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复习方法;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13-01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一、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二、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三、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避免犯那些低级的错误,如粗心大意、审题不清之类的毛病。做题时要细心,不放过题干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我们做题时应该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起来,例如选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不要因为没看清楚题目而丢分。

五、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方法研究;教学方式改进

研究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方法的工作目的就是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现状,让每个学生都能边学、边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根据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特点,地理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初中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某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实施,探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兴趣是初中生学好地理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可以说,初中生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地理的。现实中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有兴趣到基本无兴趣的学习过程。

从我对学生学习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初中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远远低于其他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教材的编排不适当,加之地理教师素质不高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在有限的对地理课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中,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倾向于异国风光与地理现象等方面。

二、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的研究

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绝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的地理故事和地理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来看,被调查的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因人而异。初中生对具体的地理数据难以记忆或记忆的准确度不高,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地理课程的作用性认知程度不高,对某些地理内容难以理解,但对地理人物的认知比较深。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初中生难以认知的地理对象,均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内的知识,因此,加强初中生理性认知程度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性特点影响的研究

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个人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知道,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地理知识可以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

通过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以下几点影响。第一,各国地理的大轮廓和各个地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学生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和事物的方法,了解地理的多样化和地理现象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地理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这主要是靠学生自觉地阅读地理教科书和理解地理知识后,对人生观产生的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的影响,教师均认为,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初中生地理思维特点与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

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对其学习方法有一定影响,但思维特点对学习方法的影响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加以解决。

首先,对初中地理教学要有理念上的更新,因为目前对于初中阶段教学的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采用行动导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也就是提倡地理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合作共事,如何与他人配合,通过小组分配工作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使用一些文字、影像、用PPT做学习展示等,用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留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从多层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再次,课堂作业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法宝,所以,课堂作业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是否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课堂作业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加强课堂控制力,真正将行动导向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

五、中学期望的地理课程

中学地理教师认为,现行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应当改革。其中,90%的中学地理教师认为,改革中学地理课程应当首先改革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减少教材内容。下面就是这些常年工作在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的改革意见:主张首先对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认为地理课程的生命和质量就是“少而精”,要精心编制好地理课程,为提高初中生的素质作努力。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用真挚情感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只有学生信服你,才能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兴趣

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以来,把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照本宣科变成了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的影像课件,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能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易被感知和记忆,看过的印象要比听过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你的知识无论多么渊博、方法多么高明、手段多么先进,离开语言这个载体是办不到的。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1.归纳地理特征:归纳地理特征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必须获得的地理学习能力,但很大一部分老师只是在教学目标里列出这一能力,课堂上真正落实的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预设,直接生成;或者有了预设,也缺少生成的过程,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学生不会方法,没有体验,缺少分析,得到的知识只有死记硬背,同一性质的内容周而复始地进行,学生便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归纳地理特征的学法呢?例如,用归纳法学习中国的地形特征,首先要求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仔细观察相关地图,通过观察综合图中的有效信息,如图例、标高、分层设色、等高线、等温线、河流、流向、山脉、平原、盆地等等,学生在读图中会有许多新的发现。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直观信息分析归纳,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地形类型及构成、地形空间排列方式、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学生学到了描述一个地区地形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巩固这种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堆栈式的,学生得到的不是皮毛,而是持久的一种学习方法,终身受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2.综合分析地理特征的成因。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区域主导因素,理清众多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讲地方文化中的服装,服饰主要受到地理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主导因素直接影响其功能、形态。例如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拉缰绳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靴子,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合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从蒙古族的服饰可以看出,由于从事畜牧业,他们的衣料多取材于牲畜的皮毛。而穿长袍则主要是气候因素决定的。在气候区划上,锡林河流域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大区,其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气候中的温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由于多气旋过境,常有大风,夏季气候暖湿,而秋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寒冷干燥。穿皮质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终年温暖湿润的海南及云南的人们则无需准备厚厚的冬装,绝大多数时间着浅色的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3.比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时需明确:⑴所有区域差异比较都建立在位置差异的基础上;⑵要全方位的比较;⑶找到主导因素。例如长江与黄河作比较,要比较河流的发源地、河流长度、流经的省区、流经的地形区、流经的主要气候区、流量大小、主要的支流和湖泊、支流与干流交汇处的城市等以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识到由于所在的区域位置及流经的区域不同,黄河与长江的长度虽然相差不大,但流量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的支流和干流在低纬度地区,大多都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比较大。黄河的支流和干流大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比较小。自然一个流量大,一个流量小。而且长江的主要支流要比黄河多,长江的流域面积远大于黄河的流域面积。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使两条河流具备不同的水文特征,在水能开发以及利用和治理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区域地理学习的学科方法

1.运用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近几年的中考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大多用地图辅助说明,针对知识点对照地图来“记忆”,更容易使知识得到巩固、迁移和升华。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运用地图呢?教师要教给学生不是看图说话,而是用图说话,要话中有图,心中有图。例如,用地图信息解释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调用什么地图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读图的方法。可以调用多幅地图进行分析,如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资料。

2.选择尺度。地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⑴不同尺度是不能比较的。例如讲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排列顺序是:亚欧大陆——亚洲——中国——中国西北——新疆地区——南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亚欧大陆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这两个地理区域是不能比较的。⑵尺度不同,区域分析的落脚点不同。例如,学习亚洲时我们主要是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着手;而学习亚洲的一个国家如印度时,我们在分析其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它的矿产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人文环境。⑶小尺度区域要放在大尺度区域中分析,通过比较才可以凸显区域特征。例如讲青藏地区的西南边陲位置,该怎么讲?一定要把西北地区的内陆位置放在亚洲这个大尺度范围来讲,才能凸显“边陲”的含义。⑷大尺度区域不能放在小尺度区域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