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效用

经济学的效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效用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期望效用原理 效用 效用函数

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许多,众说纷纭,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资源的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达到最佳状态。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极大值问题。效用及效用函数的引入使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飞跃,此前许多不能量化的问题,借助效用函数便迎刃而解,效用函数是连接经济学与数学的最佳途径之一,它使得数学上有关极大值的原理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变数的系统,不确定因素较多,单靠效用函数难以给出满意的解释。于是源于数学中概率论思维方法的期望效用原理便应运而生,从而将效用原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对期望效用原理予以介绍并加以较深刻的评述。

一、效用及效用函数

偏好与效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样讲,没有经济人的偏好,就无所谓效用,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所谓的“理性人”。 理性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的人,偏好是对理性人而言的,即效用及效用函数的主体。所谓效用,是指个人在消费或占有某种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而效用函数就是描述这种满意程度大小的概念。

1.偏好关系

设S是非空选择集合,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用“≥”来表示,X≥Y表示X好于Y,若满足下列三条性质,就称其为偏好关系。

(1)自反性:对于S中每个X有X≥Y;

(2)完备性:对于S中任意一对X、Y,X≥Y与X≤Y必居其一;

(3)传递性:若X≥Y、Y≥Z,则X≥Z。

2.效用函数

对于定义在非空集合S上的偏好关系“≥”,实值函数U(X)是“≥”的效用函数,对于任意X、Y属于S、X≥Y,当且仅当U(X)≥U(Y)。

效用函数是偏好关系的定量化表示,即当X好于Y时,效用函数值U(X)要大于U(Y),效用函数的实质在于对偏好关系进行排序,这就是效用原理中的序数法。

效用函数是增函数,但并不惟一。

3.效用函数的几点假设

仅对选择集合有限时给予说明。对于任一偏好,的效用函数是。

(1)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关于每个变量的偏导数大于零,当其它不变时,仅对第i种物品的享用增加时,那么满意程度增加。

(2)享受有度。,即随着某种物品享用的增加,其满意度越来越小。

(3)追求享用多样化。即享用的物品越多,满意度越高。

二、期望效用函数

偏好关系反映确定的、可以比较的对象。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常常遇到许多不确定状况,经济决策和预测更是如此。这时选择是困难的,效用函数已无能为力,为解决这种具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期望效用函数便产生了。描述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办法是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及效用函数的联合运用,此源于概率论中的数学期望。

期望效用函数是指存在函数和一个概率空间上的测度P,使得

当且仅当X≥Y,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积分。

当概率空间有限时,就是数学上的数学期望,当n个人面临几个选择时,其中第i个选择的效用函数是且发生的概率是时,则期望效用函数。

三、关于期望效用原理的经济学应用

1.经济人的原理假设

这一假设是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个性或生理特性的假设,是对传统经济原理的突破,体现了经济活动主体的个性,它是以参与人追求利益最大为目标,事实上,在许多情形下,经济利益最大的目标有多个,难以选择;不同参与人会有不同的最大目标;甚至追求利益最大有时是不可能的,例如公司的经理追求收入最高,可能会影响会司的收入,引起股东的反对,可能会被解聘,于是他可能不会以自己收入最大为目标。

2.期望效用函数的公理假设

期望效用函数是建立在一套公理假设基础之上的。其中许多假设只是为了原理研究的方便,与实际情况较难符合,数学方法顾及太多,经济意义考虑不足,与实际情况较难符合,有些甚至是不可能的或产生悖论,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有关结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令人生疑。

3.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客观概率还能从经验中或历史数据中提出,而主观概率随机性太大,受个体经验和事物的表象影响较大。难以量化,甚至是虚幻的。

虽然期望原理存在以上问题,但并不能否定期望原理,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苛求完善是不足取的,毕竟期望原理正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定量化研究,特别是对不确定决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原理工具,随着经济学和数学的发展,期望原理的实用性将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一鸣:数理金融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0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范式;素质教学;高校;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22-02

目前中国的高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高等人才培养中,都将《西方经济学》设置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在上述专业设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的作用。首先,在学时安排方面。《西方经济学》被编排在所有专业课程之前,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专业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且,学时量充足,共计118个左右学时。其次,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划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西方经济学》按照此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子课程。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教学组织。可见,此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学生对此门课的学习往往是只知道表层的具体知识,而不知道更为重要的深层的含义和本质。换言之,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不明显。那么,到底应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求知要求?这是个值得探讨问题。

本文仅从思维范式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素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思维范式的界定

所谓思维,是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印象,借助于词的作用,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普遍的内部的本质,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所谓范式,这里借用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首先,一般是指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信念、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范式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所信奉的世界观或共同信念,也有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假定”;其次,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或信念的支配下所运用的一套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或推理规则;最后,是人们运用这些思路、方法和规则而获得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即范式最终要产生一种或多或少自成一体的理论。范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双重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为科学研究的开始和进行提供了认知基础和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定向和限制作用。

本文中所指向的思维范式,是指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运用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二、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思维范式的应用,首要地在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即思维范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和实验环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相关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即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经济现实和经济问题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首先,通过《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清楚,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分类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要会分析现实经济中微观个体(企业,消费者等)是如何进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的。即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各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实践、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一国或一个经济体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学会认识和分析现实宏观经济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而且,在更广意义上同样适用。可以是整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适用,同样可以是其他学科甚至生活领域的适用。教学中,教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传授给学生的可能仅是“金子”本身,而不是更重要的“点金术”。

三、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维范式融入到对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素质教学中。

1.通过教案编排来明确思维范式。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案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所以,要将学生应该掌握的思维范式有条理地、详尽地安排在教案之初,即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思维范式以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来。其次,再把教学内容在符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围绕着各级思维范式进行安排。这样就可以使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具体的知识、原理和相对抽象的思维范式。再次,在教案中,思维范式的安排要在可能的范围内由简单到复杂,以便于学生接受。

2.通过案例教学来贯彻思维范式。由于《西方经济学》既不同于纯逻辑性的课程又不同于纯知识介绍性的课程,所以,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是不能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可以使相对抽象的原理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使思维范式得到介绍和演绎。

3.通过实验教学来再现思维范式。经济学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介绍,而缺乏实践色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增设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最现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尝试是让学生在专门的商务实验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这章的内容后,可以去实验室的国际贸易软件平台中模拟国际经济学的各环节,把理论用之于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且还使得课堂授课环节所学的思维范式得以再现和应用。

4.通过课程论文来应用思维范式。古语: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西方经济学》就是要学其中的思维范式,那么,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之后,把所学理论与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的有效方法就是习作课程论文。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中国目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等论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所学的思维范式、知识和理论真正内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很多的诸如此类的论文安排。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引领学生如何习作专业论文,让学生形成规范的论文思维和方法。

5.通过双语教学来溯源思维范式。我们国内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原版教材的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在西方论著的基础上编著的中文教材。可见,我们要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与方法。所以,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和西方的思维范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曰为了使学生真正认知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些术语讲授给学生。此外,学生的学习远不能停留在课堂学习环节,应扩展大量的课外学习。

6.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推广思维范式。教学安排中,可综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通过视听等刺激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这些教学手段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易接受。丰富的信息和直观的展示可以使思维范式得到更好地推广。

四、思维范式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学生应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修习课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范式。即要学生明白他们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该怎样学,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此课程的导论中就应告诉学生,此门课程要求修习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理论,更是相关的思维范式。并告知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范式具体是什么,使之在此后的课程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培养、锻炼这些思维方式。同时,告知学生该怎样学,使其有指导、有方法地去主动学习,这点,很重要。

总之,思维范式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而且更体现在安排教学时应注意的思维范式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陈颖健,张惠群.新思维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Paradigm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DAI Xiao-l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52,China)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第3篇

孩子们都很爱玩耍,也非常喜欢玩游戏,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调动起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地去亲自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游戏证明了适当的游戏教育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那么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数学上册数字“6”的读与写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想用游戏来学习这课程了:安排六名学生玩一个围绕五张椅子转圈的游戏,安排其他学生唱歌,当歌曲结束时,让他们去抢座位,看看谁先抢到座位。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6比5多1”还知道了“5比6少1”,通过游戏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5”的课程,又能从中启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爱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计算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里最主要的内容,数学计算不仅单调而且枯燥,它要进行反复练习和计算,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爱好了,我们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从游戏中学到了充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有紧迫感,还培养了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在游戏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熟练的时机,并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

二、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

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数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去了解数学,感觉到数学时时就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从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去创造有趣而且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思考,从中知道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性,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好数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我们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数学中的问题来描绘出来,这样能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出题: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就邀请了她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小熊带了3桶蜂蜜,一会小猴子带来8个桃子,小象子带来20个苹果。小猪是最后来给小熊过生日的,小猪不但没送小兔子礼物,而且还偷偷吃了3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开心,那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礼物?小猪偷吃后又剩几个水果?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快就算出来结果。教师还激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去学习算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

四、创造活动环境,培养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与实践中去掌握、去理解,而不是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亲自到问题情境中去,在做、听、说、看、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册“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要按学生的各项特征,来组织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动手搭建积木,在游戏中感觉到物体形状的不同,并且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对一些物体的分类要明确,并且要学会观察物体,让后拿出正方体、球和圆柱体等图形,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鼓励学生亲自去去摸一摸体会一下这些物体的特征,最后在游戏结束是和同学们说说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特点,形成形状不同物体的表现。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游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知道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对不同物体加深了解。比如,当学生们学到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一道教学题时,教师按照平时学生值日分组,每一小组按照身高排成一组,然后让学生说自己前面有几位同学,后面有几位同学,这一组共有几个人,说完后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再组织学生去分析一下每一位学生说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去讨论,然后给教师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去做、去理解数学题,学生就会越来越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数学模型应用

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要求,根据快速报价系统(根据厂家各种资源、产品工艺流程、生产成本及客户需求等数据进行数学经济建模)与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一、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

数学经济模型可以按变量的性质分成两类,即概率型和确定型。概率型的模型处理具有随机性情况的模型,确定型的模型则能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法则,精确地对一种特定情况的结果做出判断。由于数学分支很多,加之相互交叉渗透,又派生出许多分支,所以一个给定的经济问题有时能用一种以上的数学方法去对它进行描述和解释。具体建立什么类型的模型,既要视问题而定,又要因人而异。要看自己比较熟悉精通哪门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数学并不能直接处理经济领域的客观情况。为了能用数学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的数学刻划。或者说,数学经济建模就是为了经济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的刻划。而现代世界发展史证实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数学经济建模的密切关系。数学经济建模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要求,根据快速报价系统与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二、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了解熟悉实际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2.通过假设把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明确模型中诸多的影响因素,用数量和参数来表示这些因素。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问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构架出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不断地调整假设使建立的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3.使用已知数据,观测数据或者实际问题的有关背景知识对所建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估计值。4.运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实际问题的。我们可以将它用于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的分析或者预测;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不一致,不能将所得的模型应用于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此时需要回头检查模型的组建是否有问题。问题的假使是否恰当,是否忽略了不应该忽略的因素或者还保留着不应该保留的因素。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正。重复前面的建模过程,直到建立出一个经检验符合实际问题的模型为止。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是从实际中得来,又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

三、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1.问题

商场经营者即要考虑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与商场经营的商品的定价有直接关系。定价低、销售量大、但利润小;定价高、利润大但销售量减少。下面研究在销售总收入有限制的情况下.商品的最高定价问题。

2.实例分析

某商场销售某种商品单价25元。每年可销售3万件。设该商品每件提价1元。销售量减少0.1万件。要使总销售收入不少于75万元。求该商品的最高提价。

解:设最高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为(25+x)元

提价后的销售量为(30000-1000X/1)件

则(25+x)(30000-1000X/1)≥750000

(25+x)(30-x)≥750[摘要]本文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讨论了经济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分析了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这对在研充经济学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即提价最高不能超过5元。

四、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经济学不是数学,重要的是经济思想。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地依靠数学,不加限制地“数学化很可能经济学的本质,以至损害经济思想,甚至会导致我们走入幻想,误入歧途。因为:

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不是去开拓数学前沿而是借助它来分析、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人类活动中有关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理论。而人类活动受道德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诸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样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把经济学变为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科学。实际上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性,失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学性。

2.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等非制度因素很可能被忽视而漏掉。这将会导致理论指导现实的失败。

3.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非常广泛,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尤其是对未来可以预测和估计,对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建模方法和技巧。这既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多实践、多体会,使数学经济建模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学的效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基本途径

新课标不断在推进改革变化,其中应用题的教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者重视起来,不断探究和改革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小学生这时由于智力和思维还有待于发展,要想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应该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应用题很枯燥乏味,对学习也没有了兴趣,没有新的创新思维,在数学应用题知识能力方面也就变得很差,这就导致了教学的质量变坏了。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一、例题应该多与实际生活贴近

1.数学这门学科可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是应用型的学科,但现在的实际例题在目前的数学教材中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先学会读题和审题。

2.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掌握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应用到数学应用题中,让学生觉得数学题目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数学知识才能从抽象变得更加现实,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合理的数学概念。题目变得贴近生活时,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自己实践总结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爱好,总结规律的同时,才会主动在生活中自主发现知识,并运用到题目中去。

二、教师要积极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变高

1.我们应该会发现,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考试的时候即使很认真,但是最后发下卷子才会发现,许多题目还是错了,不是算错了就是题目抄错了,但是其中最让人头疼的是对题目理解错了,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对内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做后面的题目的时候也会没有心情了,这样对后面的题目也没了心思去做,这样的分数丢失才会让人更加惋惜。但这样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学生做题目时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即使在做题目的时候再努力再仔细到最后也得不到想要的分数。

2.当学生对题目理解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在遇到数学应用题时,在具备生活经验和正确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时不能被忽视。当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找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提高小学高年级对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水平。这样在关键的时刻才不会再发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才是做好应用题的绝密武器

1.看到题目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注意解题的思路并且及时总结,积极思考。当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解题思路则是最大的工具。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的,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思路,这样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习惯是在平时养成的,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有好的习惯的学生在解题的时候,都会把解题过程认真的写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至于写第一步忘了第二步,也便于学生在检查的时候提高正确率,

给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提供大大的保证,这样习惯养成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3.培养良好的解题技巧。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比如,在面对一个路程问题的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化抽象的题目化成具体的图形,这样在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题目的准确率,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和效果。学生会做到各方面题目的渗透,以后在学习更高等的数学时,才会更有基础。

数学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利用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有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出的题目多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教学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趣味。让学生从思维和兴趣为学习的基础。不过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讲清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

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学习能力才能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