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学的出发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第1篇

摘 要:情景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景来学习和使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情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74-01

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其次,它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易于巩固。因此,初中英语课堂开展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语言描述,引入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在讲解dangerous和careful时,课前我先安排一个学生,讲授时,我指着教室里的一只灯管说:“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light. It doesn’t work. Who can mend it”?这时那位同学站起来说:“Don’t worry. I can mend it.”说完,他就走过来并假装去触摸灯管,这时我显出一种极为紧张的表情并大声说:“Be careful!It’s dangerous!”我一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触电”标志符号,一边大声重复:“Be careful!It’s dangerous!”这时再问同学们它们的含义,学生便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二、音乐欣赏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旋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课前集体哼唱英语歌,可调整学生的心态,启发其作好上课的准备。值日学生作报告时插一段轻音乐,他说得自然,同学们听得轻松。回想起英语入门阶段“拼、读导学模式 ”的教学,英语歌曲的确给师生带来了满足感。教学字母和音标时,他们学会了字母歌、字母书写歌、家庭成员归类歌(按照元音音素[ei]、[i:]、[ai]、[ju:]、[e]将字母分户,其中o、r为“单身汉”)、元音字母发音歌(即他们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等。我们依据学生熟悉的调子编歌填词,费时较少,收效甚多。后期教学中,打招呼、数词及名词复数教学、周日名称的拼写、月份季节的表达、家中作客、过生日、游戏活动、起睡等功能项目相关的歌曲,都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目前,课外欣赏外文歌曲已成热潮。

三、利用实物,巧设情境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能使学生边学习边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教学“There be”句型、人体部位、方位词、形容词的比较等级都可用事物来演示教材内容。再如,在讲授涉及问路的主题时,利用教室的课桌作为直观教具,有序排列,中间空出适当距离用做街道社区,然后让学生把课前自制的带有社区单位如school,hospital,toilet,the bus stop,the police station等的卡片放在课桌上,表示各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形成某个建筑群的模拟情景,再让学生操练陌生人问路的对话。

在这种现实的“浓缩版”中,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向左转与向右转,并且懂得中西方在交通规则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同时,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种方法基本贯穿了我初中英语教学的始终。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直观情景

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的条件。计算机的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特别是把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教师在自制课件辅助教学时,备课,课件的制作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操练时,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容量操练,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堂上,教师只要点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课文的逻辑结构,综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可以使教师少费口舌。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课堂节奏或添加停顿,既可作新知识的讲解,又可以跟据情况进行再现,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赢得了教学的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详尽,课堂练习容量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

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典型任务 卡罗拉 点火系统 学习情景 教学过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接近实际的学习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以典型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情境设计既能反映其中所包含的职业信息,也在结合本校资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在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深入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排故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养。

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现实的4S店中,一辆发动机有故障的车辆进入工位时,诊断技师会调取故障码或读取相关的数据流并进行分析、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对工作电路进行检测,确定故障所在,之后下达维修任务由维修工完成修理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成为“汽车护士”,更能具备“汽车医生”的素质,诊断并排除故障。所以,按照“个性互补,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由传统当然“大课堂”转换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4至6人。结合职业院校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我们把现实中的排故引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工作电路的分析,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故障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原因,让学生能熟练使用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排除实车故障,并且锻炼他们正确的排故思维。教师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监督巡查,督促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环保、节能意识,并确保学生完成故障检修之后进行5S工作,强化职业素养。

2 学习情景设计方案

以“汽油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为典型任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际故障的引导,通过对点火系统工作电路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故障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并在虚拟教学软件中验证,进而实行排除故障的实践探索,最后归纳出排故思路,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反馈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由“护士”向“医生”的升级。

1. 学习目标

以典型任务为基础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能力”为追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以下的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能分析点火系统电路图、故障原因及位置;能正确并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能制定点火系统诊断维修计划,并实施;能规范检查点火系统元器件及工作电路;文明、安全生产。(2)方法能力:能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获取信息资源;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制定工作计划和工艺;能快速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3)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具备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具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具备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具备环保、节能意识;

2.教学内容

以“点火系统故障诊断”为典型任务的课程,会涉及故障码的读取,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电路图的分析,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检查等内容,因此在学习情境设计中应参照实际工作过程,并把以上的教学内容按照合理的顺序穿插编排,让学生在投身其中的同时,能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并能实践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与监督作用,确保学生在文明安全实训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实训结束后,教师应做出总结,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的优缺点做出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我们在课程中设置了“反馈提高”的环节,即在此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自己的排故思路,并将本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小组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达到“反馈提高”的效果。

3.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以典型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引导,教学中体现了行动的“过程性”。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经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即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能做会学,而非传统教学中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在学习过程充当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的角色,而非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角色。授课过程中,采用行为导向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以现场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也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技能竞赛法 此方法应用与实操过程中,通过各小组进行技能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反馈教学法 该方法应用于实训过程结束阶段,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情境的设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利用教学车间,教学的实施采用任务驱动,实现“理实一体、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以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进行情景设计,以故障案例为载体,实现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提升,实现递进式培养,且将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贯穿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点火系统故障诊断教学过程设计

4.教学评价

“一体化”课程设计将课堂转移至实训室,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实际故障案例为切入点,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了“质”的跨越,因此,考核评价方法也应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最后的实训成绩由各评价部分得分值加权取得。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最终的结果占总成绩的30%。在过程性考核中,兼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80%),学生评价(20%)等。评价内容分成职业素养(10%),学生参与教学(10%),工作任务完成情况(60%),团队协作(10%),创新及反思(10%)等部分。结果考核中,主要以操作考试及作业工单填写情况作为考核标准。

3 总结

以现实工作任务为引导的学习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方向。只有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能真正地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罗建政.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学方法在汽车电器课程上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针刺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13-03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到来,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其中70%~85%为缺血性脑卒中,给个人、家庭造成巨大影响及负担,因此临床上该病的防治迫在眉睫[1-2]。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痉挛,虽然关于痉挛治疗的报道很多,但临床治疗时存在方案陈旧、费用昂贵、西药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多等缺点[3]。本研究运用肌筋膜触发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53.56±11.22)岁;病程3~10年,平均(3.98±1.07)年;病变性质:脑出血12例,脑梗死2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46~75岁,平均(52.27±11.57)岁;病程2~11年,平均(3.96±1.97)年;病变性质:脑出血15例,脑梗死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 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脑栓塞的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主症: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色或不语,偏身麻木;兼症: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痰多、呃逆、二便失禁或不通。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②年龄45~75岁;③Ashworth痉挛评定级≥Ⅰ级,并且10分;⑥所有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⑦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痉挛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衰竭或者神志不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根据患者的痉挛部位、疼痛特征选择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穴位,上肢据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取列缺、大陵、尺泽、肩髃、肩缪、少海、手三里、阳池等穴位;下肢则选取膝阳关、商丘、梁丘、血海等相关穴位。让患者侧卧,暴露相关穴位,常规消毒。取毫针(直径0.25 mm,长40~75 mm)透皮后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穴位斜刺,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 min,1次/d,每次30 min,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国内常用的针刺方法,从下往上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尺泽、太冲、合谷、外关、人中、百会等。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 min,1次/d,每次30 min,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 评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所有患者各评定1次。①所有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评定[7]。②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测定: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临床痉挛指数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5]。③痉挛状态的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痉挛的主要体征消失,改善率≥85%为基本恢复;痉挛主征明显减轻,改善率在5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 0.05);且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1个疗程后(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测定比较

两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 0.05);与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2个疗程后有不同程度下降(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5.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在疗程结束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治疗2个疗程后,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3 讨论

中风在祖国医学中,有“卒中”“非风”“类风”之称,而无偏瘫一词,只有“痱风”“偏枯”“身偏不用”“半身不遂”等。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中风病最常见后遗症即为肢体偏瘫,一旦出现肢体偏瘫,将影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痉挛在中医中称为“肢体拘急”,为风中经络的兼证之一。痉挛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肝肾亏虚,或为营卫不和,痰瘀阻络[9-10]。发病后失治、误治等原因导致挛性瘫,致使患者行走不利,瘫痪在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自理能力,甚至给患者造成心理疾患,发展成抑郁等,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家庭和谐,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医学认为导致中风后出现偏瘫痉挛状态的原因是大脑高级运动中枢的调控功能受损,肢体肌张力增高,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痉挛系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它是中枢性瘫痪时,上运动神经损伤综合征的一部分,在痉挛期最重。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病的治疗中,早预防、早治疗是偏瘫恢复的关键[11]。

历代文献中,已有针灸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描述。《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病在分肉之间,巨针取之……”祖国医学对偏瘫痉挛状态早有认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灵枢·邪客》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12]。”治疗或从阴阳论治而强调“泻阴补阳”,或从虚实偏胜而着眼于“补虚泻实”,濡养筋脉。治疗或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以经论治,或从肝、肾、脾胃以脏腑论治。

自1976年以来欧美等国家学者对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研究,主要提出“能量代谢危机学说”、“肌梭异常电位学说”,认为触发点的发生是由于不正常兴奋的交感神经刺激了肌梭内的纤维收缩所致。

研究认为,骨骼肌功能失调导致形成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中医药在治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有其独特优势:有效性,多样性,无害性和持续性。针刺触发点本研究采用斜刺,小幅度提、插、捻、转,直到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再次将针直刺入并留针30 min。临床治疗中,需根据部位深浅采取不同的针法,并注意留针时间的区别。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优于常规针刺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2个疗程后评分均优于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两组均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痉挛指数,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活动能力,说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铭.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效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 蔡花英,胡兴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价和处理[J].浙江医学教育,2002,1(1):50-54.

[3] 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41.

[4] 黄强民,张雄文,王俊,等.腰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其下肢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193-195.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6] 庄小强,谭树生,黄强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J].微创医学,2010,5(5):487-489.

[7] 唐红梅,白雪.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90-92.

[8] 楼国华.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进行肱骨外上髁炎诊断与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101-103.

[9] 克鲁逊.克氏康复医学[M].南登昆,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3-378.

[10] 谭惠予,冯云亮,张树山,等.拮抗肌取穴法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138.

[11] Chen KH,Hong CZ,Kuo FC. Electmophysiologic effects of a thera- peutic laseronmyofascil trigger spots of rabbitskeletalmuscles.merican Joumal of Physical [J]. Medicine and Rehabilitaion,2008,87(12):1006-1014.

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传统金融学 区别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

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经济人”假定建立起来的。在金融市场与金融活动中,是基于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的。但是,人的行为又是不完全理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完全理性的判断。因此,行为金融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从而探求人类行为、理性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建立一套与实证研究相印证,描述在非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类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方式,以及在此方式下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相关行为确定、价格决定等,从而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存在基础。为金融学距离一个成熟的学派也尚有距离。迄今为止,它还没能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其提出的理论框架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数据的支持。

二、行为金融学面临的困难

(一)该学科必须从目前的“批评者”角色转变成经济学的“建设者”角色

行为经济学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另类,其角色一直是指出“理性”经济理论中的不足。虽然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接受程度已大大上升,但它必须推出一套建设性的、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系统完整的理论架构,因为尽管“理性”金融模型有欠缺,可它们毕竟为华尔街和企业界解决了许多问题。否则,行为经济学无法在经济学领域中“执政”。《金融新秩序》一书是希勒教授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二)不能片面夸大行为金融学的对有限理性的基本假定,从而完全否定“理性”

有学者从股市上的破坏性很大的非理性心理行为中,从人们挣钱后非理性花费行为中(所谓“夸张贴现”),从广告起作用的机制中……,发现了主流经济学的弱点,即“正统理论未能认识到,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往往走捷径,实际上绕过了理性分析”,针对经济人理性这个“心魔”,他们采用“非理”这个旗帜来“灭佛”。连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卢卡斯,也几乎被这种理论打动。片面夸大当然是不对的。其基本的“理性”假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同宗的。

人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做到为了利他而利他,即经济学的分析范围是不能突破理性人的前提假设的,黄有光教授的快乐的经济学,把理性定义为有有效用有目标,针对的偏好应该是显示偏好。“就如雷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用经济学解释,这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如果非要用一种基于快乐的利他偏好来解释,我也没有办法,我们首先要考虑这种偏好是否是显示偏好,再考虑模型的设计和可解性。”

(三)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经济学中,同样不能否认人很大程度上是在基于自身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做选择,这种约束条件可以包括外界给定的也可以包括自身的(如智力差异和一种信念的制约)

人的期望(或者说是目标)在很大程度与最终的结果存在着差异,虽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倒推得到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决策,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又不得不不断修正自己的决策,这样距离自己的目标近了还是远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一种理性预期假设即结果和期望是一致的,在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选择保持一种路径依赖,即在一期内根据他的约束条件进行选择之后才能走到下一期,一期期地往下推。这既不是一种随机游走(random walk),也不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倒推得到的最优路径。[因为就算倒推也会出现有色混沌(color chaos)等情况,最优路径的决定与环境变量随着控制变量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个体选择的测不准原理。]

三、在我国的金融市场理论中完善与发展行为金融学

经济学家樊纲曾经说,实验经济学与心理经济学对中国存在着现实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数钱的学问”,更是研究人们行为的学问。客观上讲,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流动市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的非理更为突出,因此在此环境中研究行为金融学是更有现实意义的。此方面阐述如下:

(一)体制与环境总是与人相互作用的

制度约束了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反过来作用于政策与制度。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能动性的作用,要善于引导健康的能动性,防止负面的能动性,也就是要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按樊纲的理论,只有制度与体制使人作出反应,同时促使新的制度、政策能够发生作用,这样的体制才是正常的。如果与之相反,一个体制、一个政策引起人的行为往另一个方面变化,说明政策、体制是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行为金融学,其重点就在于考虑到市场投资者(也就是“人”)的思维,在此基础上使市场健康发展,是行为金融学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建立非线性模型

传统思路上,人们总是在线性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市场模式,而没有跳出这样的一个惯性思维来考虑金融市场模型的建立。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下,CAPM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如果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决策行为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或拟合方式来建立资产定价模型,可能对于产品定价更有现实意义。

(三)结合我国市场投资者的实际情况,来正确判断我国市场发展的态势

对于我国的宏观投资市场来看,中小投资者占了绝大多数,其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每次证券市场的火爆,无一不引起了大多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这也正是从现实情况下,进一步印证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原理。此外,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也可以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解读。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以及金融指标的调整等都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导投资者行为,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静,李延喜.行为金融述评:渊源、定位与在中国的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1(08).

经济学的出发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人;合理内核;借鉴

Abstract: Though the assumption of economic man criticized by different schools, it’s basic core is still reasonable. If we can overcome the assumption’s some limitations and make it perfect, it will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Chinese economics.

Key words: Economic man; the reasoned core; use for reference

“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尽管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种种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人”概念并不是近代才提出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就明确指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孔子指出,人具有追求富贵、逃避贫贱的心理倾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1荀况对人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一些基本命题:(1)人性是先天生就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2)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3)人的本性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2墨子、商鞅、韩非也认为,追求名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管子》对“经济人”的论述更为全面:人的本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3可见,《管子》已把追求经济利益视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是“经济人”概念的雏形。但奴隶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简单明了的,没有产生经济学的社会基础。因此,这种“经济人”概念不可能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孟德维尔是近代较早提出“经济人”概念的作家。他在《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每个人自由地进行利己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全社会的繁荣,而且其效果要比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大得多。他指出:在蜜蜂的社会里,如果(被认为的)劣行和奢侈风行,那么这个社会就繁荣昌盛;如果代之以(被认为的)道德和简朴,那么这个社会就冷落衰退。他还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动物,不是友情,不是善性,不是恻隐之心,不是装模作样的殷情厚意,而是他那最卑鄙和最可恶的本性,这本性是使他能够适合于这个最大的、世俗地说也就是最幸福和最繁荣的社会的最必要的条件。

但《蜜蜂寓言》毕竟不是一本严格的经济学著作。最初把“经济人”假设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他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如果他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4但是,按自利原则行事,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为了使经济学有别于精神分析学或精神病理学,还必须假定“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斯密的时代,理性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假定隐含在所有经济行为的描述中。“经济人”的每一种行动,不是出于任意的想象或盲目的冲动,而是以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是可以从利害得失的比较中推导出来的行动。在斯密那里,理性表现为对得失和盈亏的正确计算。5在斯密看来,自利原则不仅是个人经济行为的原始动因,而且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每个人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不如说必然会引导他将资源运用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因此,埃奇沃思把人的行为受自身利益的驱使称为“经济学的第一原理”。

西尼尔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区分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经济学的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一般的理论前提,这些理论前提是公认的公理,用不着加以证明。从这些前提可以推演出各种经济学理论。他把这些理论前提归纳为四个:(1)每个人都企图用尽可能少的牺牲求取最大限度的财富。(2)人口的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3)劳动者借助于机器进行劳动,能够生产出剩余的纯产品。(4)农业受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6其中的第一个前提,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经济人”概念。

约翰穆勒发挥了西尼尔第一个理论前提所包含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人”的术语,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内涵做了详细的论述。他于1944年出版了《经济学上若干未解决的问题》的经济学论文集。在该书中,他把“经济人”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论述社会中人类的一切行为,它所关注的人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他占有财富的愿望,而且他赋有达到这种目的的能力,它将其他每一种人类或动机完全抽象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取得和消耗财富,这并不是说人类生活真正是这样组成的,而是因为这是科学要前进而必须采取的方式。政治经济学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欲望的阻碍,这种欲望所产生的行为是什么。因此,穆勒“经济人”概念的内涵,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财富最大化的动机,这种动机要受有限的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穆勒所说的“经济人”,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人。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经济人”概念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边际学派把注意力从对经济世界的一般描述转向市场本身更复杂的模型。它强调个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希望与欲望的满足。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效用的计算支配着个人的理性选择,并引起价格调整过程。这个调整过程是走向均衡的理想条件。在均衡状态下,所有资源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以便更好满足需求。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得出家户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和对各种要素的供给函数,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得出厂商对各种产品的供给函数和对各种要素的需求函数,并把各种商品(产品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都看作所有商品价格的函数。以此为基础,瓦尔拉斯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效率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至此,“经济人”的概念始终与经济行为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进入经济学。这种实证主义认为,无需关心“经济人”的心理假定是否正确,只要他的行为与预测的结果相一致就可以了。受这种哲学观的影响,“经济人”的概念日益具有行为主义的色彩,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偏好的可传递性公理。其含义是:如果你认为A优于B,B优于C,那么你一定认为A优于C。可传递性公理使经济学家可以使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个人行为。20世纪50年代,“经济人”理性行为由莫里斯阿莱斯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并为西方经济学家所普遍接受。他指出,按照科学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被看成理性的,那么:(1)他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3)他使用的手段与他追求的目标相适应。所谓目标的相互一致,其含义和偏好的可传递性相同,即一个人不能认为A优于B,B优于C,而又认为C优于A。手段与目标相一致是指,手段正好是达到目标所必要的条件,即不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个人行为出现上述两种不一致时,这种行为就视为非理性的。但主流经济学假定,在市场上活动的各交易当事人,其行为都符合理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阿罗和德布鲁运用数学上的不动点定理,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论证。之后,一般均衡理论获得了许多发展,但这种发展大多是枝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