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观点认为,如果谁在某件事情上有绝对优势,就应该让谁来做这件事。
儿子出生后,我们聘请了在照顾新生儿方面有经验的月嫂来帮忙带孩子。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在儿子满月之前,给他洗澡、换尿布、打疫苗、哄他睡觉等一系列事情均由月嫂代劳,我只负责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喂奶及向月嫂学习。在这个阶段,孩子他爸由于没有任何特长而没有任何工种分派给他,他也乐得轻松。儿子襁褓期过后,教育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和他爸性格不一样,因此,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作了明确分工。我比较感性,情感丰富,思考多于行动,因此,我负责儿子的情感教育。我经常给他讲故事,带他到农村和孤儿院去体验生活,和他一起感受人生的悲欢和喜怒。他爸做事果敢,行动干脆,他负责儿子性格和意志力方面的培养。他经常带儿子去体育场观看赛事,和他一起玩战争游戏,带领他自己动手做玩具、修家电。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儿子的左脑和右脑都开发得不错,他热情、善良、睿智、坚强、勇敢、动手能力强,人见人爱。
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总可以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效率最大化。
因此,我们对孩子一直采取“放养”的方式,只要他不做什么危险的事,我们就尽量放手让他去做,给他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蹒跚学步的他要取10米之外的“天线宝宝”玩具,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帮他,而是微笑着看着他。孩子扶着墙壁慢慢移动脚步,用双手攥紧柜子的边缘,再然后倚着茶几前行,中间还要转个大弯……中途,他会停下来,用企求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会拍拍他的身子,鼓励他:宝宝好样的!宝宝再努力!当他终于将心爱的玩具抱在手中时,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喜悦。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这既是乐趣,也是成长,我们不能剥夺。我们家有个16平方米的大阳台,堆满了玩具,那就是儿子的乐园。对他的领地,我们一般不侵入,更不会干涉。儿子在他的领地里,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硝烟弥漫的战场,设计充满温情的童话森林,设计未来的房子和公路,快意无比,充满了自豪。
经济学观点认为,为了一件“好东西”而放弃其他好东西所付出的代价,叫做一件“好商品”的价格。
儿子读幼儿园时,我们让他参加了绘画培训班;8岁后,他不想学画画了,我们同意了他的请求。一位朋友不解:“你怎么能这样纵容孩子,学本领可不能半途而废呀!”其实,我们是运用了经济学上的商品价格理论。我们可以将绘画培训当作一件“好商品”,为了获得它,就要舍弃去游乐场、看书和小朋友交流等一些活动,这就是绘画培训的价格。幼儿园时期的绘画培训是涂鸦训练,我们认为:老师鼓励孩子自由创作,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色彩的敏锐力等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放弃其他娱乐活动而选择绘画训练,是值得的。但8岁以后的绘画培训开始注重基本功训练了,对于无意于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的孩子来说,绘画培训就有些贬值了。而这个年龄段,选择健身、和小朋友交往、看书等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更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又同意孩子放弃画画。
经济学观点认为,买一件商品,不仅要计算经济成本,还要计算时间成本。时间是有成本的,我们在做某种选择时,必须将其考虑在内。
一、人口增长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
第一,经济活动的开展要以人口作为基础,同时,人口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活动的受益者,这种观点可以从市场规模方面进行理解,当人口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市场需求也就被固定了下来,市场的总体需求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缺乏需求刺激,导致经济活动的发展动力不足。而当人口规模符合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使得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经济活动不得不朝着更高层次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较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是规模经营的方式。
第二,人口的增长保证了经济活动充足的劳动力。最初的规模较大的经济活动是从人类早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转变而来的,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包含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范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人口的增长恰恰为此类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口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有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人类又不得不通过创新来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
二、人口膨胀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确实对经济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人口的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对经济活动的发展造成相应的阻碍。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引起了市场需求的激增,而为了能够满足人口的生存与消费需求,经济活动的规模也必须扩大,才能够适应逐渐增长的市场需求。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也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扩大就会带来对资源更多的开采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过度的开采是森林植被的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大面积水土流失,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危机四伏。人口膨胀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人均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就业等问题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人口增长的初期,大部分人口并不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只能作为消费者来消耗社会资源,这样一来,人口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固定的,人口增长就会降低人均收入,造成人地矛盾明显,人口消费支出增长。家庭原有的收入能够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而当有新生儿降生时,必然会增加家庭的消费总量,原有收入可能无法继续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造成生活拮据。到了人口增长的中期,为了保证正常的生存与消费,就业人口必然会大幅度上涨,而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也将会极大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本形成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人口增长过快,使原有的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业用地总量相对固定,而农业人口的增长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比例越来越不协调,大量的农业人口因此而失业,失业人口增多,又会引起人均收入的下滑,农业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据人口总量而定的,当人口增长较快时,就会是原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政府也因此会从财政支持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造成其他类型支出的减少。另外,人口增长将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储蓄就会降低,影响资本形成和积累。
三、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家庭生活困难重重,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则会进一步加剧生活的困难。人口增长率的提高首先引起的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口的增长,这些人口在具备生产能力之前,处在单项的消费层面,无法为家庭创造社会价值,家庭负担也会因此而加重。
第二,人口增长较快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降低,造成与人口增长缓慢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贫困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人均收入水平,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直线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因此而降低。相反,如果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参与收入水平分配的人口数量也会相对较少。当新生人口具备了生产能力的时候,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会被缓解,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与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协调,会极大的带动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地区和谐和稳定,反之,人口过快增长或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目前我国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但是人口增长速度却居高不下,进而导致贫困地区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众所周知,我国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相对较少,所以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直接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收入下降,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
四、合理的人口增长数量是支持地区经济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数量不合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负担。面对当下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的现状,不得不面临土地资源分配的难题,也给资源能量的支持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一般会出现的人口数量增多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不发达地区。因为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明显的发现相对的粮食、资本分配能力不足,导致越不发达越贫穷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来实现。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主体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尽管就考试而言,学生表现尚可,然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并不理想。据此本文拟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以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政治辨别能力较差
宏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假设体系、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数学模型与图形推导掌握较差,对于假设理论体系背后的经济思想理解也较为零散。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能够正确把考试题目做对,但是并不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思想。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是对人类自身经济生活的思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其假设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难以与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宏观经济学每一条规律都具有悖论性质,即单个个体完全有可能不按照这一规律行为。这对一些社会阅历较为简单、对自身经济生存现状缺乏真正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多的困惑和不解。此外,教材本身意识形态判断力往往不足,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体系与经济学有一定的差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剩余价值、异化劳动、阶级等在宏观经济学现有教材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其重要原因是我国西方经济学引入课堂的时间较晚,对充分就业、供需分析、劳动力市场等概念和工具的理解和消化不足。由于缺乏这一分析,增加了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困难。
2、教学手段有限,课时缺乏保障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抽象性,教师很容易陷入“填鸭式”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上全面讲授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不关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时间,课时安排上学校往往不能保证。最终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只能将精力用于记录和背诵,用于做题目,而很少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对待现实问题依然会凭感觉回答,而不会用于经济学经典的问题分析方法。
3、案例教学不足,考核方式单一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培养重点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我国学校案例教学法总体上尚处在初步引入阶段,与国外高校有着较大的差距。案例分析往往是混杂于教学的课件里面,案例教学课件往往也较为缺乏。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卷面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期末考试仅仅是考察记忆和考前突击能力,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学生平时不太注重积累,考前死记硬背,然后作业抄抄了事。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需要花更多精力关注学生考试问题,因此往往又把大量时间用于讲解练习题,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宏观经济思想的本质。
二、提升宏观经济学效果的建议
1、加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本科生所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看似浅显,然而只有教师的理解水平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深入浅出,使得学生掌握起来较为轻松。因此,作为教师本人,不能只是简单地背课本,对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意义要有更为广泛的涉猎,对经济中正在发生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要有所研究。除了教师自身拓展之外,为促进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尝试组建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组织教师经常进行座谈,就宏观经济学中各流派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讨,拓展知识面,使得问题的研究和理解不断走向深入,以提升教学队伍整体的素质。
2、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以往经济教育背景,与我国的国情差异很大,其特定的概念体系与数学模型让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所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经济学“填鸭式”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无法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升不了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或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方法,以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对象,将经济理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使用经济指标和经济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与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3、改进考核方式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其考核应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转向采取多元化考核。根据以上分析,宏观经济学应以经济思想介绍、案例等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为辅。因此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同时,平时应丰富考核方式。考试考核中减少计算题的比重,而增加学生应用知识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经典案例分析的比重,平时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论文等也应增加比重。
参考文献
[1]张新艳.《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外资,2012,275(10):260.
[关键词] 古典经济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它的某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观点,如同最初出现的那样,至今仍是争论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经济学家必须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基本促进因素及其发展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间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但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所提出的增长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其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劳动分工;二是区分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一个人劳动生产物需求的增长会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及他对其他人的劳动生产物的需求,这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生产性”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即可生产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下去,取决于全部劳动者中有多少劳动者愿意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经济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报酬递减规律。他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出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止,即达到所谓的”停滞状态”;二是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上增加投资,得到的回报会不断减少。因此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经济增长最终会停止。决定收入分配的力量同样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走向停止。这是因为劳动力生产出的剩余中,资本家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减少了储蓄;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减少了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在社会产品中绝大多数被用于非生产性消费,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古典经济学家所分析的经济增长过程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过程从长期来看将趋于停止,最终结果是一种停滞状态。但从那以后的200余年里,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这表明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并不科学。后来的经济学家指出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他们关于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他们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只把增长过程看作是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与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之间的竞赛。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增长理论,索洛(RobertSolow)的《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和TrevorSwan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理论中缺陷的修正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缺点之一是假定生产技术是不变的,对于一个给定的储蓄能够实现均衡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惟一的数值。但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稳长的条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难实现。所以,即使经济能够沿着一条均衡增轨道向前发展,那么这条轨道将犹如“刀锋’,一样狭窄,一旦偏离这条轨道,增长的路径将表现为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经济收缩。
为了克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模型。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一多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洛的增长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内涵,但其理论框架却比较简单而其精致。索洛等人的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假设,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具有下面的性质:
1.规模收益不变;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3.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
对于当代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地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指标;公众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决其他经济疾病的万能良方。正是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如此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琼斯(Jones,HywelG.) (英) 郭家麟等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印书馆,1999
下面是今后数十年看来尤为突出的六大问题:
1.经常项目失衡
对于迅速增长的经常项目失衡,我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支持,特别是在失衡现象初露端倪,似乎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我们对此如此担忧有何不妥吗?伴随着经常项目迅速发生逆转的往往是汇率急剧、并很可能是破坏性的调整,或更严重一些,是增长模式的急剧破坏性调整。可是,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未雨绸缪,那么很显然真正的挑战不是减少经常项目失衡,而是寻找办法,维持更大的失衡,尽管方向适当。
工业化国家的孤立主义者应当停下来,看看自己日益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本世纪晚些时候赡养和受赡养比率急剧增长,谁来为退休人员提供商品和服务呢?解决办法有很多,特别是允许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要年轻得多。不管怎样,一个可取的办法只能是工业化国家通过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进行海外储蓄。这些累积起来的盈余尽管眼下促进了较穷国家所急需的投资,但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停止工作则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们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讨论的那样,因此而形成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可能发现:到2030年工业化国家累积的海外财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随后,这个进程将发生逆转,工业化国家将因为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而出现财富减少。此刻,这一体系无法轻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债务积累。我们必须对它加以改进。扩大贸易有助于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改进国际货款合同的管理手续也同样重要。
2.官方债务
遗憾的是,尽管全球化进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储蓄的好处,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别庞大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日甚,对它征税也日益困难。
公司可能更加乐于将生产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随着全球投资选择范围扩大,对财富持有者进行征税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能指望劳动力留在国内。实际上,未能弥补效益(比如采取超过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办法保证税后收入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可能发现:随着21世纪的深入发展,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贷款。否则,如果一个政府任凭债务无限增长,那么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外流,限制了回报留下的投资者和劳动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政府的借贷能力将降低,即使是在国内,如果债务不与主要货币挂钩的话。债务与主要货币挂钩也降低了可维持债务的水平,因为债务加大了受汇率调整的影响。
所幸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办法增加其日后偿还债务的承诺的可信性。改善国家税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在我们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许已经在循循善诱之下变得更加谨慎,至少在经济繁荣时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这样在急需的情况下还能留下一些借贷能力。当然这应当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训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仍保留了赤字。
3.汇率
也许经济史学家将来回顾今天大杂烩式的全球汇率安排时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巴别塔。但是,还有什么体系呢?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预期寿命短得像好莱坞的姻缘。而且,整体上看,试图通过资本管制实行呆板的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并不令人满意。除非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则一个平行市场很快就会在实际上的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繁荣起来。通常,平行市场不断壮大,资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汇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战后历史上,大量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都成了通过双重和平行市场进行“后门”秘密流通。而很多国家名义上实好浮动汇率,但由于种种原因,通常是因为某种形式的债务美元化,而对汇率进行干预,从而将汇率保持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切实实行浮动制的汇率(如美元与日元、欧元与美元)的变化又令人非常难以解释,更不用说加以预测了。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
自1945年以来,世界货币种类大约翻了一番,几乎与国家数量相等。我认为本世纪晚些时候,货币将出现合并,最终可能只有两种或三种核心货币,同时会有一些零星的边缘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实现这个目标,在汇率变化较小的情况下管理宏观经济,这是下一个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政治和经济挑战之一。
4.资本管制
必须承认,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日常监管中有时可能过于宽容而有所忽视,因为亚洲国家在尚未制定内部管理结构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短期资本流动市场。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了细微差别。不过,我们应当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各国经济形成日益复杂的金融部门,资本管制也就得愈发难以执行。其次,在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国家,资本管制可能成为腐败问题挥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资本项目和贸易自由化是并肩发展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多开或少开发票可能都会被用来逃避资本管制。如果资本管制太重,遵守复杂的规章就限制了贸易。发展中国家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特别重要。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动形式中变化最小的一种形式,而且近年来也是数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达1700亿美元。这就是说,有限而暂时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处于金融发展过度时期的经济体,其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5.非洲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某种程度的价格稳定,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考虑一下非洲的宏观经济决策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吧。内部冲突和干旱暂且不谈。许多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少数初级产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属和石油)。而所有这些产品都深受世界市场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国际援助的可预测性非常差,因此可以发现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稳定都将难以实现。
在制度发展不完善的国家,就更困难了。决策者难免受到诱惑,采取大量价格和汇率控制的办法,企图保护经济不受变化波动的影响。不幸的是,完全封锁价格信号妨碍了通常长期存在的冲击调整,更不用说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败了。非洲的很多地区在降低通货膨胀、开放市场和恢复增长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帮助。尽管如此,未来的挑战仍然令人可怕,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标准宏观经济管理办法。
6.败德风险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
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风险贷款是裸的紧急救济,帐单主要由工业化国家的普通纳税人支付。这种观点的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关于限制这类紧急救济及其长期负面影响的必要性几乎是所有已经提出的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方式的每一项重要计划的核心内容。紧急救济观点提出的挑战并不仅仅是缺乏透明度,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实际上是即时转帐,应当这样称谓。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败德风险”理论。简单地讲,如果放款者相信他们最终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大补贴的贷款得到补偿,他们就会以不能反映真正潜在风险的利率向新兴市场的举债者提供大量贷款。结果呢?危机的程度和频率就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存在的情况下更大、更频繁。人们认为,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较广,它本意要减轻的危机反而会加重。
不错,这是一个上好的理论。但是,它的前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补贴性的紧急救济”,这种说法正确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几乎一成不变地是要偿还利息的。为了保证富裕国家的纳税人支付帐单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不断重新贷出它的本金和利息,这样才能保护帐目。这个庞大的计划总有一天要彻底修改。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有些情况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紧急救济败德风险”,但似乎并不经常或大规模发生。