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研究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的出台,国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造就既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复杂和抽象,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从计算机教学出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软件开发应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既是集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数据库等多门专业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独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图、查找、排序等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间关系复杂。教学中,应针对应用实例,对编程中常用的算法给予重点讲解,对典型数据结构数据元素的集合关系以及基本运算展开教学研究和深入的讲解。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需的软件基础知识、懂得高级编程语言知识、丰富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又熟练运用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使其软件素质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动手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计算机知识较薄弱,尤其是该课程是以概念多、抽象而复杂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学科,理论知识多、应用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感觉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加重了思想包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策略上缺乏创新,沿袭着“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积极性受到压抑,自身创造力和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课时限制。该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学时安排较短,教师偏重基本理论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吸收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繁杂的基本概念,而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往往因课时限制只能点到为止,学生无法体会课程的乐趣,更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研究

明确教学目标。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在对教材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活动,准确驾驭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将“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优秀教学方法组合运用,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操作系统、 数据结构、 数据库技术等功能和运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以“任务驱动法”为代表的互动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熟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是国内外运用较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地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既增强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强化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意识。

巧设学习情境。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启迪思想,通过探索、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情境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先进思想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语言编译时,使用“栈”可实现函数过程的调用。当计算机输出数据打印时,打印机速度慢,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讨论,最终在操作系统中设一个打印队列,将打印任务逐个完成,避免了数据丢失或打印次序混乱。任务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思维,体会知识的奥妙,深刻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焕发出可贵的集体智慧,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传道授业,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更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抽象的、枯燥的软件技术基础,用实用化和情趣化的现代教学思想巧妙呈现,产生共鸣、碰撞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充分感受学科魅力,从而启迪心灵,放飞思想。当学生暴露出畏难或厌烦情绪时,教师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并用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打破常规、迎难而上,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点的跨越。

四、结论

综上所述,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梳理教学思路,将优秀的现代教学思想融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龚正良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孙亚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6):168.

[3] 张小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4):129.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一)课程目标定位过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广,网络相关技术更新的速度又非常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熟悉又陌生学科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教材都是一个知识点配一个实际案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蓝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四)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试题主要采用笔试,侧重于记忆,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质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围绕典型案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与新旧知识有纵横联系的问题作为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和习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以固定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形成团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风以及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学的重点是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在该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结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学并学得轻松、主动。计算机网络很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OSI参考模型下的数据流向模型”、“VLAN工作原理”等,我们都可以借助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相应课程的网络课程

课程知识、操作技能及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中重点、难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展示,该网络课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发了一个虚拟平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实现,学生课后不用到实验室,也能在网络上自主动手完成网络的配置。另外,网络课程也可以实时上传课程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最新的案例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后,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该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教学、大赛需要,创建了锐捷、思科网络实验室,并与这两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课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绘画设计、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好的服务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应用技能高的艺术类人才。然而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常是依据计算机专业制定出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但是众所周知,不同行业所要求使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专业应运用与专业特色相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尤其是学习时间紧凑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本文就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行性途径,旨在为今后的艺术职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艺术职院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

艺术类职院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史或理工类院校学生,其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中,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其中。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计算机的引用可使设计制图与创作更加便捷、高效、直观、准确,其优势作用凸显。艺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践学习中,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是艺术职院学生的必备技能,如在工业、平面、网页、动画、包装、标志、产品外观等的设计上都需要运用Photo shop、Flash、3DMAX、Coredraw、PROE、Freehand等设计软件。对音乐艺术专业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便开始融入并服务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表演类学生可利用电脑音乐软件,模拟乐队进行音乐演奏,不管是复调、配器,亦或是和声、乐理,都因计算机的引入使音乐表演从原先的繁琐、抽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电脑音乐的发展对于音乐演奏及制作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势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在艺术职院的专业教学中,不管是音乐类、设计类,或者其他专业,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自身竞争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

2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途径

2.1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各专业计算机教学内容大致相同,致使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达到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邀请专业课骨干教师或负责人参与其中,依据专业课教学要求,及该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与建议,使计算机授课教师可更加充分的掌握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教师便可有针对性的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恰当的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2洞悉专业课教学重难点,辅助专业教学

对于专业课教学中急需解决,且是专业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相应的找寻,并了解到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可协同专业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专业课重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赋予静止固化的理论知识以生机与动态,活跃专业教学氛围。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常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洞悉彼此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力争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教学应以实践为中心,抓住课堂实践教学时机,着力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可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例如,在教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制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求职简历;在教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幻灯片,这样既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实践,又紧扣教学理论内容,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较好。学校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竞赛、广告设计作品制作大赛、计算机音乐制作大赛等等,以“赛”推动与专业课的融合;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动画设计、音乐视频制作等讲座或比赛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计算机能力的同时深化专业学习。

3结语

艺术职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应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及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艺术专业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计算机基础;创新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全面快速的发展,我国已经买人了世界强国,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才的书数量以及结构,更加是人才的质量,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才的能力与创新性有很密切的关联。而学生又是人才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能适应未来面对挑战的高素质人才。21世纪是信息化话社会,计算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音乐类艺术专业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既有与其他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共性,有同样具有艺术类专业的特征,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达到较好的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在目前的生活当中许多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不尽人意,因此探讨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分析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对艺术计算机教学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研究内容及问题分析

(一)音乐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对于音乐艺术类学生设置有偏差

现阶段关于音乐艺术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采用国家发放的统计计算机教学使用教材,主要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文字图形软件的处理,以及office软件的使用,网页的设计等方面,虽然这时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在初高中已经涉及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新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少部分的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基本稍微了解一下,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学生对计算机掌握一些,但是所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而真正能熟练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由上面的叙述可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学生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因此为教师进行授课带来很大的困难。

2.缺少实践应用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大多学校采用纸上谈兵,注重理论上的教学,认为它是一门知识,而忽略了它同样是一项应用工具,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不高,而且大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发生脱节,学习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只把计算机当成一门课程学习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门技能去应用。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评分大多也是来自老师的印象给分,这样体现不出学习的状况,也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而且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虽然老师能进行大量的讲解,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听懂。

3.专业特点不能体现

艺术音乐类学生思维大多逻辑性较差,然而计算机的课程具有强的逻辑性,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要求对艺术类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况且计算机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从计算机的发展史到网络协议,字符等专业术语词汇较多,逻辑性较强,并且课程比较枯燥不生动,缺乏想象力。因此无法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了老师不停再讲,而学生却听不进去的局面。

4.课程构建的理念

在构建课程中是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有发散性思维.且善于创新,所以首先要改变教学的模式,不能在以老师为中心,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其次,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应该以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应该使课堂呈现立体,多元化的发展,要注重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于探索,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也决定学生的创新和应用的操作水平。所以,我们应当将重要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掌握大量的重点知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创造力。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究

(一)内容上变革

首先,在设计课程上要考虑到音乐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以艺术类学科为核心,以艺术类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音乐艺术类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需求,不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从形象思维和直观感受出发,注重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所以课程难度要进行调整,结合音乐类学生的特点,在一般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增加一些有关艺术类专业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独立探究,讨论,实践,由此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并且改变了一些教学内容,首先是设定了一些比较基础的模块,例如对个操作系统的了解以及基本的操作,还有就是讲述Office办公软件的特点以及操作使用,然后有设定一些稍微中等难度的模块,例如多媒体操作的基础应用主要是有关多媒体素材的收集管理以及制作;网络使用的基础知识。最后在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操作使用,例如Photoshop的使用主要是操作软件特点以及操作图形的处理转换,Flas的设计,以及网页设计制作。

(二)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革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也就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方式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关注最后的成绩,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采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office的时候,可以生动形象的讲解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能深刻快速的理解知识点,从而实现学生独立探索,并且独立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使学生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应当把有意义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探索,求知,标新立异,而不是在拘泥于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达到从知识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

(三)计算机的实践操作

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的另一种方法,有利于操作技能的提高。在实践的环节中,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沟通,例如技术的指导,有创意的评价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创意能力,不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而是以计算机这种形式进行彰显,而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学生操作的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以及努力的形式进行生成良性循环,而对于音乐类学生的主要放在基本操作类的培养。设置一些固定的动手操作的内容,设置一些如简单的操作系统以输入法的测试以及Intemet的使用以及简单操作,对相应office操作进行,对图形文字图片的插入以及混排,考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将要求,评分等进行公开,表现给分的公平性,在试题中设计难度相当且类似的题目,随机抽取试题,当测试结束后,总结学生所需掌握的不足进行解答,达到强化知识,找出不足的目的,进而达到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模块化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分解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针对性教学,并且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首先是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并且要清楚的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软件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个软件需要什么用途,它的使用方法说明又是什么,使用技巧又是什么。作为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需要,例如在声乐类中的作曲,乐器的制作完全可以凭借计算机进行设计,并且可以用电脑进行曲谱和声等效果的制作,还可以用计算机等进行音乐的歌唱,可以看到各种声乐的演唱以及技巧,并且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许多著名音乐家的演。同样其它的专业和学科也能通过计算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化,而是更加立体化,也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打下良好的开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如学生歌唱比赛,计算机的知识竞赛,音乐和声演奏等多方面活动让学生使用自己的知识来参与并设计这些活动,展现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72-02

Computer-based Art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XIAO Yue-ning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Department of Public Teaching,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On the 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of University I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goal of the course and the reform of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Key words: art college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遍开展,学生进入高校后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在美术院校,一些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已经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做出必要的改革,在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地调整,以满足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之后,我校选择了《大学IT》课程作为我校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IT》课程能否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包括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课程教学内容难易度,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希望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等内容。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地区性差异。在东部地区如青岛、烟台等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而在菏泽、济宁、聊城等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文字处理和上网操作的基本技能。

2)《大学IT》为省内高校通用教材,内容宽泛,专业理论性较强,没有考虑美术类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学生感觉教材内容枯燥,学习兴趣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关联性差,学生知识迁移较困难。

3)针对课程要求的相应实验内容,我们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设计对应的任务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兴趣较高,能够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4)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是和专业知识挂钩的一些计算机软件,能够为学习专业知识做些简单铺垫,使得专业电脑设计时能够深入和提升。如图片处理软件,学生希望掌握一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技巧,在专业设计时可以直接考虑专业需要,不再停留在基本工具的使用上。

5)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两堂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实验课程,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主题内容,对搜索到搜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吸收。同时,学生自制力薄弱,很容易转向不相干的网络内容上去。

由此可见,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做出综合的改革,系统地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作者结合我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定位的实际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IT 》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并尝试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办法,取的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改革探索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IT》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山东省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考试,并且考试合格是学生大学毕业时获取学士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此计算机考试分为理论和操作两个部分,其中理论60分,操作90分,合格分数为90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理论考试得分比较低,对上机操作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且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又不能将重点放在基本的OFFICE软件的学习上。于是,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采取新的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扩充与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既保证学生顺利通过等级考试,又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1)教学内容:笔者对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将教材内容划分为6个模块,采取主题项目教学。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及操作方式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小程序设计上,通过某些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方法,为后续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而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方面,课时安排较少,课下练习较多。而且,在课程内容顺序上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初识计算机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就安排了网络操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整理信息,表现信息。并且使网络学习贯穿于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借助于网络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技术这个模块中,针对图像、音频、视频技术的相关内容,我们引入了不同多媒体软件的学习。

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上,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习了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在学习这个程序时,使学生了解基本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位图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学习比较复杂的一个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s。在这个软件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画图工具的使用,理解图层的的概念,理解图像与画布的关系,理解图像像素和文件大小的关系,理解不同压缩格式图像文件的特点,比较位图和其他图像格式的大小。

在音频信息处理技术上,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绿色汉化版软件goldwave音频处理软件。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麦克风的连接和设置方法,学会录制声音,保存声音文件;学习声音文件的格式转换;学习从 CD 或 VCD 或 DVD 或其它视频文件中提取声音;学习从已有声音文件中截取部分声音;理解声音采样频率、声道数和文件大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