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第1篇

学习知识重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高中物理难学,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也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②“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③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对于上面提到的消极思想,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一定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只要坚定信念,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摆正心态,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二、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的一章,首先把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一章内容,找出各节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三、主动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试卷、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

五、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六、复结提高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魅力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58-01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看历史,它是经验,是教训,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它是老师,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体现;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看历史,它是丰富的内涵,是美好的前程,更是宝贵的财富。因此,高中历史的学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更要意识到肩上担子的重要性,通过教学通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让历史成为简单明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在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与理念下创新新的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教师个人的魅力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模式的结构方式和运行规律,充分实现教学的目标,实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魅力是魅力教学的首要前提

魅力教学的实施者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借鉴目前在公众中比较活跃的历史学者的例子,易中天、袁腾飞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解说家”,正是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解说方式,他们将个人魅力与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让大家愿意听他说历史、讲历史。如果广大高中教师能够在围绕高考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魅力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他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高中学生历史观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之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而广大教师必须在配合高考历史体系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历史体系,深入挖掘历史的内涵,不能为了趣味性一味地偏信野史秘史。

其次要提高说话的艺术。“说”历史的方式也很重要,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哪怕是再精彩的历史事件也会因为教师“说”的方式不正确而影响学生的吸收,因此要想提高魅力教学的效率,必须丰富教师的语言魅力,转变“说”历史的方式。

二、魅力教学方式的创新

要想将魅力教学充分运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上,除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外,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魅力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魅力教学的既定目标。

1、综合讨论法。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中,主要以组织学习、复习、授课、巩固、作业几部分组成,它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除了由教师系统讲述历史知识,可以引入综合讨论法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吸收历史知识,养成“学一触百”的习惯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交流。

2、自我学习法。历史是一门比较适合学生自学的功课,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作为工具,形成教的过程;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身理解问题的方式出发,结合接受知识的程度,结合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作为介质,形成学的过程。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互为主体的灵活性教学关系。将魅力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3、情景再现法。历史知识的丰富,为许多影视、文学作品提高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魅力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历史知识的沉淀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创新,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诠释,从而运用影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广大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时间多搜集一些影视资料,选取合适的片段,对课堂上的重点做演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康熙王朝》、《百家讲坛》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素材选择。

4、活动参与法。活动参与法强调的师生的共同参与,所谓活动,则是指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题,自己找资料,分析、制作、总结出自己理解的历史观点。活动参与法作为目前高中教学中比较具有争议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用魅力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己运用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魅力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形成规模的魅力教学模式必定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具有新意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需要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是,魅力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教师本身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外,还要结合正确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主题以及师生精心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贾书英.教师魅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考试周刊. 2011(66)

[2] 高 琪.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提高学习效率[J]. 考试周刊. 2011(66)

[3] 宋 委,魏淑辉.如何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0(10)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37-01

一、 必要性:“无奈被他情担搁”

从初中七年级开始,学生开始接触把有关于历史常识作为一门课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日程中,也成为全国各地学生中考很可能经常考察的一门必须科目。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历史课的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高中历史课较之而言,也就相对重要并突出一些,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就明确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历史知识的增长与深化,二是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和世界观、历史观的形成;三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高中历史讲授内容从初中完全常识开始向历史规律的探寻、历史事实的探究,历史事件及历史细节过渡。近十多年的几次教材改革和高考改革中,对高中历史的要求和重视由轻向重发展,这个可以从高中历史课的设置变化上看得出来。历史素质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人文素质,高中历史课承载的重要性也从中可窥一斑。那么人们为什么把这样一门课程总怀有那么沉重的误解和偏见呢?正因为这种态度,造成的结果是:人们习惯把这种误解和偏见延续――历史就是副课。这就决定了人们对这门课的轻视。但是从实质性的功能来说,人文素质成就学生的品质和人格,自然学科成就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两者都有重要作用呈现。我们应该消除这种愚昧无知可笑的偏见和误解,因为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所以,一方面,高中历史正是从常识向历史的抽象性理论思维转变,正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时期,另一方面,在年龄特征上看也正是学生人格和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高中历史课在这方面正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历史正好自身适合了学生的年龄变化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应该摆脱那种所谓“副课”的观念,擦亮眼睛,让更多明眸看到象诗和山水画艺术般的历史知识素养。

上述是必须陈述的。这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功用所在,只有在思想上澄清这些,才能决定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这一门课程,才能想办法做好这一门课程!

二、 目的性――“关山魂梦长”

高中历史和其他课程一样,近年来改革虽不少,但总体上有彻底的变化还是从新课改开始的。从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思维方式由过去的按时间顺序和国别的陈述方式变为按专题史归纳编写,同时,扩大了课程的内容,拓宽了历史视野,加深了历史思考的深度,这就对现在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但是,在这些变化中,主旨没有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品质;主题也没用变――学生成才必须要通过高考的检验。历史教学是否经得住这一指挥棒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弄清高中历史这一科目的目的。笔者的观点如下:

首先,从功利实在的角度来看――为了高考。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和总结知识点。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主题的发展和演变脉络可以清楚掌握。比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总体把握,在一节内容中,其兴起、发展、完善、顶峰一目了然,不同于过去教材,只有把所有时代内容学完才能做这种归纳。这种模块学习法让学生清楚这一知识点如何掌握,有利于学生高考备考和复习,在方法上教材本身就提供了便利。

其次,从普遍的观点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学习历史课,简单一些说,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增长一些知识,加强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退一步说,和人说话聊天,总有一些话题,不至于一个高中生,聊历史不清楚,(现在中国有很多学生就闹这方面的笑话,各种新闻常见。)被别人问的瞠目结舌以至于被笑话。至少也能体现出自己的人文涵养。

再次,深刻一点看,借古鉴今。古人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课,它是曾经切实存在过的事情,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得到启发,拓宽视野,开阔心胸,增长智慧,为个人发展做出更灿烂明智的规划。

三、方法:“知他几个黄昏”

常言道,教无定法。高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我们的先辈都是以很严肃的态度和神情对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而且,还可以变得灵活一些。有些可以弄得人文气息浓厚一些,有的可以讲的诗情并茂,有些可以抽丝剥茧,有些可以汹涌澎湃,气腾山河。虽然我们人人都不能是纪连海那样的讲历史,但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来灵活的上高中历史课,并且得更有风格和吸引力。笔者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也想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方法。

1、课堂语言要使用的灵活多变

陈述,分析,抒情,幽默等要结合起来,先要让整个课堂在自己的语言掌控范围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引用一些有效史料

史论结合,更重要的是结合高考,从高考试题中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3、课堂导入不能陈式化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性;培养方法

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既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又有丰富的生活情感。但长期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只注重历史教学严肃的一面,却忽视了其活泼的一面,造成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形成单调古板的印象,缺乏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观?笔者将结合高一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谈一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过程中。古人早就有对兴趣重要性的阐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养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指导学生结合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网上查阅,寻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并用讲故事、表演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有的学生用演小品的形式演绎了的形象,通过在课堂上表演,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手段,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二)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在讲解“专权”相关历史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的了解认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以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来展现的多面形象。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学生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学生才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行为主要源于内在的动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一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来影响学生。总的说来,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到这一情况,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学生。教师要将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表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课堂中尽量表现出饱满的教学热情,通过恰当的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等来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注重现实生活与历史的结合

历史课是对过去重大事件的回顾,学生没有经历过,学起来肯定有一定的理解障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把历史知识与当代重大事件结合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英国侵占香港”这段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后来的“”事件以及如今“一国两制”带给香港的发展机会,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规律的认同感。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不是那么遥远,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欲望。

四、丰富教学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遵循新课改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发现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一些丰富的活动如故事会、辩论赛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改变以往每堂历史课都是“用一个模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历史。

例如,在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展开辩论,与平时教师单纯说教相比,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另外,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归纳,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学方式并不是随心所欲无规律地运用,而是要根据历史教材的具体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做到既能提高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热情,又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创新作业布置形式

在上完每一节历史课后,教师往往都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练习。大部分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环节的创新设计,却容易忽视课后的作业布置。殊不知独具创新性的历史作业,尤其是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对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试题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布置一些主观性和开放性的历史试题,而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如此一来,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锻炼全体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好历史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改教学思想为指导,勇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江海云.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

1.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法是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尝试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2.讨论法。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

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

例如:阅读课本“历史背景”结合材料概括发展原因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分别得出结论: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