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一、力和惯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它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同学们在回答关于惯性问题时,往往把惯性和力混为一团。

例1、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为什么会继续前进?踢出去的足球为什么会在足球场上继续滚动?

分析: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认为物体继续向前运动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惯性不是力,是物体具有的性质。只能说物体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的原因。

二、热量和内能

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它是一个过程量。它的实质就是内能的改变量。因此,只有物体间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提及到热量。而内能是组成物体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是一个状态量。它的大小只与温度和质量有关。内能又叫热能,简称热。

三、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者说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例题3、放在桌面上的书,它对桌面的压力、地球对它的重力、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在这三个力中,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无从下手,糊乱选择。重力和支持力都作用在书上,即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而压力和支持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对相互作用力。

四、重力和压力的大小关系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是竖直向下,施力物体是地球。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垂直指向受压物体表面,施力物体是施压物体,只有自由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重力和压力的大小相等,其它情况则不相等。

A对B的压力是5N A对地面的压力是5N B对墙壁的压力是25N B对天花板B对地面的压力是15N 的压力5N

五、游码和平衡螺母的作用

游码和平衡螺母的作用各不相同。平衡螺母是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使用的,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当指针没有指到分度盘的正中央时,此时就要移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正中央,天平平衡了。而游码是在称量过程中使用的。当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加一小砝码多了,减一个小砝码少了,此时就要移动游砝,直至横梁平衡,此时决不能通过平衡螺母来完成。

例5:小明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他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立即旋转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上平衡,但忘了将游码归零,这样称出的物体质量比物体质量的真实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不能确定

六、反射角与入射角

反射定律内容为:反射光线、入射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同学们在叙述定律的内容时,往往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先后关系错误的叙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种叙述是错误的,因为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入射角决定反射角,因此不能叙述为入射角等与反射角。

七、验电器的制造原理及其作用

同学们错误的认为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作用是检验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分析: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原理。当验电器的金属球与被检验的物体接触时,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说明被检验的物体带上了电荷。张开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是异种电荷电相互吸引。金属箔张开只能说明物体带电,而不能鉴别是正电还负电。

八、电压的表述

同学们在解电学题目时,往往把电压叙述为电路中某点的电压。这种叙是不科学的。

分析: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电路中不同两点间的电位差,而不是某点的电位。因此在叙述时只能说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九、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判断

我们所说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看像相对于物而言的。若像相对于物体上下左右相反,则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否则是正立的。

例6、放电影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衔接点;知识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感觉。其实,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只要抓住物理思维模式上的变化,就可以很好的消化课堂上的物理知识。所以,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物理思维模式上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物理知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物理思维模式上的有效转换,可以更好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

一、高中物理课堂现状

很多学生抱怨高中物理课程难度较大,已经成为目前高中物理课堂上的一种普遍声音。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很多从初中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对新的物理课程,表现出了不适应的感觉,认为高中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是两回事,因此,对高中物理课堂产生了抵触情绪。而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递时,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生如何能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如何能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的方式方法的教导。因此,对那些从初中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教师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学生过去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1],导致同学们不能很好的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

二、a生初、高中物理知识不能进行有效衔接的原因

1.新旧知识没有同化

用初中知识来攻克高中的新知识,是促进初、高中物理知识能够同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同化,而使学生误认为新旧知识之间没有一点关系。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方向上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出现了阻碍。

2.实验教学不够充分

实验教学的有效运用,对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来讲,能够起到很好的辅作用。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旦离开实验的教学方式,必定会使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运用较少,只是将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口述的方式表达给学生。这样不仅会破坏课堂的完整性,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枯燥,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师的教学当中。

3.缺少模型教学

模型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将一些物理定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物理规律,对衔接学生的初、高中物理思维来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环境内,对物理模型的运用依然不够,或者说对模型的运用不够细致化[2]。使学生的物理思维依然停留在初中阶段,没有将思维进行有效的转化。

三、初、高中物理知识能够衔接的建议及对策

1.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弹力的概念时,初中的物理课程已经涉及了弹力的延长与外力关系。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概念,进行高中知识的讲解,从弹力的延长与外力关系中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方向。将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进行衔接式教学,会让学生对弹力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会促进学生对弹力概念的有效掌握。

2.加强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角色进入实验过程中,以学生的思维提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一起面对实验问题,并根据实验,寻找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拥有相同实验特性的例子,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性教学,将实验结果与初中实验特例进行衔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的认识,产生联想性思维。

3.加强物理模型教学

例如,在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运转时,通过物理模型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将月地之间的距离、运动轨道等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这些简单的信息,引申出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点,从而可以将学生的初、高中物理思维进行有效的衔接[3]。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来讲,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结论

寻找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转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1]龚林泉.初高中衔接实践探索和初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5,07:65-67.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一、知识准备不足

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过,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的问题,在学生中会形成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感觉。

二、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20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物理太难的感觉。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要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

三、概念相似,形式相似,会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

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ρgh和浮力公式F=ρgv,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区分;压强公式P=F/S 与功的公式W=F.S ,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像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容易弄错。针对这种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难点,教师讲解时要进行透彻的分析,重点讲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关系,如:P=ρ1gh 表示密度为ρ1,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F=ρ2gV则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2 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P=P/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W=F.S 则表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像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要分清它们,就要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热能即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内能的多少,也就是说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样对概念指出了区别,才能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后,便会看到小磁针静止时,南北极方向发生偏转,不再指向原来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学生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没有条形磁体时,小磁针自由转动以后,总是南极指南,北极指北,现在情况不同,说明小磁针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一定是条形磁体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便是通过磁场产生的。这样学生才会打消怀疑,这样用实验的直观性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当,同样会增加物理知识的难点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上要更加重视完善计算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1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向应用转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制定学习任务书,让学生按照学习任务书的安排在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它相对于以往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具时代特色,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让教与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都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都想尽快完成,促使他们集中精力,认真分析任务要求,最终使任务获得圆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2完善教学内容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旧教材很多知识陈旧,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没有用。为了使中职学校与社会接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使他们学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首先要围绕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来开展相应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相关辅助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编写校本教材,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3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实践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门课程以后,才能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兴趣,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使本身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4提供教学资源平台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中不能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建立校园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操作的平台。计算机课堂的理论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理解和巩固,通过开通校园资源网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操作,促进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学校提供的网络可以使学生查阅知识,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些条件的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5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认真地剖析,以此来保证计算机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树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有着清晰的学习思路。

6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对教学中现有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掌握且能够在教学中进行深入地讲解和分析,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7改变考核办法

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以督促学生自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计算机实际操作和理论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边学边练,同时通过计算机操作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提高,增强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W生主动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去建构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并能把知识运用在实际动手操作上,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的历史知识点范文第5篇

摘 要:电教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有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态度 应用能力 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有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三点。

一、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

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