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恩,计算了美国1970年交换部门的交易成本,占美国GDP的45%。张五常估计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数额巨大。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榆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促进区域科学协调发展,是我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指出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围绕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深入调研,就榆林市区域经济科学的发展作了一些思考,其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1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

1.1 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增长21.2%,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74.5%,拉动经济增长1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09亿元,增长22.4%。以煤、油、气、盐、电、化、材七大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占全部的99.3%,一个以煤油气为骨架的能源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正在这里崛起。

1.2 农村经济形势喜人

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以草、羊、枣、薯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 此外,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的提高。

1.3 区域经济均有提升

一方面是四大区域的发展,风沙草滩地区的农业、丘陵沟壑区的杂粮、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红枣和白于山区的薯类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南北部经济的发展,北部工业突飞猛进,并有效的向南部辐射,南部正以新的姿态向前靠近。在南部向北部发展靠近时,速度较为缓慢,信息建设相对滞后,但总体呈现较好的局面。

无论是纵向发展还是区域上的广度推推进,各区域经济都均有有不同幅度的提成,整体经济建设的势头良好,并且落后区域也正在着力提升发展速度。

2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首先,南北部差距拉大。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北部县区经济已进入一个超常轨、跳越式发展阶段,而南部县经济仍处在慢车爬坡阶段,与北部相比反差较大。以人均份额计算,北部六县人均国内总产值是南部六县的8.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南部六县的16.5倍,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部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日益加大。

其次,县区内的区域之间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同一县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拉大。这种现象在北部县区表现最为突出。以神木县为例,南部一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上下,而北部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多数在5000元以上。区域之间的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关乎到社会问题,也切实关系到全是的发展。

2.2 差距拉大,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在解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时产生了差异。北部县区由于财力的增长,有了调节支出的余地,加快了社会事业有发展。如神木县提出“富县更要富民”的口号,将农村低保补助由480元/年提高到580元/年;并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为一半高中生免除学费;此外,神木县拿出足额资金不让百姓因病返贫,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与北部区域这种积极发展态势形成反差的是,南部各县因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滞后。特别是南部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不富裕状态,导致了教育、医疗、卫生等人才资源大量外流,使南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必然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全市改革和发展的推进。

3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矿产资源的丰欠是形成区域差距的关键原因

北部六县区贮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开发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得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并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南部六县虽然探明和正在探明一定的资源贮量,但还未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经济仍然处于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由于农业发展水平低,致使经济收益小,其小康建设在这里还任重道远。

由此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产生产据的关键,要想是南部加快建设,就需要在矿产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否则差距将会逐步加大。

3.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低是形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

滩水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有其自身独特优势,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含量大,农业产业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边远山区,虽然特色比较明显,但经营规模小,中间环节多,往往是在原始和传统经营模式下运转,农业成本较大,加之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使这些地方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产业化将带来最直接的效益。滩水地区和边远山区农业化水平差距大,导致二者的经济收入的差距也逐渐加大。

3.3 人才缺乏、观念的新旧是形成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观念的新旧是发展快慢的决定因素。落后地区伴随的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对竞争、市场、创新等现代经营的新理念、新思想的认识和接受,小而全、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观念陈旧导致难以发展,进而人才资源向外流失,从而使这些区域的发展就比其它地方更加困难。

近年来,佳县、清涧、吴堡等县的许多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向北部县区流动,并且逐渐成为趋势。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也从正面证明了人才流失这一现象。

4 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4.1 实事求是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保障

促进区域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是做到“实事求是”,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全市的经济发展,避免“以偏概全”,尤其是在南北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要综合二者的实际情况,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力的决策。

4.2 制定有效战略,强化执行力是关键

区域经济科学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战略。确定战略、做好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性手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四大经济”,合理规划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推进区域经济普遍繁荣。

每一个正确的战略都需要将其落到实处,尤其是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区域的就受程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调动各阶层的执行力,共同将基础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推动区域经济建设。

4.3 促进互动,扩大扶持合作领域

结对扶持,互动双赢。在继续开展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活动的同时,要快速推进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包括市场、交通、金融、旅游、科技教育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展区域之间的合作,鼓励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投资合作,将帮扶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要设立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采取投资补贴或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本地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创业。

5 结束语

榆林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南北部和县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这导致各区域间的差距拉大。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和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宏观的视角从各县区的实际情况着眼,找出问题的关键,从发展战略制定、促进互动和强化执行力上着手,真正促进榆林区域经济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摘要: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本文通过园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任务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 任务 发展趋势

引言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国内中小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生态和环境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各项功能是否完善!协调是由园林生态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决定着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协调了城市各功能区且起到了过度!融合的作用,提供给可持续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构筑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自从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作为城市还原组织的园林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全面展开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规划,推动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三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肚会学;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d.决策学的有机统一。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2.3合作与交流

即决策者、景观研究者和景观使用者之间保持合作和交流。各方之间的合作应该注重景观生态研究中的潜在问题并及早拿出对策,尽量避免对次要问题的过度关注和使用单调的方法。科学家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尽快提出他们的见解,高效生动地传达给公众和决策者。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不仅是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研究者的交流,还要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学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我国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受北美学派的影响很大,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该学派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研究上。要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其应用研究方向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今后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应重视格局一过程研究,但还须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自然环境本底,与北美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环境中;与此同时,人地关系的矛盾仍将是我们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那对它自身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

3、节约型园林――未来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人类渴望自然的景色,城市呼唤自然的绿色,城市与自然逐渐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化的园林建设追求的就是一种节约型的园林。节约型园林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从目前来看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节地型园林,所谓的节地就是在减少园林绿化用地的规划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认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生态绿地、水面、水系、苗圃、公园前提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最少的改造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园林绿地综合效益。②节土型园林,在园林景观工程绿化建设中注重节土是节约型绿化重要途径。其要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整,并将场地所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回用,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③节水型园林,节水型园林提高园林用水的效率,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④节能型园林,节能型园林建设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⑤节材型园林,就是利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能够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的园林。

“节约型园林”是未来园林生态建设的一条只要方向,这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无论是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和运营,都需要广大园林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城市的整体要求,在追求园林艺术的同时合理的配置资源与能源,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真正的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何再勋. 浅谈园林景观工程园建施工 [J]. 建材与装饰,2011(9).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京津冀“大旅游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其中河北又包括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衡水、邯郸、沧州、邢台11个市。“大旅游区”地域上互为一体,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利于构成互联互通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因而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弱化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资源,走 “大旅游区”一体化道路,是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研究的理论支持

京津冀“大旅游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京津冀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整体市场和总体经营目标达到预期意愿,使得各方利益均衡共赢,长久稳定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文对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的分析借助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理论。

“共生”这一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是指不同物种依靠某种物质联系并持久稳定的相互依存。

共生理论最初由袁纯清(1998)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社会学领域。构成共生系统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它是能促成共生系统产生新的能量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必备物质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它是共生单元按照一定方式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流形成的共生关系,从行为模式上看,存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从组织程度上看,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是除去共生单位之外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又称为共生关系。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衔接通道称为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间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平台,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础。

二、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条件分析

共生关系构成的条件:共生单元质参量的兼容性;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间的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共生方式。

(一)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其中对共生关系起主导作用的叫主质参量。在京津冀“大旅游区”协同发展中,主质参量是区域内完整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的愿望。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文化相通。长城、坝上草原、燕山山脉、沿海水域、皇家文化等旅游资源打破地域界限贯穿整个“大旅游区”,具备整合打造旅游产品的共生基础。另外,由于旅游业创汇强、拉动性大的特点,可以使政府、企业、居民同时受益。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政府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互惠;旅游企业看到做大旅游才能扩大知名度,增加利润;当地居民认识到参与旅游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因此,旅游供给方有强烈发展旅游的欲望,并在主质参量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兼容性,能够解决旅游合作中利益让渡的问题,为共生关系形成奠定基础。

(二)京津冀“大旅游区”地缘邻近,交通便捷

京津冀“大旅游区”位于中国环渤海中心地带,多条铁路、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流动。国家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通过该区域,方便对外联系;石太线、大秦线、京原线、丰沙大线、朔黄线、邯长线等与地方铁路干线衔接,形成四通的铁路疏散系统。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同样便捷,京哈、京沪、京台、京昆、京港澳、京新、京藏7条高速公路从北京辐射延伸; 长深、大广、济广3条纵向高速公路和荣乌、青银、青蓝3条横向高速公路贯穿“大旅游区”加强对外联系;京津、京津塘、唐曹、沿海、唐港、东港、威青等高速公路,连接“大旅游区”与沿海港口,形成发达的高速公路集疏系统。“大旅游区”也建立了立体化交通网络。高铁1小时都市圈,公路3小时都市圈,极大的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规划跨区域旅游线路。基于此,京津冀“大旅游区”具备了良好的地域空间关系和交通网络这一共生界面。

此外,京津冀地缘邻近,文脉相通,自古被誉为“燕赵大地”。在“大旅游区”许多文化现象相互趋同、相互交融,特别是语言、服饰、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造就了地缘文化融合机制这一共生界面,有利于旅游交流合作,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

(三)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

京津冀“大旅游区”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自然旅游资源有坝上草原、燕山山地、太行山脉、滨海湿地;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0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占到全国46处世界遗产总量的 1/5,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北京、天津、承德、保定),县级市(区)历史文化名城2个(正定、山海关)。

由此可见,“大旅游区”旅游资源同质度或关联度大。首先,旅游资源相似度大。自然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坝上草原、生态湿地连成片;人文旅游资源皇家文化、燕赵文化、革命胜地文脉相承。这种同质化旅游资源,再加上地域上相邻的优势,构建旅游圈和完整旅游线路成为该区域产品优势。如:由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县、河北遵化市、三河市、兴隆县5县市构成的“京东休闲旅游区”;北京延庆县、河北怀来县、赤城县、崇礼县、涿鹿县构成的“京西北旅游圈”;北京房山区、河北涿州、涞水、易县、涞源构成的“首都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带”等旅游联合体。京津冀联合北京房山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燕国大将乐毅墓和涿州博物馆启动“燕国达人游”,打造“运河观光带”,推出10条红色旅游路线和6条精品线路:京东皇家文化游、燕山文化体验游、河流域美食游、京东精品商务游、冀东抗日红色游、特色地质科普游。

其次,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北京皇家文化、四合院民居;河北燕赵文化、美丽山水;天津邮轮港口、洋楼景观。三地在旅游协同发展中利用资源互补优势,串联旅游产品,打造世界级的精品旅游。

三、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模式分析

(一)共生组织模式

共生组织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的资源、信息、能量流动的连续性和紧密性。可分为四种类型: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京津冀旅游合作实现了旅游线路串联、旅游活动联办、共建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联合执法、旅游交通共同完善等。可见,京津冀“大旅游区”共生组织模式从点共生过渡到间歇共生,正在走连续共生的道路,尚未达到一体化共生。一体化共生要求在资源、文化、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策制度等方面采取全方位的合作,这是京津冀“大旅游区”的理想组织共生模式。

(二)共生行为模式

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资源、能量、信息和利益的流向。可分为四种类型: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其中寄生和偏利共生利益偏于一方,不适合旅游合作;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达到了旅游合作的目的共同获利,但是非对称性会使利益非配产生不均,不适合长期的旅游合作。由于京津冀三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资源优势特点、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三地的旅游合作仍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最理想的共生行为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区域旅游中的资源、能量、信息、利益自由流动,通过协调重组或功能创新,产生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不易被模仿的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和谐统一的区域旅游,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对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发展现状的分析,京津冀“大旅游”旅游协同发展是符合共生理论的。整合好旅游资源,完善好交通网络,建立好协调互补机制,加强政府合作,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前景可观。

(一)共同规划,整合旅游线路

根据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策划覆盖“大旅游区”的旅游线路,突出旅游产品的地域完整性和文脉的连续性,实现相同或相近类型的旅游景区串联。根据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搭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串联,例如:观自然风光―赏民俗风情―享阳光、沙滩。最后,用成熟的旅游产品带新生旅游产品,提高新生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二)完善交通网络,提升服务设置

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京津冀“大旅游区”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方面完善交通网络。争取实现相邻城市之间1.5小时以内通达。开通京津冀旅游直通车,争取实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沧州五地旅游畅通无阻。提供交通一卡通服务,实现轻松转场,一卡走遍京津冀。同时,加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建立协调互补机制

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天津邮轮港口资源独有;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能够很好的互补北京、天津。京津冀“大旅游区”长效发展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特别是利益补偿机制。在旅游合作中使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适当的让渡自己的资源、权利和利益,把旅游合作建立在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而且,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或地方政府,短期内的利益损失给予补偿,短期内的回报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短期利益。同时,提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旅游合作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合作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资建设;经济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旅游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62-02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三项职能。如何将产学结合?如何使高校教师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使命感?使高校成为社会的服务中心?一直是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作为广州萝岗区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如何在萝岗区发挥智力作用,服务于本区域呢?因此文章从学院和萝岗区双方的角度探讨学院服务萝岗区的方式以及可行性。

一、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概况以及需求

(一)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创办于1998年,经过14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拥有14个本科专业,33个专业方向,在校生规模近10 000人的新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系于1999年开始招生,目前,全系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高中级职称占90%以上。部分教师曾担任广东省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干部,拥有丰富的旅游开发和景区提升等项目经验。

(二)需求

旅游管理系的专业特色要真正发挥出来,需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参与度,关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学院也曾提出,学院应该加强与区政府的合作,教师积极参与横向纵向课题,提高教学实用性与自身的科研能力。因此作者认为与萝岗区的合作对于旅游管理系至关重要。因此积极参与,积极与萝岗区的相关管理单位联系,希望促成旅游管理系与区政府的旅游合作,提高教师的社会参与度。

1.加强社会参与,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旅游管理属于旅游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注重实践和能力建设,因此教学实践是旅游管理系最大的教学特色。目前,旅游管理系教学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学实践内容有限。因此需要加强社会参与,丰富教学实践内容,确保教学实践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2.加强社会参与,拓宽教学实践方向

目前,旅游管理系的教学实践以旅游行为中服务为主,主要是景区、度假村、导游,旅行社方面和酒店管理的实践。加强社会参与,可以拓宽教学实践方向:从纵向看,教学实践完成了从单一服务到辅以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和管理的发展;从横向看,教学实践完成了实践对象的转换,从旅行社、酒店等公司企业向国有单位、政府的转变。

3.加强社会参与,探索产学研新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休闲体育将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发展方向和人们追求健康的途径。为此,旅游管理系迎合市场需求,设置了休闲旅游产业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新型方向,更加强社会参与,多增设学生的实习交流平台。因此需要与天鹿湖森林公园(位于萝岗区)合作共同开发休闲体育项目建设,提高探索产学研的新发展途径。

二、广州萝岗区的概况及分析

(一)概况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萝岗区明确提出要坚持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基本思路,重点支撑中新广州知识城、萝岗中心城区、科学城、黄陂―天鹿湖、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发展,形成以知识创新、公共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生物医药为主题的多元板块拼接单元。

作为萝岗区建区以来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天鹿湖森林公园是萝岗区优质山水资源的代表。萝岗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已将黄陂―天鹿湖片区列为重点发展,将打造成为以休闲服务、文化创意和高端居住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因此,天鹿湖森林公园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天鹿湖森林公园自1996年创建以来,景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景观景点规划逐步实施。

(二)开发困惑

因文化底蕴不深、主题发展和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加之管理模式上的弊端,天鹿湖森林公园旅游人口未能实现稳定增长,而且游客流量季节性差异强,面临着发展瓶颈和新一轮发展困惑:

1.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文化发展的困惑

天鹿湖森林公园位于开发区、萝岗区东北部,毗邻科学城和萝岗区重点打造的十公里地带中心区,是广州市东部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区,素有“广州东肺”之称。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动植物资源和地文、水文及天文资源,尤其是“禾雀花”和森林最为有名。但人文旅游相对缺乏,没有名声响亮的优势资源。因此建议进行主题植入,引入时尚健康元素,打造人造景观,弥补人文景观不足。

2.游客流量季节性差异明显――主题发展的困惑

天鹿湖森林公园游客以萝岗区及广州市周边游客为主。每年的3―4月份禾雀花盛开的时节,游客最多,而其他时候游客较少。主要原因是园区内的景观单一,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3.旅游资源、产品与产业――市场定位的困惑

黄陂―天鹿湖片区是萝岗区优质山水资源的代表,生态环境好,是城区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资源。有资源、有产品而没有形成旅游产业,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定位的不明确。作为区域的休闲旅游的度假胜地,其游客市场主要来自萝岗区及周边,消费人群应定位科学城、知识城中科技开发人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这类人往往比较注重休闲体育、康体运动及健康保健,并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

三、学院与社会合作的模式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学科体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探讨学院与社会的合作变得十分必要。

(一)共享共赢

学院给予旅游管理系支持,搭建与政府、企业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平台。以天鹿湖森林公园休闲体育主题项目为契机,利用旅游管理系专业知识和教师们积极参与热情,为天鹿湖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提升萝岗区旅游品位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通过项目合作,达到政府旅游产业得以发展,企业发展困惑得以解决和学院专业教学实践得以拓宽的三赢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目的。

(二)举办“冠名班”

旅游管理系利用与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由于实习基地对旅游管理系学生的满意,可考虑开办“冠名”班。如广东知名的旅行社南湖国旅,旅游管理系即可考虑举办“南湖班”,即学生专业实习1个月、毕业实习6个月的时间都可以在南湖国旅实习,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南湖国旅上班。教师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参与南湖国旅的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三)学生的实践活动,双向选择,全面发展

学院与社会的合作不仅限于学校安排的长期实习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还可以通过周末的义工(如景区需要环保员),以及景点的政府接待、临时讲解员,区域内的企业需要短期如一天或者半天时间的大型活动安排,都可安排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与社会合作的灵活性、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