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4.从施教方式看,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简约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它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是课程内容相辅相成。例如,数学学科课就为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又会受到学科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第三是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
因此,学科课程虽然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学科课与活动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
从表面上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学校中组织的数学课外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以往学校中的数学课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其主要功能是数学学科课的延伸和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娱乐、休息、调节学生的学校生活。虽然客观上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缺乏稳定的课程目标,更无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是一种弹性极大,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课程的辅助形式。因此,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不少学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常常被教师用来补课或安排作业,更多的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的影响,则始终未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而放任自流,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有些学校既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来说也难以始终如一,时紧时松,甚至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数学活动课作为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每个全日制小学都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一种指令性课程。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应的活动纲要和活动指导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时间和教学进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我们在观念上不能将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混为一谈,决不能简单地把课程表中的课外活动更名为“活动课”来替代新课程计划中所要求的活动课程。
三、数学活动课与其它数学活动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关键词:预设;巩固;生成
教师设计练习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时的练习设计
在新授课之前一般都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二、新课后的巩固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的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某一知识技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内容的需要,使之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1.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练在点子上,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
2.设计练习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友善用脑的理论证明:后半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面带倦意,兴趣开始转移,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把练习设计得新颖有趣,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展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式等趣味练习。
(1)贴近生活的练习
练习内容要以现实素材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实践的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课堂末的生成练习设计
拓展练习是知识的纵向引申、横向扩展或者解题思路的拓展设计,作用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教材内容的延伸。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是有潜力可挖的。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每道习题的编排意图,搞好习题教学,做到“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快反馈”,逐步引导学生能做到遇到题目先想后做,还能举一反三。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题目、创造题目,在愉快的氛围中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了技能。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有大量比较枯燥但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例如,多位数的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无味,影响学习效果。在学习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以后,学生对常规化的练习产生了厌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不需要再进行练习。这时需要采取一种完全开放的练习形式。开放性的内容可以给学生极大的自由与开放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体系中与互联网的联系最为紧密,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便于传播等特点,如果合理利用在教学模式上,将对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基于“互联网+”概念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现新型的、高效的、更适合时代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备课、教学内容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程度相比其他主要课程而言较缺乏重视。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不足造成备课不充分,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等局面。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在计算机机房内进行,教师在进行演示教学时,往往采用多媒体大屏幕进行全面演示,或者直接对信息技术操作进行演练,这样就缺乏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够了解,容易造成实际教学效率不明显,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监督和培养,以及对课堂的监督管理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态度。
二、基于“互联网+”的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课程为小学信息技术注入新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从单一化的基础知识转向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关的课程内容。基于“互联网+”的理念结合现阶段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直观呈现,比如,微课程、慕课等课程教学模式,微课程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软件设计成视频,视频中包括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辅助资料等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内容精简干练,突出教学重点和主题。微课程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步骤。而慕课是通过互联网在线观看课程视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地让学生进行学习,进一步拓展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时间域和空间域。
(二)“互联网+”教学为小学信息技术注入新概念
“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涉及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挑战。通过翻转课堂的平台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找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备在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解决。这种预先学习,随后巩固解决的方式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和顺序进行翻转,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翻转的手段。通过“互联网+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对课程资源的随时共享,不再是单纯依靠在课堂中教师的教授和演示,将学习的重点转变成自学、探究和创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探索中,掌握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模式为小学信息技术创造新气象
“互联网+”的概念涉及教育领域,尤其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是需要与现阶段的时展需求相适应。互联网技术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更需要让学生认知到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品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地让学生进行自学和操作,也要突出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新和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技术和概念的渗透,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换成一种新旧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理念和方式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阶段,也是接触网络技术的启蒙阶段。随着“互联网+”概念在教学领域的普及,教育系统开始尝试“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形式,并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互联网+”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融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翻转和创新,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更加适合时代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无限信息通道和资源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的无限认知能力和探索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课后练习设计
课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学形式,涉及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求我们教师对设计形式引起重视,以现有教学体系为目标,实现合理化应用。其次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及时掌握教材知识、经过自身总结,对教学体系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引导性作用,及时对教学形式和习题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当前学生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当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形势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教学形式进行分析,满足现有体系形式的要求,不断对其进行解析,并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形式。以下将对当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形式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设计形式不合理的情况。课后练习题多是本节课程的总结和巩固,我们教师必须将课后知识和课堂知识有效的穿插在一起,及时对教学形式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形式不合理的情况,学生当堂课学习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或是有疏漏,有重复,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差。要使设计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就需要优化设计体系,发挥现有设计形式的最大化作用。
2.教学方式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会存在教学方式不科学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回答开放性问题,部分学生的卷面也是空白的,面对这样的考试情况,好多教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很简单的基础题总是出现错误,中等题基本不出错或出错率低,而创新题没人做或做的人是极其少数呢?这就是此类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了极大的干扰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基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如果存在教学形式不合理的情况,必然会对后续教学体系造成影响。
3.课外扩展形式
在初中数学教材课外扩展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需要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扩展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基础类知识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从本质上了解教学方法,因此出现学生最终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情况,难以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人教版初中数学课后练习设计形式分析
基于当前课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其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明确指标控制形式的要求,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将对人教版初中数学课后练习设计形式进行分析。
1.合理选择课后练习题
针对初中数学教材案例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发挥引导,根据现有教学形式的要求,需合理选择课后练习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现有教学现状为基础,及时了解新知识体系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解题步骤和要求。此外基于现有教学形式的要求,不需要太多时间,不必要写过多的解题步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揣摩,对比较难的题目进行解析,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形式的具体化要求。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解题步骤告知学生,并在实践阶段落实现有教学形式,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优化设计课后练习题
课后练习题是对本节课总结性分析,基于课后设计形式的重要性,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优化设计形式,发挥数学练习题的最大化作用,在新形势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精心设计练习题的形式,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例如在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学到《正弦和余弦》,以图一为例:有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3米高的墙上,则A和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灵活应用课堂知识,让学生明确是直角三角形,明确直角边和斜边大小,用勾股定理确定未知边的大小。
3.练习设计联系实际生活
在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基于整体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为了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合理选择素材内容。比如在学到二次函数时,在例题讲解过程中,必须将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如,有一道题,将自变量和函数分别设为x和Y,x表示苹果价格,Y表示的是苹果数量,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函数的形式,在后续教学阶段,学生将知识形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在一起,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此类教学形式能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有知识形式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强化课后设计形式
在课堂设计阶段,必须以现有设计形式为基准,不断对知识形式进行巩固。教师必须在后续教学阶段,重视设计形式干预形式。在具体干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习题内容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需要以现有教学形式为基准,及时对设计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也必须及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课后练习题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督导的作用,采用强制性干预形式,及时对巩固形式进行分析,强化教学体系,进而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结束语
基于初中数学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引导性作用,以现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及时对干扰形式进行分析。课后练习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阶段,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形式,必须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学习;翻转课堂;高校公共课教学;平台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75-0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现状
国际上进行移动学习相关研究较国内要早。1970年,美国计算机专家Alan Kav提出了便携式计算机的概念,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访问数字媒体资源更加便利。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先开展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项目。1990年以后,国外的许多大学大力推广移动在线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移动在线学习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移动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习者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视频公共课。不但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部分课程的学习,在相应的配套学习资源和平台上进行学习交互。
(二)国内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研究,很多学者做了基于移动在线学习以及网络学习、云计算方面的研究探讨,以及移动图书馆APP服务,倾向于把公共课做成精品课程的形式,却很少有学者把高校公共课和APP移动在线学习结合探讨。
国内的教育益智类APP学习客户端,目前主要以语言学习类、数字计算类等益智与游戏结合的学习客户端为主,比如“行学一族”、“趣味学英语”、“成语消消看”、“阿喵学数学”等。国内大学尚没有把高校公共课以APP移动在线平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构建APP公共课移动课程系统,带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视野拓展。
二、公共课APP移动学习客户端研究意义
移动计算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变革。在高校公共课上课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和学习,效果上没有达到高效的状态,因而在公共课改革上急需探求全新模式;移动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蓝牙,WiFi热点等)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用APP移动在线学习是翻转课堂理念的贯穿与应用,基于高校公共课的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既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推进学生、知识和课堂的融合;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资源能力,为以后APP移动在线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公共课使用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满足教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快捷。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改善教师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探索了大数据时代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外延、手段及组织形式。
三、系统设计
(一)开发背景
学校现有7个学院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共15个班级,选课人数1125人,公共课受众群体广、影响力大;另一方面,承担该课程的专任教师9人,师生比1:125,“大班上课”、“生多师少”,无法形成高质量教学。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该移动学习平台,通过翻转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公共课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弊端,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二)建设目标
框架设计――APP界面和模块的美学设计与安排,风格追求简约有质感和有学术气息;
内容设计――仔细研究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置入APP里的内容必须正确并且属于学习重点;
功能设计――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学习资源、最新动态、讨论互动、作业探究、在线测试8个分支导航。
(三)系统结构设计――整体构思
前期针对APP的应用需求分析、前端发展,基于框架设计、内容设计、功能设计理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从实际需求出发,构架建设思路,完善设计。组建团队,进行小组合作;在理论上进行探究,理出思路,梳理脉络;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特点和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进行交流,找出课程的知识重点,抓住课程核心;进行APP的整体界面构思和主体功能界定。
高校公共课移动学习平台包括三大板块:课程、资源、互动(如图1)。课程板块设置了“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以此探析学科内涵;资源板块设置了“学习资源”和“最新动态”,以此拓展知识外延;互动板块设置了“作业探究”、“讨论互动”、“在线测试”,便于增强师生互动。
四、平台系统开发
(一)主模块开发
系统主模块包含三部分:课程、资源、互动。
1.课程
基于知识学习的目的,设计了课程板块,在课程板块下,设置了“课程导读”、“微课学习”、“热点引领”三维支撑点,目的是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阅知识点更便捷,提高学习效率,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程,能够加强记忆,高效率利用时间。
2.资源
基于探究学习的目的,设计了资源板块,在资源板块下,设置了“学习资源”和“最新动态”,“学习资源”又包含“优秀网站”和“优秀期刊”。目的是将优秀的网站资源、期刊资源汇总整合,学生寻找资源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资源的汇总与及时推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3.互动
基于讨论互动的目的,设计了互动模块,互动模块包含“自由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探究”、“在线测试”。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为课堂的面对面交流作准备,进一步增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讨论互动,使学生开流,动脑思考,加深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
(二)功能子模块开发
1.主页面
如图2,首页是学生进入客户端的第一个界面,因此,界面的设计要更加精致,在整体格调上,以亮蓝色为客户端的颜色主色调,以淡雅的学术气息为客户端的整体主基调。上半部分以图片和文字的轮播,为客户端点缀活跃的思维;中间部分,5个导航指向相关页面,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的软件脉络展现;下半部分及时更新有关国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最新动态,推送前沿消息。底部的导航条方便学生签到、提交作业、模拟考试与讨论互动。
2.课程导读
如图3,包括“电子教材”和“推荐阅读”。“电子教材”旨在将书本知识通过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便捷地查找知识,呈现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知识脉络明晰,给学生提供思路;“推荐阅读”旨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延,相关的知识拓延支撑知识重点,学生通过推荐阅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形成知识框架与脉络,组建知识体系。
3.微课学习
微课学习即“教师课程微课学习”和“网络资源微课学习”。“教师课程微课学习”旨在贯穿运用翻转课程的理念,促使学生在课前研究知识点,形成课堂知识认知,把握知识脉络,在课堂上能够有准备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内化知识。“网络资源微课学习”旨在便于学生对网络微课视频的搜索,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探索新知,并且在手机移动学习APP客户端的后台统计上,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4.热点引领
旨在向学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的热点、前沿,该页面以图文方式放置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点与前沿,与学生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比如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学习”等。通过“慕课”,导航指向互联网上体系最完善的几大慕课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到专业的慕课资源。
5.学习资源
如图4,“学习资源”模块包括“学习网站”和“学习期刊”两大分支。
“学习网站”将国内著名的有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站链接整合,学生点击任何一个网站的LOGO图片,即可链接到该网站,减少了学生自行检索的麻烦,为学生主动获取国内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供快捷的通道。
“学习期刊”集合了国内著名的期刊,学生点开LO-GO图片链接,可以直接进入期刊的官网,查看最新资讯,获取最新文章。
6.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即首页的消息推送,及时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最新学科知识、最新会议议程、最新新闻报道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热度,及时关注最新消息。
7.讨论互动
讨论互动包含“教师答疑”和“自由讨论”。在“教师答疑”区域,学生点击任课教师的QQ头像,即可发起QQ临时会话,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自由讨论”区域,供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自由留言回复,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与其他同学交流学术问题、交流疑难问题、交流观点看法、交流建议意见,消息及时更新。
8.作业探究
作业探究供学生在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的下方,留言探究,发表对作业的思考,其他学生可以看见留言,同时针对留言进行回复。作业探究交流的设置,配合了教师的微课,在每一个微课下,配套推送一条作业,学生学习微课之后,探究作业,这是对微课学习的知识消化,也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将“学”与“习”混合,深入探究,也为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做铺垫。
9.在线测试
该模块即“模拟考试”,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通过“提交”按钮,及时生成试题评分交互,呈现模拟考试后的分数和答题要点。模拟考试的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反省认知,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查漏补缺。
五、平台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用户(学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在任何时间、地点访问该平台,实现在线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APP移动学习平台,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5),教师在课前上传微课视频、布置作业,学生预先学习,理解知识点,与同学讨论疑难点,准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强调重点难点,内化学生认知,并且深化教学内容;课后,学生通过APP客户端,在学习资源、最新动态、热点前沿等模块,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