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促进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激发兴趣;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6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成果的反馈形式等,而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在中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课堂教学,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现代化学习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计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现实企业工作的视频、图片导入,成功创设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提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须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达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会计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手工账务处理为核心的传统教学实践模式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缺乏创造性。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各种会计理论知识时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接触真实的原始凭证,就变得非常陌生。还有很多学生在校成绩非常优异,但在实习中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忽略了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用多媒体创设的工作情境拉近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上应付职工薪酬时,如果按照书上的理论,学生也许能记住,但印象并不深刻,因此笔者搜索了很多招聘广告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与工作情景有机结合,让他们来判断这些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待遇福利哪些属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范畴。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就变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真正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也体会到学习会计的乐趣。
三、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对于很多中职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对一些知识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记得听过一次数学的公开课,内容是《向量的加法》,如果单纯从书上的概念去理解,比较抽象,当时温州正好开通了直飞曼谷的航空线路,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一张世界地图,提出:“如果去泰国曼谷,如果从行程方面考虑,会选择温州直飞曼谷,还是从温州出发,转机去上海,再从上海飞曼谷?”引出了向量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作图,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数学之美。
信息技术也给中职会计课堂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将会计中许多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易学易记的信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执教《税收基础》一门课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很抽象,关于原始单据的种类、格式、填制方法、传递过程等内容,增值税发票的填制、纳税申报等,若单凭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文字说明,对于没有见过实物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后来笔者以某财务软件为信息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填制发票、并上网体会纳税申报,帮助学生透彻地认识会计工作流程及所形成的原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化静为动,体验新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遇到尴尬的局面,现在的中职课堂也努力与就业接轨。例如,中职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福斯特软件等课程就是以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活动为主线,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职高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与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会计信息化知识,提高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把书本上“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高质量的问题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前提
课堂提问对于所有的数学教师来说都不会陌生,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都在进行着课堂提问,可是效果却不尽相同. 比如:在一次听课时,老师提出了问题:哪名同学来复述一下上堂课我们学的内容?只听见,下面有很少的几名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我想这样的课堂提问,可能是最典型的了,好多老师都在采用这样的方法,开始一堂课的教学. 我想教师们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出于对上堂课教学内容的一个回顾或是检查的目的. 我们知道在每堂新授课的引入环节,往往需要之前的知识内容作为铺垫或是知识背景,这样就需要在开始上课的几分钟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以引入新的知识,这种考虑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可是问题就出在教师的课堂提问质量不高,导致这样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们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高质量的问题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前提. 所以,以上的提问不妨改为这样,如:教师在黑板上出几道与需要的基础知识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展示,并提问作出这道题的依据是什么?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又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展示,相比于只是简单的复述知识点更有效率,更能激活课堂.
二、有趣而生动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多时候的学习更多的依赖于兴趣. 缺乏兴趣的引领,他们就会在数学课堂上心不在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大变化.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中数学的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问题感兴趣,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在新授课的教学引入环节,我经常采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提出问题. 如:在初中数学《比0小的数》这堂课的引入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对数字进行分类的重要性,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的阅览室有数以万计的藏书,阅览室管理员王阿姨却能够很快地找到同学们想看的书,哪名同学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感到很熟悉,很有兴趣,因为到学校的阅览室去借阅书籍是每一名学生都经常经历的事情,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深有感触,也想一探究竟,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活力.
三、富有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呢?我想这就要与教学的不同环节相联系了. 在教学之初的引入环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给予主动思考的动力,所以引入环节中具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学习,教师要提出富有逻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 如:在七年级数学《比0小的数》的教学中,我设置了阅览室图书检索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会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们是怎样对数进行分类的?学生们会根据小学的知识进行作答. 然后我会给几组数,让学生进行分类. 接着我会提问:这些数可以分为几类呢?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问题,富有逻辑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和思考.
四、以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合作展示
一、太谷县红枣业发展概况
山西是全国著名的红枣产区,现有红枣种植面积286万亩,年产红枣近2亿公斤,约占全国红枣总产量的15%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农业、气候、土壤资源相对优越,是山西省典型的农业大县。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在农业方面已形成红枣、养殖、蔬菜、林果、苗木花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红枣产业是太谷县重点支柱产业之一,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具备加工增值潜力,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制订规划和出台相关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红枣基地建设,红枣示范园区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并大力培育和引进红枣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企业,努力提升红枣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2008年,全县壶瓶枣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产值达到98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壶瓶枣种植基地。2010年,太谷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全国红枣经济林示范县”等称号。目前,全县已形成33万亩红枣种植规模,其中壶瓶枣种植20万亩。但是,由于各乡镇枣区管理不平衡,管理技术滞后等原因,从而影响了红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太谷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枣果裂果的预防和枣果褐斑病、枣缩果病等病害的问题突出。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枣是红枣产业发展中最致命的弱点和毁灭性灾害,是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顽疾。在2002年、2003年、2005年,太谷县壶瓶枣遇雨裂枣损失高达60%以上。
2.红枣品质不高。太谷红枣的主要品种壶瓶枣,是以个体大小论价格,4公分以上的优质大枣价格是一般壶瓶枣的十倍。目前,优质大枣的市场价格达每公斤50多元,甚至还供不应求。但是,由于红枣裂果、病虫害防治困难,影响了红枣品质,优质大枣比例不到20%,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3.红枣深加工能力不强。太谷境内红枣加工企业,虽拥有核心加工技术,但工艺设备落后,技术储备不足,造成产品种类不齐全,加工成本加大,可持续生产能力减弱。
三、科学技术在红枣业发展中的应用
针对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红枣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采取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提高红枣的产质产量。
1.产前管理
1.1土壤管理:雨季前及土壤封冻前进行枣园土壤深翻1次,深度为15~20cm,树冠下宜内浅外深,耕翻后耙平。山区枣园逐年扩穴改土。生长季节尤其是雨季树盘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保墒。
1.2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可适量加入速效肥,果实采收后尽早施入,秋季没有施基肥的枣园,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补施。施肥方法为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沟施,施肥量为每公顷3000~6000kg(每667m2200~400kg)。追肥时期为萌芽前、盛花初期、果实迅速膨大期。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施肥方法为多点穴施,施肥后浇水。在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等生长时期进行叶面喷肥,每次间隔2~3周,喷施时间以上午11时前或下午4时后为宜,前期以氮为主,后期以磷、钾为主。
1.3浇水:在萌芽期、开花坐果期、幼果期、越冬前及时浇水
2.产中管理
2.1推广 “防裂枣牵引式支架雨篷”技术
红枣进入脆熟期发红以后遇雨就会裂枣,而在壶瓶枣进入脆熟期发红以后,在成行的枣树上方,用支架把钢绞线架起来,上用塑料布或其它防雨材料覆盖,形成三角形顶篷。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覆盖两个月,防裂枣效果达90%以上。防裂枣牵引式支架雨篷不仅可解决红枣遇雨裂果难题,而且能改变红枣传统的生产方式,红枣不怕下雨可以到10月份“寒露”过后再采收,红枣在树上能延长近20天的生长期,大大提高了红枣的品质。
2.2枣树高截换形技术
一般枣树树形高大,树体通风透光差,结的枣个数多,但个体小,销售价格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采取高截换形的方法修剪枣树,降低枣树高度。高截换形的方法:把枣树中心干顶端截去一半,使枣树高度降低到2——3米,下层留4——6根侧枝,用拉枝、撑枝方法,使枝条基角开张到70°左右,成为无中心干的开心形树形。枣树高截后可刺激萌发新生枣头,增加新生枣吊生长量,且可使所保留的二次枝长度增加,枣股坐果量明显提高,枣个体显著增大。
2.3病虫害防治技术
根据害虫在地下及树干越冬、第二年上树危害的习性,在地面及树干采取措施,防止其上树危害。地膜加农药防止枣尺蠖、枣飞象、枣瘿蚊、金龟子等害虫出土上树危害;液体地膜加农药可有效防止红蜘蛛、绿盲椿象、枣尺蠖等害虫出蛰危害;用石硫合剂杀灭红蜘蛛、绿盲蝽象等多种害虫和叶斑病、枣锈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可预防和降低全年多种害虫和病菌的发生和危害。对局部发生的或“突发性”的病虫害,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无公害措施进行局部挑治,把它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通过以上方法及时清除病虫源,保证枣树正常生长,达到优质、无公害的目的。
3.产后深加工技术
利用保鲜和烘干技术对优质鲜枣进行初加工,运用枣粉、枣泥生产技术将劣质枣进行加工,运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将鲜枣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具体包括。
3.1红枣保鲜和烘干生产技术:通过冷库保鲜,使盛果期产出的红枣延长销售期;通过脱水烘干使一部分红枣快速加工,既解决了红枣易腐烂的问题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3.2枣粉、枣泥加工技术:将9月下旬以后收购的轻微裂枣、小枣、劣质枣,削除破损和病害部分,经烘干粉粹成干枣粉 ,或加工成枣泥,提高劣质鲜枣的利用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 根本目标 学生主体发展 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一些教师对整合的理解和实践存在某些偏差的情况,提出整合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策略。
1 学生主体发展: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整合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点。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发展人的主体性。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就必须确立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其主体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有机结合于教学过程中,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然而在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整合的理解和实践却存在某些偏差。例如,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比其他一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好,把整合等同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相加,放弃了对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有的教师课堂上仅仅扮演着计算机操作员的角色,照屏宣读,学生被课件程式化的展示牵着鼻子走;课堂上听不到教师动情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对话等,背离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整合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策略,目的在于促进整合科学发展,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深入进行。
2 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课整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策略
2.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主要功能,是教师用它们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来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不能单纯考虑形式的陈旧或新奇。传统教学手段各具独特价值和生命力,如照片、图表、模型、实物或幻灯片等,都能体现出直观的效果;利用黑板边写板书边讲解,随写随看随擦,灵活方便;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最具亲和力、说服力的交流工具,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互动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为此,如果用标本、语言或板书就能讲解或演示清楚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但若遇到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作出透彻解释的难点内容或深奥抽象的问题时,利用信息技术则可再现出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融入丰富有趣的形式之中,既可以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化抽象、深奥、晦涩为形象、简单、有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2.2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规范做人、做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只有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将理论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提高主体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重视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辩论、典型示范、案例教学等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交汇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例如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材料,呈现学生未知的客观事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心体验,唤醒其道德意识,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需要,提高其对道德问题思考、对道德情景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以及对自我道德行为负责的主体能力,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园满完成知情意行互动的品德形成过程,实现学生对道德知识内化和外化的转变。
笔者认为,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以上这些看法有失偏颇,是见树木不见森林。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保证从业人员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不少行业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甚至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由此造成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职业技能不过硬,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行各业规范化的发展,一些原没有规定的职业也逐步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终目标是绝大多数职业岗位都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自2000年7月1日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在全国范围内对90个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在此之前,某些职业(专业)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强,早就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电工、锅炉工等。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毕业,现在既要有学历,还要有某个职业资格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随着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招聘方需要的是能一步到位、更早创造价值的员工,而并非只有高学历、纸上谈兵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