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第1篇

一、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的作用。财政学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征,但在传统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定性和规范分析,容易忽视定量与实证分析,这就使财政学看似是纯粹深奥的理论,偏重宏观,有“大而空”的感觉,缺乏生动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为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通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应付完考试就将学过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这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陷,通过引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财政案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有助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案例取材于实际经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但通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鼓励积极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在知识资源上的共享,学会倾听和包容。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好的案例,教学就无法开展。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具有典型意义而又常见的案例。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同时,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最好是有争议的事件。富有争议的案例一般是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术争议的热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2.案例贴近生活,能够被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可以体现相应的财政理论,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过于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例子可能会误导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既要避免杜撰案例,又要慎选外国案例。

3.案例应具有综合性,问题要体现多样性。这样才能尽可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因案例过于丰富而干涉正常教学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

(二)案例的使用

案例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需求等综合安排,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课时安排较少的章节,应以讲解式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可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穿插案例,以使深奥知识简单化,但案例一定要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生活,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课时安排较充裕的章节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式或辩论式案例教学,这一方式应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采用。

(三)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有所长,财政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没有理论知识,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案例教学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没有案例教学,学生就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但两者相比,理论教学仍然是主体。财政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论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不能盲目扩大适用范围,更不能完全替论教学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这两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又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深化知识;既可以避免课堂枯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化被动动为主动,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互动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财政学教学中有适用的空间。但是,我们不可能在财政学教学的所有环节推广,更不能以案例教学法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一定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的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为了满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更不能以视频教学案例的播放和观看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1):65-68.

[2]孙阿凡.关于《财政学》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1,(7):199.

[3]念富强.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1,(6):78-80.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导论;问题导向;能力主导;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1-02

经济学导论既是经济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针对非经管大类开设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从分析W生学习状况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一、学情诊断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前期积累,甚至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就需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学习目标功利化。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范畴已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学经济学,所以自己也跟风来选。加之目前经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就业,学了经济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挣大钱。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对通识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在25学分左右,个别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甚至超过了28学分,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好专业课,通识课程的内容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导致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3.修读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多元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导论的学生专业构成丰富,知识积累水平不同。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担忧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往往担心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数学与计算的内容,担心自己的工具学科知识不够扎实;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担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需要大量识记与背诵。从另一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也更能产生新思维。例如,学物理的学生会提出如何从实验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而学法律的学生会思考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

学情分析表明,为了解决选课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功利化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仅仅围绕课程的时代性和有用性展开,力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开,分为三个维度:(1)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理论,以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2)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稀缺性”,进行权衡取舍。(3)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第一堂课对课程的介绍中,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修身齐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专业态度。

三、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综合考虑知识点的重要性、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上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两大板块。在微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供求理论、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企业行为、市场与福利共5章内容。其中,供求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弹性分析重在要求学生运用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经济现象;消费理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重要理论;企业行为的内容较为抽象,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与特点,掌握企业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市场与福利则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宏观经济运行概览、国际贸易基础、货币银行基础三章的内容。在宏观经济运行概览中,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掌握GDP、GNI、CPI、失业率等核心概念,纠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经济史、社会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要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贸易基础中,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以及汇率的基本知识。在货币银行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货币的特点,流动性与货币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与货币乘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知识点、图形、案例、热点问题四大类。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内容的准确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重点厘清容易被误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强调GDP指标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产概念,区分失业者与非劳动力等。在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作图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管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歧视的现象。在热点问题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根据一周内发生的大事件,或者颁布的最新经济政策,又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择基础性、工具性、代表性的问题讲解。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投入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这两点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1)比较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为了区分相近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记忆混淆,如:GDP平减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何不同?(2)“反常”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甄别人们在学习经济学以前容易误解的问题,例如:充分就业水平下是否仍会有失业存在?(3)实践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例如:全职太太算不算失业人口?(4)拓展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开展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价格;销售收入

中图分类号:F014.31文献标识码:A

一、需求价格弹性概述

1、弹性的一般含义。弹性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而西方经济学中谈到的弹性,是指某一经济变量(因变量)对于另一经济变量(自变量)的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我们用弹性系数E表示弹性的大小,则:E=

式中,Y为因变量变动量,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变动量,X为自变量。

2、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对其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我们用E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则:

E==-•

式中,Q为需求变动量,Q为需求量,P为价格变动量,P为价格。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有差异的。食品需求通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微小,而出国旅行常常具有很高的价格敏感性。根据商品需求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可将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种情况:完全无弹性(E=0)、单位弹性(E=1)、完全有弹性(E=∞)、缺乏弹性(E1)。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两种情况。一般而言,价格弹性之所以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原因:

(1)用于该商品的支出占消费者预算的比重。如果该项支出在家庭预算中所占比重较小,那么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变化反应小;反之,反应大。例如,蜡烛的价格即使增加100%,消费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2)该商品的替代品数量和可替代程度。牛奶价格一旦上升,许多消费者将会以豆浆代之。替代品的种类越多,越适合满足同一欲望,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治疗某一疾病的特定药物和某一品牌的牙膏,前者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于后者的需求价格弹性。

(3)必需品和奢侈品。前者倾向于缺乏弹性,后者倾向于富有弹性。电费上升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节约用电,减少对空调的使用、随手关灯等等,但电的使用量不会大幅度下降;相比,当铂金首饰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电看作生活必需品,而把铂金首饰作为奢侈品。当然,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不仅仅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还取决于消费者偏好。

(4)时间的长短。物品的需求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富有弹性。当汽油价格上升时,在最初的几个月汽车的需求量只略有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迁移到离工作地点近的地方,生产者也会绞尽脑汁研发新能源以替代汽油。如此几年之后,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二、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及其决定因素对于企业的价格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总收益。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是价格P和销售量Q的乘积,在这里我们假设销售量就是需求量。

1、对于E>1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企业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是因为,当时企业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减少的销售收入小于需求量上升增加的销售收入。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增加的。相反,在企业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减少的。

例如:当P=3时,需求量Q=20,销售收入P×Q=60;当价格下降到2时,需求量增加到50,销售收入P×Q=100。显然,降价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反之,则减少。

2、对于E

例如:当价格P=3时,需求量Q=20,销售收入P×Q=60;当价格下降到2时,需求量增加到25,销售收入P×Q=50。显然,降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反之,增加。

三、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商品定价策略中的应用

1、电影票定价策略。电影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是人们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开展的一项消费活动,因此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相比,它受到诸如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休闲时间是否充裕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需求富有弹性。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基本接近各地区引进大片的上座率;在30~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由此可见,电影票价是影响电影需求的最重要因素,考虑到电影票供给的特殊性,经营者可选择在适当时间、适当范围内降低票价,扩大票房收入,以谋取更大的利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对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分时段票价。一般地,白天时间多用于学习工作,晚上时间多用于娱乐休息。那么,白天18时前、晚上22时后半价,其余时间全价。

(2)分人群票价。针对一般人群,可办理会员卡,根据一次性储值金额的多少享受不同折扣。比如储值500元享受6折优惠,储值300享受7折优惠,等等。针对特殊人群,如学生或教师,可根据其持有证件(学生证或教师证)办理特殊电影消费卡,此卡采取储值消费,假设一次性储值60元或60元的倍数即可享受任何影片票价均20元的优惠政策,当然在购买电影票时需携带此卡及相关证件。

2、“丰收悖论”。从古至今,农民无不盼望着好收成,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好年景里,粮食增产了,农民收入反而减少,这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悖论,即“丰收悖论”,也叫“谷贱伤农”或“丰产不丰收”。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粮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满足人们的生命需求,当粮价上涨时,人们每天仍然要吃三顿饭,当粮价下跌时,人们每天也只吃得下三顿饭,所以粮食是种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产的年份,市场上粮食的供给量增加了,由需求供给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可知当商品的需求量不变而供给量增加时商品价格下降,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产的年头粮价会下跌。而粮食作为一种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它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往往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比,即粮价下跌幅度大于需求增加幅度,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针对这种现象,各国政府都采取最低限价政策,粮食价格不由市场决定由政府制定,供过于求的那部分通常由政府收购,建立库存或出口,以此来保障农民的收入。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需求弹性理论的有效应用确实有助于帮助企业或政府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以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第4篇

实施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和解决当今政治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生活化,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

政治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生活化的教学事例,生活化的课后延伸。高效复习,计划, 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比较被动,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课的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限。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政治教学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周围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建构起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就在高中政治课实施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上谈些看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并在具体内容上也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对象,如生活与消费、怎样正确对待金钱,投资与创业、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等,说明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实际、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解决政治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初,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思想政治课还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的代名词,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功能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治学习只和高考成绩挂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人文发展。而且思想政治课自身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来,实施教学生活化,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影响政治教学的高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观念上的改变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要具备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就必须把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时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又不能简单的重述学生的生活,得做到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还要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观念,从理念上接受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在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实施教学生活化。

2、课堂教学引入的事例要生活化

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贴近学生的教学事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思想政治课中抽象的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的生活消费开支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提出加以改进的途径;通过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联系自身实际去探索作为中学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能从思想上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地去关注社会热点,联系自身发展并有所思考。在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学习中,探讨“我国加入WT0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学生如何为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作好准备”等等。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可以和实际问题、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热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考试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学越想学的境界。

3、课后延伸要做到生活化。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让学生验证课堂所学知识,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在布置《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作业时,不妨让学生亲自到储蓄机构去体会一下,深切地去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分类、利息率和商业银行的业务等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亲身去实践,感受这种投资理财的选择,我觉得这样做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方面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强调学生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出现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出现隔阂。而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是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建立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找到了应用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取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总之,实施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讯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第一中学

邮编:012200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微观经济学;步骤;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1)01-0108-02

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机械般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受挫,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状提出来的。在现实教学设计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解为一些可操作的任务,再将这些任务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在场景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各项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重在克服当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使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对授课任务进行灵活处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怎样才能够展开项目教学法,哪些课程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是采取项目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克伯屈对项目教学法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教学目标与现实的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结合现实获得解答。其次,学生凭借现有的基础知识水平可以完成计划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学生不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完不成事先计划的任务。其次,学生的分组依据需要合理地权衡,因为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会使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再次,教师对整节课的各个环节有较高的操控能力,具有极强的应变水平。最后,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允,一旦评价不真实就前功尽弃了。正因为项目教学法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它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可行性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可能性,它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等。微观经济学注重单个经济单位的研究,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重要的数学模型等,运用微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学生的自身条件是项目教学法得以施行的重要原因。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他們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集体精神等都是项目教学法能够付诸实践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专科学生而言,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与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述能力;同人交往时,能够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在遇到困难时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不会退缩,不轻易放弃。这些特点都是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项目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它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在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的选择”这两个教学任务就是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的。项目教学法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课前准备,资料搜集。第二步是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第三步是分析资料,制定方案。第四步是分工协作,具体实施。第五步展示结果,修正完善。第六步是评估检查,拓展升华。为了使项目教学法能够顺利展开,特地将这两章的理论难点进行了讲授,接着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结合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消费者主体等的问题开始了材料的搜集,任务的确定等工作,他们以自己使用中的物品为商品,营造了两个时代的社会场景,一是以商品经济不发达为背景的商品买卖的场景,二是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社会场景。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授课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知识点,锻炼能力,整个课堂授课效果较为理想,使自己的课堂讲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留下了需要继续改进的一些教学问题。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项目教学法的优势,特就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部分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情况加以叙述。

在讲解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均衡这一章时,先将理论知识给学生梳理了一遍,接着让学生从书中找出这一部分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列出了与此章相关的一些书目,并布置学生查阅后英国把洋布运到中国销售的事例、2008年的“限塑令”对供需的影响,“老干妈”针对辣味不同级别客户的销售策略,“洛阳纸贵”的故事。当看完这些同供给、需求密切相关的事例后,同学们如果发现了问题,碰到了疑惑就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媒介相互讨教,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寻找答案。等到同学们的热身工作做足后,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准备工作也就有眉目了,也就是说课前准备,资料搜集这一步工作完成了。接着开始第二部分,即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先让学生说说阅读矛盾《春蚕》的感受,这部小说主要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关于老通宝一家在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之后,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的大丰收,可是卖茧的收入反而还不清买青叶所借的债务。明确学习目标供给、需求、价格均衡的关系,我们要掌握需求的含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函数,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概括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供给的含义,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函数,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弹性的含义及类别,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及计算。在确定了学习任务之后,结合相关资料,制定方案。全班30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五人,依据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进行分类,按南北方同学组合,不同区域同学组合的原则确定了每组人员。各小组分工之后就开始了第四步工作,相互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探讨、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所有任务。每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选出的成员代表一一解答问题,有异议的问题可以存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探讨,这一过程就是第五步工作。最后,学生之间互评,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给他们分别打分。再将学生和教师的打分平均就得出学生最后的分值。至此,项目教学法的六个过程就结束了。

通过总结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将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供给、需求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很接地气;积极思考的同学可以带动不善思考的同学;含羞拘谨的同学也被活跃的气氛所感染,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查阅资料,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老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成为主人的课堂新关系,学生是主体的地位真正确立了。

四、合理科学地拟定评价标准

项目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易把握的环节,譬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一个大难题。在教学中多次运用项目教学法,对拟定评价标准产生了以下两点想法: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应把握以下标准。每组同学能否理解分配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能够主动承担任务,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协助他人完成任务;是否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运用拓展知识解决问题;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逻辑思维清晰。第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要公平公正,不能挟带个人情绪。同学能否积极参与小组任务中,尽心尽力;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互包容,对有争议的问题是不是持保留态度;当遇到难题时不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难题。

五、课堂反思

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知识点的归类与总结,结合以前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能够对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够结合现实的经济问题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