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新课改以来,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新教材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已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学生心灵的感触,备课、授课完全按课本编排而不考虑教学实际,课堂提问缺乏一定的启发性等。这些都已严重了学生学习的提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学有效性降低。一些教师花费的时间也许很多,但教学效果却一般,这就是因为忽略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要想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必要的教学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精心备好课,做好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目标能够良好的完成。高中历史教学准备可以从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等方面入手,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情况。“有效的教学是逐步成为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能“唱独角戏”,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了解学生状况包括其知识水平、学习需要、个体差异等。
(二)明确三维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技能以及情感的提高,价值观的改善。如在准备讲授“十月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教师的“求教”下学生解疑,并学习到了知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教材。高中历史考试中,一般会设置材料分析题,这是考察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以跟好多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古代文化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播放一些纪录短片等。
二、课堂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至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前准备和预设,对灵活多变的课堂随时做有效的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历史讲授的是过去发生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融入学习中,需要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图像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利用虚拟故事创设历史情境、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诉“”时,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知识背景,更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类似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此种方法,会取得聊好多教学效果。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针对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再从生活还原回课本。不仅会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方式,对其思维发展会有很大益处。例如,必修三中《百家争鸣》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如迟到、破坏公物、打骂长辈等,分别利用各家的思想进行教育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引用生活中的时例时要注意保证事例要真实典型,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对学生有吸引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要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够完成课标要求。
(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实验)》中指出,“凡是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之来源于教材,教师要注重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等。如,在讲诉“”、“”、“抗美援朝”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地乡土人情进行讲解。一些生动、感人的人文事迹往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关历史很有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教学评价不断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有效性。健全良好的教学评价制度,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及时评价提高。
新课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在新课程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化,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课前准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这些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首先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三.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历史学科在高中学习中属于小学科,不被领导和学生们重视,因此在新课改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可与就几乎没有作业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做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积极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首先教师应该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分析,设计出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例如,历史教学中培养分析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学校与社会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除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创设情境对于历史教学是具有相当帮助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足够发达,教师在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书本知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思索与思考。
四.结语
有效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史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常海侠,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陈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现代阅读,2012
[3]具惠兰,试探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多元策略教育导刊,201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策略
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综合国力的强弱,国民素质的提高依靠基础教育的实施。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更新教学观念,研磨教材
对于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起来较困难,但是教师的思想一定不能松懈、懒惰,安于现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积极地寻找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1.改变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引作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2.“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物质载体,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应当仔细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发现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并利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假如教师对教材的了解不够深入,又怎能教好学生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也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很多高中生对历史课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历史课上学习其他科目。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1.构建和谐课堂
历史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严肃、刻板,历史学科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枯燥、乏味,这样的历史课堂谁会喜欢呢?因此,教师要构建和谐课堂,改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历史课的乐趣所在。这样,学生就能自由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利用趣味导入
导入的好坏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无导入或者无效的导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注意力的集中,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从感官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作为线索,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生活情境或者重大事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从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回答提纲里列出的问题,从而理清教材脉络,获得知识。其中,提纲列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简到难。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激发。如,讲授“的崛起”时,笔者将“新民主主义崛起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1)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如何?(2)世界局势如何?(3)新民主主义能适应时代要求吗?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不仅顺利解决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纪实性照片、图片或者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历史,并对历史现象产生初步的看法。如,在教学“”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等史料图片或者影片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仇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达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教法学法
0引言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全面发展。
1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方法陈旧、注重原有经验进行施教,教学效果方面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许多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特别是许多历史新教师,一节历史课上的轰轰烈烈,有影视、有表演,然而欢声笑语后真正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传统的灌输式与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的相呼应。
2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讲,要实现生命价值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目标具有导向、调节、激励、评价等作用,始终决定着历史课堂的走向,使课堂更加科学、有效、正确。笔者是这么认为的:确定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确定其教学重心、教学主线、教学开展,其更注重的是要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通过这样引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更加清楚;让学生在调整知识主线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整合、归纳、学习等能力。
2.2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要求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是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内容等都稍显落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要实现创建教与学,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高中生在面对这些历史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形形的问题。
2.3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新,这些活动反过来会促进历史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明显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普及,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历史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4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综合性、合作性、科学性等特征。历史课堂教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起来,实现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又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5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要根据活动的进程,在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选题、如何开展活动的监督与引领等,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发展个性。选题要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他们才会产生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闪光点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开展活动课。
2.6加强政、史、地三科知识的融合
我国现行的文科综合考试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碰撞的界限,要求相关学科携手联合,要求学生加快对学科知识的整合。在政史地三科中,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它们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政史地三科的协作。三科知识彼此渗透、交织、融合,这就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所学提供了可能性。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而文科综合考试要求教学模式是发散性的、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社会,形成整体观或系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就某一知识点或某种社会现象开展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或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的综合性能力。
3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使历史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去顺利地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亚夫,秦立福.简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现代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物理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控制、创造或纯化某些物理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探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也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它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发展学生能力和技能,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道德素养,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认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认识,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还应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实验综合能力。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影视、多媒体等,创设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仿真传统实验,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应做实验的要求与准备事项,围绕物理实验的目的进行教学;可以仿真中学物理实验室内所无法完成的实验(如α散射实验),同时可仿真宏观或微观的自然现象(如地球绕太阳转、分子运动),还可以仿真极快、或极慢的实验过程(比如自由落体等),从而突破实验条件、空间以及时间对高中实验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就会使学生加强认识,理解透彻,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
(三)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与思维方法。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配合讲授或穿插讨论等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创造条件,为学生物理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演示实验的选用与设计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入课题时运用演示实验,目的往往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或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思考。因此,应要求这类实验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在概念形成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运用演示实验,目的往往在于能够突出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景。如运用演示实验来巩固、深化、应用物理知识,就必须注意突出实验的思考性以及联系实际的要求。还要注意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强化有用信息的刺激。同时应要求学生掌握严格的实验操作程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可靠与成功,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意识。
(四)强化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意识与能力。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用一起、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总结实验过程,进行数据处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得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活动,也是学生手脑、知识和能力、经验和创造获得综合性基本训练的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操作、总结阶段中的每一步骤、每一观察和测定都认真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实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讲得过于具体,不可管得过多,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启发诱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进行即时实验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一边讲授(包括演示),一边指导学生做即时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和技能。对一定的课题采用即时实验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间隙穿插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或师生讨论,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采取相应强化措施,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途径;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或对主要器材的使用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应用练习。
即时实验一般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规模不要过大,仪器要简单,数量要充足,学生分组要小,要就近结合;操作步骤不能太复杂,操作技术不能要求太高,实验时间不能太长,成功率要高,实验不能有危险性。即时实验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一般适合即时实验的教学内容有:运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的小型课题;初次认识和运用物理仪器的课题;学生容易产生似是而非的内容;可见度不高的重点或难点演示实验。
(六)进行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探究意识与能力。教师要适时、适量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一些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熟悉实验流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式实验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评价等,把握实验环节。适当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及时分析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或思维的得与失,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有所收获。教师应借助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索创新的意识。
(七)引导学生课外实验与制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生物理应用意识与能力。课外实验与制作是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一般课外实验与制作有两种方式:一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器材自制教具并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一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室外观察和测量。课外实验与制作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进行课外实验与制作要注意内容有意义,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要安全可靠。
三、结束语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课的考核与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物理综合实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把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东.新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