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经济学原理

常见经济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等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在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注意障碍、恐惧障碍以及过度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然后又据此提出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和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两点应对对策,希望对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射击教学 心理障碍 应对策略 公安警察院校

射击是我国人民警察最为基础的警务技能之一,对于公安警察院校的学生来说能否掌握良好的射击技能将会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警校毕业生,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影响学生射击学习的关键性要素,在开展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才能够确保学生射击技能的学习与提升。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注意障碍

在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射击”这一特定活动的指向与集中,或者说是学生在射击的过程中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注意是一个人心理过程正常进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以及想象、思维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射击运动,极易出现将注意力指向外部因素的情况,如:不适应子弹爆炸的声音、过度关注枪什么时候响以及后坐力等等,因此,常常就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正确分配注意力、注意力不能从某一注意对象上转移到其他注意对象上等问题,而这些就是所谓的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一旦出现往往就会对学生射击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注意障碍问题。

(二)恐惧障碍

恐惧障碍,简单来说,是一种与回避行为相关联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造成心理障碍。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为常见的是单纯性的恐惧障碍,也就是对某一具体环境,例如:靶场或者是手枪的杀伤力所产生的惧怕心理。由于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射击的了解不够全面或是曾经听说过一些因为不规范用枪而引发自身伤害事故的案例,因此本身就对于射击带有一定的恐惧感。再加上,在射击时枪声的分贝比较大,又距离射击者比较近,所以,常常就会引发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造成恐惧障碍,影响学生射击水平的提升。虽然说,这种情况导致的恐惧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随着射击课程的开展而逐渐的淡化,但是,同时对于射击成绩过分重视、唯恐脱靶或者是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恐惧心理则会加重,所以,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始终注意关注学生的恐惧障碍问题。

(三)过度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一般来说,焦虑通常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个主要的类别,其中,状态焦虑指的是人在处于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一种短暂性的、强度多变的心理状态;而特质焦虑指的则是个体经常性出现的一种焦虑体验。在开展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为常见的是状态焦虑,引发这种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于射击学习的兴奋,也就是在刚刚接触射击教学时,对射击所进行的各种猜想和期待;二是,射击学习中的恐惧感,也就是上文所分析的常见的心理恐惧问题;三是,射击学习中的疲劳问题,例如,由于教学的方法选择不够恰当或者是训练的负荷过大等引起的疲劳,也会引发过度焦虑,让学生出现反应迟钝、紧张以及情绪不安等问题。

二、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及时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是避免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途径。在针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可以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手段,例如:目光、表情、身体姿势和身体动作等,也可以采用语言交流的手段,例如:询问、鼓励等等,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交流手段同时进行,以实现对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及时了解、掌握和干预。例如:针对学生的注意障碍问题,就要在细致观察发现问题之后,通过意志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注意指向;针对学生的过度焦虑问题,则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进行分散和转移,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心理暗示、呼吸放松、意念控制等方法来放松情绪、缓解焦虑,将心理状态调节到理解的状态之中。

其次,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要缓解和消除公安警察院校射击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但要从心理的层面入手,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还要注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来组织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例如:针对学生的由于枪响所导致的恐惧问题或者是注意问题,就可以采用声音模拟训练法来开展训练,通过在实弹射击前进行子弹爆炸声音模拟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射击过程中枪声的适应性,解决学生由于害怕枪声所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经济学

0.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场并不成熟,在市场的运营和监管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情况。由于各证券公司的运营时间不长,导致其对风险处置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动荡,则会引发证券公司的大规模风险事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针对各正确公司不同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治和出来,优化了证券市场环境,提升了证券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了证券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经济学原理作为风险处理的主要依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模式,阐述经济学原理在风险处置工作中的体现。

1.证券公司的风险表现和处置内涵

证券公司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金融风险模式,其引发原因是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下引发的证券公司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随着不可预见因素的增多或可预见因素的分析偏差增大,会进一步提升收益的不确定,造成证券公司承受的风险增大。证券公司的风险模式有多种:制度风险是由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合理引发的风险;经营风险是证券公司在公司规模变动、业务拓展、经营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产生受到以上两种风险的影响,会引发证券公司债务偿还能力下降和资产规模萎缩等风险。此外,系统保障风险是由于证券交易系统的不可预期故障而引发的风险,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形式。

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是规范化证券案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证券公司风险规避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减少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违法操作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及力度不足时的补充。通过风险处置,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整顿了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2.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模式

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对于行为较轻、仅存在不合理和违规、违法操作的公司,采取整顿的措施,勒令其规范化经营行为和管理机制,按要求停止相关业务直至改正其违规行为;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证券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严重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证券公司进行托管、接管、行政重组和撤销破产等处置手段。其中,托管模式是主要是证券公司的管理权由相关机构接管,用于解决公司经营不善及其连锁问题。而接管的处置行为更加严重,整个证券公司要被全面接管,同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全部停止履行职务。行政重组主要面对被托管和接管的证券公司,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违规和体制不合理问题的一种手段,通过向证券监督机构申请,进行公司的注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合并等行为。撤销破产是对证券公司最为严厉处罚,也是风险处置的最终手段,在经过整顿、托管、接管和行政重组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风险处置模式。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都较为稚嫩,随着不断地发展,风险处置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使得风险处置模式更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升证券公司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3.经济学理论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体现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稚嫩和相关规范不够完善的特点,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通过引入经济学原理,能够有效地提升证券市场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对于各类风险问题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经济学原理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风险处置措施无效的情况,减少了风险处置发展的弯路,构建了科学规划的风险处置体系,大大推动了证券公司抗风险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提升。

3.1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

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路径依赖理论,这是利用事物会对所处路径产生依赖性的特点,通过将证券公司引导到正确的路径,就可以长期的保持正确的路径进行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二是后发优势和劣势理论,这是针对先发型经济不足之处的有效应对,能够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减少发展中走弯路的情况。三是金融规制理论,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性介入和干预,这是一种市场外部处置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市场内部死循环问题。

3.2基于经济学角度的风险处置工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风险处置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引导对于完善风险处置体制,发挥我国公有制经济特点,实现证券市场的良好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政府管控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风险处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风险处置中,依靠行政处置为主导的模式是科学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处置为主导,用以弥补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第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地利用先发型经济的经验和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风险处置体制和方式方法的完善。

4.总结

新的时期为我国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完善市场规划和风险处置体制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积极运用经济学原理,使得风险处置方式方法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建立长期的风险规避机制、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保证证券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貊鹏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1,26:115-116.

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第3篇

在经济学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无论是方法上的创新,还是理论上的突破,多少都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关于经济学基本假设“自利”(Self-interest,后称作经济人、理性性经济人)的讨论一直持续不休,。下面,笔者将从亚当·斯密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行为动机基础开始,回顾理性概念在经济学发展中的演进过程。

一、自利动机和“看不见的手”——斯密的思想

斯密在人行为动机的假设上,并未像其支持者或反对者指出的那样,人的行为完全是由自身的“自利”倾向驱动的(陈太福,2000)[4],而且“自利”在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并非未经检验就提出来。斯密认为,市场竞争会控制自利行为;而市场竞争和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和社会习俗的约束,还会受到一些公正的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s)的监督,以及行为人自身倾向于做出正确行动心理的驱使。还必须指出的是,斯密承认社会中的存在非自利的力量,因此他在进行分析研究时,并未完全将人类的行为建立在完全的前提之上。《国富论》中提到人并不都具有“自私的缺点”,所以人们会受到陌生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自利”在斯密的理论中有限度的。

总的来说,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自利”的驱动力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影响人们的行为。从斯密的叙述中,可以总结出看不见的手包含两个方面——市场竞争和道德规范。看不见的手,不仅对那些对自身自利性缺乏清晰认识的人,还是参与经济活动时喜欢游离于法律规范和普世标准之外的人都产生重要影响。“自利”的提出成为经济学“理性”假设的发端。

二、“理性”经济思想的出现——马歇尔等人的贡献

十九世纪,在一批批经济学家的努力下,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经济学分析也逐渐引入数学和图形工具,经济学研究对象—决策者(decision makers)开始具有斯密假设的一些属性,而且建立起被现代经济学称作“经济人”(homo economicus)的分析基准(又被称作是具有完全自利的人)。

到了1920年,马歇尔再次出版《经济学原理》时,他肩负起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两项重任,一是向人们展示怎样利用最简化的行为动机方程来分析经济行为,并对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这一突破是经济学迈出了“准科学化”(quasi-scientific)的步伐。马歇尔给出了一个基本假设:经济行为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来实现“自利”的行为。也就是说,其他诸如非自利动机既没有被否认也没有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只是在研究是被暂时忽略掉,更多的关注一些重要的过程。马歇尔指出,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可避免的,研究时暂时去掉一些复杂的设定的方法在科学领域中很常见。

马歇尔的第二个任务,展示了数学和图形工具可以大量的用来分析问题和预测结果,但马同时提到并非所有问题分析都要用到以上方法,他看到了数学方法在刻画人类行为动机的短板。

与马歇尔同时期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克斯蒂德。相比于马歇尔,这位学者很少进入人们的视线,他的贡献也远不及马歇尔,但他在“理性”思想发展的路径上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和马歇尔在方法论上都引入边际分析法,但他的分析路径却与马有着明显差异。首先,他坚持认为假设交易双方都依靠纯自利动机来知道经济行为是毫无必要的。交易双方(买者和卖者)会综合自利和非自利的动机来完成市场交易;其次,他认为所有人从事任何活动的出发点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不断努力降低消耗,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最终获得各自的福利,其行为动机可能同时基于利己和利他的主义。可以说,威克斯蒂德并未将“自利”作为唯一的分析起点,而只当作分析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的分析对象不仅限于经济活动,还包括其他生产生活活动。这一思想乔治·斯蒂格勒和加里·贝克尔的研究中体现——把经济学当作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关注与研究对象。从这一思想出发,斯蒂格勒和贝克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突破方法论的障碍,将理性假设大量运用到很多非市场行为的分析上。

三、主观主义下的理性——布坎南等人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经济学家开始对理人假设提出严厉的批评,这部分学者大多有着坚定的主观主义(Subjectivism)思维(主要代表有布坎南、哈耶克)。他们反对经济学的主要假设:稀缺资源的分配、对生产方式无所不知,而对人们的需求知之甚少。他们虽然也接受理性在经济学分析中扮演的角色,但他们更倾向于假设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基于人们竞争性的需求导致的结果。他们反对“经济人”模型中对人行为严格“自利”的假设,认为这样的假设是狭隘且局限的。

主观主义学者一直以来质疑新古典的理假设。他们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经济学只能部分描述现实生活。在他们的体系中更强调需求(wants),需求可以通过除了完全理性的方式来实现资源有效分配,一味的成本—收益分析会让人们无暇做出决定,会让研究局限于在众多物品做出选择,错失发现真知的机会。他们认为需求及其结果都是主观的而且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统一的“经济人”假设会让研究偏离实际生活,过分简化人的决策过程。

四、理的挑战——行为经济学家的视角

行为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门类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中杰出的代表有赫伯特·西蒙因其将“有限理性”运用到企业组织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与合作者阿蒙·特尔维斯基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目前涌现出大量文献,而且大量普及读物的出版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时至今日,行为经济学家已提出一系列关于人们行为的研究成果:

1.人们有时须在未来可能选择中做出抉择,会违背理模型的预期;人们倾向于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使得人们面对风险和可能的损失的预期是会要求支付风险升水;

2.人们内心对机会成本的价值的衡量总是低于实际支付等量现金时的价值衡量,换句话说,成本产生的方式会对人的选择产生影响,与那些需要立刻支付相应金额的项目相比,人们更偏好与过去已发生的需支付相同支出的项目;沉没成本无论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当前和未来的行为;

3.人们做决定时会依赖于心理账户,会影响人们对于成本和收益的感知;

4.股票市场和住房市场会受到狂热情绪的影响,再加上信息爆炸,最终导致价格泡沫。说起价格泡沫的产生,既有非理性的因素趋势也有无理性的根基。狂热的情绪也可以是理性的行为,前提是人们观察到其他人正参与(非理性)泡沫行为,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总的来说,行为学家们坚信人自身不存在实现理性的心理障碍,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实。西蒙曾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可以替代完全理性的假设,他说“人类头脑构想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相比于他们面临问题时需要采取实际理的要求要小得多”(Simon,1957)[5]。西蒙还对心理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概念进行区分,认为心理学上强调过程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经济学强调独立存在的实质性理(下转第219页)(上接第216页)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

以上回顾了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中,“理性”——重要的经济学假设产生、发展过程,从“自利”(Self-interest)到“完全理性”(fully rationality)或“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再到“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长期的争论,推动了学科的进步,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通过以上回顾,笔者认为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背景下,理的假设并未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很可能是理论家们反省自身行为动机而获得的自我肯定,所以理性假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它可能是学者为了达到最佳的理论目的而做出的假设。但是,作为理论的起点,这一似是而非的假设的确令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时我们应该将理论上的理与人们置身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包括身体、心理和情绪的多重限制)下的理区分开。可以说,现实生活中,那种精确的理不会凭空出现,人会在外界各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定的进化过程而实现理(Smith,2008)[6]。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英]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大卫·李嘉图[英]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马歇尔[英].陈良壁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陈太福.从“理性经济人”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斯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根本观点[J].改革与战略,2000(2):14-20.

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迎合我国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其中丰富的案例和大量的经典经济学原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高专的课程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错位

相对于其他教材,《西方经济学》书中大量引用经典经济学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讲授过程中,都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这样才能掌握其理论精髓。但是高职高专院校都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其是否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则并不多加关心。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难免心浮气躁,对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教学重视不够,而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实习。在这种主导模式下,学生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实践方面。这样,就造成了理论课程教学被学校和学生忽视,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于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很难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1.2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我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笼统。《西方经济学》作为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却很少选用与之相对应的、结合具体专业的教材,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按照书本知识讲解、而对于所教授的专业实际情况、则关注较少。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的讲授方法趋于雷同,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习非常不利。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就在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很多专业都配备了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和训练。但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中还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效果无法衡量,很多理论知识,如果不结合具体国情、经济社会现状,那么无异于走马观花,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3教师上课的讲课方式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待加强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动手能力。部分院校虽然具备只是教授的能力,但在实际运用和教学理念上的能力还有待于继续提高,具体教学过程中,大多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纯理论的、机械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起到沟通交流作用,一味的灌输,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造成学生学习效率地下、学习效果不高的后果。

1.4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待激发

结合目前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大部分的高职高专生都缺乏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学习缺少热情,知识水平和本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选择高职高专是为了获得一门技术,因此在学习环节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加之数学基础薄弱,教材本身涉及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国际演变等内容,没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非常吃力,所以部分学生因为难以掌握而产生厌学情绪,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如何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2.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降低授课难度,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点,使学生很快的掌握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方法,侧重培养运用能力,真正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达到培养目标。

2.2加强授课过程中的专业针对性

我国高职高专教学中,缺乏专业针对性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在经管大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公共科目,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都是一样的,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的选择要服务本专业。所以,任课教师要积极寻找知识体系中有利于本专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而不应该不加区别,一概而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课程、服务专业、服务学生,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多运用具体案例、社会现象,结合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多采取情景教学、辩论教学,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据与概念。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社会上的普遍认识是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能力不用比本科院校高,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一方面,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比本科学生要慢;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间比本科少一年。所以从教学能力上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只有比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扎实的教学能力,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同时,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还要时刻关注前沿知识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程度,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中紧贴国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进伟.对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7).

[2]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

常见经济学原理范文第5篇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1776年,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俗称《国富论》)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标志着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此后,经济学历久不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被誉为“经邦济世”之学,日益成为最耀眼的显学。在我国,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对经济学的认识主要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学术研究及教育以计划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为主。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开始了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设置逐渐与西方接轨,甚至很多院校使用的几乎是和欧美国家同步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大量西方经济学普及性的经典教科书进入中国高校,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和费舍尔的《宏观经济学》等。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2]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