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第1篇

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师成长一、新教材的主要变化特点

1.内容模块化。在各模块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不再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认知顺序。

2.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更注重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二是更注重对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绍,并且许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搜集;三是更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

3.增加许多探究性实验。

二、透过上述变化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

1.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

2.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原理的获取。强调学生在构建、获取生物学知识原理的同时,要获取对探究生物学知识原理的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3.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让学生获取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4.注重生物学知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将获取的生物学知识原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服务于社会,甚至评价、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三、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的践行过程中,感觉需要自我提高的方面

1.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教辅资料,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我们课堂教学行为的总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住它,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教育方针。只有真正地用心去学习,才能体会、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明白它的重要意义。

2.要坚定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决心。实际上,很多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能把握新课程理念,并且理解进行新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需要教师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需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养,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很多教师因此望而却步。另外,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社会、教育行政部们、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没有配套进行,也使得教师们失去了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基于这样一些现实,就需要教师们拿出决心和勇气,从提高民族素质、肩负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具备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要让学主自己动构建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在这一点上,我感觉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巳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急需提高:一是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新教材本身的内容就有很多是我们自己都没学过的。比如生态工程和各种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内容,以及各模块中涉及到的生物科学的科学前沿的内容。另外,在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常会就教材内容提出高于教材水平的问题。这些都让我不得不再去学学教材,甚至去购买专业书籍研读。二是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自己一直都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教材上不少实验自己都没做过,或没条件做,自己都做不成功,因此通过动手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尝试较少。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提高。由于自己读书时,就是死记硬背过来的,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系统认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归纳、获取科学方法上还显得很生硬,急需提高。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行为上。要想将传统的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会学并达到学会”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起点、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可动用的教学资源等要有较全面的了解。面对新课程,在进行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自己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很匮乏。通过购买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专著重新学习后,发现对指导课堂教学的设计有很大帮助。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第2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1.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5.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综上所述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上。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2.设置了9个历史学习模块。设置模块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这样的形式更加灵活,与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相比也更有优势。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制定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3.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这种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两个优点: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来设计高中历史课程。与传统的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势,在知识方面:1.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将每一类知识集中在每一个模块中进行集中学习。2.打破了以前相互独立的历史单元,使历史知识古今中外贯通。3.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在所罗列出的知识点下往往还包含更小的知识点。在能力方面,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包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培养,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教学主题

新一轮的高中教学课程改革进程不断进步,新的高中教学理念也不断深入。不光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对高中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作为中学阶段基础文科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记得著名学者钱乘旦曾说过:“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也一样,更是一门智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即为设置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设置教学主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所谓教学主题即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融合,简单地讲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而教学主题则有机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个成功的教学主题的设定,在内容设置上不仅决定了一节课的中心思想,而且一切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程序都是围绕教学主题来完成的,包括教学材料的选取和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且,教学主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主题的历史性要求很高,对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要求也更高,而且要通过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识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确立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是历史教师对教材上的史料及历史观合理加工的过程。从教学主题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史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设置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及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培养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由新课标理念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进行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历史知识含量上还不足,因此要注意在主题设计上避免过于脱离教材,以免使学生难于理解。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主题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便于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2.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延伸史料,树立史观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育人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普及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树立自己的史观。但由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足,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客观的历史教材为基础,以史料阐明史观,依托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看法。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史料内容和史学观点,再通过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衍生出来,循循善诱,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产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看法。避免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

3.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人说,我们的现在很快也将变成历史,所以历史与现实生活是永远分不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设立历史教学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突出历史的规律性对今天现实的作用。

总之,为了跟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设立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作为高中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合理设置历史教学主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结合多角度实际,挖掘史料,树立史观,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建红.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0(Z2).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现实生活 融合

鉴于面临素质教育的大潮和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现状,只有改善这些束缚教学生活化的种种弊端,才能真正给历史注入“活”力,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历史,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搭建起历史与生活的桥梁,民族与文化才能真正得以传承。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意义

倡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可以说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给历史课堂教学添上现实生活的色彩,只有让历史焕发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实现为培养人服务的社会功能,才能让老师和学生真正体味有生命的教学活动。

(一)有利于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空洞的说教,然而由于长时期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背离,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历史学科地位低下。因此,只有将生活与高中历史课堂将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一种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的认知“迁移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要想进行革命性的教学改革,首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才能对教学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因此,将历史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将现实的因子融入其中,以贴近中学生、贴近现代生活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学生由愿做到会做,主动去探索历史知识。所以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意义。

(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并主动学习历史?那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经验,只有在产生了想学的内驱力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利于学生学习观的改变,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只有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入,独立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得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走进现实生活,才能使历史教学摆脱危机,走出尴尬,真正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成绩,因此,需要制定适应学生和学校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更要实现知识目标与发展目标相结合。

(二)了解学生特点

一般来讲,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历史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与课本对应的生活经验有哪里,他们对相关历史知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培养和开发学生智力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自己的授课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挖掘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历史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却是丰富的,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科书的分析,教师可以尽量充分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

(四)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方式、手段、程序等的综合。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师本人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关键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五)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创设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现实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巧妙运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爰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