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第1篇

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类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正是由于与各学科的交叉性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才有了今天不断创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广泛的相互整合的学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应该是信息传播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主要是着眼探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设计的景观作为沟通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传播学来研究景观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设计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学特点

若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景观设计,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自然也能找到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处理原始的信息材料(来源于制造者与受众)――设计观念或构思,然后将其转换为符号信息;受传者(使用者和观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后,用感官加以处理,并作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景观和受传者一起构成了解读系统;观赏者和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会对设计作出反应,从而反馈信息给设计师。

特殊性。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是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由于是在已有人工环境――城市中进行设计,使这个过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既有“建成景观”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发散性特征,也有外部环境向正在生成的景观传递信息的集聚性特征。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承担着向使用者传递设计者、制造者意图的功能,又承担着顺承和融入已有外部环境的任务。

以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一方面广场上出现的景观建筑、雕塑、装置艺术乃至城市家具都是为了向进入广场的受众(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传递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信息,另一方面,广场周边现有环境,如建筑色彩、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因素则会在设计早期影响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广场方案的确定,在项目建成后,这些要素会继续与广场互相影响,让进入广场的受众感受到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

多样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景观的传播过程,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城市景观这个载体向另一些人传递着关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品格等信息,甚至还可以传播具体的事件、历史与传统信息。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信息载体长久而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相关的人群。然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城市景观中接受的信息是多样的。因为受众是多类型的人,包括城市景观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有可能既是本地居民平时休闲放松的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参观游览的当地著名景观,比如宁波的天一广场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天一广场既是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又是一个城市新的旅游景点,但在不同的使用者眼中,天一广场这两种身份的主次关系也各不相同。广场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通过辨识,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

运用传播学原理改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程序与方法

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活动日趋频繁,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到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种类繁多。在大量景观设计作品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设计缺乏互动性、缺乏人文气息等。那么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如何利用传播学原理来对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建立更为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增强设计的互动性。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是一个单向的设计活动。即由制造者(大到规划部门小到房地产开发商)确定设计主题、场地规模、位置,而后由设计师进行具体方案的确定,其信息反馈只是停留在制造者与设计者,也就是传播者之间,常常将使用者,也就是受众排除在外。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环境领域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播系统。因此,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才能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尤其对于许多大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城市广场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在前期和设计过程中随时接受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误差。

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大型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要征集使用者的意见,但是常常只是在投标完成之后,让市民在已有的几个投标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整个设计程序的互动性还不够充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将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公示或者工程全程跟进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存档并且及时反馈给制造者和设计者,使两者可以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从而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也使得项目在完成以后,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改进设计内容的符号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还原率。城市景观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受众解读过程和获取的信息也会与传播者产生不同,经过解读以后的信息会与原初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希望信息能够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和分析受众的解读模式。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构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为传播者所希望的信息本体,就必须立足在城市本身,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样才能提取出受众能够解读的符号语言。因为在受众的思维中,一个城市传统的实体性形态有可能被“暂时蒸发”而留下一些抽象理念。那么找出能够代表这些理念的典型符号,即收集、挖掘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和代表城市精神的物质内核成为设计的关键。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最近几年,国内的城市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找到恰当的符号语言来传递所要反映的城市文化,而是想当然地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其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一套使用者无法理解的符号体系,造成了设计者的失语和受众的迷惑。

注重设计的细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其他的信息载体不同,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立体三维的,受众常常是进入其中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当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漫游时,视觉时时与环境保持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路径的推移大量地被大脑接受,这时采取的是动态接受的方式。当看到特别吸引自己的片段时,才会采用静态接受的方式,对某一片断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受众在进行解读时,将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对整个景观的最终印象。动态接受的信息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的认知,而静态接受的信息则形成对设计细节的认知。两者只有互相统一,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否则给受众所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孤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广场上出现的一切细节,比如城市家具、植被、材质甚至工艺手法都应该能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传播学原理对于景观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并更多、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这符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追求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更和谐、更密切、更合理的感性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晓峰编著:《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俞景玮:《美国当代主要传播学理论概述》,《人文杂志》,1988(3)。

4.吕正华、马青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教学现状;措施

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为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机泵设备操作与控制、管路与阀门拆装吸收解吸塔操作与优化控制、精馏塔操作与优化控制、膜分离设备操作与优化控制等内容[1]。学好该课程可为后续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及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中所涉及的共性技术原理、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具有鲜明的环境工程技术特征,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强等特点,而新工科背景下对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又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技术原理用于指导工程实践,提高发明新工艺、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教学效果离这一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甚至反映该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针对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改进措施。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课时为72学时,其中,16学时为实验学时,理论学时为56学时,平均每周的理论学时为4学时。部分学生反映理论课时偏多。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但学校没有设置实践教学课时。(2)考核成绩评定体系不够完善。我校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占比分别为30%和7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应付考试仍能取得较高分数,因此,成绩评定机制要做适当的调整。另外,期末试卷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原理阐述、简答题等客观题,缺少能反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观题。(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枯燥。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以PPT的形式来讲授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4)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授课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目前主要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过于书面化,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知识。

2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课程设置与安排应适当调整

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是环境工程专业学习的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笔者认为,我校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对该课程做适当调整势在必行。如将理论课时由原来的56学时压缩至48学时,压缩的8学时增设为认知实习或者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学时。授课教师应着重对该课程中流体流动、传质、传热、过滤、蒸馏等核心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内容,让学生课后学习即可。增设认知实习或者参观实习,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设备的运转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观实习过程中,通过现场讲解各设备的工作原理,还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上课时间时,应把实验课尽可能往后安排,避免出现某个知识点的理论课都还没上,而实验课却先开始的现象,从而丧失了通过实验课来消化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与效果。

2.2课程考核评定机制改革

成绩评定与考核既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我校环境工程原理与设备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占比分别为30%和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鉴于存在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应付考试仍能取得较高分数的现象,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提高至40%。另外,应适当增加少量的随堂测验作为平时成绩,如一学期开展3~4次随堂测试,这样可起到时刻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笔者认为,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非对概念知识和复杂公式的死记硬背[1]。同样,期末考试的卷面考核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对原理、概念名词解释、理论原理等进行阐述的客观题,而应适当精选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阐述其中的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3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俨然已成为高等院校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直观展示,也可采用动画模拟设备器械的运转过程,使大量难板书、较抽象的关于设备的运转原理变得更直接、更生动。因此,多媒体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4]。然而,如果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出现课堂枯燥乏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往往过快,有时候来不及消化吸收上一页的PPT内容,屏幕就已切换到下一个知识点,造成知识点的脱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发挥多媒体和板书二者的优势。例如对于那些逻辑性较强但难以理解的公式,授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慢慢推导,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于一些重难点的计算题,相较于多媒体教学,采用板书一步步推演给学生看,效果会更好。

2.4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为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授课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采用问题导向法和案例教学法。所谓问题导向法,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环境工程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出发,让学生深入展开探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吸附相关内容时,可先设置提问“为什么人们常在购买的新车里放置一些活性炭小包?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及其原理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可以自然引出吸附的定义、吸附剂的特性、吸附剂类型、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2]。而案例教学法[3]要求授课教师平时要养成搜集工程运用与生产实际中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的习惯,通过讲解经典案例,使抽象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能动性。教学主体也从传统的“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2]。

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第3篇

一、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模仿“biometrics”(生物计量学)提出“econometrics”,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930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正式出版,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它逐渐地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R.Frish、R.Klein、P.Samuelson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1998年7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把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的教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阶段已经开设了该课程。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综合,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先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并对模型进行相关的检验,最后对未来做出预测。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即是三类本科院校。笔者在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害怕学习该课程,课堂上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且文科生占的比例较高。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相对较薄弱,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推导很难理解透彻。随着不懂的知识点的累积,大部分学生会逐渐地对此失去兴趣。

第二、辅助课程设置不完善。《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做辅助,而有的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后就学习《计量经济学》,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三、课时安排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课程为48学时,有些专业只有32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还要安排学生上机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课时少,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没法把理论知识讲的全面,也没法顺利开展实践教学。

第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目前我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期末考试是闭卷或开卷形式。期末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不能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该考核方式上可以适当增加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上机操作。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调查结果给出以下四点改进措施。

首先,合理设置辅助课程。如果没有课时把高等数学、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设置为必修课,建议可以增加开始这些选修课,或者可以设置成网络教育,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学来补充这些知识。

其次,适当增加教学学时。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以及《计量经济学》内容较多,建议该课程的教学学时至少应达到48学时,甚至是64学时,这样才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

再次,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更能全面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考试之外,应该增加上机操作或就某一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写课程论文。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且难懂;另一方面,理论课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该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是没有用处的,并且没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至少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Eviews软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从而解决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74-02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5年出现在独立学院的全新专业,探索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将大学生创新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习和国家创新体制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各个类型级别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参与到不同的创新实践中去,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将大学生创新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创新实验,对于巩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和丰富理论教学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受体转变成为发现和掌握知识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2)创造“以学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学生素质决定授课难易程度,以学生兴趣确定教学方法,以学生接受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所喜爱的形式接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组成有机和谐的知识传授和探讨团队,教师从领队转变为向导,指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得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感受发生质的飞跃。

(3)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联系工程实际,创造工程具体形象教学法,以工程实例为课程内容主线,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科的专业核心是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的讲授,使学生得到工程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

2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构成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载体和硬件条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该项目组织主体为国家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参与该项目需要进行院、校、省、国家四级选拔,层层申报择优录取,通过不同级别立项的项目,可以获得相关的资助和荣誉奖励。这个平台为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

(2)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平台。该项目是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根据课程相关内容结合专业研究热点方向,以学校专业实验室为硬件支撑所确立的学生参与的创新研究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该环节的创新实践,对于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派别学说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利用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实验结果的佐证,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该创新研究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学习研究的精神和素质。

(3)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平台。在确定专业培养之前的首要工作是认真确定本专业的用人单位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中实际难题,结合学生的实习辅以教师和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将学生的企业实习以解决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为核心,通过该创新实践环节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了解了企业环境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3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应用经验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不断摸索和应用,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取得了许多应用经验,总结归纳为如下:

(1)以创新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

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提供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极大的吸引本专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学生吸引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种创新项目中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2)以创新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身体力行地体验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然后转化为实际的实践环节和手段,并且这些解决方案和手段必须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通过这样的创新过程锻炼了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表达交流、撰写论文等诸多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以创新成果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到本专业的各种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获得各种的奖励和荣誉,反过来回进一步激励取得成果的大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转化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大学生在创新的道路和专业学习深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会不断创造出骄人的佳绩。而对于未参与到创新实践环节的学生来说,取得成果的同学无疑对于自己是莫大的鞭策,好胜心和荣誉感会驱动他们也投身到创新实践的道路上来,从而对于全体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成果的激励作用是全面性的,效果非常显著。

4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果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近五年的实施,取得丰硕的实施成果: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层面成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243名学生,其项目共入选国家级创新比赛12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8项,嘉庚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4项。

城市经济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环节;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70-03

0 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之密不可分,成为各行各业进行自动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库技术,以利于将来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发挥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优势。本校针对财经类专业开设了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学会应用数据库类软件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碰到了各类问题,认为迫切需要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与计算机二级考证相结合、加强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教学目标定位

1.1 学情分析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出身,他们大多认为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理科性质的课程,还没有学就望而生畏;对非本专业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对所学专业没有多大用处,觉得学不学、学得好不好无所谓,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激情;动手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方法有所欠缺,对教师的依赖较大等等。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值得我们思考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教学目标定位

财经类专业学生主要将面临涉及到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工作,他们大多都不会利用数据库技术去亲自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即使是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往往也是以用户角色对系统功能提出业务需求;相反,他们更可能需要对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特殊性或汇总性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易于他人理解的可视化图表形式进行展示,最终达到支持管理决策的目的[1]。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不能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同等对待,而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弱化程序设计的学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数据库应用,理论以够用为度,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践上,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和维护数据库的能力,达到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把握学生认知能力,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环环相扣,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引学生开动脑筋,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让他们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讲授第一节课时,不用开门见山直接介绍数据库的概念,而可先从字面意思上介绍,数据库其实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然后设问现实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大量的数据,这样课堂气氛顿时会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会动起来,学生的答案非常多,如:学校里学生课程成绩信息、超市中的商品信息和销售信息、医院中的病人信息和药品信息、银行中存贷款信息,甚至有学生还想到了平时经常聊天的QQ账户信息等。学生感受到数据库应用就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而并非遥不可及。看着学生那股热劲,马上设问第二个问题,如:超市管理系统中数据是不是直接往数据库里存就行了,学生一开始无法理解这个问题,这时可提醒他们先考虑现实生活中如学校开设的财经实验基地超市是如何做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要分门别类地放好,再问利用什么放好,回答货架,从而引出表的概念。这样学生会恍然大悟,此时乘胜追击,进一步设问:学生管理系统中主要有哪些表?学生表、课程表、成绩表等等,非常自然地学生已悄然理解了这些知识。

2.2 创设案例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数据库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讲授数据库理论知识时不能一味地将各个知识点填鸭式地脱离实际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采用实例并且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实例来进行讲解,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一对多关系时,不是直接将概念进行圈圈点点硬塞给学生,而是先举生活中的实例,如以学校为例,一个班级有多名学生、一个学生属于一个班级,班级和学生之间为一对多关系。为了形象直观起见,画了两个实体集合图,分别为班级、学生,班级实体集合图中的某个班级在学生实体集合图中有多个与之对应,表示一个班级可以有多名学生,反之,学生实体集合图中的某个学生在班级实体集合图中只有一个与之对应,表示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班级。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请学生进行交流举例,大部分学生非常踊跃马上就能举出身边的实例,反映出他们已真正领会,最后引出概念就是水到渠成了。

2.3 精讲多练

教师通过"精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再通过"多练"加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由于课时已从原先的每周4课时压缩到每周3课时,时间较紧,讲解时不可能对书本内容面面俱到,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合理的筛选,但不能简单地把课程知识压缩,一股脑地灌给学生,那样学生无法消化。对于学生看得懂的、能理解的内容可以少讲或者不讲,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自行掌握;对于一些理论概念,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既可以应对课时不够的问题,又避免学生因为授课内容过多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 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例如:对于财经类学生比较头疼的SQL查询语句部分,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编程练习,学生才能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数据库查询能力。

2.4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等。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学科技能的目的。以任务为主线,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期间教师只起引导和辅导的作用。任务的设定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任务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2.5 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相互合作和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一般可以按照4-6人一组围绕任务进行讨论,以任务为主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其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抽象能力和思考理性的能力,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小组成员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进步,在彼此支持中完成任务。教师对有问题的小组再进行辅导,体现出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

3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

3.1 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合二为一

在学校机房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该课程争取更多在机房教学的机会。将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合二为一,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案例,学生同步操作,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不是教师演示一步,学生在下面跟着练习一步,这种方法过不了多久便会把所学内容全部还给教师。我们主要是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控制学生的电脑,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教师在教师机上所作的演示,印象比较深刻,并且在教师讲完之后学生立刻就可以做练习,效果很好。一般在2课时的最后20分钟,我们会针对2课时所学知识点设计一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

如果遇到机房被占用,也要争取到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不是由教师全盘演示与讲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操作。

3.2 重视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数据库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注意加强实验环节的训练。要合理安排上机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使教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特别是时间、内容上要衔接好,课后及时上机,保证上机效果。

为了使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系统的训练,应从易到难布置一些实用性强、有一定设计技巧的上机练习题。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教材每章都给出针对本章内容的实验题目。

3.3 安排课程设计

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间联系不够紧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后期最起码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3],才能真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像穿珍珠一样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4 强化管理

学生上机时应按学号对号入座,方便点名,保证出勤。实验结束要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感受和遇到的问题等都写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当堂写,及时交,避免有抄袭现象。教师要认真批阅,并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对于实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公开讲解。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以电子作业形式提交,及时抽查,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原先是全省电大系统统考,采用传统的单独理论考试,导致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无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

今年改为办学点组织考试后,笔者尝试采用笔试+技能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采用笔试;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着重考核学生的技能,采用上机考试。

最后的课程评定成绩由平时上课表现、平时书面作业、平时上机实践、期中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期末技能实践考核成绩综合而成。

5 与计算机二级考证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社会就业岗位要求员工除掌握本身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员工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各种计算机证书,正是学生求职时一块有力的敲门砖。例如:我市银行系统、电力系统的部分职位就要求求职者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结合我校的实际,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教学实施大纲相衔接。把考试内容与教材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的相关技术,做一些考试模拟题。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自己再深入地复习一下,就可以直接去参加考试获得证书。这样,学生能一举两得,既学习了本课程,又获得了证书。

6 结束语

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知识发展迅速,尤其是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知识和工具,所以教师不但应该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也应该学习解决在讲授财经类专业数据库应用时所遇到的跨领域知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地认识到考试并不是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是真正目的。应尽可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新的理论和技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提高数据库课程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诚然,教学过程中的解决办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想出解决的办法,教学过程就能不断地被完善。

参考文献:

[1] 汤晖.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9767-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