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认真分析与研究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区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工作重点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的关系,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校生物教研组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创设条件,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训活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3)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抓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构建思维教学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有关省教研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其他生物研究课题的服务和指导,加强课题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

(5)关注生物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学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其提升示范与辐射能力。

(6)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教师发展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发挥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名教师和校长学科基地等的作用,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7)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扩大经验或成果的影响力。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向生物专业期刊投稿或参加各项评比,将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成果显性化,扩大我区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力。

2、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构建区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动平台,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积极参与联校教研活动,开展“同题异构”和“主题研讨”等方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一是适时开展学科教学调研,推进教研组建设。二是据“xx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和“xx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专题(课题)研究为教研组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创建有个性和特色的市、区先进教研组。

(4)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教师间差异,充分发挥这种差异的资源作用,了解教师发展中的需求,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3、改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在认真分析和总结17届生物学科高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方向,深度解读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三复习教学研讨,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考试说明之要求,探讨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认真做好高三调研测试的阅卷和分析工作,并参与做好对学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

(2)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重视对初高中生物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教育价值。

(3)各高中积极做好2018年省生物奥赛的备战工作,争取在获奖学生的质与量方面有所突破,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轮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高中生物课题组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无锡)

3、组织参加市课程基地专题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xx地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次研讨活动。

3、组织开展区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4、推荐我区教师论文参加xx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参加市青年教师论坛活动。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组织参加沿江七市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2、学科教学调研。

3、组织参加xx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4、高中生物课题组主题沙龙活动。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第2篇

概念是中小学理科各学科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概念的形成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概念的教与学,如何发挥概念在学生认知发展、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价值,如何通过概念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概念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已经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理科各学科知识结构与教学实践研究”为学科建设方向,重点研究了理科各学科的概念体系及其教学实践,本期《课程与教学》栏目选取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供广大教师借鉴和学习。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1]因此,对于遗传与变异的学习,在理解生命现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辨认常见生物、培养植物、饲养动物、讨论克隆技术等活动,已经对生物多样性、生殖与发育等生物学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进而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主要以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与传递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要求教师在教授遗传与变异相关知识时,促使学生建立如下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的亲本。

第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第三,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笔者认为,这三个要求,涵盖了经典遗传与分子遗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体系,从而为高中以至更长远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落实上述要求,促进重要概念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课标对于遗传与变异重要概念的要求,大体上是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首先谈到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方式,然后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最后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定义。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按照相反的顺序对课标要求进行逐一的解读,找出其内部联系,为更好地落实重要概念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关于“基因”的定义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等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基因”的定义。但是,迄今为止,“基因”的准确定义尚存在争议。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移动基因、断裂基因、假基因、重复基因、重叠基因及一系列的调控序列,使基因的定义更加复杂化。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初中教学当中已经出现了“基因”一词,这对教学而言是一种挑战。很显然,对于没有接触染色体精细结构、尚未学习中心法则的初中学生而言,还不能准确地从物质基础这个层面了解基因的性质与功能,从而不能理解遗传与变异的特征与目的。

笔者建议,对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在初中阶段应予以淡化。显然,上述关于基因的复杂的定义,属于生物学事实的范畴。初中阶段的重点应该是从概念层面解释“基因”的本质。其实,从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到连锁与交换定律(摩尔根),人们已经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生物体内存在着控制各个性状的、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相互作用的遗传因子;其二,这些遗传因子在体内呈有规律的线性排列。虽然一直到摩尔根创立遗传染色体学说时,人们仍然不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足以从逻辑层面给出“基因”的定义:存在于细胞特定位置上的、按照某种数学规律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控制性状的“基本因子”。这个关于“基因”的定义,可以作为一般概念呈现给初中学生;进而通过基因与性状关系的例子,就能够总结出“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初中生物学教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概念化的、抽象的知识,能够锻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关于“基因”的定义,对于科学教育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描述了所有科学门类的共同特征:基本因素的界定、分类和相互作用分析。如经典物理中的“质点”、化学中的“分子”、普通生物学中的“细胞”等等,都是各个学科中的“基本因素”。只有准确定义了“基本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演绎、归纳,使本学科具有了数理传统。反之,若未准确定义“基本因素”,则难于进行逻辑层面的分析,整个学科偏向于博物学传统。两种传统不仅影响了各个学科的特质,还影响了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与复习的策略。从初中到高中,“遗传与变异”内容有了“基因”的定义,使得本段教学内容更加凸显理科特征,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二、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遗传与变异”教学的重点,从分子基础(遗传信息的调控与改变)到细胞行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作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遗传信息流动

遗传现象大体上可以分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且目前可认为前者是“主流”,而后者是“支流”。显然,“支流”不会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但是,应该在讲解基因的细胞定位和遗传信息的流动时,适当提及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以及对生物体性状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知道除细胞核外,细胞质对性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在概念层面理解细胞质功能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主流”和“支流”的共性,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在本质上,都体现了“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先列举常见的遗传现象(即生物学事实),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以便于学生顺利地迁移应用和学习。

2.人类性别基因

在初学遗传与变异时,初中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能准确把握基因、DNA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从而认识不到人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人类X和Y染色体,进而简单地认为性别不同的根本原因是X和Y染色体的形态不同。对于这个问题,除要适当地介绍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外,还应该为学生建立这样一个认识:人类的性别,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性状”。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就提到“近年来,科学家发现Y染色体上还有3个基因,决定的产生和成熟。最近,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X染色体上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基因”。在此处,教师就应该提示学生: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性别决定。只不过性别决定的过程是多个基因控制着多个性状,从而塑造了不同性别。如果课时允许,教师还可以就此介绍一些由于染色体变异而导致的性别异常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别并不是严格区分为“雌”“雄”两种形式,而是存在“过渡”状态的。这对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物的复杂性,进而认识生物本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类性别基因”一节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是课标所述三个重要概念的应用,即从人类性别决定的角度阐明了遗传的本质。因此,教师必须在讲授本节课之前,就完成三个重要概念的建构,从而指导学生把握遗传本质,进行下位学习。

三、关于“变异”的概念教学

“变异”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难点,有两个问题是要深入思考的。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某一变异是否可遗传,关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而不是影响生物体的因素。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故需要用恰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建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如同样是“无籽”农作物,“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就是可遗传的,而“无籽番茄”的“无籽”性状是不可遗传的。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认识到,一种变异是否可遗传,取决于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从而紧扣重要概念的教学。

2.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要认识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必须对遗传信息的细胞定位及流动方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用一系列实例加以说明。例如,农牧业中传统的育种技术,实质上就是基因(染色体)重组;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麦属于染色体变异(数目的变异);而镰刀型贫血症(在各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均有介绍)则属于基因突变。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介绍,学生能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突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与前面关于“表遗传学”的概念不谋而合,说明基因本身及其转录、表达调控,共同影响了性状的产生。通过展示这些生物学事实,学生就更加清楚“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以及“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等重要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遗传与变异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重要概念是基于学科事实的、对学生总体把握知识体系、进行后续学习的思维框架,对于学生理解学科本质、提高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2]新课标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所谓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就是基于生物学科具体知识的、代表本学科基本观念与思想的知识。只有从重要概念的高度审视生物学科教学,才能清楚什么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才不会使自己的教学拘泥于一个个具体的生物学科事实中,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进而对生物学科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凸显生物学科的理科特质。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第3篇

诚然,一个勤奋的教师是值得肯定的,这是责任感的体现,但在“低头干活”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抬头看路”,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即到底是做一个勤奋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个智慧的生物“教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等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的人。现在教师的备课往往会陷入教学参考书的“牢笼”,对文本的解读、上课的设计理念会被教参所束缚,生怕遗漏了上面所说的知识点,上课非要面面俱到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不喜欢听,教师也上得无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那么生物教师该读哪些书呢?第一是专业性杂志是阅读首选。《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应该成为生物学教师必订的杂志,每期必须仔细研读,这样你就能迅速占领生物教学的前沿,把握生物教育改革的脉搏,全面了解生物教育形势,极大开阔教育视野,迅速吸收教育经验,提升教科研水平。第二是生物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朱正威先生在生物学界德高望重,作为一代宗师,他不仅课上得好,不是一般的好,生动,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文如其人,《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是他集近半个世纪中学生物学教学经验和对21世纪科学教育的思考而写成,读上去酣畅淋漓,生动形象,书不厚,仅172页,但字字珠玑,每句话都值得咀嚼回味,值得每位生物学教师认真一读。朱先生还和赵学先生合作写过一本《中学生物教学》,该书虽然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仍对现在的生物教学有指导意义,我们仍然可以学习、参考和继承。第三是特级教师课堂实录。一般特级教师出书不易,尤其是生物特级教师。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祁乃成先生的《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隆重推出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收录了顾巧英、郑春和等12位全国著名生物特级教师的文章以及他们的课堂实录。此后我们看到特级教师的书就比较多了,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去拿。第四是教育理论书籍。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作为新课改的领军人物,著作等身,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在教育界可谓耳熟能详,从这里可以找到新课改的理论支撑。华东师大已故施良方教授的《学习论》《课程原理》《教学理论》奠定了他在教学界的地位,许多师范大学都选用这三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哲人已去,文采长存。

另外还有国外生物学教育著作、生物学发展史、生物科普类、课外活动类、教育技术类、其他学科教育名师的著作等,都是生物教师必看的书籍。现在很多年轻教师把时间精力都花在娱乐休闲上,出了大学门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看过,那他的知识面一定是狭窄的,而知识面对于教师来说又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请把空闲时间拿出来,多读书,你必将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受人欢迎的教师。

二、生物教师要有流利的口才

现在的时代是个性张扬时代,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文明素养的重要表现。老师经常会抱怨课堂上学生回答要么声音太小,要么吞吞吐吐,不知所云。但假如这个老师本身也是口才平平,不善言辞,那结果将会怎样呢?生物老师不仅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应该有充满热情、理性和智慧的语言。但现在有些老师把自己的伶牙俐齿本领都放在如何“不显山露水”地辱骂学生上面,甚至有人还以此为傲,那就大错特错了。智慧的语言一定源于老师的大爱之心,而这种大爱之心往往表现为尊重和宽容的语言。对待学生的错误能够把话说得巧妙得体,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又让他能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口才。

生物教师如何锻炼自己的口才呢?当然要多参加各种说课、评优课比赛,不仅练口才,胆量,更重要的是对于参赛者和听众来说,都是精神的盛宴,一种心灵的演绎和沟通。以现身说法的直观形式,以生动形象的叙说,拨动学生“真、善、美”的心弦。语言要风趣、幽默,充满激情。“幽默是课堂教学的最佳佐料”。特别是生物课,学生容易对理论化的高中课本产生乏味感,这时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而且老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大胆解读。不要总是把这任务抛给多媒体或是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解读课文是生物老师始终要加强练习的基本功,当你在讲堂上幽默风趣地解读课本时,底下的学生将会对你佩服之至,那下面的教学任务将会非常顺利和有效了。

三、生物教师要积极写作

有老师说,现在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写文章。我想功夫在平时,只要有心,还是有时间挤出来的,哪怕每天只写一点。大凡卓越的教育家,都能坚持写日记随笔。无需空洞地说教议论,只是写出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我建议生物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写作。第一,写教育叙事。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把师生、家校、同事、友朋交往中有意思的事情或片段及时写出来。篇幅短小,以记叙描写为主。贵在真诚,坦率。第二,学生个案的写作。犹如医生给病人写病历报告,教师给学生写个案报告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写作方式。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对象,涉及他的心理和个性、家庭和父母、学校和成长背景、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等内容,并作长期跟踪和思考。第三,进行学术写作。学术写作即教学科研。“教而不研则浅。”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掌握教育规律,搞好教育工作,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化的目标。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读;教学目标;教材观点;灵活处理;合理取舍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分析课程课程理念不难看出,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对象,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则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新课程学习方法研究,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但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关注较少或者不够。课标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仔细研读课标,我们会发现生物科学素养中摆在头等位置的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核心的基础内容”。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的基础内容的研究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进行核心基础知识的研究呢?笔者认为最重要方式就是钻研教材。

什么是教材?我认为教材应泛指教师用于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于学习的所用材料,这是对教材的广义认识。但我们一般说的教材指的就是相应学科的教科书,它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材(教科书)的编写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阶段学生达成的教学任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要求规定。①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应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材料之一,其中也必然包含了完整的学科教学规定的核心基础内容。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通过钻研教材,找准、找全学科的核心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教学都不可忽视。现就中学生物学科钻研教材的途径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通读教材,找出疑惑,查阅资料,解决疑惑

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教材,教材中许多内容在叙述较简略,仔细阅读后我们也会有问题不能一时说得清楚,既然教师存在疑惑,那么学生也很有可能有疑惑。通过查阅教参、大学教材、网络、向同行请教等方式,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比如,第一次我遇到新课程必修2中免疫教学一课内容时,对体液免疫B细胞识别抗原的描述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阅读这段内容我存在以下三个疑惑:1、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是如何被B细胞识别的?2、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这类B细胞的增殖、分化是否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如果需要,那么这类淋巴因子又是怎么来的?3、淋巴因子的分泌是否是通过吞噬细胞等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才能产生?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较准确的把握住了B细胞增殖、分化的条件,上课感觉更加从容。

二、分析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钻研教材的最重要环节是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对于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求教师要在备课时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然后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内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本章甚至全书中的地位以及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等来确定。对于难点的定位,一般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本身的密度、跨度等来确定。比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一般很容易只把光合作用的过程确定为重点,而忽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其实在高考中很多时候命题都是围绕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来考察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同时学生一旦弄清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后,就很容易理解影响矿质元素吸收、影响呼吸作用过程等的因素(后继学习地位),因此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也应该是本部分的重点。而要确定本部分难点,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对微观的事物抽象的思维相对较弱,同时要知道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知识密度大,而且由于其连续性强,因此其跨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应确定难点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比较新旧教材,找出差异,用最新的教材观点来教学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材变化的地方必定是新的成果和新的观点。通过比较新旧教材,找出差异,用最新的教材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是研究教材的重要环节。如旧教材选修全一册中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表述为:皮肤、黏膜等组成第一道防线。而新教材中将“等”子去掉,说明新教材认同第一道防线仅为皮肤、黏膜。再如旧教材中对抗原的描述为:“在上述天花的例子中,天花病毒、牛痘病毒、人痘浆和牛痘浆都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他们都是抗原”。而新教材表述为:“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新教材强调抗原的物质性。

四、以教学风格为出发,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

新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栏目,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等。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辅助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使用这些栏目。有个性和风格的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使用、替换或者组合教材栏目。如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一般功能是用于导课,但是否每一节的问题探讨都适合导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在必修2中“通过激素的调节”中问题探讨中关于马拉松比赛问题中关于血糖问题的探讨可以在学完血糖调节后再进行,而导课可从稳态调节的机制开始。再如必修1中“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一节问题探讨的内容就是教学过程中第一个要通过资料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不宜用于导课使用,导课时可以选择展示精美的病毒、细菌、动植物细胞、人体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说出病毒和细菌、细菌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

五、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让朴实的教材内容牢牢吸引住学生

教材不是侦探小说,它的语言朴实,平铺直叙,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使课堂变得跌宕起伏,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比如,在探究鸟卵壳上是否有气孔的教学中,可先出示各种鸟卵让学生辨认,再让学生思考早期的胚胎存在于卵壳内是否需要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推测出卵壳上可能存在气孔,然后抛出问题“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证明鸟卵壳上存在气孔”,紧接着让学生讨论确认实验方案再实施观察,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置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扎实双基、合理取舍,安排好教学时间

每一节教学内容都课标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生物学中有许多基本术语、流程图、概念图、基本规律等,这些内容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记忆和巩固。有时我们一节课是不能同时达成三维目标的,此时我们必须做出取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双基第一的观点。古人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管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中地位有多高,这是我们一节课都不能达成的,但知识目标即最基本核心的内容绝对不能一带而过。

生物学科素养解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教学行为

G633.91

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近距离的走进神奇美妙生命本质的契机,生物课堂从课程内容来说应该是妙趣横生的,从教学方法来说应该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应该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潜移默化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来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如何提高生物学素养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方向,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来挖掘学生构建和内化知识的欲望,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教授时创设或模拟的教学情境,通常这个情境可以是问题式、生活式、实验式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情感色彩的或者主体形象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体验以及更好的去消化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点。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体验,同时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做到知识理解的难度降低,由于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构建过程的源头,探究生物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教材知识回归感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把教育教学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设施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促进人与生活的和谐融合,所以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周边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模拟情境。我们知道生物学科是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把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知识的内化构建,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比如笔者在进行《细胞呼吸》一课的教授时,笔者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我们清楚水果放时间长了后就会失去香甜的味道;牛奶过期后会变酸;堆在稻场的谷堆会慢慢变得潮湿并有发烫的感觉。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这种情境创设做出反应,而教师顺势讲解细胞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水、二氧化碳;有氧、无氧的条件;并且能产生能量,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对细胞呼吸的概念认识的更深刻。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知识热情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新课标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解读就包括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生物验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实验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也更加的形象直接。同时通过实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乐于去做实验的,如此的与生物知识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他们喜欢的,当学生漂亮的完成一个实验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并且这种心情会随之影响到整节课的知识学习,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

比如在讲解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时,笔者就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萎蔫的萝卜条与正常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和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之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结果出现的缘由。在讲细胞中的水的时候,笔者用新鲜的小麦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壁上出现水珠,以此来创设实验情境,再引导学生思考自由水和结合水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知识认知冲突

问题是构建和形成知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认识发展中对原来已知的知识或观念的发生冲突并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主题,有依据,有目标,通过问题解决知识。

问题情境可以是认知矛盾型的,比如在学习完减数分裂和孟德尔遗传定律后,笔者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其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几种类型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缘故不假思索的回答到有4种,笔者紧着着呈现图片: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笔者接着说到,按照此特点,那么一个精元细胞岂不是要形成8个数量的吗?这个时候学生就会通过知识的冲突而获得正确答案。

问题情境可以是追问型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花草种植为什么要松土?水稻种植为什么要有水?水稻淹水时间过长根部为什么会发黑?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浅入深,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探知新知,不断的完善知识体系。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急于去满足这种欲望时,也就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了思维锻炼和知识内化。

三、结语

总之,教师通过富有兴趣、合理高效、有探究欲望的情境创设来完成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内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情景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是割裂的,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自由的有机结合,以此来有效的推动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期待我们的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物科学,热爱自然科学。

参考文献

[1]周小刚.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实践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