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理学

生物科学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理学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编号:2015JY00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2-0075-02

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培养的大学生是“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重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对实验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在此方面的改革成果也越来越多。“植物生理学”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植物生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进行植物生理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而植物生理学实验也是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并在科学态度、独立科研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加强,是我们应该思考并应加以尝试的。对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有所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一、改革前“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材料单一,来源受限“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实验材料一般来源于户外花草树木的叶片、花的采集。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安排在冬天开设,对于新疆乌鲁木齐这样冰天雪地的地方,冬天户外无法采集到上课所需的植物叶片和花朵,教师上课时也只能从菜店买些叶菜类蔬菜满足实验教学,造成本门实验课程实验材料采集受限且花费较大,加之现在的蔬菜难免会打农药和激素,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给实验带来较多的不便和困难。2.实验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清理工作基本由教师完成改革前,“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药品的称量、配制、分装,到上实验台及课后试剂瓶的撤台、清理工作一直由教师完成,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和试验后的收尾工作,不了解实验试剂配制浓度准确性的重要性和试剂瓶清洗工作不到位对后续使用者试验结果影响有多大,更不清楚整个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结束的流程,使学生觉得上实验课很轻松,导致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实验课程,做实验时不认真,马马虎虎,吸取试剂多点少点无所谓,用移液管往试管中量取试剂时不准确,从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操作,造成试剂浪费,不懂得也更体会不到药品试剂的珍贵,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3.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机械性地操作“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前,由于试验中所用到的所有试剂药品的配制由教师完成,实验步骤也由教师写好,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时,教师只是按照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按部就班地从头讲到尾,学生上实验课时也只是按照教师提供的模板机械性地完成,甚至违规操作;对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原理以及目的漠不关心。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改革后“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探索

1.实验材料完全由学生培养,种类多进行教学改革后,“植物生理学”实验材料完全由学生自己培养。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不一样的实验材料,有从种子开始种植的,还有进行扦插的,有土培的,也有水培的,这样学生做实验时比较有兴趣,彼此每组的实验材料不一样,实验结果可能有点差别,学生做实验时很想知道各自培养的实验材料的结果如何,上课时就会态度更端正,能有兴趣地提出各种有关各自材料出现的实验现象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节省了实验材料成本。2.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改革后,学生从起初材料的培养到实验课程课前的实验准备,包括试剂药品的称量、配制、分装,到上实验台及课后试剂瓶的撤台、清理工作一直全程参与,由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学生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学生能体会到准备实验时的辛苦和不易,所以在进行实验时会更注重实验过程,生怕浪费过多的试剂药品。因每个组循环做实验,实验完后学生在清洗试剂瓶时也非常认真,因为如果别的组试剂瓶清洗得不干净会影响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一旦影响实验结果,要么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要么是实验结果完全出不来,根本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样如果自己的试剂瓶清洗不干净,也会影响到后面组同学的试验结果,学生明白了并亲身体验到实验结果的重要性,所以在清洗瓶瓶罐罐时候洗得非常干净,在实验结束的收尾工作时也非常细心和认真,生怕自己的粗心影响到彼此的实验结果。如果试剂配制的不准确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学生知道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后,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时就会认真、严格,做到准确无误地完成试剂的配制工作,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整个实验的认知度。3.提高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材料的培养、实验前准备及试验后收尾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条件下,教师会促进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就比较有把握,学生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过程再到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什么阶段注意什么问题,实验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点,哪些制约影响到实验结果,就比较清楚了。同时学生能清楚本实验的目的,熟练地掌握实验流程,真正地达到学生带着问题学知识,充分体现出此实验课程的改革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结语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通过对实验材料、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试验后的收尾工作有所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总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努力,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陈颖,汪南阳,谢寅峰.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7-3819.

[2]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第2篇

>>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创新 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精巧设问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纠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向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作业布置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中学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是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教者将从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课题。 【关键词】优化新课程理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推进,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本文,教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创建充满生机活动的生物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牵引性和难度适中的问题,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评价方式的开放等,从而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建课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各种绿色植物,比较不同类型的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花儿颜色的奥秘是什么、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有哪些区别、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之间生长习性有哪些差别等等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学习自然更有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内驱力,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迪思维的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诗句等。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燥的知识,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如在学习绿色植物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株植物从萌芽到生长、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又如:在讲授生物进化论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生物的进化”、“从猿到人”的科教片,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和进化观点,这样不但巩固知识,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学习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如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前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学,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谁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争先,谁的经济就会扶摇直上,就会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争光的远大抱负。

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开始时,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课程总的教学内容、目标。在具体学习每一章、每一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做好生物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既要重视课内实验,又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叶片的结构”这一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当堂做。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来进行实验。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指导学生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指导学生在校内外种花、种草,植树、饲养小动物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对实验观察得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就越活跃,这样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理解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自我,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新课改

我们常常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人的发展是如此,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想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这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我们一定要顺应新课改的大潮,努力创新物理课堂,这样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物理学科的魅力,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科学,为物理科学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意识上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想创新物理教学,首先就要从理念的创新开始入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会做了多少道题目是教师唯一关注的问题,至于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了哪些能力的发展,像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往往并不关注。在这种“唯知识”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灌输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就这样形成了。而在新课改理念中,学习物理知识不再是我们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过去那种纯灌输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改对于物理学科目标的定义,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力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从理念创新上入手,用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跟得上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为创新化的物理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教材、教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而学生则是一股脑儿地将教师的所教所讲用心用笔记下来,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完美无缺,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这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所最为缺乏的东西。要知道,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性的知识,那么,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已知知识,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学生就无从获取,这样就会使得物理学科丧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不断地创新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可以配合采用一些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开发出来,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大有裨益。

三、创新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目前,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是各有特长各具千秋,但同时每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思维,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走,就容易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受困于教材,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拿人教版物理教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编写来说,其优势就在于资料较为丰富详实,知识线索较为清晰,逻辑严密,对于学生的自学来说,这样的编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总的方面来看,教材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几乎都是以知识和规律的陈述为主,留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过于狭小,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从具体的方面来看,本节内容关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联系时都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容易出现逻辑断裂。另外,关于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面对教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就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发挥所长,补充所短,这样就可以让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同时,这种对教材的创新化使用还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新鲜感,满足学生对多样知识和内容的需求。

在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懈于创新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对于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作为第一战线的广大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让教学活动能够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不间断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商科伟.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2]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2009年第30X期.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36-02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这说明新课程标准越来越看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物理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讲解,只为了应付高考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让学生爱上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先通过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的过程中逐渐爱上物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三种教学方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是采取“背实验”的方法,而学生也习惯了通过“做练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提升科学素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该多多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融会贯通,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课堂上,教师先把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分别有:不同长度的弹簧若干根、直尺一把、钩码一盒、细绳、定滑轮。教师不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如何利用这些器材做一个严谨、完整的实验。

实验原理虽然简单,但还是有不少学生不能严谨、完整的做完实验。比如有的学生用同一个钩码测试了不同的弹簧,有的学生用同一根弹簧测试不同的钩码。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这样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而得出,这个外力也就是悬挂着的钩码的质量;当弹簧平衡时,再用直尺测量弹簧被拉伸的长度。多测量几组数据,再用列表或者作图的方法对比探究出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但真正理解了实验原理,完整做完实验并记录下来的学生并不多。当有学生无法自主完成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稍微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切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背实验”。

物理实验说简单又不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做实验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从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事实就是的实验态度,这就是科学素养的精髓。

二、让一个实验变成多个实验

物理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点是有关联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做横向以及纵向延伸,要能让学生在通过一个实验就学会另外一个实验,最终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并不断加以扩展,使得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比如在学习力学的实验操作中,教师可这样设计实验操作题:给学生提供的器材有两张白纸、锥子、小石块、烧杯、橡皮泥、塑料瓶和水,让学生利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一个指定实验,再设计一个与指定实验不同的力学实验。教师先指定学生利用锥子、橡皮泥这两种器材来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学生利用这两个器材做实验:用锥子尖的那头压橡皮泥时,凹陷明显,用锤子稍平整的一面压橡皮泥,凹陷并不明显,学生通过动手并观察,得出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力的面积相关。接下来,教师再本着一法多用的原则,让学生利用其他不同的器材探究力学的其他内容。

有的学生选择使用锥子和灌有水的塑料瓶来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在塑料瓶上扎几个不同深度的小孔,水射出的远近不同,也就说明了液体内部压强和深度有关。有的学生利用烧杯、一张白纸以及小石块和水进行实验,先用烧杯盛一些水,在杯子上盖上白纸,再在白纸上放上小石块,快速拉动白纸,观察小石块是否跟随白纸一起被拉动。最终,白纸因为受力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但小石块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就不会随白纸运动出去。

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探究,关于力学的知识点就被学生一点点串起来,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和学生一起总结力学的内容,更能加深学生对力学的理解和记忆。

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物理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动手能力,教师运用好实验教W,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光会做实验还不够,学生必须得在做的过程中对课本上概念性的东西综合理解、分析,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力学实验主要有: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胡克定律实验(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弹簧变形与弹力的关系)、力的合成实验、抛物体的实验、动量守恒实验、机械能守恒实验和重力加速度实验等七种。不管是哪一种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都必须让学生提前对即将要做的实验进行预习,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材装备,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记录的整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向学生讲解不同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替代法、积累法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是以力学实验为例。在教学重力加速度实验时,教师可先在课前布置思考作业:用打点器测重力加速度时是先开电源还是先放重物?实验时所用的打点计时器有哪两种?他们的工作电压分别是多少?打点频率和打点间隔又是多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预习课本。上课时,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再布置思考问题: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通过实验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最后根据实验处理数据时,尽量用上所有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这个实验能够得出怎样的推论?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自主动手实验,加上实验之前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出推论。

此外,分析实验还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寻找实验的替代品,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如用旧可乐瓶做气体膨胀做功实验。取一无色透明大可乐瓶、一个与瓶口相配的橡皮塞、一个从废旧的自行车内胎上取下的气门芯,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并将气门芯插入瓶塞中。演示时,在瓶内滴几滴酒精,用橡皮塞塞住瓶口使它不漏气,但塞子不要塞得过紧,以防打气时压强过高使瓶子爆裂。用铁架台将瓶子固定,最好用一个无色尼龙丝网袋套住瓶子以确保安全。用打气筒从气门芯向瓶内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塞子从瓶口冲出,此时瓶内充满白雾,从而说明压缩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使瓶内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因此瓶内部分酒精蒸气和水蒸气液化成雾状。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程标准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方法-科学探究。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新的教学模式又无章可循,所以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因此,拓宽思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成了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再扼杀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的总目标,放弃枯燥无味的低效率题海战术,还给学生一片更广阔的科学天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科学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性的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生物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我从生物教学入手,把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中的感想和教学策略的领悟总结如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些积弊其实使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笑话、老师责怪而不敢问;或是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不善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若是老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问题提出后的成就感是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我们都不能随意否定他们,而是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提出问题的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和猜想

猜想与假设就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科学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假说开始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引力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说等等。提出假说的能力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能够不断提出假设的学生,他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假设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借助提问鼓励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假设或猜想。学生则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逻辑,提出假设。当然学生能提出的假设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通过分析,学生会逐渐形成并稳定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旧经验来进行推论,使学生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愿望。

三、加强训练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引导学生选择取得证据的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合适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所谓的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地使探究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事实和证据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引导学生经历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的过程,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更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对学生的说法,重在内容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合理,不必把学生的说法硬搬到某种固定的表述上去。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得以延续,才能从探究中体验成功。

五、要重视学生的交流和总结

交流和总结是学生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交流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转变成集体共享的成果,例如某个学生觉得别的同学的方法比自己要好,那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冲也很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这就提升了该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当然,一个“安全”的能够让学生无所顾忌表达自己思想的环境,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是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交流和总结的有效性。学生的交流不能仅限于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教育研究,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