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文章论迷了在知识经济的祈时代,图书馆如何认清形势、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用新型的甘理和服务及自身建设等问题。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清晰,知识经济的显性化是其最为重要而明显的特征之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向我们准确地展示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交织作用下,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第二,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及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延续,知识经济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经济特征的正确概括。
1.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基础上的知识经济一体化。也就是说,通过知识、信息和经济的紧密关联、彼此渗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过程,使得经济的知识化趋向更加明确、知识和信息的经济功能日益明显,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人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就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就是在线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社会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经济。
2.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己经开始积极关注知识经济,德鲁克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乔·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和功能,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传递,离不开对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务,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
由此可见,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无比重大。
二、圈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中最为明确的就是知识和信息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资本,知识和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在变革中的信息服务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成为联结信息管理大系统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中介和桥梁。
1.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畜、层次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合理,知识管理和服务发展成为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城中的热点和亮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凸显信息资源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图书馆如何开发、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焦点,知识管理将信息管理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奋发学习,博学多能,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在对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即知识交流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消费、吸收方式的评价、选择和运作,发挥各种类型知识管理工具的作用,保证知识“广、快、精、准”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为读者,为社会服务。
2.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经营市场化、集约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智慧型知识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社会信息产业的“朝阳”产业。
知识经济它包括了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的知识,是相对于物质和财富而言的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晶,是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和信息基础设施加以有效传递和交流的知识信息。显然,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与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构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层次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机会。伴随着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市场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智慧型知识产业必将成为社会第三产业中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而且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
三、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对策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格局,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信息大环境,图书馆工作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正视现实,回应挑战。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制定出准确而实际的对策,以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对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
由于传统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知识管理和服务井未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而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必须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务观念,突出现代信息管理的知识性特色。通过有效收集和分析社会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从中萃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紧密关联的适时性,发展性,功能性知识信息,真正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突出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知识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强信息的知识内涵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知识信息及其交流的社会组织体制、内在结构特点、具体活动方式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具体运用于知识管理和服务之中。
对于信息管理和服务来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至为紧要的就是要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形成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知识创新观,并以此形成服务为本、面向社会、注重效应、追求卓越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思路。所谓知识创新观,即以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为创新资本,科学汇集,合理组织,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识和信息资源,把知识管理和服务作为促进知识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赖以形成不断提供,相互交换知识信息的社会知识大同盟,专门性知识管理和服务机构,将成为社会知识大同盟中的关键性配置力量。 转贴于
2.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
要把握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知识经济向我们昭示,外延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内涵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和信息积累的时代已经结束,知识和信息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技术时代已经结束,高新技术时代已经到来,单一功能时代已经结束,综合化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框架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更加突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知识存储器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储藏并形成快捷,方便,多途径的检索机制,成为“人的外脑”。第二,知识集成者功能。即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大量积累和有序化组织的基础上,融人知识管理人员的智慧,使原有知识和信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凝结为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功能性更强的知识和信息。第三,知识交流机功能。主要以网络为条件和基础,通过知识的交流和联结将相关人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特定的知识共同体,以期人们在相互交流知识盅得到发展的新机会。第四,知识导航员功能。即运用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内容分析,多元统计,人工语言,搜索引擎等支持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知识定位系统,知识获取系统和知识反馈系统于一体的“知识导航仪”。第五,知识加油站功能。即力图建立超越传统信息系统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管理知识系统,以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方法,确保知识的公开性,可获得性和开发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上述社会功能,为各类图书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构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选择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03.270一72页.
[2]何剑峰.图书馆创新模式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2003.360一61页.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分类号〕F270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iu Gujin
Scl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Gao 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
〔Abstract〕Whether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r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strategic assets for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nowledge management win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enterprises by managing knowledge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which can form, improve, sustain and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and can lea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core competencecompetitive advantage
竞争优势是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的独特的位势,即持续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的能力。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两者都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弄清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企业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通常包含于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之中。因此,在解释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时,可以从“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两种角度来进行剖析。
1.1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公司资源由所有资产组成,包括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人力与非人力资产以及允许公司设计和应用增值战略的其他资产[1]。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那些公司专有的无形资源(如知识)可以使公司把价值追加到产品的引入要素之中,有助于构建与执行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与效益的战略。那些有价值的、稀少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被看作是可以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创建与维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集中了过去10年所传播的一些思想,包括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资源基础论、信息变换与信息资源管理、平衡记分卡和无形/智力资产、学习型组织和实践社区、全面质量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网络化组织和无边界公司[2]。许多大型组织关注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识到知识及其应用是提升创造力、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由此可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业绩,而不管这些组织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或非营利部门。事实上,知识管理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交流、创造和提高组织智力资产的大量活动之中。知识管理基础结构、知识质量和知识管理系统特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正向关系[3]。
1.2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可定义为以公司知识的系统分析、计划、积聚、创造、开发、存储和利用为中心,并按有利方式尽量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以提高公司竞争优势和帮助公司实现其他主要目标的整个管理过程[4]。知识既是竞争优势与高运行效率的基础,也是公司拥有的重要竞争资产。如今全球互连经济的成功起源于快速与有效的信息交流。可持续竞争优势不再根植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的有效开拓与利用。如果知识管理是一种使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传递给适当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与利用知识来改进组织业绩的有意识的战略,那么,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5]。为此,公司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在公司内建立“知识导向”意识,确信公司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和未来业务流程需要的知识分析与计划其业务,确保建立一种合适于在公司内创造新知识有效流程的经营环境;在战术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信现有知识得到完全识别、未来使用的新知识得到获取和适当地存储在组织记忆中,创建有助于在公司内有效分配知识的新机制;在操作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保知识在每天的实践中得到使用,即人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访问合适的知识。
公司只有通过以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方式定义、构建和影响组织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6]。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4种活动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7]。首先,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知识的综合体现,是企业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积累性学识,其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对知识的吸纳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即进行知识集约管理。知识集约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在知识集约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扩大知识储备,并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组织,以方便员工搜寻和使用。员工的定期教育和培训、知识联盟以及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和文件管理系统的利用,则是促进知识集约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其次,竞争优势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得它的培育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只能靠自主开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自主开发必然伴随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就是员工通过把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执行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扩展企业的隐性知识系统。这两者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要素。再次,竞争优势的载体是整个企业,它的形成和维持是企业各部门对知识进行有机协调和结合的结果,这就涉及知识共享。知识共享要求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达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使企业知识容量出现升华。知识共享可以拓宽企业和部门的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利用率,有助于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知识创新的现实力量。最后,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综合利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或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在企业员工正确了解企业战略的条件下,如果使知识创新与企业战略保持整合性,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的成果,就会使知识创新真正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知识集约、应用、共享和创新这几方面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在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构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机制,知识管理由此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2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一致。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内部特性,它是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特技能与智力。竞争优势表现为一个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经常可以加强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例如,客户可能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本田公司在改进内燃机方面的核心技能,他们不买竞争者产品而选择了本田产品,是由于本田产品整体可靠性声誉所带来的客户感受价值。这实质上是因为引擎设计的核心技能确定了本田公司更有效竞争能力的基础[8]。
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独特技能、能力、资源、经验与关系,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模仿这些资源将在成本上非常不利,企业必须开发其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可视为经验、知识和系统等的集合,它们可用来减少创造新型战略资产或扩大现有战略资产存量所需的成本或时间。在动态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廉价地持续构建新型战略资产的企业才能赢得丰厚的回报与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9]。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位势[10]。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反映出企业在产品性能结构、市场定位及可行的多角化战略方向等方面的状况及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竞争战略,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企业通过加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建设,如品牌、企业形象、专利、研发、特殊营销能力和管理方式等,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核心竞争力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对于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来源于产品-价格-业绩-交易的优势几乎都是短期的。特别是在技术引发企业边界变革的领域,竞争优势只有依靠产品根基所拥有的竞争力才能持续。企业必须取得一些专门技能,整合公司内所有技术与生产技能,才能提高战略业务单元的生产能力与机会利用能力,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优势位置。这正如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lad and Hamel)指出的一样: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而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11]。
第三,核心竞争力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如下特性在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中有显著的作用:[12]①历史依赖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其特有历程的能力和资源,逐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其他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②原因模糊性。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结果是,竞争者们不能确定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所获得的同样的利益。③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它包含在经理们和经理与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企业声誉之中。通用电气、惠普、索尼等公司的社会复杂性远景影响了这些公司所制定的决策与所追求的战略。
然而,尽管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某个公司可能拥有独自使用某项技术的许可协议;某个公司可能获得某种具体产品的专有进口合同;某个工厂可能优先接近于原料供应;某个公司可能坐落于低工资成本区域。所有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事例,但它们都不是核心竞争力[13]。
3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知识、新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这样,在企业知识运营中,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互惠机制,这种机制又外化为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契合关系[14]。这包括如下三方面:①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确保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管理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上,它要把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从而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②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品与市场较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又由于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和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可以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企业就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③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任何创新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吸收与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和形成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企业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前沿性应用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管理流程(如知识审计、获取、创造、吸收、保护与应用)的管理,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这是因为[15] :①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②核心竞争力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和在公司范围内显示与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③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④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4三者关系框架
通过前面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之间,存在图1所示的“三边形”关系,体现为如下4层含义:①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②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④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企业竞争优势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也可通过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图1 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2] Corral S.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we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 [2007-04-11]. ariadne.ac.uk/issue18/knowledge-mgt.
[3] Halawi L A, Aronson J E, McCarthy R V. Resource-based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3(2):75-86.
[4] Cater T.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2001,6(1-2):133-153.
[5] Lank E. Leveraging invisible assets: the human factor.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3):406-412.
[6] Snyder N T, Duarte D L. Strategic Innovation: Embedding Innovation as a Core Competency in You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3:6.
[7] 王艳.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03(8):78-80.
[8]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 114-115.
[9] Kak A, Sushi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core competence: a review. 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2002,3(4):23-38.
[10]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7.
[1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3):79-91.
[12] Hitt M A, Ireland R D, Hoskisso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4th ed.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1:116.
[13]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18-19.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nly impro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 and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质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核心
Key words: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laborator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ment core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48-03
0 引言
随着检测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检测机构作为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国际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测服务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总结了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方法,总结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其质量管理w系建立;通过内外审情况和顾客满意度调查,对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策略和建议。研究对相关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改进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指在单位内部建立,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目标所进行的系统性质量活动。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组织特点,分别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以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是对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单位的管理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新标准就是单位实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多个质量管理体系之一。根据单位实行的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就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质量方针的制定、质量目标的确定、产品质量控制与改进等与质量相关的活动。
2 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2.1 检验报告存在质量问题
检验报告是指质检所在接受客户的委托后,在实验室对客户的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客户出具的质量文件。一般来讲,检验报告的质量代表了质检所的专业性水平。在质检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检验报告中的检验结果的数据准确性较低。第二,检验报告中首页的信息存在错误。第三,报告中对检验结果的描述存在错误。根据这些问题,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中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进。
2.2 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
在质检所出具检验报告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拖慢委托单位产品的检验过程,影响产品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对质检所在行业内的信誉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质检所的进一步发展。
2.3 质检所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委托单位来说,服务质量是对质检所的最直观印象,如果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就会给委托单位留下不良的印象。在质检所实验室的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无法充分理解并掌握委托单位的需求。第二,对委托单位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及时。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委托单位的需求,就无法根据这些需求做好客户分析,导致服务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或者将委托单位的需求理解错误,进而提供错误的服务。与此同时,如果对委托单位反馈的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到委托单位的产品检验过程,导致委托单位对质检所产生不信任。
3 影响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37-01
1 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内容
1.1 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并且发展迅速。但是许多方面还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许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某些特殊的行业需要进一步更新技术,变换模式,以达到更好地管理效果。就如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新时代的档案部门也需要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迈进。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仍然使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且跟不上档案生成的速度。因此,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2 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借助于现代的计算机、扫描仪、电子科技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设备来完善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高效、快捷、健全的系统,使得档案的管理更为科学、系统,在收集或者查找时更为方便快捷,这样还可以使得地质档案的信息能够上传到云端得到共享,并且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国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其主要任务就是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并且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好相应的记录然后保存好。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档案都是传统的纸质档案,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不环保,还有许多弊端:第一,由于档案是纸质的,随着档案的增多,其所占据的空间也会不断加大,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也会增多,而且检索的难度也随着数量的增多而加大;第二,纸质的档案对于其存放的环境和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能在潮湿或者阴暗的地方存放档案,对存放文档的地方还要经常进行杀虫防虫工作,除此之外,要做好存放档案地点的消防工作;第三,纸介质容易老化并且容易磨损,因此稍微保管不善就容易造成损失,严重的则会丢失原始数据。由此可见,我国的档案管理现状目前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2 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2.1 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
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都认为信息化建设跟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普通的管理人员,都不认为信息化管理优于手工管理,甚至有人认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会将数据丢失的更大风险等弊端,比如在没有保存的情况下断电,黑客入侵导致信息泄露。
2.2.2 部分地质档案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有许多地质单位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有些是在单位里面身兼二职、或者三职,甚至有些只是兼职。这样就导致了在管理工作上,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技术水平也处于低下水平,以至于更增加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并且管理人员的能力低下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2.2.3 地质单位的档案管理设备较为落后
由于大部分管理人员都不愿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认为信息化管理会优于目前的管理模式,因此,这就导致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设备仍是以前陈旧的设备。这些设备并不能满足目前如此大的档案容量,所以某些单位的档案资料堆放杂乱,甚至有些单位直接将档案放在一些陈旧的仓库里,导致了部分档案资料或者数据有所损失。
3 加强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管理者要重视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领导班子和直接管理人员若是不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那么就算引进再多的现代化设备也是不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从档案信息化的优势出发,修正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以改善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为目标,加强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并且要求他们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由于人们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差,因此,在思想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更新和突破。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每周一次的再教育,使得他们的技能水平上升一个层次。
3.1.1 更新档案管理观念
一直以来,地质单位档案的管理模式都受我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陈旧,认为一个完整的管理库才是一个最安全的“保险箱”。因此,这些人往往都是不信任现代化的科技管理,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要更新档案管理者的陈旧观念。
3.1.2 树立档案信息共享的观点
要想突破目前的区域界限,就要懂得共享资源。要更好地共享资源,就要在保证不泄露自己信息和档案资料的前提下,利用因特网将信息和档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自身价值。
3.2 重视引进新设备并加强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队伍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地质单位应投入资金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培养专门管理档案的管理者,要让其熟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必要时,应该引进一些新的适合地质工作的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资源,达到资源的共享,并能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4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的安全化
对于信息社会环境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管理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档案信息安全是现今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研究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拓宽档案管理保护领域、发展档案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领域、新门类、新载体档案不断涌现,给档案工作者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历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即档案工作者要J识到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性,要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未来,深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完善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综合功能,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改革服务方式,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5 结语
总之,地质科技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各事业单位尤其是地质档案管理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管理信息化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衡量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的指标,并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指标设定,进而利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得出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
一、研究模型的建立
本文设企业业绩为Y;技术人员的数量为x1,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为x2,技术能力为x3,技术创新风险为x4,核心员工能力为x5,核心员工动机为x6,核心员工行为为x7,知识管理为x8。建立模型为:Y=a+k1x1+k2x2+k3x3+k4x4+k5x5+k6x6+k7x7 +e
二、相关性统计
表1 业绩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SPSS软件,选用2009年我国89家技术创新型上市公司的信息,对公司业绩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在表1中,相关系数旁边的两个星号(**)基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1时可拒绝零假设,一个星号(*)表示显著性水平a为0.05时可拒绝零假设。因此,两个星号比一个星号拒绝零假设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小。(**相关性在1%水平(2-tailed)。*相关性在5%水平(2-tailed)。)
三、回归方程的建立
首先利用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的水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多次进行总体回归效果(F检验)、拟合优度(R2),以及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相应的检验,最终得出最能解释企业绩效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次,利用回归结果对前面的假设进行检验,并分析原因。
为了有效地检验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我们将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水平与自变量之间,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全部纳入方式进行回归拟合,回归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回归方差分析表
根据回归统计结果显示,调整后R2为0.322,说明回归模型对因变量企业绩效水平的解释能力为32.2%。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为11.91,其显著水平为0.0010,且远大于F0.05(10,77)=3.62,说明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自变量技术人员的数量,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技术能力,核心员工能力,核心员工动机,核心员工行为,知识管理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假设下的检验,即在99%的置信水平上进入回归模型;技术创新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共8个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t0.025(77)=2.01,说明其回归效果显著。根据上述分析,剔除不相关自变量,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0298+0477x1+0.321x2+0.69x3-0.232x4+0.079x5
+0.099x6-0.508x7-494 x8
四、回归结果分析
假设1,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本文分为两项,一为技术人员的数量,二为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通过表1所示,利用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与假设相一致,及技术人员的数量,学历、资历水平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拥有本行业领先技术时,其技术的领先性的确能为上市公司带来较高的效益性,所得结论与假设相一致。
假设3,技术创新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最近3年是否存在新的技术开发,存在新的技术开发就会使上市公司在三年内发生加大的支出,从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表1所示得为,技术创新风险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性,与假设结论不一致。这是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类上市公司总体来说,数量较少,质量较低,这种情况有可能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较大的关系,进行技术创新,难免要就行人、财、物的投入,耗资巨大,但是获取利益期限较长,有可能在其工作期间,此种投资无法给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是收益较少,甚至是由于投资巨大造成连续几年的亏损。
假设4,核心员工的胜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
假设5,核心员工的动机体现在上市公司是否给员工派发股份,所得结论与假设相同,即当员工为上市公司服务以主人翁角色承担其义务时,员工越能发挥其工作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假设6,核心员工离开公司,会给上市公司造成再次从人力资源市场中获取人才,并将其予以培训,使其快速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做贡献,其过程有一定的时间性,并不能迅速为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使上市公司的企业效益有所降低。假设相同。
假设7,上市公司员工知识的有效转化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即当上市公司给予的员工报酬越多,员工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就应越多,但是通过数据所得结论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反。核心员工的动机与核心员工的行为呈负相关关系,此数据关系的表现说明核心员工渴望上市公司给予股利的分配,上市公司未给予核心员工股利的分配,会导致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另外核心员工离开上市公司的行为与核心员工能否将其自身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呈负相关关系,即当上市公司核心员工能够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能为上市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就能减少上市公司员工离开上市公司,并继续为上市公司更有效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滨伟.技术创新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相关性研究[D].福州大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