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古代史

初中历史古代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十大最出名的状元

1.孙伏伽

孙伏伽是于武德五年成为状元,于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在唐太宗即位后先后担任大理少卿、户部侍郎、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职位的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最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死于家中,葬在胡仙庙。

2.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自号浮休道人,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于宋理宗宝祐四年考中状元,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被俘后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从容就义明代追赐谥号忠烈。

3.郑颢

郑颢字奉正,是出身郑州荥阳,自幼博闻强识的唐宪宗宰相郑絪的孙子,于会昌二年考中庄园,在迎娶万寿公主后拜驸马都尉,而后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秘书监、兵部侍郎等职位。

4.裴思谦

裴思契安字自牧,是现金山西闻喜人,于唐文宗开成三年戊武科状元及第,而他在得状元前于朝廷权臣仇士良勾结威逼考官取裴思谦为庄园,在中状元后气盛一时,入仕后先后任节度判官、凉王傅分司授卫尉卿等。

5.胡旦

胡旦字周父,自幼便喜爱读书,少年时期就善于文辞,才学出众,于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的戊寅科状元,并银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受到太宗赏识,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死后因家境贫困无川藏,因此最终是朝廷拨钱让其入土为安。

6.赵楷

赵楷是生于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的宋朝宗室,宋徽宗第三子,最早叫赵焕,在崇宁元年八月改名为赵楷,并于政和八年成为科举考试中考中第一名的庄园,在锦鲤靖康之变后与皇兄和复印一起被俘北上,押往金国。

7.史大成

史大成字及超,号立庵,出生于1621年的清朝顺治十二年汉榜状元,是清朝浙江首位庄园,在顺治帝御览时因行文雅正,有着端庄秀丽的书法而钦定其为状元,清朝最后一位叫钟骏声,验证了始于钟,终于钟的说法。

8.张孝祥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的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于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及第,授承事郎,因曾上书为岳飞辩怨而被秦桧所鸡蛋,在秦桧死后先后担任著作郎、集英殿编撰、中书舍人等职位,最终在1170年在芜湖病逝,是有于湖词等著作存世的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9.毕沅

毕沅字纕蘅,号灵岩山人的江南镇洋县人,也是师从沈德潜,喜欢金石地理,考中举人,于乾隆二十五年状元及第的清代著名学者,在入朝后先后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最终因受到和珅案的前脸,坐罪抄家革除世职。

10.刘春霖

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皮带运输机;煤矿;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研究

皮带运输机是当前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现代化煤矿,从工作面到装车站位置,煤炭的运输几乎全是靠各类运输机进行传送的。通过多年对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机运行状态的管理与系统调查经验得知,当前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机通常存在着减速机的断轴、跑偏、异常噪音、撒料以及皮带打滑等故障问题,因此加强对皮带运输机的运行故障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减少机电设备和配件损耗、提高运输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以及增加运输能力和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减速器断轴

减速器断轴在一般的状况下发生较少,但减速器高速轴也可能会发生断轴问题。从实践来看,减速器上的第一级伞齿轮高速轴很容易出现断轴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速轴不同心。若是电机轴和减速器的高速轴并不同心,那么减速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其输入轴在径向上载荷将有所增加,输入轴上的弯矩也将有所增加,那么在告诉周的长期的运转下,容易发生断轴现象。针对该种状况,应在安装以及维修的过程中仔细调整好电机轴与高速轴的位置,保证两轴同心。在大多数状况下,由于电机轴直径要比减速器轴直径大一些,其应力比较集中,因此电机轴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断轴现象。

2、高速轴材质及其损伤。由于高速轴受损、存在内部缺陷或材质不符合实际的需要,由此容易在使用的较短时间内出现高速轴的断轴现象,高速轴的断轴现象多发生在轴肩处,轴肩处有过渡圆角,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过渡圆角越小,应力集中效应越明显,从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造成疲劳损坏,其断口一般较为平齐。遇到该种状况应及时更换高速轴,必要时可更换减速器。

二、皮带跑偏

1、调偏托辊组安装。一般而言,调偏托辊组通常包括立辊式与中间转轴式两种类型,其运行原理基本相同,均通过阻挡、托辊的利用,使其在水平面方向上可以实现转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因存在阻挡而产生横向上的推力,皮带运输机形成了自身的向心力,调整了皮带的跑偏现象。皮带机运输机长度不长,或者皮带运输机在双向运作过程中可以采用调偏托辊组方式。而长度较长的皮带机则不应使用该种调整方式,这是由于使用调偏托辊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皮带的使用寿命。

2、承载托辊组调整。当皮带机上的皮带跑偏时,可以采用托辊组位置调整的方式应当跑偏问题;在加工操作过程中,托辊组的两侧皮带架应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这样便于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皮带偏向哪侧,就将托辊组那一侧向着皮带运行方向前移,或将另一侧托辊组向后移。

3、驱动滚筒调整与滚筒位置改向。调整皮带跑偏时,首先应考虑调整驱动滚筒和改向滚筒。根据皮带运输机的结构来看,驱动滚筒在皮带运输机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由此在安装之时就应确定好驱动滚筒与改向滚筒的位置,保证滚筒垂直于皮带机中心线,若是偏斜角度过大必然导致皮带机跑偏。若是皮带运输机的运行过程中,头部滚筒方位皮带向着跑偏向滚筒的右边,应向前移动右侧的轴承座,反之亦然,皮带运输机跑偏向滚筒左边,应当将左侧轴承座向前移动,也可将右侧的轴承座向后移动;尾部滚筒与头部的滚筒调整方向正好相反。当皮带出现跑偏现象以后,应当及时地对其进行反复的调整,并将皮带的位置调整好。实践中,如果想要调整好皮带运输机驱动滚筒,那么应当先将滚筒安装位置确定好。

三、皮带打滑问题

1、因螺旋张紧或者液压张紧而引发的皮带机打滑问题。当螺旋张紧或者液压张紧时,皮带机就会出现严重的打滑问题,这时可以通过调整张紧的行程来提高皮带运输机自身的张紧力。如果皮带运输机自身的张紧力较差,则会导致皮带出现永久性的形变,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将皮带的一段截掉,然后重做接头。

2、重锤张紧皮带机打滑问题。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因重锤张紧而经常或引发皮带机运输机打滑问题,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配重的方式,将其添加至皮带机打滑的位置上。添加过程中也应注意,不要添加过多配重,避免产生反效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皮带机的打滑现象,还应在安装过程中对皮带机进行准确的安装。安装过程中应保证滚筒安装精度,使传动滚筒、转向滚筒宽度的中心线与皮带的中线重合程度小于2mm,轴心线与皮带中线的垂直度小于滚筒宽度的2/1000,滚筒轴的水平度不超过0.3/1000。在安装完成之后还应及时进行空重载调试。此外在选择皮带机上应使用质量合格的产品。皮带机的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使也应按照规定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好皮带机日常维护,及时清理皮带机的托辊、滚筒上的附着物,等等。

四、撒料问题

1、转载位置撒料。从实践来看,皮带运输机转载位置撒料点通常在落料斗和导料槽之上,而且如果运输机上存在着严重的过载现象,运行的时间长了则将对导料槽的橡胶板造成损坏。那么皮带运输机的安装设计当中,要保证导料槽中橡胶板的长度,使物料在皮带上分布合理,并尽量减轻过载现象。同时还应提升皮带运输机的输送能力,及时维护和保养皮带运输机。

2、使用过渡托辊。通过使用槽角为20度和10度的过渡托辊,使皮带运输机逐步形成槽型,或者通过槽形逐步展开,同时也可减小输送带边缘的张力防止突然摊平时的撒料。

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第3篇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成与构建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 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课堂发挥、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初中历史古代史范文第5篇

一、加深对定义或概念的理解记忆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些历史名词或概念较难理解或记忆,我们可以借助地图把地理元素融入进去,以加深记忆。如中国古代出现的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南宋,北宋,南朝,北朝,其中世界史中的西罗马,东罗马帝国,老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册找出各个不同时期首都的位置来理解这些朝代为什么这样称呼。再如,一些战争中出现的名词,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西线,也只有打开地图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

二、甄别史实

一些历史史实是经考古发掘或文献资料印证,但也需要学生能去准确地甄别对待,这也需要合理运用地理元素,如中国古代史中黄河流域的主食是粟,长江流域则是稻米。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这两大河流域的气候特征,黄河流域是干旱、半干旱,而长江流域刚是湿润气候。不同的气候适应不同作物的生长。世界古史中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也是需要运用这方面地理元素,让学生准确理解他们所处北纬30°~40°之间气候适应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甄别出这些符合事实的原因。

三、理解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史中南宋以后经济重心为什么南移,明成祖朱棣为何迁都北京,美国为何能远离两次世界大战,这些如果不能合理地融入地理元素的话,这些历史现实就不能完整地解释清楚了。当然,动荡的中东,佛教传播的路线,“一带一路”的理解也是不能离开地理元素,单独进行讲解的。

四、更直观形象

历史学习中,各个朝代和国家的疆域是一个需要学生能准确把握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仅仅是文字的叙述则显得空洞,如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大海是哪里,西到陇西,指出陇西的位置,北到长城,南达南海,结合地图这个疆域就直观了。如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当作它的内湖如果有地理元素融入,罗马人如何通过布匿战争夺取迦太基,屋大维如何把疆域扩大东起幼发拉底,西临大西洋,南抵撒哈拉沙漠,北达不列颠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则直观形象多了,也便于学生直接记忆这些知识点。

五、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很多同学对历史学习中的战争史部分感到枯燥无味,主要是不理解战争的重要性,不能从中激发出兴趣,如果我们合理运用地理元素,分析出战争中的地理元素,如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天气,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诺曼底登陆的地形天气,结合地图,这样战争则具体化、直观化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