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命题;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关键词】历史 教学 预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43
当中学生们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经过初中历史的接触与学习,相信学生们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到了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判断观点,分析与阐述观点。这些看似是在试卷上的笔下功夫,实际上是要让学生们展开思维,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的。高中学习阶段是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历史是多样而又复杂的。针对高中历史,预防教学能够巧妙地化解教学难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下面我就浅谈关于高中历史预防教学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预防教学,就是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们保持、维持、恢复学习历史的平衡与稳定,获得最佳的学习状况。可见,要采取预防教学就需要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的仔细观察与了解,从而才能获悉学生们的变化,指导采取恰当的预防教学措施。一级预防指的是教师们在学生们还未出现不良学习状况的时候,就采取了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学习与掌握高中历史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学习时间紧迫、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学习阶段。高中历史学习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还包括世界近代史。这些历史知识固然会有类同与区别,这些知识的掌握与辨别必然会给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学生们还是按照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高中历史,那么,学生们可能会逐渐地落下功课,从而以失败告终。考虑到这些情况,高中教师们要在历史教学之初就采取一级预防措施,即控制或者减少影响学生们学习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应变能力。三年的历史学习任务的确有点沉重,因此在最初学习之时,教师们不能给学生们带去太大的压力。同时,由于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不适应,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没有完善,教师们应当减慢教学步伐,带领学生们慢慢适应我们的教学。这就恰当地减少了学生们的负担。当然,学生们学习的压力除了来自教师,还来自家长们。高中三年的努力是为了高考的背水一战,许多家长在刚开始就不断地提醒、教育学生们。作为教师,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们的殷切期望,但是也应记得提醒家长们不要让关爱变成压力,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为学生们创造宁静的学习空间。当然,随着成长与学习的深入,学生们也应加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即使教师们教学的是历史,但是教师们同样有责任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呈多面体式地成长。一级预防措施提醒教师们善于观察、思考,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二级预防
如果学生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问题,教师们需要通过采取二级预防措施,将问题造成的影响最小化。根据经验总结,造成学生们学习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们本身。从中国的教育特点来看,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因为在中国,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占据着主动位置。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们会从多个方面考虑教学方式,揣摩讲解的方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尽量将知识最明了化,希望通过讲解能让学生们懂得知识,记住知识。并且,教师们会从自身的学习经验出发,告诉学生们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去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们逐渐占领了主动权,从而也促使了学生们慵懒学习思维的形成。当要让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学习状况就出现了。因此,教师们需要明白,教学中我们只是站在协助者的角度,学习的应该掌握在学生们自己的手里。况且,作为高中生的他们应当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他们需要在学习中找到个人的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针对教师们的因素,应当采取诱导教学的方式。通过历史问题或者情境诱导学生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联系其他历史事件,从而帮助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才是关键的,其又分为本质和外界的影响。个人质素不同造成学生们的个人学习能力不同,当接收难度稍大的知识时就会显得更加吃力,从而造成学习滑坡的现象。至于外界影响因素,例如家庭、学生们相互之间、教师、朋友等等都可能影响学生们某段时间的学习情绪,可能就会造成学习不理想的效果。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们只能是鼓励和建议。鼓励学生们努力,将知识琢磨透彻;建议学生们豁达,接纳不能改变的事实,掌握自己的命运。二级预防措施是让教师们早期发现学生们的问题,早点解决学生们的难处,从而降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三级预防
一、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之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讲解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为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讲清楚具体内容,点出其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力求生动、具体、形象。有时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二、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规律
首先,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拿历史时间来说,历史事件的时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和理解,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记忆效果。比如相同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其次,相似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时间,看起来很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区别中记忆,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再次,相连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最后,相关的历史时间,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连,但它们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形成系统。
三、温故才能知新
这是历史学习最为简单有效,实践易行的方法。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应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在实践中,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弥补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有意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要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要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理解,所以学习高中历史最好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的关键在于反复看书,在反复中提高。历史书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另外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对一件事物有兴趣的前提下,自己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时候,我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天安门广场,耸立着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一块雕刻的内容就是。同学们,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销毁鸦片吗?鸦片贸易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次中清政府的失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老师和学生主要接触的场所是课堂,所以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学习的主体意识,形成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对课堂的要求是“三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新颖的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主要采取下面几种课堂教学的方式: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即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各自的观点。
2、表演。把课文内容改写成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再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演员。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按照给定的程序、要求、规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使之在游戏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锻炼机敏的思维品质。
4、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发表多种见解。
三、加大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图片、幻灯、投影展示、电脑动画展示,这样课堂就会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大大调动起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二次》中英法联军,在教学中观看录像。先放《焚毁前的圆明园》,对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再现,这样学生的爱国激情就会奔放。接着放《焚毁后的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烧杀掠夺的罪恶行为予以充分展示,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探究;合作;生成
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具有探究性和生成性。
一、自主探究,促进生成
教师在观念上要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把学生主体生命状态的存在和发展质量置于崇高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包括课前探究、课堂探究和课后探究三种情况,课前探究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联系旧知识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自主领悟探究内容,并发现有什么疑惑存在;课堂探究主要是带着课前的疑问进行问题探究,同时提炼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等;课后探究主要是课堂问题在课后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实现生成的重要路径之一。
案例1: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前设置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就战争的根本目的、国内反映、结果、影响、反思几个方面设置了一张表格指导学生自学,课前进行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联系《》、《》、《》和《》,认识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同时总结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若干次中外战争,对战争目的、交战双方、国内反映、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历史线索。
本课涉及到的战争比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在教材处理中适当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通过上述表格另立框架理清线索,使学生驭繁就简,这是有效生成历史知识前提。这个表格不仅要求学生整理出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基本知识,整理过程学生会触及战争背后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一些疑惑。课前老师把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疑惑进行反馈、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并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思考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教学既可避免教师作枯燥的讲述,又能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丰富而必要的历史基本知识。学习“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键是认识历次战争的影响和形成对战争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历次战争的过程是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列强的侵华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从而使学生理解先进的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文明,既深化知识又渗透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二、合作交流,解释生成
互动生成是生成性教学的显著特征,互动生成强调教学中多因素的互动交流,它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答案来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能更好地生成历史的学科价值,是历史生成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一般按照“教师启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总结提升”四个环节展开,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可以把自己自主探究而产生的思考、见解和体验拿出来,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分享,在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过程中,相互启发并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领,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要总结以形成学生的正确认识,对于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价值观偏差要及时进行矫正,以提升生成的水准和效果。
案例2: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让学生探究“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是非常好的话题,学习战争史的目的不是战争的本身,而是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感悟,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和平观和生命观。我把这个“探究活动课”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以“对二战的反思”为探究主题,用两个课时开展探究活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结合课本小论文参考题目,我把主题又细化成四个小课题:①战争带来的灾难;②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世界大战中外交的作用;④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比较。第一课时教师先说明探究的目的、具体思路和具体要求,对探究做必要的指导,然后四个小组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和进行探究的具体安排。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世界大战的材料,第二课时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产生的思考乖见解拿出来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我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升。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合作交流反思,学生更加真确地感受到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教训,进一步体会、感悟到世界大战给人类的警戒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