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地理;教学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能力;培养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 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 更要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一直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的应用和新教学理念的推广都意味着广大教师们要积极改变自身观念,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开发、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挖掘课程资源,寻找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总结、提炼,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做好物尽其用,将这些资源合理穿插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资源的潜力,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能动性。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采取学案法(学生个体案例教学法)对不同的地理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个体地理水平的测评和调研,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以“导”助教,逐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欢度,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从传统的地理理论教学中走出来,从抽象化的概念中走出来,创新出一条新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学习内涵。比如说学习某区域地质构造时,可让学生建立山体构造模型,这样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地理活动课程中包罗的世间万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仿真模型,对地理的重视度就会大幅度提升,从而认识自然界规律,解决冰雹雨雪成因等多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把握绘图、填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对学生绘制教学地图的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也是提升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绘图、填图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加快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在课堂的教学里,老师通过讲解和绘制,用简单的笔触以及熟练的技巧将简单的图以及示意图绘制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跟随老师一同绘制,让学生直接掌握地理事物变化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另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地图的范围更大、更广、更多,直观性与针对性可以更强,能提高学生的读图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大面积的文字、图片、颜色、动面、影音等方式,加大地图展示的生动化、形象化,通过不同渠道、大容量、高密度来获得地理信息.有效的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发挥出来,将感染力与表现力发挥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立正确的读图、学习、用图、填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
三、整合地理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思维能力对于地理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学会将分析的结果彼此联系起来, 对地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将地理课本中不同篇章的问题整合起来, 让学生进行分析, 甚至还可以将地理课程与历史、文学等其他人文学科整合起来,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 在学习有关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各种地理知识点结合起来, 考察学生的综合 思维能力, 同时 还可以将语文、 历史学科中的相关问题也整合起来, 锻炼学生的思维。比如, 根据赤道、北回归线、北O圈,观察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个带 ? 我国南部属于哪个带?(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南部有少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这些问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气候、 天气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回顾了北回归线等地理知识点。再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这句诗, 你认为这是诗人的夸张还是当地的天气情况的确如此恶劣? 这个问题将地理和文学方面的知识点整合在了一起, 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突出“地理味”,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地图教学中应该从识图开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步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对位置以及相关事项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可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书设计、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仇世明.多元整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J].中国教师,2016-(07).
[2]浅论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历史地理[OL].教育培训专题,2006.
关键词 地理教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就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及多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思想观念要更新,教学行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转变,师生要共同成长。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地理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创新、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期,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创造和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以期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都有帮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地、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地给学生点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首先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设置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大气热力作用”时,给出地月表面温度对比材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问:同为宇宙中距离太阳相当的天体,宇宙造物为什么厚此薄彼呢?留出悬念,在学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两个热力作用之后,再搬出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了疑难,学习地理兴趣浓厚。
2.利用教材中有趣的故事、事件、小品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海陆变迁,让学生用透明纸在小地球仪上描画非洲和南美洲,看他们的凹凸是否吻合,再联系魏格纳的科学探究之旅,让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魏格纳为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而现身的精神,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动机会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教学的三维目标也达到了。
3.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地理知识。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扮演的角色一般分为人物角色和地理角色两大类,其目的都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去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使静态的地理事物动态化,便于学生掌握。
4.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可以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也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5.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二、其次好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如:上课前,提前到教室和学生聊一聊,以乐于聆听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以友好、宽容、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往,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建立情境式课堂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地理教学内容联系较紧密的地图、多媒体地理课件、与地理内容有关的诗歌、音乐;时事地理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创造情景的媒介。地理课有比别的学科更多的图像资料需要收集和演示,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都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可以将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生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每一个、每一次都是“一帆风顺”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预知到哪些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努力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提示,尽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
4.积极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鼓励、引导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业的评价应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尽可能多的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而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学生会集中精力参与进来,教学效果才会有大幅度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新时期需要的人才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才能使学生实现自我更新,具备创造才能,才能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在农村的初级中学里,很多学科都严重缺乏教具及其他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同时,受学生、学校等许多条件的限制,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进行地理实习和地理制作等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对事物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从事活动,活动又促使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现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简要说明,通过进行地理实习和地理小制作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的同时,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一:在第一章第一节里,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纬网等,并在下一节教学中标出五带的分界线,还可利用其演示地球的运动情况等。在这一地理小制作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学生如果想顺利完成,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而这些在课堂上已讲过的知识肯定会再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否则就做不出该模型。同时,对那些不能很好完成制作的学生,必然促使他们去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会使其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听讲。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所讲过的知识。
当然,在地理实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因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是会影响地理实习任务的完成,同时这些在实践活动中被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正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懂或还不很明白的地理知识。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经教师及时的指导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会使广大学生在深厚的兴趣和热情之中主动地掌握知识。
例二:在学习有关等高线的知识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很抽象的理论,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如何根据等高线去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所以,笔者安排学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尽量考虑就地取材,不受条件限制,使得人人可以参与。选择的材料是:包装箱内用于防震的泡沫板(或橡皮泥),要求厚度一样(1厘米),剪刀、几根细铁丝或竹签。制作过程如下:取5―6层泡沫板,按等高线地形图图幅、等高线环状轮廓剪切,由大到小环环叠加在一起,用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剪刀切削,塑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一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比,使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制作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弄懂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该节的难点――根据等高线来判别地面高低起伏。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对比、观察.认识地图上的等高线是如何表现地形的。观察在实践中非常重要,它是地理学的基础,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地理对象特征和各种地理现象。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各种活动的具体情况,把活动安排在课堂上或课外完成。可以集体完成,也可以个人来做,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固定模式,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做到人尽其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没有负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使他们强化了基础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在实践中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自信,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除了上面提到的实践制作之外,还有以下内容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
1 绘制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平面图。
2 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示意图。
3 褶皱的演示。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地理智能 培养途径
1998年出现的以多学科知识为内容的综合能力测试卷,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如今又开始进行综合科目考试的试验,从“单科教学、单科考试”变成“单科教学、综合考试”,这对传统观念是一次冲击,也是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一次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地理智能则是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理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都是一个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整体。要认识这样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的整体,光靠记住一些地理概念、事实、规律、原理的孤立表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地理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影响着一般能力和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
一方面当前学生所使用的这套中学地理教材具有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的特点。对六册课本随机抽样45段教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均每分钟内要了解1.3-2个地理概念,熟悉1-1.5个地名及地理分布,接受1.5-2.3个其他专用名词,掌握1-1.4个由地理概念、地名等组成的地理知识,还不包括对抽样段落的附图、地理事象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其中高中地理容量最大。而在教学计划中,地理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一般要求作业在课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材不经过处理,教师是很难摆脱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理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智能因素: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经济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都有着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教材内容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又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差异性的特点。所以地理教材本身的特点又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揭示这些联系和制约。这个过程只有建立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地理教材和地图、地理图表,通过比较、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的实现,众所周知,需要占有相当比例的教学时间。因此,要在地理教学中既加强基础。又培养和发展智能,就一定要正确处理地理教材。
二、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
地理概念是前人在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理解、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它是学生在没有直接经验到大量地理实践活动的条件下获得的抽象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认识、区分不同地理事象的依据,是用以同化和接受新地理知识的固定点(附着点),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以某地气候成因分析为例,要让学生们分析此问题,则必须让他们对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对每一个因素怎样影响气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分清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区影响的主次作用。对每一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又涉及许多概念,如认识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建立在对纬线与纬度、北纬与南纬、地球形状、地球公转及特点、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变化等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任何概念的不熟悉、不理解都可能导致分析等思维过程的“断路”。由此可见,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智能来说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要充分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抓好概念教学的主要做法是:
1 准确把握地理概念的关键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就越容易。因此,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如在“季风”教学中,应突出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这一关键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这一特征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如一个大范围地区冬季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这种情况算不算季风,等等,在扩大地理概念关键特征时,要注意科学性。
2 通过观察地理表象来形成概念
许多地理概念,在教学中都可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一些地理表象来归纳出,并认识其本质特征。如在“褶皱”概念形成前,可出示一组地层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水平状地层多幅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地层呈波状弯曲变形并程度不一的多幅图(这些图的地表状况可各异)。让学生观察这些打乱次序的挂图,通过分析比较辨认它们本质特征上的差异,摈弃非本质的差异,讨论归纳出“褶皱”这一概念的表述。这一办法所获得的概念,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又经抽象思维活动,常常比较深刻且记忆得持久牢固。
3 在比较中落实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切忌孤立地进行新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同一类的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夏季风、冬季风等。对字面含义比较接近的或互相包容的概念,如水力资源、水资源和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等,尤其要采用在比较中理解认识新旧概念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的方法。例如:当讲到“国土资源”时。应先复习土地资源的概念,回顾其本质特征,这样既复习了土地资源概念,又通过两者比较,抓住了两个概念本质特征的联系和差异。
4 正确和通俗地解释教材中无文字说明的概念
在教材中,除重点内容的地理概念外,还有大量的一般的地理概念或其他学科的名词概念,如“山脉走向”、“大陆性”、“海洋性”、“经济作物”、“纵波”、“横波”、“软流层”等。这些名词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般无文字解释。对此,教学中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必要、正确、通俗的注释,便会给学生认知教学目标带来障碍,等于抽去了培养发展智能的一部分基础。
三、应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智能活动的“仓库”和基础。因此,学生对地理事象记忆的能力,将会影响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学生对必要的地理概念、事实、原理、规律等不予以记忆,那么观察、想象、思维、表达、创造等怎么进行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应用多种 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记忆,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而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1 应重点记忆的地理事物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经验和研究表明,至少以下几类地理知识应予以重点记忆:
(1)地理概念的内涵,特别是概念的关键性特征。
(2)主要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情况。
(3)地理事象及其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由太阳辐射、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又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气候要素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等。
2 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主要办法
(1)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识记目的。
由于记忆效率首先取决于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每一重点内容应说明其在全章中的地位及与后续章节学习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识记这些内容。
(2)力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知它,比较牢固地占有它。理解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要求重点记忆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不惜费时地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
(3)充分利用联想规律,提高和发展记忆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地理事象总是互相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联想帮助记忆。对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地形成接近联想,如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联想到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分布及地壳运动的特征。
(4)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要尽可能与地图相结合,与填图练习相结合。
通过地图进行比较,记住各类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