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 Transmis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第2篇

(一)信息科学与技术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三)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优化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企业应高效应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潜在魅力

(一)企业信息化的状况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社会生存并长久地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是企业能够蒸蒸日上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显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产业的改造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从单项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从而使得一些重点行业的大型基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根据一些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00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超过一半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总的来说,我国大型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比例则更低,一些规模次之的企业在其之下,因而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低的,建设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二)企业应加强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建设

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值计算课程 科学计算 教学方法

理论推演与实验证明是传统的两大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推广与深化,科学计算已成为继理论推演和实验证明之外的第三种科学手段。现在,作为科学计算基础内容的数值计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建筑、天气预报等。数值计算方法之所以应用广泛,一方面因为计算方法是实际问题数值模拟方法的设计、分析与软件实现的理论基础,其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力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计算方法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使得数值计算成为现实。数值计算是一门介绍适用于计算机上使用的数值分析方法的课程,也称为计算方法课程。数值计算课程是科学计算的基础和理论保障,是大学工科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一、数值计算课程的特点

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数值计算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不同于纯数学那样只研究数学理论本身,而是着重研究求数学问题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和相关理论,包括方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误差分析等,为数学问题依靠计算机来求解提供有效的数值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值计算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教师要摆脱数学思维模式的束缚,过渡到数值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的素质。

数值计算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值逼近、数值代数、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用性。这门课程中的许多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在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中学习过的知识,但是与这些基础课程强调理论分析不同,它更注重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的结果,同时它注重应用的科学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算法。数值计算课程主要研究算法,算法必须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例如,解一个含有大量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或计算高阶矩阵的全部特征根,无论计算方法如何好,单凭人工都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或利用现成的软件进行计算,这无疑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另外很多计算方法都具有便于计算机求解的特点。

3.工程背景强。数值计算方法中的数学方法和理论,本身并不都是数学学科的产物,它首先来源于实际计算的需要,该课程十分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地质勘探、汽车制造、天气预报、航空航天技术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它是解决“计算”问题的桥梁和工具。

二、学生科学计算素质应包括的内容

数值计算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在介绍方法和引进概念时应力求揭示问题的实质,对于方法和概念之间应着重阐明其联系。数值计算方法中有如下一些常用的方法,它们应该是提高学生科学计算素质的重要内容:

1.递推法。递推法是计算公式中常采用的形式,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归结为简单过程的多次重复,这种重复在算法中表现为循环。例如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方法,就是通过一次式的反复计算,逐步得出高次多项式的值,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是计算方法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

2.迭代法。迭代法是处理线性或非线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迭代法是指按同一公式重复计算的一个数值过程。例如用雅克比迭代法和赛德尔迭代法求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就是先构造迭代公式,再选定初值,逐次计算,得到近似解。

3.以直代曲。这是计算方法常用的手段之一,它的思路是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即在局部范围内用直线近似代替曲线。例如用牛顿迭代法求非线性方程的解,就是典型的以直代曲的例子。

4.化整为零也是计算方法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用复化梯形公式和复合辛普森公式求定积分的近似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递推法、迭代法、局部以直代曲法、化整为零法,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常常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如牛顿法解非线性方程是局部以直代曲和迭代法的结合,复合梯形公式求定积分是化整为零和局部以直代曲的结合。这些方法都是用极限思想研究不同数值问题的具体表现。极限思想是从有限中找到无限,并且使之确定下来的一种思想。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法是一个迭代过程,是极限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一方面计算机快速而有效的计算可以完成这个阶段,给出计算结果的数值表,另一方面分析此数值表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此算法的收敛性和收敛的快慢程度。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极限的思想构造其他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分析每一种数值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极限思想在计算方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极限的概念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计算的素质。

三、加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与考核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素质,就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工作。首先要制定适当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其次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及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课堂教学。课堂讲授是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突出数值计算课程的特色。由于数值计算中涉及的问题都是从实际中提炼出来的,再应用数学的理论加以推导,最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因此,每种数值方法的讲授都应该尽量地从实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构造解决的方法,然后再给出相应的数学理论。实际上,数值分析的教学过程恰好就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目前在数值计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如:教学课时有限,课堂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覆盖的知识面宽,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结构松散,前后连贯性不强;对问题实际背景分析不够,不了解数学思维过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强;一般教材对实验指导方面不够重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进行必要的加工。例如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不仅要学习初值问题,而且对边值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讨论,以适应数学建模的广泛性,使讲授的内容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多年延续下来的授课方式大多是板书,对课本内容边讲解、边板书而完成。现代数值计算方法信息量大、公式繁多、理论与实际结合强,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黑板板书占用了大量时间,不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无法向学生进行程序演示与算法比较,所以我们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数值分析的知识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而且内容十分广泛,授课时,先从它的实际背景入手,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及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努力使各部分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之处,分析各种计算方法,提出它们的缺点所在,例如方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以及是否为病态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例如在插值法的教学中,首先用严密的数学推理解决插值多项式解的存在唯一性,然后对表达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拉格朗日插值法,再通过理论分析,引出牛顿插值法、赫米特插值法等,直至三次样条插值,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插值计算法。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手段。由于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就是数学,它的理论推导有时比较复杂,但原理并不抽象。如果我们只是推导演算来求得计算公式,不但会把一个简单公式复杂化,而且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使其在情绪上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把精力集中在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算法实现上,再把一部分实例图形展示给学生,会加深他们的印象与理解。还可以分步重复演示,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实验教学。数值计算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果我们只讲授一些算法,不去上机实际操作,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很差,学到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外不知道如何使用和有什么实际用途。此外,上机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其编程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计算方法不但要求适合于计算机上使用,而且该算法必须具有算法的稳定性、理论的可靠性及计算的复杂性,因而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一个消化所学内容的过程,以此来验证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也是改进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自编程实践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体会数学的用处。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更是体现了利用数学思想提炼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编制实验程序、上机实践,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上机课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编程能力,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值分析方法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例中,这是一个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的过程。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尝试不同方法去解决,并且加以比较,以此来验证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数值分析中的问题仅靠课堂教学、理论推导是很难讲明白的,例如收敛性、稳定性等相关问题,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比较的方式对课堂的知识加深理解。上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初级科研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研的乐趣、困难及气氛。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机实验这一教学环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实习题目重复与学生之间的抄袭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做不同的题目,或者针对同一题目,应用多种方法选择不同的参数求解,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上机实验部分的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为保证上机质量,在每次上机之前均布置上机作业,并要求学生按上机目的、算法原理、程序、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写出上机报告。实践证明,上机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考核检查。考核是每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前,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考试为笔试,其成绩由期中、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简单、易于操作,但这也是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因之一,造成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针对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除平时成绩之外,应将数值实验放在考核范围之内,上机书面报告是考核内容之一。作业是考核内容之一,教师要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习题,注重巩固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获得一些解题方法。做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很多知识需要整理、推导、应用,才能从中理解所学内容。实验考核是考核的一部分,上机要有实验报告,为避免学生应付或抄袭,应分组实验,每组所给数据(原始)稍做改动,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要重视书面考核的设计,力求知识面广、题型内容丰富,既考查基础知识,又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庆杨,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第4篇

《多媒体技术基础》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通用技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音频、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了解其基本的实现原理,同时熟悉多媒体压缩、存储、传输等相关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会多媒体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设计、动手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应用为导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编程实现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实例和学生实践练习时尽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融入创新思想,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我校《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介绍常见各个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忽视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2)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中,了解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操作。有的学生只会模仿老师的操作,而自己做却无从下手;

(3)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感兴趣,但是对多媒体相关技术以及基本原理没兴趣,这制约其创作能力培养。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多媒体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主要是通过教学构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的建设依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样的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单元体系,通过框架的支撑作用形成相互衔接的连贯的概念体系,方便学生理解和认知,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理解的能力并逐步提升认知能力。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或桥梁,是老师为学生搭建的通向更高层次的辅助条件。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构建、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最终使学习者能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以及简单实现原理,第二是多媒体相关的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第三是确定一个综合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或者公司宣传册等,并借助网络将其。从多媒体元素素材处理到多媒体完整作品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多媒体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极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在协同帮助支持学生不断探索,提供“支架”帮助其解决问题,推动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最终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支架方式。第一,多媒体元素的素材处理以及实现原理,通过搭建范例支架和问题支架,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第二,多媒体的相关技术,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使学生对枯燥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能主动探究,产生兴趣。第三,多媒体作品制作以及,通过任务驱动,搭建图表支架和范例支架,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每一种支架的设计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工具。

2、进入支架

一个好的支架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我们每一个支架的搭建都从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案例为切入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运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人、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将学生的这种对知识的需求引向最高点。

3、独立探索

制作出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除了要熟练专业软件如iebook,zcom等外,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也有其对应的专业软件,任何一个软件都不是孤立的,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不仅仅是根据操作步骤将一些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还要包含更深入的东西,比如美学,布局,实用等等,对于每一个作品,学生都应该做到探索无止境。在平时的上机实践过程中,在确定好作品的主题和总的框架结构之后,通过提问,比较等支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可以做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4、协作学习

在团队中相互讨论,协作学习,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的思维交流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开始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开始,到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到最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学生的团队讨论和协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协作学习,对Cooledit的软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就这样在做中学变的更加牢靠。协作学习,老师不再是包办,而是变成了协助,更多的时候是组员之间的讨论,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共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同学之间也增进了友谊,责任感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加强,制作出的作品也更加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5、效果评价

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并且也考查知识点为主,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效果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作品的考核,还包括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部分由学生自评和组内其它成员互评组成,理论知识部分,由老师通过考试的方式作出评价,项目作品部分评价老师和学生互评各占一半。

三、实施之后的教学评价

通过一学期在《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但更新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期末的教学效果反馈中,对这门课程满意度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的自学自励。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也就是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独立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对老师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搭建比较合理的支架,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

科学技术价值范文第5篇

1.1建立职业认同感,明确工作价值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会影响个人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基础。作为一名称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准备,辅助教学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头绪多而且繁杂艰苦,特别对于生物学科,实验材料、仪器用量大,必须随时更新,实验条件要求严格,要随时监控以保证菌种的活性不退化等。而且通常被认为从事着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而地位和作用很难得到认可,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认同感差,思想不稳定。针对此类情况,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验人员自身则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提高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爱岗敬业,将关注点放在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上。

1.2紧跟科学发展,提高业务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紧跟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具备稳固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先进技术,此外遵循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适应实验教学的新需求。实验技术人员不应局限于对现有实验的学习,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实验课程设置的难度也逐年加大,以基地班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例,将以往连贯性不强的单元实验改革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改革后删除了重复性、验证性内容,而增加了难度较大的诱导表达、SDS-PAGE等实验内容,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迅速学习并掌握诱导表达及电泳的原理以及仪器的正确使用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摸索,该实验的开设已做到准备工作到位,实验现象明显,可重复性高,结果稳定等,教学效果良好。再如,PCR实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模板不稳定,实验效果差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在对实验结果做认真分析后,查阅资料,更换了模板和引物,从而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技术人员能做到对实验试剂和器材充分了解,针对菌种活性、培养条件、不同批次试剂等的细微变化导致的可能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有所准备,并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革兰染色出现过染色后无法明确区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问题,实验技术人员从菌种和试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菌种进行划线分离而后单菌落培养,从而保证了菌种的纯度;其次在菌种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实验确定了出现问题的番红花红试剂,而后购买不同厂家的该试剂做平行实验,最终筛选出实验结果明显的试剂,保证了实验教学有序进行。在仪器设备的维护方面,由于仪器更新速度快,仪器的操作方法也在变更,所以不能一味相信经验之谈,必须建立起学习操作规程及说明书的习惯。例如,不同厂家的显微镜、PCR仪、BOD仪、灭菌锅等仪器操作流程差别很大,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先学习使用说明书而后操作仪器,并且培训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保证了实验仪器科学高效的利用。

1.3参与教学改革,辅助科学研究

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多学科的实验课教学任务,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实验教学软硬件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能够从自身优势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方向,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性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一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多个学科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调整等工作,不仅建立了中心网上资源平台,而且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管理规程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等各方面的体制,全面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验技术队伍价值体系的建设及实验中心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更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对各学科实验课内容以及实验器材比较熟悉,能够依据大纲要求,合理、科学地安排实验教学工作。例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面向全校开设,教学班次多,耗材和仪器使用频繁并且用量大,实验员都会提前做好计划,将实验材料准备充分,对于与其他课程共用的仪器如显微镜、离心机、摇床等,合理安排使用次序避免冲突,从而做到协调好实验材料、仪器、实验室的利用,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教师与实验人员彼此分工和侧重点不同,通过调配能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与教师的理论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格局,彼此都把自己所擅长方面的能力最大化,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更具竞争实力。随着实验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比例的不断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已逐步提升,由于已经经过了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更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在科研活动上就应勇于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力争做到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当好助手,与他人通力协作,承担科研任务,潜心攻关,探索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2实验技术队伍管理模式的建立

2.1发挥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既是实验中心的建设者,又是管理者。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作用,如何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验中心必须要在学校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建立更为详尽的仪器设备的购置、操作、维修、保养、报废等方面的制度,以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针对如何制定人员职责,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心则应依据岗位责任制,对实验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做出明确规定。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制度管理方面,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实验室工作岗位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等,各项日常工作细致明确,做到了有法可依;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将学生实验室根据学科分配给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对照明、水、煤气、门窗等进行维护维修;在实验课程准备方面,按学科及班次分配工作,分段包干,使每个人都能明确自身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在仪器管理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购置、统一调配,根据仪器类别设置显微镜室、摇床室、离心机室、超净工作室、灭菌室等,分责统一管理,所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实验室使用记录均完整,提高了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的利用率;在药品和耗材的管理方面,各个技术人员根据所准备实验课程承担相应药品、器械耗材等的管理工作,多人共用的物品,由使用最频繁用量最大的人员进行统筹管理。

2.2量化考核指标,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关于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通常使用的考核晋升管理办法比较粗糙,对工作的专业程度没有明确规定,也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实验人员工作热情受到挫伤,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和实验中心的发展。考核制度应适应新时期实验技术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对实验人员的高标准要求,把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态度、工作纪律、业务水平与专业知识、完成本职工作能力、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准备质量、实验教学效果、开展实验改革、科研成绩与论文等方面内容,依据不同职称等级的要求进行量化,真正起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形成良性管理模式。此外,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安排实验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专业会议等,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