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书馆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一、前言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途径不断增加,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简析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义要根据行业性质、发展方向、时期特点进行确定。根据美国相关专家分析,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或单位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智慧知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或单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根据我国相关学者研究,知识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角度分析,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等无形资产以及各种有形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管理;从狭义角度分析,知识管理仅仅是对知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内容的创造、获取、存储、应用和传播等方面的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是知识的重要储藏基地,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费用支配、图书的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以及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1]。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为广大读者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对知识获取、挖掘、传播和应用,同时实现广泛信息的共享,从而满足不同读者和阅读需求,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受到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认可。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进入知识化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的落后性逐渐凸显出来,难以满足深层次、多元化的知识需求,而知识管理通过将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联系,实现人与知识、信息与知识的良好协调,从而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储存和传播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知识互动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引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通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多种管理手段,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2]。与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同,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基础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在传统管理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容;二是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十分单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则形成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图书刊物、知识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三是管理侧重点的创新,在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馆管理仅仅是事务性管理,很难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知识管理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各项任务之间的依赖程度,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事务模式、集成模式、协作模式、专家模式四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事务模式是对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管理要求;第二,集成模式坚持“整体最优”的原则,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好各项业务的内容,使得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性提高,同时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第三,协作模式主要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调动不同领域和部门的知识和力量来处理好各项复杂事故,复杂程度较高;第四,专家模式将管理重点放在了名人效应上,借助专家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积极鼓励其提升自身社会价值,促进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发展[2]。
(三)图书馆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业务、人事、行政等方面管理内容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主要对象,重组和创新业务流程,将文献采访发展为知识采集,将文献组织发展为知识组织,将文献服务发展为知识服务。
(四)服务工作的创新
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入落实“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读者意见反馈体系,获得读者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将读者需求与图书信息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群众的阅读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管理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晓燕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1.1知识与知识管理通常情况下,依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指由物质形态表现的,可以表达的知识。例如:科学发明、学术论文、专利和技术等。隐性知识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通常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中,不易被他人了解和发现,例如,员工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知识等。知识管理是利用技术和管理的方式,实现知识与人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对人和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共享和使用,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依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充分发挥人与知识结合优势,创造新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2企业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创新,对于许多人来说,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创新,即针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主要是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将市场需求与科技进步进行集合,创造企业效益的行为。技术创新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产品中使得顾客满意的过程,也是产生知识、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积累,技术积累的过程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而是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活动。任何技术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从旧知识中提炼升华出新知识。因此,企业的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能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对员工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为增加企业创新活动中员工的知识积累,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系统的知识积累过程。
1.3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管理使企业创新更加有序,企业的创新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过知识管理能实现对知识的分类整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无序的知识信息变得有序化,使得企业的创新过程更加的有序合理;二是知识管理使得企业创新更为有效,其主要是通过建立知识的管理机构,帮助员工更加方便高效的获取知识信息,快速准确的做出相关决策,为企业创新奠定知识基础;三是知识管理是的企业创新风险降低,知识管理是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合,通过知识信息的积累,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降低了企业创新的风险。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
2.1实现知识管理的制度化,实现知识积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拥有众多的知识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知识积累,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积累制度,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实现企业知识积累制度化是指将技术创新的规范、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合理有效。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手段,企业通过挖掘使得原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可存储利用的显性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使得组织知识实现固定和积累,知识信息的共享实现了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的制度化具体实施手段是建立知识库,将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知识库中实现最大的可视化,使知识以物质形态长期保存,达到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结合效果。此外,还应协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接口,使知识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的过程更加方便流畅,例如:设置部门协调制度、部门和岗位职责、相关流程、标准等,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
2.2实现创新活动流程化,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活动涉及到企业的众多部门,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每个企业都拥有各自的企业创新流程,通过实现了创新活动流程的电子化,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创新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通过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不仅保留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有助于指导企业的新员工进行企业创新活动。知识管理的过程不单单是对知识的分类整理,而是将知识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相结合,使企业创新活动流程化,方便企业员工迅速掌握和了解相关创新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创新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价检验和反馈,根据外界创新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创新技术流程,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2.3实现创新能力组织化,提升创新体系能力企业进行创新技术活动往往是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即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而且创新技术活动的进行需要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理论知识、完善的设计方案、具体的实施计划、高效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审查监督制度等,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创新的体系能力水平。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有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但是人才和团队的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水平。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知识资源的整合、传播、利用的过程,企业员工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团队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能力的加总,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要实现创新能力的组织化,合理有效的创新能力组织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创新能力的组织化,是指企业的创新团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在组织化的创新团队中能发挥到最大水平,个人创新能力在团队中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持续的提高,在企业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
3结语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07-02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需要更好的加以组织和管理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图书馆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自身服务和竞争力,都是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均来自企业管理领域,但其成功经验已被社会多个领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图书馆自诞生之时就具有“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知识,因此,当企业界兴起知识管理的热潮后,很快就在图书馆界引起共鸣。但是由于企业和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所以它们的知识管理是具有不同的指向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创新,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其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高、信息意识较强的师生员工,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组织提炼,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是他们可以直接便利的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和核心理念也正是提供知识服务,可以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促进知识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个围绕着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基础上,以人为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具体管理活动为实现知识服务和创新的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管理过程。这种管理一方面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传统文献的管理,即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传统文献信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即对图书馆员数据、经验、技巧、见解等意会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让它们可以为读者所利用。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就是对拥有图书馆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这也是图书馆实践知识管理理论的切入点和重点所在。
二、知识服务
(一)知识服务的基本内涵
知识服务是一信息知识的搜集、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直接融入读者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能够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是存在与信息之中的,而知识服务是一种目标驱动的、面向用户的、面向解决方案的,贯穿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从以前仅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文献信息资料,或简单的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转变为直接为用户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共同目标都是知识创新,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以支持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而知识服务又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表现方式,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才得以实践。知识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前提,知识服务又促进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知识管理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才能为用户在需要的时间提供其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实现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
(三)知识服务的内容。
1、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研究要求,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用智能化手段挖掘隐藏于大量信息中的知识,从而得到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专业细化的知识、面向课题的知识和所需知识相关的知识等等。
2、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检索、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的揭示,即使之有序化。
3、知识开发
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要求和图书馆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图书馆员的智力劳动对所需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用户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方案或适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如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等。这是一种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对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开发,更包含了图书馆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使得知识产品产生了增值。
三、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实施
论文摘要: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要求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改革成新型的智能培训模式,即企业培训的功能目标要从主要针对员工个人技能提高和知识量增加,改变成提高整体组织学习能力和提升智力与创新能力。从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和运行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建立智能培训模式。
一、引言
在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中,人们普遍认为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技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员工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进而也会要求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企业的这个核心资源展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人到了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新科技革命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知识爆炸使企业信息半径急剧扩张,进而人们认为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最重要资源;本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创造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是来源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必须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整合、交叉学科碰撞,使知识转化成智力和智能即完成知识创新,这样知识才能形成价值创造的首要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要求企业通过知识创新以形成他人无法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了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提出了组织学习理论,即通过组织学习以使信息与知识整合成企业智能。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企业管理围绕的核心资源发生了变化即劳动技能一信息知识一知识智能,这势必要求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培训也做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知识管理下新型培训模式的功能创新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依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将管理也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上:依照大机器生产的科学和技术(工艺和工序),制定了标准操作法,简化了工人的操作步骤,提高员工劳动技能与熟练程度,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时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将培训目标直接指向员工个人技能、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跨入信息化管理时代以后,ERP,MRP等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企业在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时期,由于对信息和知识的高度重视,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不单单针对员工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员工新知识的灌输和知识半径的扩展。由于企业对系统性知识的需求,一大批咨询培训公司应运而生,其提供的统一标准化的外聘讲师培训成为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持续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因此,新型的培训模式首先要更多地关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平台,进而提供知识信息碰撞机会,实现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其次,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提高企业智能。第三,随着各种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具备开展以高科技媒介为辅助工具的新型培创“方式的条件,因此,现代企业培训要突破传统培训模式中相对单一的培训方式,实现企业培训在地点、时间、内容和考核方面的多样化和柔性化,针对知识特性展开,提高企业培训效能。第四,面对着知识信息的几何增长速度,单纯的知识灌输型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企业培训职能应由提供知识产品转移到提供学习服务上来。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整合模式
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企业知识管理的引人,并没有带来培训方面的响应转变,下面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与制度、战略和观念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的总体整合进行系统的分析。
现代企业将更多地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来组织和运作,因此,传统的按产品或市场划分的直线制、职能制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应当建立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全息网络制”组织结构,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决策部门的及时沟通,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观念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构建学习型组织,就要建立起“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学习氛围,使得员工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拓思维。在制度方面,企业要创建学习与知识激励机制,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前提之下,传统企业所建立的职位晋升机制己经没有生存的组织环境,因此,新型的激励机制应该着重针对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从薪酬和自我实现方面来设计。在企业战略方面,企业的培训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企业培训部门的任务应该在于帮助企业预测执行企业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并确定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帮助企业构建所需要的技能,做到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岗位配置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
四、企业智能培训模式实施与运行
企业智能培训要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系统所获取、储存、生产以及共享的知识来扩充企业培训资源库,同时运用系统所具有的知识获取路径功能,来更好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只有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同时,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搜寻外部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对一系列知识进行整合创新,才一能达到企业整体智能的提高。
1.将非正式学习融人到企业培训体系中
面对海量增长的信息,正规的企业培训难以满足知识的几何增长速度,而非正式学习的产生满足了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渴求。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合适的条件进行的具有明确目的指向,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员工的非正式学习植根于企业日常工作、企业项目运作、企业研发等情境之中,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互动来达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
研究表明,当人们认识到可以立刻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掌握的知识也最有效。首先,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情景嵌人式学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其次,员工学习自主性更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安排学习。因此,企业应当创设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完善企业网络平台,重视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同时淡化企业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实现企业培训效能的大幅提高。
2.利用新技术进行传统培训方式的升级
与传统企业的培训相比,知识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知识来源范围无限扩大,员工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传统单调的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培训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搜索引擎、blog .podcasting, web2.0的应用都将被应用到企业培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满足了员工对于企业外部知识的搜索,便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及时对企业知识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利于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因此,随之而兴起的实践社区、试听培训、E-learning、虚拟现实、虚拟教室技术等培训方式相比于传统培训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完成了培训部门由提供知识产品向提供学习服务的职能转变。
3.提升培训单位的战略地位,创办“企业大学”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