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点较多,为了能够跟上教学大纲的进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直观呈现的方式,即将知识概括性地全部讲授给学生,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但为了能够获得成绩,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实施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生活化理念的应用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把握和安排,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和吸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由于传统历史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照本宣科地参照教材进行授课,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教材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成为考试的机器,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并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地学有所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1.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单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全部掌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原本空洞、苍白的课堂授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让学生熟记历史知识为基础,同时,提高其对古今中外历史产生和发展规律等文化知识的修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借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手工经济”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深入了解其发展特征,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古代中国手工艺制品用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中国手工业生产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运用生活素材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已认识到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旧以个人为中心,运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并将高考应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导向,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总体来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下述几点。
(一)过分强调历史教学的应试性
受高校人才录取以及评价举措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都将高考视为改变学生人生的重要武器。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以高考应试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过分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了。
(二)忽略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不过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根基深厚,高中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凌乱、细碎,很多教师直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态度价值,继而导致历史教学人文气息薄弱,无法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将自己视为课堂中心,未留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只是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想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应首先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在拓展历史教育视野的基础上,突出并强化教育功能,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高效教学。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友好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
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教师发挥着表率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持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用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排斥该教师所授科目。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较强的榜样力量,教师应重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教授学生知识,向其传递正能量,通过个人魅力传递给学生阳光,让学生在喜欢教师的同时对其所课程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地位,师生之间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化师生互动,进而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尽量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突出育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
此外,高中历史教师须强化情感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调动并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须重视并强化个人情感教育素质,在积极响应并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和学生的情感联系,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恶心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满足。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构建一个高效高质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思考空间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与发言空间,使其获得一定的课堂学习主动权,促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活动,把握节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民主、友好且富含教学智慧的教师,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最好选择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促使其更加投入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5课《和运动》教学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的电影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历史事实的再现画面中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并激起他们深入了解“”的欲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个人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互动性学习,继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教材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校园,开始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种切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丰富他们的历史情感。相对来讲,高中生担负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每天都面对着布满白色粉笔字的黑板,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依托强大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再现教材内容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充分展开联想,构建情感丰富、互动性强的历史教学课堂。不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时要明确一点:有目的性地导入,也就是有针对性地导入。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式教学工具,只是一种单纯辅助教学形式,不能占据全部课堂。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串联知识点,切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二历史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碑帖”“诗词歌赋”以及“元剧”等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充分意识到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特征,文化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引导学生探索文学和经济、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生动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艺术殿堂,使其更深入地感知古人内心情感与思想意识,进一步强化个人文化修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再现教材情境,串联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激发并丰富其历史情感,促使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模拟历史情境,强化知识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模拟并再现历史情境,以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J识和感悟,创建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应用历史知识的机会。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无须反复讲解课本知识,应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寻多样化课堂授课方式,积极组织并开展各种不同的历史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和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以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16课《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例,其教学重点在于正确区分古希腊雅典君主制和贵族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正确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以及当时所采用的主要措施,合理区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并明确其各自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分别模拟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要求学生按照身份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个人理解,针对指定案件进行大会模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与总结。
或许有的教师认为这种探究式模拟活动纯粹是浪费课堂时间,毫无教学价值。其实不然,这种模拟雅典议事制度重现历史情境的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想正确扮演历史角色,既要正确理解雅典议事制度特征,了解雅典当时的政治制度体系,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保持良好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吐字清晰,正确表达,而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看似一场充满娱乐性、趣味性的模拟活动,其实充满了各种考验,有益于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三、结语
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并不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要教师不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提高个人魅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润霞.浅谈课堂竞赛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0(12):40.
[2]祝凌云,王佃学.高效历史课堂的六大组织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1):128.
[3]孙亮.创设有效问题情景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11(19):82,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历史观;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融入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中也更高突出历史知识的整合运用,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深入研究,都将能收到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简述多元历史观的相关概念
1、整体概念分析
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譬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情节,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进行深入阐述,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不同分类的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的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二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1、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图画,在历史教学插图中,漫画最具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那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令人过目难忘,那画中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时代、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反映,正是这特定的内容及魅力,使它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来看,漫画有多种用处,创设历史情景是其中之一,它可激发学生兴趣,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讲时,可向学生展示《小个子击倒了大个子》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个小个子日本人击倒了大个子中国人,较形象地说明了大清王朝这个宠然大物竟会败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手里,这铁的事实震惊了中国人,也震惊了世界。从这幅漫画的寓意中可让学生充分体验清王朝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明白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却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强国。
2、建构多元史观下的历史线索
建构“历史线索”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为内涵的线索。首先从古至今选定若干重要的时间段,用全球史观概括出其阶段特点(同个时间段中国和西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再将教材的具体相关章节放入对应的时间段当中,用结构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事件,同时还能培养其对比中、外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全球史观,使其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以“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时间段为例加以说明: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既体现了全球史观,又将《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若干课的内容放入一个知识平面当中,让学生记住基本时间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其知识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3、统整多种历史观教学模式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这种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与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多角度探求。
三、结语
通过采用多元历史观教学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当期历史知识系统化、连贯化的发展模式中,要突出对整个教学的细化,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解答,提升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 [1]杨菊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 [2]段进生.从命题变化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以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27题为例[J].山东教育.2010(29)
・ [3]吴宝棋.以新的史学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 [4]朱志琴.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如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取舍[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 [5]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现行的高中历史学科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应该鲜活生动的历史变得沉闷呆板,学生也对其没有兴趣,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机械。
有些老师将历史等同于“老古董”,就历史讲历史,自己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完成了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急功近利。
3.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4.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
各科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所在。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历史教学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对于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史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
2.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如考察历史古迹、历史问题专题研究、编演历史剧等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学会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当历史知识以动态的视频、历史影像、课程设计等变换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会被激发,枯燥的历史会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巨变,朝代更迭,“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更为充分地理解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饮食、住房、婚丧习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一目了然,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对政治经济的一种直观的反映,近代中国或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既有殖民入侵带来的影响,又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方式的运用目的是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高效,弥补传统教学资料来源的不足和单一性。实践也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学、共享的和谐课堂。
3.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创造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从宏观上、学习方法原理上处理对待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
现今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过去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特点,引入史料,加入插图,更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教师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在下工夫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到合理取舍,以大历史的眼光,从文明演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甚至社会心态发展等各个角度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如在如何看待的问题上,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明白有多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做到有依有据,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内容一般都与人文价值有关系,反映的是人文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入人文精神,变历史课堂为人文课堂,在人文中理解历史的魅力。如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教学的楷模,如果能以这样具体生动的史实和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的舞台,就必能对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有所益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渠道,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的比重会逐步缩小,历史考试完全可以从闭卷走向开卷,由笔试形式走向答辩形式,由目前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见解和活学活用能力,等等,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认识自我,获得信心。
5.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识记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本质,必须以记忆带动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不可偏废。当然提高记忆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所阐述的内容,将教材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固地记忆,形成良好的记忆循环链条。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复练习不断加强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
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都非常重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自主认知探究,使得学生的论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还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过这个过程要渗透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外,需要师生不断地实践方可达成。
6.历史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对新的学术发展不够关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每位高中历史老师都深感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2]史宝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园,2010,(10).
[3]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改;困惑;对策
新课程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历史是悠悠而漫长的,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却不能失掉它的色彩和味道。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有着收获,同样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也品到多滋多味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课改的冲击,如何教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让历史从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发展为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鹏杰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的《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把历史教学的目标定位为“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把历史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在现今历史课改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同时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处理以下四种问题?成为学好历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到位。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又必须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是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储备不够,学习方法只靠死记硬背,缺乏独立分析、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怎么办?我在经过这些年的历史教学感觉到,要做好衔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第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三、历史教学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横纵向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第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 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第二、怎样处理好“一标多本”的问题?
新课程一标多本,采用模块专题形式,专题模块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的结构,拿到教材,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高考的第二轮专题复习。现在主要使用的几个版本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等,而高考是以课标为准的,所以怎样来处理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讲,哪些可以省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应将教科书看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资源,应将教科书视为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肋力工具之一而不是万能的。这意识的明确,观念的改变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应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断充实上来的知识去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透视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第三、重视课标的指导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补性。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三、怎样更好的处理教材?
这还算是困惑吗?处理的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内容,不就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把教材内容全部吃透,把考纲考点全部落实到位不就得了,可是这样上历史课, “一讲到底”,讲的内容非常枯燥,教师“发放”的尽是课本知识,从概念来到概念去,它们并未因教师的讲而变得活起来,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所以这就看出历史教师面临的新的危机和问题——能力储备危机。这就要再次提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问题了。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第四、怎样让历史课成为充满个性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