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第1篇

一、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优点

1. 信息化与科学课整合后,我们可以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把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或者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能自行解决的知识点以学习目标性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值得老师和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的知识中去。如在浙教版的《科学》第五册第4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人体内消化系统中的各种消化器官;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历程。对于这三点知识目标的处理,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提供给学生“自学指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解决前两个学习目标,而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在了研究第3个目标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直观、感性的优势,在引起学生的质疑后,提供给学生“阅图指导”,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帮助学生“抽线剥茧”解决学生的困惑,理清思路,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利用信息化与学科的整合可以把许多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改变成直观、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课题。如第五册“尿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参中给我们提供的光盘,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非常直观地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导”学完成这一节课的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不累。

3. 信息化手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图像、影视、音频等素材,可以为我们课堂内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储备,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

比如在上宇宙、星空、月相等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视觉跨过时空,我们甚至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完成这些课时的预习任务。不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4. 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平台,比如我们老师可以把他们的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清晰完整的解题方案展现给全体同学。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内自主性学习向良性方向发展。 5. 信息化与科学学科整合后的课堂内的自主性学习,可以给老师比较大的知识

传授的广度和深度的空间,能让好的学生“吃得饱”,让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在尝试利用信息化与科学学课整合过程中,我在课堂内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1. 信息化与学科的整合优化了教师的“教”,在构建此新型教学模式时,教师的角色必须要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信息的收集者、处理者和信息的转化者,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引导性语言和讲解。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室做到教师主导,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2.导学所用的提问必须要精心设计,不要提一些“是”与“不是”的问题,也不要问一些太直观化的问题。对于难点问题最好能设计成循序渐进的、把难点化解的阶梯式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的问题。

3.学生的独立性学习能力不强,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培养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进行指导和培养。

4.教师要把握好松紧度,在课堂内开展自主性学习中,如果目标订得太松或太简单或缺乏趣味性,学生会养成懒散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如果太紧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课堂内缺乏和谐气氛,不利于激发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内动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第2篇

数学课程的改革发展,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密切的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从社会实际、多角度地学数学、说数学、做数学。为此,我就谈谈数学实际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以生活为原型,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走出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1、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是大量概念的集合,而概念又是具体形象事物地抽象与概括。如:教平行线概念时,让学生领会笔直的两条铁轨、黑板相对的两边这种具体的例子,并且让学生举例,他们就会举出,开运动会时画的跑道、高空架着的高压线等等的许多例子,通过学生大量寻找生活中的事物,“两条线不相交”现象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概念,再通过画图,使学生确信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然后从这些具体的平行线当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定义。这样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使课堂教学接近现实生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由于受生活范围,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对生产、科技等领域较为陌生,理解这些内容所编的应用题及抽象的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作一些过渡和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延续。

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让课堂生活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当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在数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分析、交流等过程,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在学生认识了圆以后,可让学生观察道路上的窨井盖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讨论,为什么大多数都做成圆的盖子,方的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学生得出圆形窨井盖不会掉进下水道中去,因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所有直径长度都相等,都大于窨井口的直径,而方形井口的对角线最大,大于长和宽,容易掉下去。再比如:让学生到电影院去找座位,学生就必须知道几排、几号,才能找到。就如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纵坐标。能确定坐标系中一个点的位置。电影院的门票能确定一个位置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实践,感触就很深,加深和巩固了知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第3篇

作者:宋开强

[关键词]基础科学;军事技术创新;历史演变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3、现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高级阶段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第4篇

新课程是一次新的教育变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面对数学?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如何密切关注教师与学生,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与问题?如何有效地推进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学习的有效性实践呢?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理想。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数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学习才是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要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1.融入课程理念,遵循设计原则

(1)融入课程理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则是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遵循设计原则

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灵活地遵循情境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机、有效地进行课堂实践。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合学习的个性化方式,赋予学习新的生命价值。 转贴于

2.新课程理念下的若干设计策略

(1)设计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策略。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呈现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研究。

(2)设计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策略。互动式教学就是克服以往教学中师生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某一观点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多边互动,充分展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新概念、新命题、新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能动地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

(3)设计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策略。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4)设计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开放式数学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开放性教学的开放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份感悟、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多了一份创造的激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式范文第5篇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