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渗透之实践策略: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到以下两种方法:
1.将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节约原料,减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钠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澄清。”我们需要做两个实验,分别证明苯酚是一个酸性比碳酸还要弱的酸,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浊液变澄清,证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气,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了,实际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氢钠。这样有效的节约了原料。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为产生无害物质的实验。
例:“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实验”,教材上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氯化钠,其中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时,电解产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气,所以可以将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换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电解产物都是氢气和氧气。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
(二)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出身贫苦的侯德榜通过刻苦的学习,以 10 门功课 1000 分的优异的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当他学成之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于 1921 年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面对外国资本家制碱技术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对他的发明,他不仅没有高价出售专利发大财,而是写成《制碱》专著,将它公布于世,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当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与其合作时,侯德榜与其同仁却凛然拒绝,寸步不让。他们说“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会与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1.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奉献的精神。
2. 以身作则,行动引领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师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提重物;如果老师在校园里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如果老师在升旗仪式上严肃、崇敬的唱着国歌;如果老师扶起了吹倒在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师带着受伤的打着绷带的胳膊出现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多年来捐助着几个贫困学生。那么无需多言语,他的学生也会是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为老师的行动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觉得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还不够深入,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参考文献:
[1]詹可义,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亮点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2/03
[2]程平,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同行[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
渗透自强品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
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
关键词:优良品质;数学课本;德育素材
一、用老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优良品质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发挥自身指导作用及模范作用。老师不但需言传,更需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来感化学生,用真挚的语言教化学生,用赏识的目光激励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待人处事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此影响力非常大。因此,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更需谨言慎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达成数学教学中实行德育的目标。
比如:在上每一堂数学课时,我认真备好课,做好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此,学生不但能够快乐地学习,而且在心里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重佩服之情,同时还从老师行为上领悟到责任感,如此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老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二、用心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德育内容没有摆在明显的位置,它需要老师不断深入研究课本,用心挖掘课本中存有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渗透在对知识的剖析中。
例如:在讲“圆周率”这一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亦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值计算最精确的人。同时,我陈述了祖冲之在探求数学路上的感人故事,如此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让他们认知到,自己身为祖国的接班人也有为国家建设做奉献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学习。这个知识点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关的小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更加自信、更加奋发向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需在自身的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具体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突出“四个作用”。
(一)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善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同时要善于把握住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获取,这是能否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突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散布性特点,贯穿于整个教材中,有的容易被教师忽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教育巧妙地嵌入到化学教学中。
(四)突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托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实验活动比较多。化学药品的观察、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总结、日常生活用品的化学分析以及食品安全,都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途径。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
(一)通过我国古今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高一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古代,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上天;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铁等元素组成的,进而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在进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
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环保意识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到药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在实验中,老师应对学生强调,做实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安全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的试剂或产生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要对学生强调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五)挫折教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以交通协勤、敬老助残、爱心募捐,志愿者服务等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实行“阳光心理教育”引导,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疏通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另外,要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始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学校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向权威挑战,还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次实践机会,使他们都有新体验、新感悟、新收获。
学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要注重经验总结与交流。选拔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学科特色,提供研讨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细节,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辟“德育长廊”让学生得到心灵洗礼。提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件好事,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思考、领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内涵。增设讨论课,设立一些道德细节问题:如路上遇见事,你会围观吗?老师批评人,你看热闹吗?乱扔雪糕棍,你不自责吗?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吗?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但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内化和升华。“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多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人。历史、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物理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识品格教育,审美教育。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感情;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贺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须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当好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参与者、评价者。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实践证明: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