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试卷立足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了考生看社会的视角,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了时代气息,能够真正起到引领着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的作用。

四、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体现出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例如37题(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正反两方面答题均可,考生能够发挥出独特的见解,试题的灵活性更强,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答题空间,体现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通过对地理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全面的学习分析,可以知道2012年试卷在延续前两年命题思路的同时,在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上更加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这种分析得到的结论可以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地理教学及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地理教学必须落实新课程理念,紧紧抓住核心知识技能,注重文字图表资料的分析运用,关注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例融入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与学习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测试;能力培养;高考地理

一、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特点

1.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学科发展

主干知识是学科最基础、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如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和方法的基础。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涵盖了23个主干知识考点。随着社会经济和地理学科的发展,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新的地理方法、地理手段、地理技术也将引入高考。

2.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常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度,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单项选择题17、18两题,聚集秸秆利用方式及带来的影响,秸秆可以用来制沼气,提供生活能源,沼渣、沼液作为土壤的肥料,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学生通过解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能力考核,回归学科本质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从答题思维过程分析2012年地理试题涵盖了“文综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阐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要求,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①有地理最基本的地理成因分析能力题,如选择题1~2题雪线高度影响因素分析。②有原理联系的分析能力题,如选择题17~18题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关系及其特点。

4.注重以图文、图表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特别注重对地理图表的考查,呈现的图表形式越来越多样、新颖,试题通过图表和文字材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主要考查学生对空间换位的想象力。江苏高考卷选择题9~10题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地区的地形图和该区域内不同地形中的地形剖面图判断不同的地形,要求学生具备能将地理事物进行平面和空间适当转换的能力。②统计图表的判读,包括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等。如选择题15~16题给出2006年~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5.强化区域研究方法的考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12年高考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综合法和比较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两个方面:①区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以区域为载体进行扫描式考查,注重自然、人文、区域的整合,关注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及综合性地看问题。如综合题28题选定加拿大这一区域,然后对这一区域能够提出的,适合中学生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考查了加拿大矿产资源的特点,世界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石油工业的区位因素,加拿大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②区域差异比较差异性是区域最本质的属性,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中比较法也很重要。如江苏卷29题我国的南水北调和美国的北水南调,先比较了两地的气候特点。

二、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立足于主干知识的全面覆盖,地理学科中基本的地理知识必须记住,要在理解―联系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材以外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关注热点,立足生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现实、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通过设问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如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能源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平时老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搜集社会热点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看看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原理和规律来解释,作为课本案例的补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图形转化法为载体,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共涉及地图21幅。由此可见,对各种统计图表和地理专题地图的掌握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图形转换法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形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在分析“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时,可以将我国多年三大产业产值的有关数据转化为统计图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原.新课标理念下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14-15.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认知 核心素养 区域地理 联系

中D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42

傅伯杰院士说过:“地理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要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一定要具备人地协调的观念,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载体,所以必须具备区域认知的能力,要解决问题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去分析,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去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地理实践力的问题,因此,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认知的起点――区域位置

高考地理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2个选做题――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高考试题的考察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里面进行考察。要学习对地理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考察和应用。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纬网定位、区域轮廓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等等。学生通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世界海陆分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高三的地理复习中,我会每一周布置一个区域,跟学生一起通过经纬网和特殊地理事物一起来进行区域定位,让学生以周任务的形式下去熟悉,主要通过绘图,反复练习巩固熟悉。

学生记住了区域定位并不代表学生就理解了区域的位置。区域定位落实在高考的考点中就是描述、分析与评价地理位置(区位)。在高三区域地理复习中教会学生怎样理解区域的位置,认识区域位置从不同的尺度进行认识,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找准分析的尺度:小比例尺的地图从大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着手进行分析,而大比例的地图不仅考虑大位置,还要从小处着手,必须和一些可观察得到的地表特征,诸如一列山脉、一行海岸、一条河流或一座城镇来对照分析。

二、区域认知的过程――区域特征分析,强调综合思维

把区域位置作为逻辑起点进行推理,抓住区域认知的基本线索:纬度位置――所处的热量带――自然环境特征、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呈现怎样的地带性规律;海陆位置、所处地形位置等――表现出怎样的区域差异、产生何种非地带性现象与特征。从上面这个框架思路入手,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及成因,首先找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从区域气候类型的判读,主要从区域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即气候类型分布的理想模式图),但是同样的区域位置,地形不一样导致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例如2016年全国卷乙卷37(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所以,区域特征的认知上往往应用区域对比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而用来对比的区域往往在某些要素之间具有相似的特点。例如2016年全国甲卷的36题(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三、区域认知的过程――贯穿始终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人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人类的不同发展方式、强度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

区域发展的考点即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可以考察区域发展现状(措施、原因、意义)或者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2016年全国甲卷36(2)表l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l。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从“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到最终回到恢复原貌就是回归人地协调的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追问“是不是恢复了弯曲河道和河道分汊就能够恢复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生态状态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改变是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区域认知的结果,加强地理实践应用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高考的要求,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区域认知的一个结果――学以致用。地理实践应用的高考考点包括区域认知的迁移应用;地理事物、现象对我们的启发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例如2016年全国乙卷36(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这一个题是一个高考试题,更是我们地理课堂学以致用永恒的主题,学区域、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地理核心素养不是知识,但是依靠知识来积累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不是能力,但是可以转化为多样能力;让我们一点点,一天天积累,提升我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即将颁布《高中新课标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质量标准――节选自网络

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一、考纲解读

考纲与2014年的课标版考纲几乎没有变化,但与广西2014年使用的大纲版考纲却有着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结构有着明显的变化

与2014年考纲相比,2015年考纲文科综合科的试卷结构明显不同,主要差异在于:

1Ⅱ卷中,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设置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地理学科选考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设1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1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2Ⅱ卷的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具体说来,2014年高考文综Ⅱ卷有1题为三门学科综合的综合题,体现了三门学科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考试目标。

在2015年的考题中,类似的题目将不再出现,文综三门学科试题的分割非常明确,过去考生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将不会出现。除了以上两点,考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形式,各学科所占的分值、试题的题型、内容的排列基本上没有变化,尤其是Ⅰ卷,其结构与以往完全一样。

(二)考纲对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2014年考纲体现的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2015年的考纲则从学科的角度比较具体地明确了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二者的相同点是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考查的目标一致,并且通过表格分三个高低不同水平的层次来具体描述考核的要求。不同的是,在2014年的考纲中,第三个层次中“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要求,在2015年的考纲中没有出现,主要的变化是在呈现的形式上更为具体,更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而注重四项能力的考查目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的变化

在2014年考纲中所列出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4个部分。2015年考纲所列内容则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共同组成。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Ⅲ)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其中的前面三个部分对应的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必修地理3的内容,第四部分主要由初中阶段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几大部分组成。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虽然近两年的考试内容呈现的知识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细节方面大同小异,如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其内容与2014年考纲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对应,变化并不大。

主要的变化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2015年考纲不再详细列举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考试内容,而是强调地球与地图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因此,考试必然涉及。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部分的地理知识,在2015年的考纲中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是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成为考点;而区域地理的知识则作为试题的载体出现,直接作为考点出现的情况不多。第二,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考纲变化比较大的是第三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绝大部分是新增加的,核心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了高考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是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的新课标考纲仍然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近年来高考课标卷的几个重要特点

对比近年来课标卷文综地理试卷与大纲版文综地理试卷,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对考试影响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课标Ⅱ卷的题目量更大

在大纲版的文综考试Ⅱ卷中,地理非选题近年来一般是5―6道小题,而课标卷2013年、2014年均为7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2012年为6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题目量明显比大纲版的试题要多,由于考试时间不变,因此考试的难度增加了。

(二)课标Ⅱ卷非选题赋分值减少

试题量的增大,导致每道题的赋分值明显减少,而赋分的减少对高考的评卷和评分细则的制订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过去每个给分点一般为2分,赋分值减少后,每个给分点的分值也会相应地减少,对于以分值决定答题详略的考生来说,答题的思路和策略是不一样的。

(三)试题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

近年的课标卷中,常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37(3)题,“在甲地或乙地附近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该题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反对,只要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近来已经多次出现,体现了新课标高考注重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理念。

(四)课标Ⅱ卷中的必考题与大纲版Ⅱ卷相比较,更注重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

下表是对近3年来课标Ⅱ卷必考题和大纲版Ⅱ卷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的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大纲版Ⅱ卷对人文地理的考查远远多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而课标卷的非选题,内容相对稳定,自然地理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要及时调整备考策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考试。

(五)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近年来,大纲卷考查生产内容、生活内容的试题逐渐增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标卷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备考建议

(一)备考大纲卷的许多方法依然有效

从对考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纲版考纲和新课标考纲其考查的目标和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过去多年备考大纲卷考试中积累下来的许多方法和经验依然有效。例如,抓实基础,强化主干知识的备考思路仍然实用。课标卷同样受题目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点,通过主干知识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新课标的高考其主干知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备考中应该注意研读近年来课标卷的试题,从中提炼出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变化最大的是情境,变化最小的是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备考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答题模式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在新课标高考备考中同样重要。

(二)加强选考题的备考工作

选考题为3选1,全面复习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要点也很多,但分数只有10分,因此,抓好这部分知识的备考尤其重要。备考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复习时间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板块进行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侧重突破其中的某一个模块,对于学习能力强且复习时间充足的学生,可以全面复习三个模块的知识。在平时的测试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拟选做题训练,避免在考试中出现误选或多选的情况。

(三)必修地理3的复习要注重方法的提炼和学科思维的培养

考纲中必修地理3的内容是新课标与旧大纲内容相差最大的地方,因此,在课标卷的考题中出现得比较多,考生在备考时不能单纯地记忆这部分内容,而要学会灵活运用。高中地理必修3是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案例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复习时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案例中出现的知识,而应当强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揭示方法背后所隐藏的地理学科思想。

(四)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

近年来由于大纲Ⅱ卷中人文地理内容所占的分值很重,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三大区位因素的复习。在2015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尤其是加强“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一内容的复习,加强对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强调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五)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注重地理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